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嘉峪关的早晨,总是晨曦嫣红时而到来的,可以说,每天都不例外,这里几乎每天能看到内地少见的如胭脂般朝霞,给大地撒下金色的光芒。</p> 嘉峪关,是因为在嘉裕塬上建关而得名。嘉峪关位于甘肃西部,往西经玉门,就到新 疆界了,如果在600多年前走出嘉峪关西城门,相当于就是出国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嘉峪关关城东门)</h3> 明朝,西部以吐鲁番为代表的游牧民族部落日益强大,经常举兵进犯河西走廊。 1372年(明洪武五年),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嘉峪塬西麓建关,史称嘉峪关。嘉峪关比东部的山海关、中部的镇北台等关隘都早建,中国长城的东端是山海关,西端是嘉峪关,由于嘉峪关的规模及战略地位等诸多原因,历史以来人们都称其为“天下第一雄关”。 嘉峪关是明防御系统的总称,选址修建在嘉裕塬西面黑山和祁连山之间最狭窄的地带,中心开阔的位置修建有关城。关城顾名思义,应该是因设关而建的城,它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等组成,堡城星罗棋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真是城中有城、城外有城。城内分别建有官道、民道和商道,自东门进,处在中轴线上的是官道,只允许官兵出入行走;建在左面的是来往客商行走的,右面的是当地居民行走的,设计精巧,井然有序,宏伟壮观。关城的南北两翼建有60公里的长城,形成了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是冷兵器时代防御西部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人工屏障,也是古丝绸之路的出入隘口。 嘉峪关关城虽然是关隘,但设计建设得功能齐全,内城驻官兵,为核心,外城有民房、商铺、戏台、寺庙、驿站等。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外城的戏台</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戏楼两侧砖凸雕的对联保存完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关城中的瓮城</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关城的内城。内城城墙周长640米,面积约2.5万平方米。城墙高9米,上建高1.7米的垛墙。内城有东西二门,西门名为“柔远”,意为以怀柔安抚远人或远方邦国,安定西陲;东门名为“光化”,意为紫气东升,光华普照。东、西城门上均建有三层三檐歇山顶式城楼,与关楼位于一条中轴线上,东面的城楼上书“天下第一雄关”,西面城楼上书“嘉峪关”。城墙四角建角楼,南北墙正中建敌楼。内城中轴线北侧有清代游击将军府一座,是嘉峪关历任游击将军办公之处。二门外各修筑瓮城一座,门均南开,东曰“朝宗”,西曰“会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内城主要驻官员及家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内城也驻士兵</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内城还是官兵操练的地方</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关城西门,城楼上书“嘉峪关”。</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关城西门外的戈壁滩,在600多年前,就算是“国外”了。</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关城南连接至“长城第一墩”的古长城。</h3> 长城第一墩,又称讨赖河墩,是嘉峪关西长城最南端的一座墩台,也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一座墩台。长城第一墩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北距关城7.5公里,墩台矗立于讨赖河边近56米高的悬崖之上。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关城南的长城第一墩外天然屏障--讨赖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讨赖河冲刷形成近60米高断崖成为长城第一墩的天然屏障。</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从风沙中挖出来的长城第一墩处的古长城。</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城第一墩遗址</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帮助中国人考察、记录古长城的国际友人。</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嘉峪关,又是在晚霞嫣红中落下帷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