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 岁月流淌,生活如歌,如何让生活定格为流传千古的作品,一直是一件神奇的事情,诱人的语文发生学,值得探索。</p> <p>■比如——</p><p><br></p><p>《静夜思》(李白)</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床前明月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疑是地上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举头望明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低头思故乡。</span></p><p><br></p><p> 我没有统计过,但直觉告诉我,这是中国点击率和吟诵次数最多的诗歌,至少是之一。和小喻聊天,她提出就聊这首诗,我说行,于是开始聊。——不准翻书,不准找度娘,我俩就这么聊。</p><p><br></p> <p>■</p><p> <b>①土壤。</b></p><p> 李白干嘛要写这么一首诗?凡事皆有因,发生都有动机或动力源,先得把这个问题弄清楚。</p><p> 小喻说是“思乡”,标题就有“思”字,末句直接说“思故乡”,这很明显。有些作品确实就很直接,把表达意图明摆着,绝不跟读者藏猫猫——更多的时候,作者之所以要藏猫猫,其实不是怕读者,而是怕语境审查机构;当然,也有作者的性格和美学倾向性问题,人家就喜欢藏猫猫,觉得“含蓄与蕴藉”才是艺术。</p><p> “思乡”当然是人类逃不离的主题,成长就意味着背井离乡嘛,就意味着流浪——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在每一个驿站,在任何一个旅店,人都会回溯地眺望,不是遥望未来的远方,而是遥望逝去的家乡。家乡是生命的始发地,人都得一辈子祭奠和牵挂,这就让言说建立在文化地层上,停留在人性的公共场域,是最聪明的做法。</p><p> 公共的精神母题,也可以由不同的材质来建构,李白才嫌麻烦呢,毕竟要开拓新的一个领域,都会有巨大的认知成本,尤其是时间成本,所以,李白就用习以为常的意象——月亮。</p><p> 月亮成为思念的寄托,甚至成为思念的代名词,这已经是中国文化的传统,读八年级的小喻已经知道。文化作为作品的地层,越深厚越广袤,作品的肥力才越强。我跟小喻说,万事万物皆语文,包括数理化生的一个小小的知识点,都属于语文——因为你言说时一旦违反常识,就会有人来打一个叉,宣布你的语文是一种“错误”。</p><p> 因此, 语文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建立在所有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没有丰沃的课外阅读,在贫瘠的土地里,永远开不出娇艳的花朵 。所以学语文的第一招,是“疯狂阅读”。</p><p> 回到《静夜思》的现场。 26岁的李白在扬州旅店,忽然就想家了。夜幕有一种神奇的功能,就是当一切都安静下来的时候,人的思绪一旦没有休息,就会长出翅膀。李白借大家都很熟悉的月光,开始讲故事了——</p><p> <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铺在地面上清冷的月光,薄薄的,如一层干净的霜,明天太阳一出,它也就奇迹般消逝掉。抬头寻找月光的来历,看见了浩瀚夜空中皎洁的明月,这轮明月,也该同样的照耀在我远去的家乡啊……</span></p><p> 好的诗歌总是有故事的,不管它是抒情诗,还是叙事诗,作品中虽然没有出现一次“我”,但没有主词的句子不代表就没有行事的主体,诗人就是整个语句的主语,读着都看得清清楚楚。</p> <p>■</p><p> <b>②视角</b></p><p> 看见了月亮,如果用天文学知识去探究,再辅之以物理化学和数学,那就不是语文了。语文与月亮到地球的距离无关,也跟月亮的物质组成无关,也不关心登月火箭的技术参数,语文关心的是,月亮与人的生命况味有何相关呢?比如思念,尤其是思乡,才是语文关注的方向。</p><p> 万物一旦被语文了,万物皆着我之色,这就是审美的视角。有的人一辈子打不开这扇窗,于是也就成为“美盲”。饿死投胎的人看见月亮,就像看见挂在天穹的一块饼,恨不得摘下来一口吃掉;失恋之人就会想到嫦娥奔月,想到了吴刚和酒。</p><p> 我看江山多妩媚,料江山看我亦如是,语文其实很傻很天真,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跟万物为伴。这种心态,很多人觉得太幼稚,长大后也就抛之弃之,殊不知,语文,也就悄悄地离他而去。</p><p> 我跟小喻说,既要追求科学理性,又要坚守天真感性,这是很难的事情哟,大脑皮层的一些区域发达起来,就会压抑另一些区域的。小喻说不难啊,只要知道往回看一看走过的路,嘿嘿,她懂了,由此也相信她能学业优秀。</p> <p>■ <b>③思模</b></p><p> 有了“土壤”和“视角”还不行,还得有正确的思考模型作保障。</p><p> 我就教小喻抓住一个字——“比”。罗丹说没有对比就没有艺术,我还要说的是,“比”的类别可多了:类比,对比,排比,喻比,甚至夸比、隐比。所有的修辞,都可以说在实施“比”的举措,因为内置于人类大脑的运算机制并不多,“比”就是其中之一,而语文必须要运用这个基本的思模。</p><p> “疑是地上霜”,是“比”,喻比;“举头”与“低头”,是“比”,对比;此地与“故乡”,是“比”,联比;大地与苍穹,是“比”,隐比。以此类推,没有“比”就没有语文,语文即关系,关系即语文,思考是神经元轴突建立联系的过程,语文,就是“意”与“像”建立联系的过程。</p><p><br></p> <p>■</p><p> <b>③语料</b></p><p> “意”动于中,通过审美的视角,穿过“比”的思模,要凝固为语言,还有一步,那就是要选择恰切的“语料”,加工成表达者想要的结果。</p><p> 每个人的语料储备是有差异的,大字不识的文盲,你要他一般的口头表达倒没什么,你要他出口成章符合书面表达的范式,这就勉为其难了。所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的认字、组词、造句、构段、谋篇,都是必修的基本功。</p><p> 有一点是老师不喜欢教而你写作时不得不用的招数,那就是不把话说完,让读者参与你的创作。把话说得太满太清晰而不留空白的人,虽然是个好人 ,但对读者是不信任的,作品的表现力反而变弱,我不是教你诈,但吊诡的是,语文就是这么欺负老实人的。</p><p> 为啥要突然关注月光,为啥要突然思念故乡,故乡还不是家乡哟,家乡可以随时回去,只有远去而不能轻易回去的家乡,才叫“故乡”——那李白为何就不能轻易回去了呢?“床”在哪里?不管是胡床还是井栏,也许就是我们习见的宾馆的床铺,但宾馆究竟在哪里?是李白一个人住店呢,还是有人随伴?明天还要赶路,将去何方?——这些,诗歌都没有交代,也不用交代,每个读诗的人,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加以补充。只要交代了语境的核心要素,把核心要素按照自己的心思组装好,也就完成了创作任务。</p><p> 我问小喻,同样的八百字,是不是不同水准的文章信息含量迥然不同?算一算信息比例,是不是有的文章实在是太“水”了?疲倦而来的小喻此时已经聊开了,精力也点点滴滴次第恢复,聊到这一层的时候,眼睛开始放光,我知道,有什么智慧在慢慢开花,只需要静待结果。</p><p> 李白在这里还没玩格律诗,口随心走,每句话都平白无奇,不给阅读者带来任何的语言障碍,连语文基础最低的人也没有理解的障碍。为了朗朗上口遵从奇数易认(五言、七言)的规律,句末押个韵,就把这首诗写出来了。但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四句话合起来,产生了远远大于四句话的效果!——这就是语文高手!</p> <p><b>■总之:</b></p><p> 当我们把语文的核心素养格分为“语言”、“思维”、“文化”和“审美”四个方面的时候,仍然在做静态的分析,仍然是从结果端隔岸观火。</p><p> 把语文的发生看作一个系统工程,还原发生现场,就是真实的阅读;教会如何发生,就是写作教学。语文教学其实是多么简单的事情,却被“专家们”搞得如此的繁复。</p><p> 从“文化”地层里分泌出“意”(意义,意思,意味),选择“审美”的视角,经过语文特定的“思维”模型,采取一定的“语言”,最后凝成的,就是我们看到的言语结果。这就是语文的发生学。</p><p><br></p><p>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5px;"> ——跟小喻聊一首诗是如何产生的,周末的时候,整个上午,姜不辣如是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