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之年绎《芳华》

筱筱姥姥

<p>  花甲之年绎芳华。挥不去的曾经,抹不掉的记忆,忘不了的青春芳华。此篇献给50、60后的朋友们,让我们共同追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一同祭奠我们逝去的青春。手势舞《绒花》献给我们的芳华岁月:</p><p>世上有朵美丽的花</p><p>那是青春吐芳华</p><p>铮铮硬骨绽花开</p><p>漓漓鲜血染红它……</p> <p>  (首先注明一下,由于是自拍,左胸前的毛主席像章,翻到右胸前了,整理照片才发现的,左胸佩戴毛主席像章,我不会带错的,敬爱的毛主席永远在我左胸前闪闪发光)</p><p>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一晃昔日的芳华己逝,现如今的我已步入花甲之年……半个多世纪的日月轮回,半个多世纪的摸爬滚打,我经历了人生的起伏跌宕,领略了世事无常的人情冷落,每当想起我们这代独生子女的老年生活,不免有些惆怅~~我在三年自然灾害、文革期间中成长,贫穷动乱的年代造就了我特有的性格,能忍辱负重、吃苦耐劳,有奉献精神,有广阔的胸怀,在岗时常常是家庭和工作的重担一肩挑,好容易熬到了退休,没有工作的压力该享福的时候,结果肩上又扛起了照顾下一代的重任,看着外孙们一天天长大,我的生活会慢慢变得轻松起来,就是做饭太嫑人了,一顿不做孩子们就吃不上饭,虽然忙点,但看到孩子们的可爱之处,姥姥一生足矣……但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曾经的芳华岁月在眼前挥之不去~~</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是77年7月高中毕业,7月18日我响应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下乡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知青,国家是1977年10月正式恢复高考,命运和年代让我与高考无缘,悲催呀😭回味我的芳华岁月,我是上小学期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我们这代人是在十年动荡的年代里度过了人生最宝贵的芳华岁月。</p> <p>花甲之年绎芳华。站在花甲之年的渡口,回头想想自己走过的路,虽然有许多的坎坷和曲折,但也没啥可后悔的,一切都是那么顺其自然。也为自己人生点无数个赞,知青返城我有幸分到了电力企业,成了一名光荣的电力职工,在电力行业干了整整37年,一直没有跳过槽😃,因为我所在的单位被人们称为电老虎,牛呗🐮,由于退休年龄到了,我就跳槽回家了当了一名光荣的保姆,现如今“功成圆满”领取了国家的养老金,虽然不多,但也能旱涝保收,有懂事的女儿,还有两个可爱的外孙,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享受天伦之乐,也是最平凡而又千金难买的幸福~~愿自己在余生的生活中,一切顺其自然,做一个没心没肺的的人,有些事越糊涂越好,做自己喜欢的事……</p> <p>花甲之年绎芳华,红色的五角星,是我们那个年代的精神符号,军装成为50、60后心中最时髦的装束。因此,军用书包、军帽、红五星成为我们那个年代比今日挎LV、戴韩国帽还给力的时髦打扮。军用书包被我们叫做军挎,谁要背着军挎带着军帽上学,那是很惹眼的,尤其是时髦人士,必须把军挎的带子放到最长的尺度,耷拉在大腿根屁股下面,那就更加引人注目了。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我2个哥哥都是军人,大哥在部队给我带来一件女式军上衣,穿上同学们都非常羡慕,因为军衣只有军队才有,有钱是买不到的,这件军上衣我大概穿了有三年多……那时军装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个潮流,一种记忆,一个经典。</p> <p>七十年代的农村和农民又是怎样的一幅情景画?对现在的年轻人,也许有些遥远,但它却是50、60后的一代年轻人的经历。现在也常常在想:知青岁月究竟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慢慢地悟出,那是一段人生的历练,那是为国分忧的青春奉献,那是铸就个人格局的难得磨励,那是与国共度艰难的光荣史篇!那是……青春为国付出而无悔!人生吃苦为得天下安!下面这张发黄的照片,就是那件我最爱的军装,那年我17岁~~</p> <p>《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部自传。“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讲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是这本书最精彩的一句,也是最振奋人心的一句。这句话就像我的导师,鼓舞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再次回首往事,我不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p> <p>花甲之年绎芳华。我在艰苦的劳动中学会农活,虚心拜贫下中农为老师,这是我们知青的必修课。从城里插队到乡下,才十七岁的我,听毛主席的话,不怕挥洒汗水,不怕手起血泡,深入细致的劳作了2年,79年10月党中央一声号召,全部知青一窝端回城安排工作,从此我的知青生涯宣告结束~~</p> <p>我的芳华绽放在农村,是一名光荣的知靑,一段历史,一代人的青春芳华,能读懂"知青"这个符号的,只有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才真正从内心读懂。</p> <p>想起走过的日子,有悲欢,有离合,却一直在梦里不断地重演,寻寻觅觅,反反复复,就连最后的理智也被无情地冲垮。回想自己所经历的这些往事,不由得感慨万千。事业的艰辛,爱情的心酸,生活中所经历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无不让走进花甲之年的我有所感悟。</p> <p>花甲之年的我,不想明天的日子怎么过,只想余生按自己的方式快乐的活着……</p> <p>我们这一代人,多数没有享受过父母直接监护的待遇,因为我们出生的年代非常的贫穷,而且兄弟姊妹又多,小时候吃了很多苦~~从上学到下乡,从工作到退休,虽然赶上了高科技时代的末班车,本应该颐养天年,过悠闲自在的晚年生活,可时代的列车和快速的生活节奏,驱动着我们心甘情愿的,为孩子们奔波,其实这世上,不愿委屈孩子的父母,都在委屈自己,因此,所有的孩子们,我们虽然达不到你们要求的百分之百,但我们已经尽心尽力了。其实照顾下一代我们是没有这个责任的,不要把我们的付出诠释成理所当然,余生不长,原谅我们的不完美,才是最好的孝顺!</p> <p>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是我们下乡知青座右铭,在那个“红海洋"的岁月里,坚决把毛主席的话溶化在血液中,印在脑海里,落实在行动上,是我们知青的崇高信念。在广阔农村天地里锤炼红心,一定做毛主席放心的革命接班人,这是我们知青人生奋斗的大目标。</p> <p>花甲之年绎芳华。在那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下乡运动中,那刻骨铭心的广阔天地的知青岁月,随着不断流逝的时光而渐行渐远,汇入了岁月的年轮中,给现在和以后的人生留下美好回忆 ……虽然经历了风云变动的丰富人生,然而知青峥嵘岁月的激流浪花,缺总在那逝去的岁月洪流中清晰可见,知青岁月,痛并快乐着……</p> <p>曾经,多少次回眸,回眸昔日的美好,怎奈,当青春渐远,只能在失去的背影中,回味流逝的芳华。</p><p><br></p> <p>花甲之年绎芳华。为了填补青春时期的空白 ,和朋友计划好久的心愿决定在祖国71华诞之际完成,首先购买好装备,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敲定9月26日出行,寻找曾经失去的芳华,这一寻竟然用了2天的时间,总感到还不是太完美,都说孩子任性,其实人老了更任性,也不知是什么精神支撑着我们这颗不老的心,年轻人看到说我们不可思议,就连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这么执着,假如年轻时这么认真,估计都是大学生了~~花甲之年绎芳华,从小就有穿军装梦的我,现如今已步入花甲之年,估计这梦是很难实现了,为了圆梦在祖国71华诞之际,我和朋友们终于穿上军装,虽然都是冒牌货,但余生会以军人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为国家尽心尽责培养下一代,让花甲之年芳绽放芳华。姐妹们换好装备,开始进入角色喽~~</p> <p>花甲之年绎芳华。首先接受红色教育,在天安门城楼行一个军礼唱一首军歌,手拿毛主席语录满满的都是回忆………位于山东济宁邹城市朱山村,有一座长达160米的“山寨”版的天安门城楼,也是一座展览馆,馆的名字就叫“毛泽东像章展览馆”,展览馆共4层,面积4600平方米,据悉,毛泽东像章艺术博物馆由邹城退伍军人周庆戈投资近亿元兴建,于2010年5月29日开馆。开馆当日,毛泽东的侄女毛小青、红管家吴连登等20多位曾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老同志出席仪式,600多位将军为博物馆挥毫泼墨。目前,该博物馆已成为山东省国防教育基地、山东省科普教育示范基地、济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邹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至今已接待近十余万市民前来参观,接受红色教育。</p> <p>想当女兵是我年轻时候的向往,时过境迁已经是两鬓白发的老人了。今天穿上这身军装,还能身手敏捷的跳起来,还能摆PS。哈哈😄我也知足啦!</p> <p>展览馆内珍藏了38000个种类、30万余枚毛泽东像章,其品种、数量、规模、珍品和孤品数量堪称全国之最,经过调查,现在国内收藏毛泽东像章的,除这里外还没有超过20万枚的,所以这个展览馆也可称为收藏毛泽东像章的中国之最。</p> <p>花甲之年绎芳华。在毛主席铜像前,英姿飒爽再现青春,祖国不老青春永存~~这是全国最高毛主席铜像,通高13.97米,其中,毛主席全身净高12.26米,采用的是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纪念日这组数字。修建铜像的费用,全部是村民集体资金。“塑造这尊铜像是为了方便居民时刻瞻仰毛主席,学习他的精神,教育青少年,珍惜老一辈革命家给我们创造的幸福生活。</p> <p>50、60后的我们,出生在那个年代,正是深受毛主席思想影响的时代,记得上学第一篇课文便是《毛主席万岁》。从那时开始,毛主席便成了我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偶像,为人处世、思考问题的思路,一直受到毛主席的影响。今天在祖国71华诞之际,和朋友来到毛主席铜像前高歌一曲《我和我的祖国》,表达对祖国深深的爱和对毛主席深深的爱~~</p> <p>花甲之年绽放芳华,一群平均年龄64岁的老太太们,在毛主席铜像前,精神抖擞的表演《打靶归来》,那精气神一点都不比小伙子差,虽然不太整齐,但我们都是认真的😃</p> <p>几度春荣秋榭,青春随风而逝,曾意气风发的我们红颜己悄然退去,花甲鬓发己悄然染霜,为了生活都在拼自己的老命,既要照顾老人还要照顾下一代,虽然累点,但我们依然阳光,朝气蓬勃,因为我们是在毛主席思想成长起来的一代,是最有担当的一代,让花甲之年,芳华绽放。</p> <p>  </p> <p>光阴似流水,岁月催人老,当年的青春岁月像一首遥远的歌曲,飘逝在火车道和我们成长的这块土地,原来以为老去是很遥远的事,不曾想时间过得太快,如今虽然头发已经花白,满脸写满沧桑,但我们心里年龄永远不老,趁着还未老,用镜头留住余生最年轻的时光。花甲之年,芳华绽放!</p> <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花甲之年绎芳华,芳华岁月,我们挥洒着青春的热血,豪言壮志,追逐梦想,无所谓的失败,都不曾在那岁月里留下足迹!</span></p> <p>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出生在50、60后的我们,《毛主席语录》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志,也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人人都会高举一本《毛主席语录》,男女老少都会背诵其中段落。人们唱的是语录歌,做的是语录操,跳的是语录舞。</p> <p>花甲之年绎芳华。回忆我的芳华,有快乐,有理想,有甜蜜,有忧愁,有彷徨,有苦闷,所有这些经历,在那个时代、那个环境、那个氛围,无不给我们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难忘的记忆。</p> <p>火车道代表我们那个年代的印记,那个年代,人人爱穿军装,个个爱戴军帽,部队文工团是许多少男少女朝思暮想的地方。“三转一响一咔嚓”(“三转”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一响”是收音机,“一咔嚓”是照相机)是最时髦的紧俏物品,也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东西。花甲之年在废旧的铁道旁,重温我们的芳华和那些值得回忆的画面~~</p> <p>无论时光如何流逝,生活如何打压,不管鬓间雪染,还是眼角阡陌纵横,要让心里永远留住我们曾经的芳华。</p> <h1 style="text-align: justify;">怀念青春岁月里的种种蹉跎,用镜头来展现曾经的芳华,用真情缅怀过往的岁月,知青生活田间劳动的风采,是乎都在我生命中出现……每个知青的生活经历不同,有的已是两鬓斑白,有的仍是精神抖擞,但是谈到知青生话个个记忆犹新,仿佛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只是一种革命传统教育的方式,认识一下农村,了解一下农民,其实改变农村落后面貌需要科学技术,"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而不是文化不高的知青能改变了的。看看现在17~18岁的孩子们,真的是太享福了,真是捧在手心怕化了,都像神兽一样宠着爱着,而我们这个年龄却在懵懂中承担了那么多的“历史责任”真是悲催的人生啊!</h1>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记得知青岁月,每当干完农活回到宿舍,把门一关,海阔天空地神侃,谈友情谈爱情,谈未来,谈累了就就床四仰八叉一躺,衣服一脱,都不顾及形象了,这时若有人敲门是绝对不能开的,因为我们几乎衣不蔽体的谁会起来开门,再说这时的宿舍乱得像猪窝,地面一片狼籍,怎么能影响我们的形像去开门呢?!我们都不出声捂着嘴偷笑,直到脚步声远去才一个个鱼跃而起,哈哈大笑起来。</p><p><br></p> <p>  花甲之年绎芳华。在最美的年华里,该爱时爱了,该恨时也恨了,我们无悔于青春,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切都会归于平淡,归于真实的平凡的生活,而不再去纠结那些曾经的事事非非,却只记得那些纯真的美好!那些曾经的拥有!</p> <p>“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自古以来有多少人在感叹生命的短暂,感叹岁月在生命的指间不断流逝……虽然我们失去了太多,青春、韶华、容颜、身段还有健康的体魄,唯一不变的是,我们还有一颗不老的童心,如果有如果的话,我尽力让时光不老,芳华不负。</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身后废旧的工厂,是曾经非常辉煌的鲁南铁合金厂址,也是我们那个年代多少人向往的企业。可如今却面临着厂房拆除,这里记载着我们太多的美好回忆,以后只能在镜头下回忆所烙下的印记了。</p> <p>花甲之年绎芳华<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我们每人怀揣对青春的惦念,就这么认真着默契着嬉闹着,一组铿锵大片诞生在祖国71华诞之际,用独特的视角圆了我们的梦……</span>进入东部山区老革命根据地,寻找我们逝去的青春,姐妹们走起……</p> <p>人民公社这几个字,对我们这代人是最熟悉不过了,我从小在峄山公社长大,当时父亲是公社社长,文革动乱父亲挨批斗都在峄山公社,看到人民公社就能想起吃大锅饭这一事情,吃大锅饭也就是吃饭不花钱,意思就是“向共产主义过渡”。但试验吃大锅饭,没过三年便宣告终结。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一首记忆中的歌曲,一代人的青春旋律,在人民公社门前响起,满满的都是回忆~~</p> <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花甲之年绎芳华,青春期总要挣脱束缚,放飞自我,等年长了还是要找寻回归的路,那就是家,家才是归宿,才是港湾。人到老年,常把“岁月静好”挂在嘴边、“静好”就是一种把生活过的更加真切而实在的人生态度吧!</span></p> <p>花甲之年绎芳华。好怀念书信的那个年代,那时我们无忧无虑,单纯可爱。对每每份感情都是最纯真的,那时没现代化的通讯工具,给家人朋友恋人都是用书信联系,每寄出一封信大概需要一个星期才能收到,来回收到信再回信同样需要7天,最快也得半个月。每到收到亲人的信时,幸福的表情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一般都会躲起来偷偷看好几遍,信件的内容人情味很重,现在通讯发达了,人情味淡泊了~~花甲之年的我们,在古城重温书信年代,享受那触动人心的时刻……</p> <p>今早天不亮开始追忆我们的芳华,追了一上午就累的腰疼腿疼胳膊疼了,不服老不行啊,午饭开吃,补充能量,吃饱喝足按照计划继续折腾~~因为这些奶奶姥姥们的时间非常珍贵,能凑在一起真的不容易,姐妹们,干杯🍻</p>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人总要拥有回忆,人的一生才算完美,那些渐行渐远的美好时光啊,敝帚自珍。那些曾经熟悉的往事啊,在嘴角边迟疑、艰难却又坚定地娓娓道来……我们从未老去,那些芳华一直行走在每一个年代,薪火相传……</h3><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h3><p><br></p> <p>小时候那些书本上、电影里的英雄人物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电影《英雄儿女》在激励我们一路前行。今天我们又唱起了《英雄儿女》这首歌,心情还是那么激动,热血又在沸腾。花甲之年,芳华绽放。</p> <p>花甲之年绎芳华。追忆曾经逝去的那段历程 ,那时的我们容颜是美的;笑容是美的;颜色是美的;记忆是美的;天空还是美的……</p> <p>小溪潺潺流淌,四季不断,记得我下乡的中心白马大队有个非常大的河流,每当干完农活都要去河里洗衣服,并和一起插队的知青们一起戏水,一切的烦恼荡然无存,我的芳华在乡村绽放光芒,回首知青岁月,我们确实经历了风雨,也承载了一段历史~~</p> <p>《绒花》是上世纪电影《小花》的插曲,此曲一出,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让人耳熟能详、赞不绝口。在那个时代,这首经典歌曲如横空出世、令人耳目一新。如今这首穿越时空近四十多年的经典老歌,意境悠远,直抵人心,让人泪奔,萦绕在心头,总感觉还是挥之不去……</p> <p>不经意间,曾焕发着青春朝气我们,现在都己走过花甲之年,行走在乡村的小道上,寻找那曾经的芳华记忆,让那些普通的日子都被回忆镀上最耀眼的光芒。</p> <p>来到此地,品尝这里的菜煎饼是必须的。可为了吃这菜煎饼我的朋友还生了一阵子气,就是我们先预约的,可烙菜煎饼的人看着我们在附近拍照,就把菜煎饼给了后面的人,认真的朋友给人家挣掰起来,最后不在理的烙菜煎饼的人,自言说,这事她会记一辈子,以后可不办这样的事了。看姥姥这吃相,就知道菜煎饼又多香了😄😄😄</p> <p>一代人有一代的青葱岁月,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芬芳年华。无论我们人生走到什么阶段,只要热情还在,芳华就还在。只有经历过岁月的洗礼,才能沉淀美好的芳华。花甲之年,芳华绽放</p>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谁的青春不是青春,谁的芳华不是芳华。追忆美好的怀旧,所有普通的日子都会被回忆镀上最耀眼的光芒。让镜头记载如梭的岁月,留住美好的芳华!</h3><p><br></p> <p>花甲之年绎芳华,老太太们高歌80年代流行的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歌声回荡在树林~~记得80年代的我们,穿戴特别有意思,一律喇叭裤高跟鞋,喇叭裤特别的美,走路一阵风,甩起来特美。记得我曾穿过18公分的高跟鞋,上一天班回家脚丫子疼的要命,每穿新鞋的时候,脚趾头都会磨出血泡,但为了美脚丫子在疼还是要坚持穿,现在想想,那时的人是不是特别傻,为啥要受那个罪,现在真是解不开😃</p> <p>如今我们的青春已经走远,很多事情不会出现也不会重来,唯有怀念;怀念我们芬芳的年华,花甲之年绎芳华,在这里演绎完美人生,余生的岁月里,开心的过好每一天,把每一天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让每一分每一秒都过得有意义,那每一天就都会是你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天。</p> <p>人的一辈子,最具朝气的、最具激情和最懵懂的年纪,叫芳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自己的芳华,只有经历过岁月的洗礼,才能沉淀美好的芳华。愿我们的芳华永存,一路芬芳。</p> <p>花甲之年绎芳华。在变老的路上,寻找一个渐行渐远的站台,滋养我们的是一路的风景,只要心底明媚,便可处处芳华。</p> <p>人间有多少芳华 ,就有多少遗憾,一个人在经历了许多事情就会发现,青春芳华是一个人拥有过的最美好的时光。即使失去,却也那样真切,那样刻骨!愿我们在内心最深处,永久的珍藏!</p> <p>在古村里,我们坐在磨盘上(估计现在的年轻人不会认识这物件)弹着吉他🎸好像回到了那个年代……画面洋溢着青春的味道,却也与古村的古韵十分和谐。</p> <p>我们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偶遇一大哥骑着自行车,给大哥说了声,用洋车子拍几张照,大哥爽快的答应了,其实像这种自行车是80年代后期,我们那时骑的是大梁自行车,那时我们俗称“洋车子”,在上世纪70年代,有人能骑上一辆铮亮的自行车,从人们身边呼啸而过,那诱人的齿轮转动声和一串清脆的铃声相呼应,会引来的绝对是众多羡慕的眼神,骑者的身价顿时大增。但到了80年代至90年代,自行车在我国的普及率达到顶峰,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自行车王国”,奔涌的自行车洪流,是当时大中城市的一道风景线~~二十一世纪后,“三转一响”都已完成历史使命,淡出人们的视野,唯有自行车,靠着顽强的生命力,在当今社会占有一席之地,还有少数人驰骋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最近几年蓬勃兴起的城市共享单车,将使自行车再度走向辉煌。</p> <p>  花甲之年绎芳华。最后也学电影《芳华》中的萧穗子来几句独白:感谢我们所有的相遇!只要我们曾经拥有过,对我们来说已经足够!珍惜现在的拥有和眼前的幸福!让我们一起回眸曾经的芳华岁月!伴随着我们一起慢慢变老吧。。。。 </p><p> 最后让慢慢变老的时光,留住我们曾经走过的芳华岁月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