10.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

萧里如湘

<p>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就产生了些许疑惑。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学校伴随了我们的整个学习生涯。虽然一直把学校放在嘴边,但只是单纯地觉得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也没具体思考过什么样的地方才能称的上学校。因此我带着好奇翻开了这本书一探究竟。当然书中也有不少令人深思的观点,下面就我有感触的部分一一阐述。</p> <p>关于作者</p><p> 古德莱得,美国当代教育界知名的教育学家,他曾在美国师范院校担任联合会主席,泰勒曾评价他为“一个人承担了3种角色,即研究者、预言家、改革家。”古德莱得指出,美国的师范教育源于师范学校,因为师范学校不是高等教育机构,师范教育从诞生起就有先天缺陷。”</p> <p>关于本书</p><p> 西奥多·赛泽在《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二十周年纪念版的序言里,简练精辟地评述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初两项重大教育工程的性质。一项是全美优质教育委员会的报告,题为“处在危机中的国家”这是专门回应当时“公众普遍的看法,认为我们的教育系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另一项则是:美国学校教育史上规模最大和最复杂的调查研究之一,即“学校教育研究”,本书就是这一调研的综合报告。</p><p> 本书的研究和写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延伸到80年代初。这是一个有深度、有收获、令人筋疲力尽的学习过程。</p> <p>好学生or坏学生</p><p> 自古以来我们就潜意识地按照学习成绩、学习习惯、个人品行等把学生划分成“好学生和坏学生”我们会戴着有色眼镜对待坏学生,觉得他们自甘堕落,九头牛也拉不回来。这是教师的失职,也是教育的悲哀。如果换种角度去看,或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p><p> 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让我印象深刻:“我猜想,要帮助那些坏学生变好,最好的办法是先帮助那些好学生。如果坏学生看到好学生成功,或许他们会有所转变。如果他们看到好学生通过努力而成功,他们也可能受到影响而变好,也许只有好学生才能改变坏学生。”</p><p> 这个观点和班杜拉的观察学习不谋而合,同伴和榜样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很大。如果能借助“好学生”这个帮手,去影响其他学生,这无疑是教育的最大成功之处。但现在的局面是“好学生”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也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态度。如果成功了。他们知道已经完成了使命。每个人都可以说这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并且是为自己做的。没有人帮助他。他也不欠任何人,所以他说:“让那些坏学生待在原地不动吧”</p><p> 我们必须帮助“好学生”认识到,正是这种同样的态度使得坏学生变得如此困难……坏学生要报仇,因为他们已经不抱任何希望来改变自己的处境。他们的老师没有给他们希望,他们的家长也已经失去了希望……因此,学校里成立的学习互助小组才显得那么重要,学习互助小组带来的不仅仅是学习上的改变,还有自信心的提升。</p><p><br></p><p><br></p> <p>课堂应像小村庄</p><p> 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清楚的,我们不能用相对简单的输入——输出的工厂模式来理解或准确地描述学校和课堂,最好把它理解为小村庄,在这里个体的人们每天有一部分时间在一个被约束的和有约束性的环境中相互联络。即使在一天结束的时候,众人已离校,但许多约束因素仍历历在目。例如,那个已成为这个约束性空间一部分的东西和家具的摆设。每天早上到校时,学生都要默默地接受某种约束,并按照这些约束的要求保持被动的状态。至少在小学,学生们大量的时间是在等待教师分发材料或告诉他们要做些什么。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描述:在下午放学的时候,孩子们无拘无束地冲出校园。</p><p> 看到这些文字,真的是学校的真实写照,这让我惊叹于古德莱德的研究。确实,“我们不能用相对简单的输入——输出的工厂模式来理解或准确地描述学校和课堂。”让我对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由于我们面对群体的特殊性,学生状况复杂多样,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再加上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正处于爱玩好动这个阶段,所以如果我们用简单的输入――输出的工厂模式来约束他们,必定会造成他们的反抗。</p><p> 何不换个角度,正如古德莱德期望的那样,让课堂变成小山村,如果把孩子看成一个个生灵活现的村民,那么教师则应该是村委会的成员。他们要做的不是控制村民的思想,而是用他们的智慧,引领村民向前走,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教师在课堂之中扮演的角色也该大底如此吧,教师要以孩子为主体,选择适合他们的方法进行教学,也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p><p><br></p> <p>教师编制的围墙</p><p> 人们常说,教师的工作很轻松,他们每天工作的时间不长,却有很多的假期,其实这一说法是欠妥的。以刚入职的新老师为例,他们要求每天早上6点半到校,晚上8点才能离校,在这期间几乎没有休息,上课备课管班改作业填各类表格把老师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下班后还会机会其他琐事,比如和家长交流孩子近段时间的学习情况,完成学校安排的任务……你或许会说,不是还有周末和寒暑假可以充电吗?说这话的人肯定是没有接触过教育行业的,周末会有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班级活动……寒暑假也是,有的教师们仍在教育系统里工作,其他人是在教育系统之外的其他地方工作。</p><p> 教学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教师的工作既有蓝领工作的机械性,又有一点专业人员的灵活性。为什么有人挤破头都要去当老师,做梦都想着入编?为什么有的编内老师会辞职另谋生计呢?教师编制真是个围墙,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其实不要说教师这个行业,大多数稳定的行业都是这样,因为人总是永不满足的。</p><p> 在踏进教师这个大门之前,我们或许都应该好好思索自己为什么要当老师?这样的原因能帮助我们维持多久?在产生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障碍和职业倦怠期的时候,我们是否能一如既往地不忘初心呢?当然对于这方面,改革也势在必行,如果我们注意清除那些最妨碍教师对教学工作产生满意感的障碍,改革的前景就更乐观了。举个例子,让教师在暑假期间有几周时间专注于改进学校的工作,同时调整教师的工资,这样就能鞭策教师。</p> <p>  作为一本教育类专著,这本书的书名的确吸睛,但也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真的很厚,将近400页的大部头,读起来实属不易。但是古德莱得的研究是引人入胜的,不仅仅因为大量的足以让人瞠目结舌的研究数据,还因为他的教育改革思想敏锐超前,为学校的改革提出了很多超前的意见。当然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有些还不能感同身受,再加上国情不一样,我们也不能完全套用,只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