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节里话粮食

河东田夫文苑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丰收节里话粮食</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撰文: 刘志英)</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图片:选自网络)</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编辑:河东田夫)</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0.9.26赴京.津列车上)</span></p><p><br></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民以食为天,亘古未变。只是今日之食愈加丰富,肉蛋奶果菜已居了主位,人们反而对食之最基本的粮却有点疏淡了。不信你可问问身边的零零后,有几个人的食谱中以粮为主?这是社会进步和生活富裕的体现,我们应该庆幸自已生长、生活在这个国泰民安的盛世中!</p> <p>居安思危。生于五O年前后的人,都有着饿肚子的痛楚记忆。特别是上世纪的五八年,天雨济时,五谷大丰,"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口号燎得人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熟在地里的庄稼顾不上收,又忙着砍树炼铁超英赶美去了……其后老天不再眷顾,大树砍的不少,铁却炼的不多,就连那些被砸成碎片的家庭日用铁锅具也没有炼成几疙瘩铁。</p><p><br></p><p>始于六O年的三年大旱,便如兜头凉雨加雪霜,地里禾如草,家家没有粮,人们饿得前胸贴到后脊梁。当年五六岁的我依稀记得,母亲双腿浮肿,几乎挺不过去!医生开的方子竟然是每天吃七颗枣,而不是馍。当地医生知道,说吃点馍等于没说,因为有馍吃就不会饿得浮肿了。也就是那还能找得到的几升干枣救了母亲的命。初懂人事的我,对饿的记忆刀刻斧斫,至今没有忘,也不能忘,更不敢忘!</p> <p>&nbsp;只所以在丰收节的喜庆日子里谈灾歉,谈饿肚,似乎大违时和。只是我不能忘也不敢忘不识一字的母亲在世时常说的一句话:&nbsp;&nbsp;&nbsp;“省,要从囤尖上开始省,到囤底时再省就迟了”。我还听过一位修悟极高的医生讲过:&nbsp;&nbsp;“感冒,多是热盛的结果。” 我虽不懂医,但深以为然。说感冒是着凉了,就象那到囤底才开始省粮一样,迟了!迟了!</p> <p>&nbsp;提倡节俭,弘扬光盘,是改开几十年来,全国人民基本解决温饱或者说粮食也还尚足的今天必须重视的事情。去过日本的朋友应该知道,不管你去什么样的饭店就餐,米饭永远只会盛上一点点,不够可续添,但是必须吃完。<b>钱多是你的幸运私有,粮食却是社会的共公资源,任何人都没有浪费的资格。</b></p><p><b>这点,应该成为我们饮食文化的基本伦理。</b></p> <p>节流是必须的。开源更是基础的。保障生产不能说空话,只有提高粮价,让种粮的农民有利可图,才是藏粮于田最为根本的治国方略和民生大计。</p> <p>今天,我多次行游在河东粮仓的一些县区,看到沿黄河边上那绵延万亩的玉米碧绿如海,傲然挺拔的腰杆上插着圆嘟嘟的金棒棒,一派丰收景象。仰仗今年的雨水好,不浇地也丰产,农民省了许多浇水钱。看这即将收获的玉米长势,亩产千斤应该是手拿把稳的了,加上前茬小麦,扣除亩均劳工、种籽、机械、肥料等约四百元投入及每亩包地款四百元后,亩纯收入差不多可达六七百元。这样的效益,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粮农民来说,已经是人辛苦、天帮忙的最佳效果了。</p> <p>但是,人可年年辛苦,天却不一定会年年帮忙。十年九旱是河东大地的气候特征。若遇天旱,水地得多浇,旱地辛苦不赚还可能要倒赔。<b>这就是为什么传统种粮的河东大地上为什么果多粮少的根本原因。</b>同样的水地,苹果,葡萄,梨桃,冬枣,樱桃,石榴等水果,抓好了,亩收入可到万元,蔬菜也大体一样。旱地的枣、椒行情赶好时,收入也可在三五千元的档位上徘徊。虽说天年不济,冻旱雹雨都会酿灾,管理技术,行情波动也有影响,但比之粮食千元封顶的效益差异,搏一把的诱惑力还是蛮大的。</p> <p>&nbsp;&nbsp;我国人口数量是一个在全球占比颇有份量的大哥,全球粮食都丰产了,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去消化,但若他国、我国粮食都欠收了呢?这样的概率不是没可能。</p><p>有据可查的史料记载中,我们中华民族因灾荒饥毖的人口从来都大于内乱外患的战毖,你看看大禹渡渠首古柏下那幢石碑吧,“广绪三年,芮地大旱,人吃人,犬吃犬,十室九空"。还有那因灾而生的掠粮战乱,朝代更迭,更是多不胜数。自古丰年备歉是持家正道。十四亿人口十四亿张嘴,一天要填多少粮啊!<b>倘若真的有灾歉之日再被别人卡脖子,那可不象芯片断供之伤。难怪胡春华副总理到运城要专门看粮食。</b></p> <p>国有国的治理方略,家有家的生活盘算,虽说家国相依,但让家去承国之责却是力不能支的。<b>山西只所以不是国家的粮食主产区,是有客观原因的。</b>与河南山东等同受黄河母亲哺乳的地方相比,豫鲁大地的小麦喝一方黄河水只花一分钱就行,我们却得近一元。平展展的河淤平原天生就优我们这风沙形成的黄土高原十倍不至,同样的母亲河,哺育我们时确实有她的不方便。</p> <p>&nbsp;我曾设想:在不影响壶口瀑布河床落差景观的前提下,若能在河津龙门稍北的峡谷中筑条不超八十米的中坝,把抬高的黄河水系借河津、稷山的丘陵地势,凿洞筑渠,引一二百个流量的黄河水入涑济汾,沿途闸坝淤地,自流灌溉干涸的河东大地,既便是万荣、闻喜等几大高垣台地再提水浇灌,也省了几多扬程。富余的水量,可润生态,可穿凤城,掘条傍运风高速的人工河渠再从永济回归黄河,岂不美哉。</p><p>至于百亿规模的筑坝投资,则可从河坝兼具的水力发电中回收。参考山西万家寨大坝的发电量及入网电价测算,十年大致就可收回成本。唯如此,河东大地才不枉黄河在我们身旁绕了这三四百公里,才能让粮丰果香更有效益!</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平头百姓论生计,有点多余。但丰收节里虑欠收,却是饿过肚子人的后遗症。</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但愿这只是个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