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9月23日星期三下午,秋高气爽,阳光和煦。实验中学向阳路分校七年级11班教室内,挤满了听课的语文老师———七年级的全体语文教师和八九年级的语文教研组长以及教务处靳老师。他们个个全神贯注、屏气凝神,正聆听着陈瑞红老师的课:《秋天的怀念》。</p><p> 实验中学教师队伍越来越大,年轻老师越来越多,学校领导近几年为了培养新老师的业务能力,也为了促进各个老师的快速成长,加大了教研教改的力度。每学期都真抓实干,组织各教研组,集体备课、听评课、赛课。集体备课、听评课,实现了老师资源共享,老师间互相学习交流,从中发现并推选出了一批新秀。既促进了老师个人的进步和成长,同时也提高了学校整体教师的业务能力,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p><p> 今年新学期开始,学校又进一步完善了教研组队伍。各项教研教学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开展。第一周语文集体备课。第二周听评课活动听的教研组长郭淑勤老师的课。今天是开学后第三周的语文听评课活动。听的是另一位教研组长陈瑞红老师的课。学校是这样安排的:先听有经验的老教师的课,再听年轻老师的课,让老教师起到示范带头作用。</p><p> 陈瑞红老师是今年从田氏镇刚调过来的老师。她好学习、肯钻研,业务能力较强,是学校的业务骨干。她曾多次自费在假期跟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余映潮、洪镇涛等人学习,看了好多语文专家的书,是一位极富学习力的老师,多次被县教研室教研员邀请给全县老师讲课。这不刚调实验中学就被委以重任,担任教研组长。 </p><p> 陈老师面带微笑,游走在学生中间,与学生亲切地交流。时而启发,时而引导,指导朗读不厌其烦,赏析语言形式多样。一个句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她都在引导学生去体会其中的含义。课堂是真实的,孩子们是真实的,老师学生是相融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老师眼中关注着每一个孩子,整节课被提问到的孩子达百分之八十。</p><p> 《秋天的怀念》一课,在老师和孩子们意犹未尽中结束了。这节课,陈老师没有作秀,实实在在认认真真地为我们上了一节常态课。这节课虽然谈不上完美,但却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p><p> 第二节在综合楼四楼评课。评课前,陈老师先说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和理念,她说,这篇课文她先裸背了两次,又看了一些参考资料,然后又结合单元提示及要求,确定通过指导训练朗读去触摸语言文字,然后达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陈老师备课的用心可见一斑啊!</p><p> 评课时,老师们纷纷发言、各抒己见。场面气氛活跃、情绪高涨、讨论激烈。老师的点评精彩纷呈。</p><p> 现挑选几位老师的发言作代表分享给大家:</p><p> 七年级翟青丽老师:听完陈老师的课,很是受益。陈老师课堂注重孩子的主体性的发挥!首先,课堂特别重视朗读的指导,能够借助情感的朗读,推敲品味词语,感受词语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其次,关注全体学生,对学生回答予以指导,并二次朗读,加深情感的升华。注重“读、悟、情”的加强学习。最后,作为年轻教师,要多磨课,多听课,向经验型的教师多学习。</p><p> 七年级马瑞坤老师:从教师的角度来说: 1.教学设计有侧重点,教学环节一开始就直入重点,各环节步步深入,过渡自然。2.教师的课堂语言,准确清楚,精当简练,有启发性、引导性。 3.对学生读的指导称得上“美”,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一个标点,对孩子都渗透着感情的指导;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的基础非常扎实,本节课在读中理解感情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p><p> 七年级教研组长郭淑勤老师:1.陈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能走进学生中间去及时发现学生中间存在的问题。2.整节课注重对学生的朗读训练,通过朗读达到对文字的触摸感。3.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学氛围,通过对诗渗透分析,来理解文章内容。4.利用板块教学层次清晰,学生目标明确,学生参与度高。5.对学生的指导非常细,细到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不足之处,如果能够设计一个板书,让课堂更完整一点儿会更好。</p><p> 八年级教研组长候岩岩老师:1.陈老师这节课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重点明了。巧妙地从结尾处“好好活儿”入手,提出问题:你从哪看出作者没有好好活?从而引出“儿子的苦”,接着自然过渡到“母亲的爱”。最后由“菊花”引出作者感悟。2.陈老师朗读指导到位,同时从朗读中培养学生语感。3.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在渗透读散文的方法,比如通过“回忆里的我”和“现在的我”的分析,发现作者情感。建议课后直接把这种读散文的方法告诉学生,以指导他们课外阅读。</p><p> 八年级教研组长王姣花:1.切入点巧妙。有四两拨千斤之妙。2.朗读指导与体会作者情感结合较好。3.有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的味道。3.重视课堂中的朗读教学。4.课堂学生参与度高。5.因为是第一课时,先介绍一下作者可能对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会更有帮助。</p><p> 九年级教研组长李红玲:陈老师这节课是一节真正的语文课。总的来说,亮点有三:一.与学生平等对话,享受语文。一节课下来,师生始终处于平等交流状态。老师穿行与学生中间,及时捕捉学生的学习状态。四十分钟的课堂,课堂发言人次50次。这种师生对话状态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学理念。二.课堂教学三个主问题自然衔接,层级递进,直抵作品主旨。作为一篇感人至深触及心灵的回忆性散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一条主线而碎问碎答,作品主题很难体现。陈老师用“儿子的苦体现在哪里?”—“母亲的爱表现在什么地方?”—“母亲如此爱着瘫痪的儿子,她自己的身体怎样?”三个问题贯穿全课,带着孩子在作品里进进出出几个来回,通过反复朗读品析词句及标点符号,让学生自己体会字里行间里浸透着的感人肺腑的神情,这份感情里有自己的绝望与挣扎,有任性与悲伤,更有的是对母亲无尽的思念与后悔与自责。学生在老师设置的三个主问题里不断地进行思考,整节课堂没有喧闹的交流与讨论,而每个学生的思维却一刻没有停止运行。三.重视朗读,指导到位。七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的阅读方法里重点就是朗读指导。这节课上,陈老师抓住关键语句与词语,对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读指导,读一次不行,反复指导,直到学生读出感情为止。这种语感训练对七年级的孩子来说十分必要,长期坚持下来,学生的朗读水平一定会得到切实的提高。总之,作为一个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这一节课堂中,抓住语言不放手,就是抓住了语文的根。与学生平等对话,走在学生中间,就是抓住了教育的魂。当然,人无完人,课无完课。如果说想要这节课再提升一档,个人建议就是压缩前面三个环节的提问次数,节省出时间来,后面的提炼主旨环节就会得到一个更好的呈现。学无止境,教然后知困,知困而后学。期待再次听到陈老师更精彩的语文课。</p><p> 九年级教研组长崔瑞颖老师:一、对文本的个性解读。陈老师说在备课的时候先自己裸备,形成了一定的思路。再看教参结果自己的思路乱了,然后回过头来再看单元提示又有了新的思路。那么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对文本的解读的过程。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自己先预设好哪些问题,然后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教学,而是在整个课堂上学生回答的时候,找到了哪些句子就分析讲解朗读哪些句子,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明白字里行间,甚至标点符号都包含着作者的情感。所以整个教学围绕文本解读文本,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二、对教学的个性设计。陈老师这一节课,一共设计了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贯穿整节课。第一点是对儿子的苦的分析,要求学生用横线画出儿子不好好活的句子。这个问题比较明显,也比较简单,特别是陈老师对“望着望着……听着听着……”,这一句话的分析,特别到位。第二个问题是母亲的爱。陈老师要求大家用波浪线画出来表现生病的母亲小心翼翼的爱着儿子的句子。当同学们把其他的句子都找出来了,却没有找出来母亲爱花那个句子,陈老师就引导学生去触摸文字寻找答案。到第三个问题时,陈老师用了一个很好的过渡语,陈老师说:“我们读出了一个对生活绝望的儿子,我们又读出了一个小心翼翼的爱着儿子的母亲,可母亲的身体怎么样了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写母亲身体的句子。”然后学生再次回到文本中去触摸文字去寻找写母亲的句子。陈老师对“一直”的分析,对第五段中“竟”“绝”的分析非常到位,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因对母亲病情的无知而后悔,因没有关心母亲的身体而愧疚!总的来说,陈老师,这一节课用朗读来触摸文字,让学生尝试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去理解文章所包含的情感。因为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种方法非常适合教读这一类文章。但是不足是由于陈老师对第一个问题的分析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导致最后对菊花描写的分析没有进行,所以感觉这一节课不是十分完整。但总的来说瑕不掩玉。</p><p> 最后靳老师又作了总结性的点评:挚爱至深归于思念,绚烂之极归于朴素。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一文语言平淡、文字朴实,作者没有经过精心的编织与雕琢,但却句句含挚爱之情,字字如金,感人至深。陈老师的课堂风采一如此文,朴实无华,教学设计抓住三个主问一线串珠,课堂把控游刃有余,实乃“艺高人胆大”。对学生生成预设充足,可以看出陈老师“胸中有丘壑”,朴素的教学理念却深藏大家之风范。板块设计有余映潮之影;品味语言有洪镇涛之风;而整个课堂气氛轻松,民主,和谐正好印证了李镇西的“课堂就是让每个学生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让感情融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我想正是因为陈老师平时不断学习,碰触大家思想,才使得自己的课堂有别样的质朴,那是绚烂之极之后的无华,唯若此,陈老师的课堂和这篇文章才显得“同频共振”。 陈老师“课如其人”,我想这正是老师们听后欲犹未尽的真正原因。 </p><p> 一个优秀的老师能借鉴前辈的理念且在实践中融入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风格,是值得我们每个教师学习且引以为豪的。</p><p> 每位老师都本着谦虚学习的态度去评课,评得非常真诚,又非常得体。这次活动,我们每位老师既学习了讲课老师的好的教学方法,又给这节课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相信每位老师都会收获满满。实验中学有这样一个团结奋进的团队,相信它在教研教改的路上会越走越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