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图片为本人制作合成</p> <h1><b>2020年8月29日北京中山音乐堂,庆祝北京文联成立70周年音乐会上,演出了我把30多年前写的歌曲《心愿》改编成的交响合唱,引起强烈反响。<br></b></h1><h1><b>音乐会上演出的17首作品,是从70来和北京文联有关联的作品中精选出来的,都由原唱或者著名歌手演唱。我这首《心愿》没有大腕参演,是唯一的合唱作品。按照以往的经验,由大腕演唱的节目肯定舞台效果好,没有大腕的合唱很难获得热烈的反响,而29号合唱《心愿》演出恰恰是当场最爆棚的曲目之一。</b></h1> <h1></h1><h1> <b>《心愿》<br>任志萍 作词 伍嘉冀 作曲配器<br>夏小汤 指挥<br>北京音协合唱团演唱<br>北京交响乐团演奏<br>当年我打起腰鼓诉说心愿,<br>纯朴的人们翘首期盼,<br>心灵播种着富强的梦幻,<br>翻身的土地争奇斗艳。<br>虽然严冬太久,<br>冷却了激动的颜,<br>挺立的依然是泰山,<br>永恒的依然是春天。<br>几辈人前赴后继探索明天,<br>坎坷的道路汗浸血染,<br>巨龙将要起飞的时刻,<br>沉重的翅膀诉说艰难。<br>重整万里河山,<br>这是我中华的心愿,<br>燃烧的永远是热血,<br>不朽的永远是信念。<br>我们对着太阳说, 向往不会改变,<br>我们对着大地说, 追求不会改变,<br>我们对着长江说, 贫穷总会改变,<br>我们对着黄河说, 生活总会改变。</b></h1><p><b><br></b></p><p><b></b><br></p> <h1><b>演唱完,我立刻收到了多条观感的微信,转发两条:</b></h1> <h1><b>每次演出后,都有一种曲终人散的感觉,心里的感受是五味杂陈的。越是反响热烈、感动、震撼的演出后,越是感觉到一种失落,仿佛告别了一位再也难以见到的朋友。在兴奋过后,当年写作《心愿》的许多往事历历在目,这是一首骑着自行车写出来的歌.......</b></h1><p class="ql-block"><br></p> <h1><b>那是我大学毕业进入中央歌舞团的第二年。80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常用的词是“百废待兴”。大家物质生活是贫困的,面对各种机构改革,文艺团体要逐年减少行政拨款,走向市场,大家对前途是迷茫的。</b></h1><h1><b>歌舞团在一条老胡同里,交通不便。为了买辆自行车上班用,我省吃俭用攒了三个月的钱(那时候工资50多元,自行车100多元)。</b></h1> <h1><b>一天去团里开会后,我到创作室主任任志萍老师家聊天,无意中看见写字台上的一首歌词,读完,我被震撼了,那种感觉就是道出了我的意中所有、语中所无:</b></h1><h1><b>我们对着太阳说,向往不会改变<br> </b><b>我们对着大地说,追求不会改变<br></b><b>我们对着长江说,贫穷总会改变<br></b><b>我们对着黄河说,生活总会改变<br></b><b>当即,我和任老师说,歌词我写,不要再给任何人。<br></b><b>那时候我就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任何成功的积淀。但是充满自信,我一定能把心中要说的话用音乐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历时三个月的反复自我否定中,写了无数稿,终于写成了现在这样,其间我经历了多日的头脑风暴、内心狂澜。</b></h1> <h1><b>后来这首歌不胫而走,在全国广为流传。最具戏剧性的是,在某年央视青年歌手大赛中,入围决赛的25名歌手里有5名都唱的这首歌,为了播出效果不太单调,不得不采取抽签的方法只让两名歌手比赛时唱《心愿》,其中一位就是付笛生。</b></h1> <h1><b>这首《心愿》可以称作我的成名作,也奠定了我后来所走的音乐创作道路:一定要从内心感受出发去写作,说心里话.......</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