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诞日有感:传承盘古精神 追寻华夏人文始祖历史

陆玲

<h5>星移斗转,2020年9月28日是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古老民俗:盘古诞日。9月25日,我有幸在狮岭镇盘古王公园参加2020年中国(狮岭)盘古王民俗文化节暨花都区第十七届体育节“醉美花都行”徒步活动启动仪式。该节庆核心活动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盘古诞民俗活动",俗语就是“拜盘古王”,十七年来,花都和狮岭政府有关部门将“拜盘古王”民俗文化活动与现代文体旅活动结合,不断创新,有声有色,将“中国盘古王文化之乡”的文化品牌不断擦亮,的确不容易。本次活动的组织机构在当地也算阵容强大,这是疫情之后我在花都第一次参与如此大型和持续多日的活动。<br>主办单位:花都区盘古王民俗文化节组委会<br>承办单位:花都区文化馆、广州美聆文化创意有限公司<br>盘古王民俗文化节组委会成员单位:区委办公室、区委宣传部、区政府办公室、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狮岭镇政府、市公安局花都区分局、区卫生健康局、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区供电局、区气象局、区融媒体中心</h5> <h5>与花都区盘古王文化研究会部分领导在盘古王公园游客入园处合影。</h5><h5>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巩固我区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成果,促进“文化+体育”的深度融合,传承发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盘古精神,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休闲度假的目的地,进一步创新形式,提升其作为广州市“一区一品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而举办2020年中国(狮岭)盘古王民俗文化节暨花都区第十七届体育节“醉美花都行”徒步活动。</h5><h5> 万幸,内地疫情控制效果不错,闭门在家数月,出门带口罩半年的市民们终于可以做好必要的防疫措施后,结伴去拜祭盘古王了!期待大家都可以从活动中获得更强大的正气,更有力量来面对疫情带来的各种困难。</h5> <h5>今年,本人应邀加入了花都区盘古王研究会受聘为顾问,有人提出花都狮岭的盘古王是人类的人文始祖,或华夏的人文始祖,但也有人认为,盘古王开天辟地的故事,只是虚构的神话;还有人认为“盘古诞民俗活动”作为一种历史沿习的民间信仰,其源头出处已无从谈起。昨晚在公园绕了一圈,问了十几位游客和工作人员,问他们:盘古王是真有其人或虚构的故事人物?回答的结果大致情况是,1/3认为真有其人,1/3认为是神话传说人物,还有1/3说,拿不准。但笔者认为,从许多神话人物、民间信仰先人均有人物原型来看,上古的神话多数基于历史,盘古王不仅是神话人物,也是历史人物。上述观点虽然还有待更深入和全面的论证,但目前逐步显露的多种间接依据也在支持着这一观点,因而,在我的心中,“盘古文化之乡”文化旅游品牌的定位应该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盘古王历史文化圣地。花都狮岭的盘古王文化群分布,在中华民族文化进入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具有极其崇高的文化象征意义。</h5> <h5></h5><h5>“拜盘古•祈永昌”大型祈福活动暨民俗文化节启动仪式。<br>活动时间:9月25日上午9:30-9:50 活动地点:盘古王公园;活动内容:盘古王民俗文化节作为广州市“一区一品牌”的文化活动品牌,本次活动主要是在盘古王庙前主舞台展演区,以配乐吟诵《盘古赋》、醒狮祭拜为主,开展充满仪式感的祈福活动。这项活动是本次盘古王文化节的主要亮点。</h5> <h5>伴随着鼓点和创意太极拳的节奏,群狮起舞,花都区的盘古文化和狮文化已经融入当地文脉中,盘古王和狮子仿佛是标配一般,花都的狮岭没准也是狮文化的发源地?这里就流传着盘古王兄妹三人联手降服狮子的传说,现在看,不仅华夏大地到处都崇拜盘古王,也敬畏狮子,甚至在埃及也有狮身人塑像呢。我不由得对这花都狮岭镇盘古王山这片片土地增加了更多的神秘感和遐想。在远古时代,花都狮岭曾有狮子出没,我走过的地方,或有盘古王走过的脚印……</h5> <h5>干部群众纷纷抛绣球祈福。</h5><h5>祈福是中国人最普遍的传统民俗,也可以说追求幸福生活是我们民族的共同价值。共产党以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为工作宗旨,如此,不仅与百姓的追求吻合,与盘古王的“开拓创新、敢为人先,造福大众、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是一脉相连。</h5> <h5>2020年6月夏至节期间我们举办的【盘古●夏至】国学科普之红色骑行活动,狮岭镇委、振兴村委领导等组织机构的领导率领党员群众以及骑手们向革命烈士敬献花圈,彰显了盘古精神与党的宗旨一脉相连。</h5> <h5>“狮王争霸”—2020年花都区第十四届传统醒狮精英大赛,暨花都区第十七届体育节龙狮锦标赛的单狮表演。<br></h5> <h5>单狮表演赛,获奖的狮王们的确不简单。<br></h5> <h5></h5><h5>花都区第十七届体育节“醉美花都行”徒步活动<br>活动内容:“醉美花都行”徒步活动是花都区“一区一品”群众体育活动品牌,本次活动融合了盘古王民俗文化节共同举办,充分挖掘当地特色传统文化,打造文体旅融合大餐,为盘古王诞祈福助兴。<br>还有持续数天的竞烧盘古王头炷香、“万民同贺盘古诞”——群众自发拜祭盘古王,等等。</h5> <h5>在2020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调查组参与北回归线活动策划有限公司、振兴村委等机构组织的盘古王公园的清洁山野活动。</h5> <h5>【盘古王】和【盘古国】作为我们民族的一段远古历史,还是仅仅作为一则民间传说、远古神话?这对盘古王文化的基本定性差异极大。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是地球上唯一延续数千年而没有断流的历史,民族历史源头时空坐标的认定,意义尤其重大。据南朝任昉《述异记》中提到花都(原古南海属地)有盘古墓及三百里崇拜者追葬墓地,南朝期间曾有盘古国等重要线索,值得引起各方注意,加以积极研究。</h5> <h5>和【盘古王】和【盘古国】花都历史遗迹田野调查组领导在红山村调研。(与区宗教事务局苏局长和振兴村委冯云峰书记、区祠堂协会钟伟彬副会长同行)</h5><h5>现在的花都某些知名盘古王文化学者认为梯面红山村的一个小盘地以前称为“盘古峒”,传说有被瑶族人拜祭的盘古神坛遗迹,并且该神坛也是盘古山盘古庙的前身。后来,我们拜访了这里土生土长的李伯,他说自幼这里并没有“盘古峒”之说,一直称为“李婆峒”,他们以前拜祭盘古的时间是二月和冬至,在解放初期依然延续着……盘古庙的最主要盘古诞节庆活动和公拜时间与之不一样,看来李婆峒的盘古神坛与盘古王山(原炉山)的盘古庙之间也没有必然的传承关系。老乡的话验证了我的推理,盘古王山一带其实才是传说中的“盘古峒”,盘古庙的历史比李婆峒应该更长久,并且从石碑文字图饰看,完全是汉族文化,也不具备瑶族文化延续的特点。后来,我的推测在一则民国县志的记载里也得到了证实:民国十三年版《花县志》卷十《文艺志》中黄土龙撰《扶军李大中丞平定花山碑记(呈稿)有述”广郡背山襟海,白云峙其北,珠江汇其南,溯白云而上九十里许有穷山,周遭五百余里,旧名盘古,更号花山,中有盘古周遭、李婆、朱婆等峒。花都一带存在“盘古”地名的前身衔接到1500年前南朝任昉提到的"盘古国"就全部吻合了。李婆峒和盘古峒是并列出现的地名,盘古王山才是原始正宗的拜祭盘古王之所,“初开天地盘古大王圣帝神位”石碑安置的地方,极可能也是盘古王安魂的地方。</h5> <h5>在盘古王山东侧,还有仙古王庙,这里还广泛流传着盘古家族崇拜:<br>在花都区民间备受爱戴的盘古王还有一位兄长和妹妹。百姓为他们建造的人神庙在盘古王庙附近还有兄弟妹妹的庙宇,叫做“仙古王庙”和“仙姬娘娘庙”、还有王子山的地名为盘古儿子命名,表现了一个“凡人”的家族成员情况。比邻的清远市有拜祭“盘古婆”传统,历史上还有盘古夫妻传说,“阴阳之祖”(南朝梁人任昉《述异记》)。</h5> <h5>这是传说中的盘古王妹妹仙姬娘娘庙在狮岭严华寺附近的原址,这个后坛在接近山顶,还有个前壇在山的约1/3处。听闻以前七月七日乞巧节非常热闹。</h5> <h5><p><br></p></h5> <h5>到前进村的仙古王庙考察,相片上居中长者是狮岭小学原来的老校长钟伯,据介绍他是当地民间资深的“仙古王文化“研究者。仙古王功德亭里关于仙古王等介绍铭文均出自他的手。<br>在华夏民族所有的古代神话传说人物中,往往有其原型人物,他们均为远古时期为对民族的生存发展贡献巨大的英雄人物。后人为了纪念她们的功绩,而将其编写为神话。<br>文学作品以来自于现实,高于现实的特点,发挥着它在民族精神传承和发展中的特定历史作用,是民族灵魂的一个重要组成。某些史前事件虽以民间传说或神话的形式存在,但却存在着事实依据。例如"大禹治水"虽无准确的文字记载,但该神话的事实被普遍认为是治理古代水患,甚至在历史中记载中也找到与大禹相似的人。</h5> <h5>从已知的盘古文化遗存看,目前最珍贵的应该是这块盘古王神位石碑,从表面看,其石材类似端砚,其纹饰非常大气,富有汉民族文化特色,蝙蝠、龙、竹、祥云、波浪、水龙门、天地生吉祥元素齐全。通常,根据葬俗石碑在墓前安置,上述石碑据传是在半山亭附近被附近的老乡发现的,当时石碑树立倾斜,还有香炉在一侧,它们被淹没在草丛中,已经没有其他建筑。目前被发现的这块盘古王神位石碑年代还需要进一步确认,古墓也待进一步考证。许多古地名也是值得研究的。通过上面刻写的近似宋体字,有学者认为神位石碑是宋朝时期的产物,恰好,与花都近邻的肇庆盘古祖庙的石碑据悉是宋代的,而当地的端砚石材最古老的“老坑”也是宋代的。</h5><h5> 端详着这块华美而不失庄重、自然而更显高贵的墓碑,推断是后人重修盘古王古墓时所制作,它是宋朝还是南朝的产物已经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当时人们一直在深切地怀念盘古,将盘古称之为“初开天地盘古大王圣帝”,这个崇高的称号只能冠于盘古,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以来唯一的尊称。那么,与此相匹配的墓地建筑该有多大的范围,使用了多少材料?如果它建于神庙内,那么,此庙该又是怎样的气势和宏伟?重修盘古墓工程落成后又吸引了多少人来朝拜?我不相信,现在竟然没有人发现任何与之相关的蛛丝马迹。如果真的没有,就应该启动这个研究了吧?</h5> <h5>盘古祭祀场所的多样性。<br>盘古崇拜发端南方(古南海),历史久远,而在全国各地也非常普遍。纵观全国各地的盘古祭祀场所既有庙,也有祠和坛,这是人们对盘古王不同角度寄托对他的怀念:人们既视盘古王为先祖,故建庙,以拜祭祖先;也视之为英雄,故建祠,以拜祭英雄;更敬仰他的伟大功绩“开天辟地”,故建神坛,以拜天地。综合分析,盘古王是人(活着是人,逝去为神)。</h5> <h5></h5><h5>盘古王山顶景观(原炉山)<br>盘古王山的原名为“炉山”,盘古王神位石碑和一个香炉首先被数位割草的妇女发现,后回村告诉邱毛松等人,毛加以重视,加以维护,在炉山建立盘古神庙后,各地来这里拜祭盘古的人将这座山习惯地称之为“盘古王山”。盘古王神位设于盘古王山的中心位置,可以瞭望整个狮岭盘地,盘古王山作九连山脉延伸的一个龙头,龙水泉的西侧,这是比较符合汉族传统的殡葬习俗的。“炉”字不仅代表了香炉的意思,也刚好与盘古诞日(注:多数地方的盘古诞日为农历10月26日。)的“五行”属性“火”契合。</h5><h5><br></h5> <h5>在某天雨过天刚放晴的时候,我拍摄到盘古山东侧山麓裂谷冒出一团水雾,它是旋转着冒出来的,非常有趣,它指示地表有泉眼。</h5><h5>——通过盘古王山顶的熔岩凝结地貌和与山顶岩浆喷发动力相关的散布各处的熔岩抛射落地凝固的石块,我顺便也研究了盘古王山的成山机制。它是花都环形山的一侧脉,没有山根,却有山中裂隙,山下地下水分布丰富。这也是当地值得珍惜的水文化水产业资源。推断盘古王山一带丰富的地表和地下水源,也是古人得以安身立命的环境条件。</h5> <h5><br></h5> <h5>梯面镇红山村李婆峒的盘古神坛遗址。花都区盘古王研究会钟伟彬副会长在调研中</h5><h5>盘古王盘古国的土著民族与瑶族认祖现象。<br>根据资料调查肇庆和广西等,显示盘古和盘弧不是同一个人,但两位都是传说中瑶族的祖先,盘古则更远古的祖先。人们延续着崇拜自己祖宗的纪念活动。盘古姓氏追踪。盘古姓氏是人的姓氏,来自古人加入盘古国而从其他杂姓归属盘古之姓,并且也因为盘古国的消亡,虽保留部分盘古姓氏,多数或转为其他姓。盘古后代十二种姓氏就包含着:盘、蓝、雷、钟、沈、鲍、李、邓、赵、胡、冯、唐《瑶族(过山榜);文汇编》</h5> <h5>我随花都区盘古王研究会冯云峰会长和陈信路副会长一行在盘古王公园调研。</h5> <h5>盘古王诞日,纪念盘古的诞生日,其中也包括了纪念日,虽然有多种版本,但均传说他是有生日的人。顺便说明一下,瑶族内部已经将盘古诞日统一定为农历10月26日,花都区盘古诞日是后人邱毛松重新发现盘古墓碑之日农历8月12日。此诞日是指纪念日。</h5> <h5>作者在盘古王山半山亭考察。</h5><h5>关于盘古墓的真实性问题,深圳市党校民族文化专家经过多年的全国范围的调研提出了“盘古墓”,在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盘古王山半山亭,盘古王庙原地址。这从古籍记载到民俗文化特征看,为全国契合度最高的地点。这个观点,从现有的记载和葬俗来看,是基本符合的。值得进一步研究确定。</h5> <h5><p><br></p></h5> <h3></h3><h5>盘古王山西侧山脊上的古墓群,重重叠叠,年代不详,待考。庆幸盘古王公园对盘古王山地表没有过多的开发,让它尽量保持原貌,要感谢他们。我推测要找到更古老的墓地遗迹,不太可能在地表,它很可能在下层,下下层,地表下应有不同年代的文化层。<br>根据《述异记》所述。“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祠,今人祝祀,南海中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为姓。按: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然则生物始于盘古。”这里不仅讲明盘古墓在南海,而且还有范围达到300里广泛分布的1500年前的先人追葬盘古之魂的古墓,东边或可延伸到从化,西边或可延伸到肇庆,北边也能延伸到清远了。</h5><h5>民国十三年版《花县志》卷十《文艺志》中黄土龙撰《扶军李大中丞平定花山碑记(呈稿)有述”广郡背山襟海……周遭五百余里,旧名盘古,更号花山,古代遗存下来的盘古属地仍可以达到周遭五百余里。如此看来,“盘古”地名是被花山取代在民国时期的。本人特别期待以后花都可以恢复盘古地名,以保持今人对盘古王和盘古国历史的记忆和永恒的纪念。</h5> <h5>狮岭地处北回归线穿越带,每年夏至真太阳时正午可以观测到太阳直射地球立竿无影的景象。</h5> <h5>根据中华民族姓氏文化的演变规律,盘古开始推测是地名,后来是国名(或盘古文化区域的名),盘古姓氏传承和演变。盘字代表一个可行舟的凹地、盘地,可以行船。所以,推断它发源地在南方而不在北方,此外,古南海的花都和广州普遍分布着环形山构成的盘地地貌,水系也比较发达,比较吻合。</h5> <h5>古字由大十字和口字组成,它是夏至线即北回归线与中天线交界的地方:日正中,有古地图记载“日正中”曾在当今佛山三水一带,(由于北回归线漂移性的约束,此地点会南北漂移约189千米)。恰好盘古这两个字与“南海郡”包含花都区的自然人文条件比较符合。广西尽管也有不少盘地,但这个大十字是不可能在广西桂林郡,它应该属于南海郡。</h5> <h5>盘古王山著名盘古文化景点“盘古卧石”基部,左边为原貌、右边为新建筑遗迹。古人姓氏从氏族或从“国”是比较普遍现象。因此,人们在进入某国之前和离开某国之后改姓也很自然。国字的原有含义是超越了血缘的氏族部落,特指一个氏族范围、变成姓氏分布的范围。目前南海郡故地的原住民,经过多次民族迁徙、政权更迭、历史变迁,未必是上古盘古国遗民的后代,但未必没有与之相关的文脉。</h5> <h5>埃及胡夫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塑像,仔细观察狮子的脸谱类似东方人的骨骼特征,我不由得怀疑是狮岭的狮文化曾经转辗传播到埃及。据说,埃及文明有6千年,就当是真的,也要排在盘古王时代之后2千多年以上,初步的研究显示:盘古王“开天辟地”开创华夏农耕文明至少在8千5百年前,甚至很可能超过万年。由于石器工具不可能创造出“开天辟地”万事敬仰的英雄业绩、创世文化——任何人都可以用石器实验一次,开耕一亩山地就知道了——盘古开天辟地的历史从侧面告诉我们,在三皇五帝之前,华夏地区锻造铁器工具的时代“铁器时代”或已经开始!我们华夏远古的北回归线(古称夏至线)核心区萌生的狮文化能够传播到埃及也不出奇,建造金字塔需要开采和搬运大型石块的工具和技术并非外星人所为,很可能是北回归线地区华夏文明辐射传播的结果。</h5> <h5>敬畏狮子,舞狮驱邪纳吉是一种流传广泛的民俗,天安门前的石狮雕像威严神武。在中华大地雄雌石狮雕像往往被设置在各类重要建筑和机构要地大门两侧,甚至古国后人仍习惯将自己的祖国比喻为东方的雄狮。我想在此再分享一个观点:宏伟庄严的天安门城楼的建筑造型,与传统竹建筑造型类似,建筑文化一脉相承,如此主流而又影响广泛的竹建筑文化来自哪里?推断是在竹子的故乡,看出来了么?相信你懂得:在远古时代北回归线地区,更适宜特别依赖环境条件支持的人类生存,华夏农耕文明起源于南方拥有不少容易被忽略的文化信息呢。</h5> <h5>狮文化在中国盛行,在古代文字里早就有狮这个字。花都区盘古国故地,依然流传着盘古三兄妹降服狮子的远古神话,民间依然将狮子视为被盘古兄妹三人协力降服的神兽。我由衷恭喜花都狮岭的地名竟然与盘古形成标配,盘古文化和狮文化均已成为中国最为普及的民族主流文化形态,狮岭就更要重视盘古文化及相关的狮文化的发掘和传承,打造出最经典的文化载体和品牌组合。</h5> <h5>1500年虽然任昉没有提到南海郡的“郡”字,也没有提到桂林“郡”的郡字,但根据在古桂林郡的范围考证有“盘古祠”、古南海郡的范围也有“盘古墓”来看,他的记载是详实的,边界是清楚的,南海和桂林是两个行政区的地名,它们中间还隔着一个象郡。而不是古南海郡延伸到桂林郡范围,否则,他会写出:“南海有盘古墓,也有盘古祠了。”没有必要提到桂林了。因此,他提到的古南海有盘古国,在花都(原来是盘古国的属地)是经得起考证的。</h5> <h5>受到南朝任昉《述异记》的启发,基于社会全息,民族文化基因世代传承的基础条件,可采用多学科综合思维的方法去积极探索这一复杂问题。我们将可从民间信仰、中国远古神话、民间习俗、历史记载、姓氏文化、盘古家族崇拜、民间传说、狮文化、历法文化、古文物、地名、古文字、古气象、古天文事件、岩层地质年代分布,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和水平,等等,多个角度寻找线索,并相互印证。我们的田野调查,为推助花都区盘古文化资源价值的提升、为盘古文化历史研究的一次较大胆的探索。<br></h5> <h5>《盘古之魂葬花都——古南海、盘古国、盘古墓考》曾祥委《吕梁学院学报》2011年04期,网上找到若干关于盘古墓和盘古国的论文,可惜数量渺渺无几。希望以后广东省和广州市、以及花都区相关部门尽量立项或奖励扶持该领域的研究论文发表。</h5> <h5>在盘古王山前山后多次进行水源生态调查。</h5> <h5>2020年夏至活动。将盘古文化与文旅产业结合的研学资源分析认为,盘古文化不愧是源头文化,最后,几乎所有的文化类别都可以在狮岭镇盘古王公园里找到归宗的源头。生态的绿色,革命的红色,传统的金色,科技的蓝色,民俗的黄色均可体现,开展研学旅游的基础条件也不错。</h5> <h5>“盘古王传说”纳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5> <h5>在1500年前的记载中,初开鸿蒙的盘古王文化植根狮岭非常久远,留下了许多珍贵文物和以创世精神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盘古王诞和重阳节,都有不少游客从四面八方前来登高、祭拜、游览,成为广东境内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盘古精神支撑并推动着狮岭皮革皮具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升级发展,使狮岭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镇发展成为今天远近驰名的中国皮具商贸之都。2010年中国盘古王文化高峰论坛暨狮岭镇第二届盘古王民俗文化节上获授予“中国盘古王文化之乡”的称号。</h5> <h5>2010年获授予“中国盘古王文化研究基地”匾牌。当年狮岭镇的领导高瞻远瞩,积极打造“中国盘古文化之乡”的文化品牌,要给他们点赞!</h5><h5><br></h5> <h5>花都区盘古王研究会冯云峰会长在盘古王人文历史地位与花都文化旅游资源综合开发专题研讨会暨【盘古王】和【盘古国】花都历史遗迹田野调查分享会上发言。他自从2019年回到自己的故乡盘古王山所在的振兴村担任村党委书记,就蓄须明志,表示要坚持党的领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振兴村和盘古王研究会将盘古文化发扬光大,务实推进盘古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h5> <h5>通过调研,初步认为,盘古王民间信仰和历史悠久的盘古文化品牌,在狮岭未来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具有不可估量潜力;我们需要在继续加强文化历史研究和认定的同时,以一种更加超前,更宏观的视野来定位盘古文化遗产在中国和人类农耕文明历史文化源头地位和意义。让盘古文化为花都狮岭的文化与产业振兴服务的同时,也为国家文化旅游产业振兴,以及民族文化复兴尽到盘古国故地守护者的责任,积极推进盘古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h5> <h5>花都区盘古王研究会顾问梁达平先生认为:盘古文化不仅是花都狮岭的,也是广东广州的,盘古神话和盘古国是一块蕴含无比价值、仍待深度挖掘的宝藏,是广东、广州及花都的睿智、福祉、荣耀。广东人、广州人、花都人不愧为盘古神话发源地的后人,他们的新时代精神都强烈地表现出务实、进取、奉献的盘古开拓创新精神。</h5><h5>透过南朝梁人任昉《述异记》分析,盘古国既可能是岭南一个古老的政治实体及大部落活动区域,更应该是岭南一个特定的盘古文化圈、信仰圈。今天花都区狮岭、梯面、花东镇理所当然是横跨两广的盘古国的重要发祥地、核心区域。 盘古国或盘古文化圈、信仰圈主要是沿着北回归线从东向西走向,从广东的广州、肇庆(秦时南海郡所辖地)一直到广西来宾、武鸣(秦时桂林郡所辖地)约有一千多里的范围。开发盘古国与太平天国、北回归线探秘旅游项目,打造广东花都、清远、肇庆、封开至广西来宾、武鸣、桂平、金田的“三圈三王”:即盘古国信仰圈与太平天国创始圈、北回归线生态圈以及盘古王、洪天王、太阳王在王者之地花都的叠加。</h5> <h5>盘古王人文历史地位与花都文化旅游资源综合开发专题研讨会暨【盘古王】和【盘古国】花都历史遗迹田野调查分享会后,部分领导专家合影。</h5> <h5>2020年7月18日花都区和狮岭镇领导和我省著名非遗专家出席了花都区盘古王文化研究会第二届第一次会员大会,他们都是打造花都区狮岭镇“中国盘古文化之乡”文化品牌的有功之臣。</h5> <h5>我们研究盘古王文化,不仅是为了寄托一种民族文化寻根问祖的情怀,也是为了更好地以文化的力量,焕发民族精神,促进现实生产力发展,造福社会。经过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狮岭镇以产品出口外销为主的外向型皮具产业受到较为严重影响,加上疫情在全球大范围蔓延等因素导致的全球经济趋势和格局的变化,估计两三年也难以恢复如初。也就是说,花都的三大支柱产业(汽车、皮具、珠宝)之一遭受严重挫折;而且这也是花都狮岭两大文化品牌:中国皮具之乡、中国盘古王文化之乡之一的重大挫折。在力促经济复苏阶段,花都和狮岭都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h5> <h5>虽然花都狮岭因疫情遭外向型产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挫折,但这也为盘古王文化旅游事业的振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可以替代皮具支柱产业的盘古王文旅产业呼之欲出,它是花都狮岭的特有条件,并可以大量转移原来的过剩传统产业产能,发展朝阳产业;我们可以顺势保护和提升盘古王文化品牌,提振民心,增加民族文化自信。</h5> <h5>在2019年12月20日,狮岭盘古王诞民俗文化考察座谈会代表一行在盘古王雕像前合照。</h5> <h5>2020年7月18日盘古王人文历史地位与花都文化旅游资源综合开发专题座谈会暨【盘古王】和【盘古国】花都历史遗迹田野调查分享会现场。</h5> <h5>【盘古王】和【盘古国】花都历史遗迹田野调查组部分领导同事和花都区盘古王研究会新当选的部分领导班子成员合影。</h5> <h5>在花都区狮岭镇政府有关部门、花都区狮岭镇振兴村委、花都区盘古王文化研究会等机构和领导的鼓励支持下,近半年来,本人和【盘古王】和【盘古国】花都历史遗迹田野调查组的领导和同事们,在盘古王山近距离观察和调研,对盘古文化历史的探索收获良多,我们初步的工作可以为各方面关注和研究盘古王历史文化现象增加一些信息。花都曾经”旧名盘古,更号花山”我们怎能辜负盘古王曾经在古南海开天辟地的圣地呢?在此基础上,我们拟呼吁更多的有识之士关注和参与盘古文化研究领域,积极还原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盘古王远古的英雄创世历史,大力促进盘古精神传承和弘扬,助力以传统文化复兴为基础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h5> <h5></h5><h5>本文部分图片由钟伟彬摄以及引自花都融媒体,特此鸣谢!并感谢【盘古王】和【盘古国】花都历史遗迹田野调查组领导和同事的真诚帮助。上述讨论属于初步思考,欢迎读者批评留言指正。<br></h5><h5>作者简介:陆玲,女,经济学硕士; 副研究员;广东省生态学会理事;深圳市生态学会高级顾问;广州市花都区盘古王文化研究会顾问;万信达企业北回归线文化顾问。兴趣领域:跨学科、复杂性研究。当前关注北回归线生态文化及北回归线农耕文明起源——盘古创世文化。<br>luling2015@qq.com</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