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b>(一)</b></p><p> 自1908年,桦甸第一任知县李庆璋上任,到1947年国民党县长邓世松逃离,这40年间历经了晚清、民国、伪满,有知县、知事、参事(日本人)、县长共32位执掌桦甸衙门。</p><p> 这些地方主官们执政各有千秋,有的功勋卓著,有的有所作为,有的平淡无奇 。尽管平淡无奇,但这些人也都能体面的升迁或退休。</p><p> 但有一位县长既不是调任也不是卸任,而是仓惶的逃离,这就是国民党桦甸县长——邓世松。</p><p> <b>(二)</b></p><p> 1946年3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东北,5月19日东北民主联军按照中央“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决策,主动撤出四平战场,5月25日又撤离长春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p><p> 5月27日,桦甸按照上级要求,开始紧急组织撤退转移,5月31日上午,县委、县党政机关全部撤出桦甸县城。下午3时,国民党新六军14师开进桦甸 。吉林国民党省长梁华盛任命新6军14师41团中校副团长邓世松为桦甸县长。</p><p> 1946年 5月31日,这一天对桦甸老百姓而言,真是太揪心了!共产党撤退,国民党进驻,把桦甸县城搅的人心惶惶,市面惊恐混乱,加上“大炮响”引发大火,几乎烧光了东面城区,导致城区居民走跑逃亡,哀嚎四起。</p><p> 如此复杂混乱的政局社情,这对任何党派执政者都是相当棘手的。</p><p> 邓世松上任了,这位中校军衔的国民党县长也是踌躇满志。据当时留用的政府职员口述:“邓县长虽然说话听不懂,但安排活“齐齿咔嚓”。第一步收编了境内几股武装土匪组成国民党桦甸保安大队,“端枪拿棒挎刀”上街维持秩序;接着组建了国民党桦甸县党部和三青团,同时组建了县警察局。</p><p> 为了彰显执政目标,邓世松将桦甸镇改为“复兴镇”,将松花江以西的八道、横道、金沙、公吉等四个区改为四个乡,把日伪时期有头有脸有影响的地主富绅委任为乡长,“复兴镇”里的行政事务也由国民党人员和一些伪满留用官员管理。</p><p> 领导组织架构很快组成并开始运作。但让这位邓县长失望的是,他启用的这些大官小僚一上任就犯了老毛病,横征暴敛,敲诈勒索、作威作福。加上时局动荡,物价飞涨,教师连续6个月不给开支,老百姓揭不开锅叫苦连天,市民中流传“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p> <p> <b>(三)</b></p><p> 邓世松毕竟是军人,军人就想着打仗的事,毕竟共产党的机关和部队就在江东桦树林子、二道甸子等地驻扎着。</p><p> 为防范共产党驻江东武装部队过江袭击,邓世松把我方投敌的安海峰编入保安大队任命为二中队上尉队长,在大勃吉岭设置据点:把投敌的韩兆民任命为一中队上尉队长,在吕大房子建立据点。</p><p> 随后,邓世松亲率全副美式装备的一个营和韩兆民保安中队,抢占桦树林子对岸的牡丹砬子,居高临下用炮轰击桦树林子街,迫使区政府撤退至五虎石,旋即国民党军队占据了桦树林子区政府所在地。</p><p> 对于这个“重大胜利”,省长梁华盛很是兴奋,称邓世松为“当代拿破仑”,赠“鹰隼之师”锦旗,犒赏法币50万,另配一门钢炮专门安放在牡丹砬子山顶。</p><p> 冬天将至,邓世松又学起日本鬼子那一套,在县城以外的集厂子、公榔头、大勃吉岭、金沟子、煤窰、吕大房子、董家屯、傅家屯、半拉窝集、桃山、高丽帽子等20多个要地建炮楼、修碉堡,里面由60军主力部队的连队和保安中队把守,企图把我党政机关和部队“困死饿死冻死在江东山区”。</p><p> 这一招也确实奏效,残酷的军事封锁,很快使驻在东南岔、地窨子和老牛沟的桦甸党政机关以及部队,开始了缺粮少衣极其艰难困苦的日子……。</p><p> </p> <p> <b>(四)</b></p><p> 可东北战局的发展,让邓世松万万没想到,转过年的初春,东北民主联军及其地方部队挺进外线,进入“国统区”的作战开始了。</p><p> 1947年1月8日,我军警备二旅两个团,向驻桦树林子街的国民党60军182师546团发起猛攻,一举收复这个江东重镇,接着奋勇攻克了牡丹砬子。</p><p> 1月24日,攻取吕大房子,因国民党飞机轰炸扫射,且横道方向援军即将到达,我攻击部队和战勤人员火速撤出了战斗。</p><p> 5月初,我军夏季攻势开始,为给大部队南下扫清道路,吉南军分区24旅72团再次进攻吕大房子,攻占后接着收复了横道河子、八道河子。</p><p> 随着桦甸城外陆续被我军占领,邓世松顿感大势已去,5月31日,邓世松带领县机关人员、中小学教师和学生2000多人向吉林逃去,中途遭我军堵截,俘获170余人,其余继续北窜直到吉林。</p><p> 6月1日,我军收复桦甸县城,邓世松坐了一年的县长位置,也就此让给了新的人民政府县长。</p><p> <b>资料来源:</b>《桦甸市大事记》、王依群原创《昨天》《金城风云》《桦甸党史资料》《桦甸政协文史资料》《吉南烽火》《桦甸县志》</p><p> <b>特此注明:如时间、地点、事件有误,即以《中共桦甸党史》《桦甸县志》为准</b></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