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越之地莽原沕沕无穷,阳光明盛普惠田野,上虞小越横山多少年来默默地蛰伏于杭州湾畔,连绵起伏着的九峰,次第错落,它攘辟于宁绍之间。 横山是一座高不达佰米但却连绵不绝有十里之长,它静静地躺卧于虞北平原,陈氏先祖民国名绅陈春澜先生故居就座落在横山脚下——同兴里。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好事者不甘寂寞,便编出一个故事,说横山是一条卧龙,日后必将飞黄腾达。人们一看这山的形状,真的象一条卧龙,于是便信以为真,人们纷纷徙居于此地,安心地在能给人们带来好运的龙脉身旁定居下来,百姓繁衍安居乐业,皆泽恩于横山之脉而兴旺发达。 我的家乡也座落在横山脚下的朝东屋,现己改名叫东闸村,其实我还是更喜欢“朝东屋”的称谓,因为“朝东屋”于父亲的一生紧密相连,亦是我不可遗忘的血脉记忆。 从留存的老照片中依稀能见征“朝东屋”的旧貌,长辈们生前珍贵的留影。 1976年我从重庆回沪探亲,在阿炎哥陪同下与母亲、二姐送父亲骨灰回故乡入土安葬。 史料记载:公元1127年,在中国北方的金国女真人举兵南下,繁华一世的宋王朝不堪一击,徽钦二帝被俘,宋钦宗的弟弟赵构逃往南方,迁都于临安,史称南宋,赵构被推举为皇帝,史称宋高宗。<br>战争破坏了北宋人平静的日常生活,无数人流离失所,成千上万的民众和官员像潮水一样仓皇向南逃亡,史称“南渡”。 <br>堂兄国焕有套“陈氏宗谱”, 记载了我们的祖先在“南渡”时期从台州迁徙到上虞。<br> 陈氏宗谱有文字表述:“绍兴山水之清嘉,田畴之夷旷,产物如茶丝稻粱魚盐之富瞻……”<br>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这段文字标点符号是我加上去的。<br>大概意思翻译:绍兴山水秀美,围有界限的耕地平坦而宽阔,物产丰富而充足,是富庶的魚米之乡。<br> 莺飞草长四月天,油菜花开满故乡的田野 我们的祖先陈氏十三支之一的陈春澜先生一支就迁徙到了浙江上虞横山脚下。 1912年4月26日我父亲出生于浙江上虞横山脚下叫朝东屋的小村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爷爷陈炳仁一生有五个儿子,二个女儿,父亲排行老四,晚辈都称乎父亲为“四爹”。<br>1925年爷爷去世后,父亲13岁那年与陈氏先祖陈春澜先生一样,也离乡背井,告别了故乡,离开了娘娘,来到上海学生意,在上海这个“十里洋场”,艰难求生存,他从13岁开始当学徒一直到19岁满师,先后在银楼、米店、织造厂、棉织厂当过学徒,饱经生活的磨难……<br> 2016年10月在稻谷飘香的季节,我与富弟又一次来到故乡,落实母亲落葬事宜。<br>炯峰侄儿开车带我俩去参观了陈氏先祖、民国名绅陈春澜先生故居。<br> 陈春澜先生塑像矗立於同兴里路囗,一排书写着仁、诚、智、勤的字碑分別立于塑像一侧,为故居增添了一份书倦气息,也分明道出陈春澜先生是虞舜大地上的一位杰出乡贤。 展览分“横山牧童”、“ 沪上拼搏”、“ 桑梓反哺”三个主题来介绍陈春澜先生的生平。<br>陈春澜先生又名陈渭,他生于清道光年间,卒于1919年,享年83岁。陈春澜幼年,家境贫困,无钱上学,在家务农。<br> 咸丰五年,陈春澜先生19岁,为摆脱贫困,开始去上海闯荡世界,在一家洋行当学徒。<br>陈春澜先生在淳信洋行任事14年,不甘心寄人篱下,吃洋饭度日,他节衣缩食,积累自办商业的资金,期间在上海流传了一个故事:陈春澜先生他曾借300银圆给在上海破产的德国商人约瑟夫,五年后约瑟夫送给陈春澜先生4船呢绒以作报答,真所谓好人有好报啊!<br> 陈春澜先生在积累起较为雄厚的资金之后,又跻身于金融行业,在上海先后开设了寿丰、兆丰、五丰、宝丰、厚丰、和丰、溢丰、志丰、鸿丰、春丰等十家钱庄,成为上海一带当时绍帮的杰出代表。<br>陈春澜先生58岁时从上海荣归故里,衣锦还乡,安居横山的同兴里,实施他的圆梦行动---为地方培养人才,创办学堂,1908年,上虞富商陈春澜捐银五万元,在小越横山创办春晖学堂。<br> 1919年,陈春澜再捐银二十万元,委托乡贤王佐和近代著名教育家、民主革命家经亨颐等续办春晖中学。<br>早期的春晖中学,荟萃了一大批名师,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等先后在此执教,蔡元培、黄炎培、胡愈之、何香凝、俞平伯、柳亚子、陈望道、张闻天、黄宾虹、张大千、叶圣陶等来此讲学推行新教育,传播新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名校基石,赢得了“北南开、南春晖”的美誉。<br>著名导演谢晋,也曾就读春晖中学。<br>陈春澜先生故居经过了一百余年的风雨洗礼,尤其在文革期间受到了人为损坏,但经过修缮,先生故居依然挺立在横山脚下。<br> 秀丽的横山,因为多年来开山取石,已被断尾腰斩,真是龙脉受损可悲!可叹! <p>老堂陈伯炎已被授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p> 在炯峰侄儿的婚礼宴席上与二位堂姐的合影。 2004年回故乡扫墓纪实 2008年回故乡扫墓纪实 2009年回故乡扫墓纪实 2014年回故乡扫墓纪实 2016年回故乡扫墓纪实 2017年回故乡扫墓纪实 2018年回故乡扫墓纪实 2019年回故乡扫墓纪实 2020.7.28 注: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了网络资料和国焕提供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