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微雨渐凉,秋风乍起。时间很快,一转眼进入了九月的开学季,也是新一年级的开端,学生开始上学,我们依旧上班。下班路上,车窗外是一幅幅画卷,天上的白云色彩变幻,路边的田野宁静安详,银杏变黄一叶落下,桂树花开香飘四溢,车流如电,行人匆匆,远山如黛,秋水盈盈……如果没有烦恼,多好!</font></h3> <h3 align="left"><b><font color="#167efb">适当敬畏</font></b><br> 昨晚晚饭间,小学生说了一句,“如果这个世界没有父亲节就好了!”<br> 坐在旁边的我心里明镜一样,没有绕路、单刀直入,我说:其实你说的有没有父亲节不重要,你真正想的是这个世界如果没有爸爸就好了,对吧?他哑然一笑……<br> 常言道,皮裤套棉裤,必定有缘故。他又何出此言呢?因为今年三年级开学以来,尤其是近一周,他可谓状况不断,花样百出,传说中的“三年级现象”仿佛一夜爆发,作业不写、漏写,老师的批语视而不见,佯装百态,弄七搞八,胆子大到惊人,以为瞒天过海,殊不知自欺欺人。而我的立场,希望胆大但不能妄为……当然,最终的结局,就是被我好好地收拾了几顿。这才有了要斩杀“父亲节”的天真与幼稚。<br></h3> <div> 由此,如何既能让孩子保持对父母的敬畏,又不拒他们于千里之外;既能与孩子平等相处,又不对他们无条件地迁就,恐怕是我们需要学习的课题。</div><div> 子女对父母反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恐怕是:子女对父母失去了敬畏感。</div><div> 同样是孝庄皇后教育出的两个人,儿子顺治可以不顾她的训诫,放弃天下遁入空门;而孙子康熙在她的调教下,从一个懵懂的孩童名垂青史。原因何在?康熙对这位老祖母充满了敬畏。而顺治由于不满孝庄的委曲求全、迁就多尔衮等原因,孝庄在他眼中也没有什么威信。</div><div> 今日的管教,胜过以后在少管所内抱怨父母“不称职”……更不希望,他年之后,孩子谈起父母时,反感之情溢于言表;父母谈起孩子时,痛心疾首无计可施。<br></div> <b><font color="#167efb">跟自己比</font></b><br> 我不能忍的是,他时常总是跟我说,班上谁谁谁、怎么怎么样……<br> 我总是打断他,并告诉他,我都没有说你们班上哪个同学比你怎么样,你为什么老是自己去比较,而且还都是向下比较。你不要跟别人比,你看你自己就好了,如果你的字比以前写得端正了,原来的错误犯得少了,这就是进步和成长。这个时候,他似懂非懂,看样子像是懂了。<br> 这个世界是多样的,每一个人的禀赋不同,环境不同,性格不同,成长方向也不同,猪往前拱,鸡往后刨;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好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坚车能载物,渡河不如舟。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每个人也都有各自的缺点,这是大自然的差异。这个时候的他,一脸懵逼!<br> <div> 不过,有趣的是,每一个中国的孩子似乎从小都有一个天敌,这个天敌的名字叫“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别人家的孩子”,给我们童年造成了不小的压力,是很多人一生中的阴影。那么为什么家长动不动就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老师动不动就拿别的班上的孩子跟自己的学生比?这里边是有原因的。</div><div> 第一个原因是信息不对称。自己孩子二十四小时我们都盯着,优点、缺点都知道,痛苦、烦恼都经历了,可“别人家的孩子”完全没有接触,觉得邻居家的孩子不知不觉就长大了,我们不了解他的成长过程中那些曲折和痛苦,这就是信息不对称。第二个原因就是选择性注意。自己家的孩子,我们老是盯着他的缺点和不足,别人家的孩子因为利害不相关,就会盯着他的优点,甚至对优点做放大。<br></div>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选择性注意,导致了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往往比自己家的孩子就是好很多,拿他当标杆。这种比较称之为上行比较,又叫强者比较,我们总是往上比。那么,这种“别人家孩子”的比较,动机是善意的,往上比确实能提供一个进步的动力,能提供一个进步的参考。但是善意的比较不一定带来好结果,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感情认同。</font></h3> <div> 如今,几乎各行各业都在实行“准入制”,很多职业都要持有资格证书或上岗证书方可从事,而似乎唯独为人父母不需“准入”,父子母子关系与生俱来,不容选择。</div><div> 倘若以家庭教育合格与否确定父母的“上岗资格”,我们该不该“下岗”?O(∩_∩)O哈哈~<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