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桂香棠外 随课写华章——刘源工作室、双流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四川新创联袂开展随课微写活动

西云蓝风

<p>  2020年9月24日,刘源工作室、双流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四川新创联袂开展随课微写课堂展示及专题讲座在双流棠湖外国语学校圆满的完成。活动中课堂的读写结合成为本次活动亮点之一。</p> <p>  首先在双流区七八年级语文教学暨小初衔接研讨课堂展示活动中,来自刘源工作室研修学员严文娟老师给与会者呈现了《秋天的怀念》的随课微写教学课。课堂上严老师以精准的主问题为抓手,有效引领学生畅游在文本语句中,整体感知,深挖局部,点面结合,串联教材解读,读写结合。学生在细微之处品读史铁生家庭的不幸与幸运的同时,也体会史铁生母亲的伟大之处和作为儿子对母亲的复杂情感:愧疚自责、难以宽恕,心疼理解,珍惜自我,生命再塑,深深怀念。随着课堂深入,学生感情得到了有效的激发,严老师顺势开展随课微写,可谓水到渠成。学生有感而发,找准写点,并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史铁生母亲的理解与赞美。</p> <p>  其次棠湖外国语学校张飞燕老师承担《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随课微写课堂教学活动。从教学设计上看,张老师对教材进行有效的改编,让学生从改文和原文的对比中了解新闻的结构。并巧妙地设计了微写点,使这次微写体验活动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张老师的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同学表达自如,老师机智点评,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学和写都得以很好的训练。 </p> <p>  同是随课微写,一个是感性的情感体悟,一个理性的新闻学习,但是两位老师都很好的找到了读写结合的点,并用实际的教学实践了读写共生的课堂理念。给听课老师们带来不同风格的精彩课堂!</p> <p>  之后刘源老师作了《单元写作与片段微写》的精彩讲座。通过讲座,参会的100多位老师初步了解了什么是随课微写、随课微写有哪些特征、什么时候进行随课微写等问题后,刘老师重点从六个方面深度解读整合单元内部的随课微写资源。“微”(片段微写)“整”(单元写作)整合,不仅充分考虑了教学过程的特性,也遵循了思维规律,还结合了具体实际,非常便于老师们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进行随课微写。此时刘老师还建议老师们多在这方面下一些功夫,可以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训练写作技巧,锻炼多向思维,熟悉当地资源,便于因材施教。随课微写如满城飘溢的浓郁桂香,成了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p> <p>  最后,双流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教研员李艾璘老师作活动总结,作文训练,非大课不上,非大作文不写;单元大作文并非一蹴而就,大创作更需小积累;阅读课上的写作重在如何切入,更重在点滴的坚持。内化的读与外化的写是语文教学不可抛弃的一对翅膀,二者同源共血脉,诚不可荒废任何一方。最后希望这次活动能带给老师们在读与写方面更多的启发,老师们利用“随课微写”让自己的课堂锦上添花。</p>

微写

随课

老师

课堂

双流

教学

刘源

读写

活动

史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