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20px;">敦煌•玉门关</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首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古诗使得玉门关名扬千秋。时隔两千多年,我们终于踏上了这座声震海内外的古城。</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玉门关遗址。</b><span style="font-size: 20px;">俗称小方盘城。始建于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为四郡之时又设了玉门关和阳关两个关口。玉门关位于敦煌城西北90公里的戈壁滩。关城为正方形用黄胶土夯筑,保存完好。城堡高10米,上宽3米,下宽5米,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开西北两门,城东南角有马道可以登顶。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玉门关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过乘及邮役之路。当时的玉门关,驼铃悠悠,人喊马嘶,使者往来,商队络绎,一派繁荣景象。</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河仓城遗址。</b><span style="font-size: 20px;">俗称“大方盘城”。到魏晋时一直是长城边防储备粮食的重要军需仓库。河仓城坐北向南,夯土版筑,呈长方形。分外城、内城和仓城三部分。此城修建在沼泽草地和戈壁荒漠之间,位置之险要,隐蔽之安全,这样的选址不得不被古人的聪明智慧和匠心慧眼所折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站在观景台,远眺疏勒河。疏勒河是甘肃省河西走廊内流水系第二条大河。发源于祁连山脉西段。</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汉长城遗址。</b><span style="font-size: 20px;">是汉代河西地区军事防御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经千百年的风雨剥蚀,仍屹立在戈壁荒漠中,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大漠雄关曾经的壮丽与繁荣。敦煌境内的汉长城是距今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汉长城。极具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敦煌.阳关遗址。</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阳关和玉门关一样,同样都属于丝绸之路的要塞。不过它们两个给人的感觉却不相同。在古代,出了阳关就相当于到了塞外,就像唐代诗人王维写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古人站在阳关时,向前看是漫漫黄沙,身后也只能是边塞小城而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古代阳关向北至玉门关一线有70多公里的长城相连,且每隔数十里就有峰燧墩台。阳关附近就有十几座峰燧,由以古董滩北侧的墩墩山顶上的“阳关耳目”峰燧为最大,地势最高,保存比较完整。据考古学家研究发现,阳关古城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势。</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阳关有渥洼池和稀土沟独立的水源,水源充足,是绿色盆地。还有发达的火烧沟文化。但随着气候变化和山洪爆发,大量的泥沙在西北风吹扬搬运下形成条条沙垄,阳关古城逐渐被水毁沙埋。</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张骞 </b><span style="font-size: 20px;">说到西域,不能不提到张骞。张骞,我国古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和探险家。汉武帝时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历尽艰辛,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从此中国人通过这条通道向西域和中亚等国出售丝绸、茶叶、漆器和其他产品,同时从欧洲、西亚和中亚引进宝石、玻璃器等产品[2]。张骞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敦煌•鸣沙山、月牙泉</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敦煌.鸣沙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敦煌.莫高窟</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常书鸿</b><span style="font-size: 20px;">——敦煌文物研究院第一任院长</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段文杰</b><span style="font-size: 20px;">——敦煌文物研究院第二任院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夜晚,当我独自在林里小坐,遥望孤寂的星空,回想敦煌文物的遭遇时,常感叹中华民族的多灾多难,心潮彭拜,久久难以平静”。</span></p><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段文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自从1945年到达甘肃并于1946年到达莫高窟以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敦煌 。为了石窟艺术的研究事业和保护工作,一住就是五十多年。基本上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敦煌文物的事业。虽然遇到过生活上工作中的一些困难,但我最终于坚持下来。并且从不后悔。是伟大的石窟艺术宝藏和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 吸引了我,感染了我:是古代劳动人民和艺术匠师的开拓精神、创新精神、 奋斗精神和在艰苦条件下的乐观向上精神鼓舞了我,支撑了我。50余年来,我在壁画临摹、介绍宣传石窟艺术、从理论上对石窟艺术进行分析研究、培养年轻人才,扩充壮大研究队伍、加强编辑、出版和展出工作,促进和推动国际敦煌学术交流,提高敦煌石窟文物的科学保护水平等方面尽了自己一份力量”。</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嘉峪关</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天下第一雄关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边城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span></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嘉峪关</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张掖•冰沟丹霞</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冰沟丹霞为国内干旱地区最具典型的丹霞地貌,是目前国内丹霞地貌中发育最全、造型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区域。有极高的美学和科研价值。这里还是影视基地和摄影家的天堂。</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张掖.七彩丹霞</b></p> <p>卓尔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