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秋风拂过,撩起一缕寒风,季节打个冷颤。2020年9月26日,二师教研室、华山中学中层、年级组长、教育教学委员和各科教研员齐聚华山中学415,享受了一场饕餮盛宴。邱校长请来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PISA国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的李刚讲师,与老师们一起交流了《转变我们的教学方式:PISA2018结果及其启示》。</p> <p> 李刚老师从PISA测试概览、学与教的现实状况、学与教的突出问题、转变教学方式的关注重点四个方面和与会老师们进行了交流。</p> <p> PISA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2000年发起的对基础教育进行跨国家(地区)、跨文化的评价项目,目的是对15岁学生的阅读、数学、科学素养和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能力进行评价,反映学生参与未来生活的能力。同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背景信息,分析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形成对整个教育体系的评价,以使参与国家(地区)了解自己教育体系的优劣,改进和完善教育政策。PISA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较大、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基础教育第三方评价项目。</p> <p> 2018年PISA结果:中国(北京、上海、江苏、浙江)中国部分地区联合体,在阅读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上,均获得第一名。PISA不能全面反映教育状况,四省市的数据不能反映全国教育状况。但是,PISA可以成为我们了解教育的重要参考。在此基础上,李刚老师重点分享了2018年PISA的主试领域阅读素养。跟传统考试不一样,PISA不是关注学生能否把自己学的东西复述出来,而是测试他们能不能外推,在新的情景下进行推断、创新,在新的情境下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在阅读方面,考查的是学生提取、思考阅读文本,从字里行间进行基本的判断。尤其在今天数字化信息的浪潮里,辨别信息的真伪,是一种特别重要的能力。所以PISA阅读测试中,尤其考察学生的审辩式阅读能力。因此我们了解到不仅要参加PISA,更要用好PISA。</p> <p> 可以说,PISA评估,不仅仅是针对学生能力的评估,更是国家与地区教育现状的宏观体现。</p><p> 教师在今天的知识经济中至关重要,接受好的教育是每个孩子未来发展的基石。PISA所反馈的数据可以成为我们了解教育现实的手段。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怎么调动自己的智慧与激情?怎么让学生学的更开心?怎样让教学成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方式?如何回应信息时代的需要?这一个个的强问敲击着我们的内心,如何用成长型思维去思考、去理解、去做出改变并付诸实践!</p> <p> 最后,邱校长作了简短的总结:面对信息化环境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冲击,现在的教师如何站稳讲台?我们还是要看到事情的本质。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将为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管理者提供丰富的手段和途径。</p><p><br></p> <p>编辑:田雪梅</p><p>图片:叶巧梅 田雪梅</p><p>审核:李娟娟 唐丽丽 胡玉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