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北岳恒山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为“五岳”,为中国地理标志,是天下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这也是我游了四岳后最后的心愿。</p><p>距今1500年历史的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为弘扬佛法而营建的一个宏伟工程,它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而应县木塔为国内现存最高的木结构楼阁式佛塔,值得一观。</p><p>北武当山是真武大帝在北方的道场,主峰香炉峰海拔2254米,素有“三晋第一名山”之称,系我国北方道教圣地之一。</p> <p>9月15日,从太行山通天峡赶到恒山悬空寺已近中午,吃了碗刀削面便扫码进景区。</p> <p>恒山悬空寺影响大,游客也多。</p> <p>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峭壁间,原叫“玄空阁”,因“悬”与“玄”同音,今称“悬空寺”。寺建成于公元491年,俚语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说法,为恒山十八景中“第一胜景”。</p> <p>摩崖石刻:云边觉岸。</p> <p>“唐人”到此一游。</p> <p>悬空寺确实“壮观”,只是登阁的人太多,还要100元登楼票,懒得排队,就此匆匆而别。</p> <p>下午一点,抵北岳恒山景区入口。</p> <p>过北岳庙,意欲穿越恒山。</p> <p>为节约时间,买了景交车票上山。</p> <p>游悬空寺的人多,爬恒山的人相对少了。</p> <p>过金龙口</p> <p>“人天北柱”枋</p> <p>白鹤观</p> <p>北岳寝宫</p> <p>这是嘉靖年间李宗枢的《登北岳一章》</p> <p>寝宫</p> <p>宫观林立</p> <p>通元殿</p> <p>会仙府</p> <p>群仙聚会处</p> <p>夕阳返照</p> <p>沿会仙府向西北攀越,有巨石迸裂,裂石中有一条半米宽的岩缝,攀上陡壁,上面有一块可容数人的小平地,石上刻有残棋一局,岩壁上刻有“琴棋台悟道遗迹”7个大字。台西侧为“通元谷”,是当年张果老修练之处,因昔日果老与仙人抚琴、对奕,故留下此景。</p> <p>孪生松</p> <p>更上一层楼</p> <p>天峰岭,通天之岭也。</p> <p>恒山主峰天峰岭,海拔2017米。</p> <p>冲顶后欲穿越后山,被一手戴红袖章的老头拦住。</p> <p>因到处是探头,只得原路返回。</p> <p>北岳寝宫</p> <p>下山</p> <p>九天宫</p> <p>夜宿浑源县城福岳宾馆</p> <p>16日,一早去云冈石窟,因名气太大,游客人山人海。</p> <p>云冈石窟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此为高僧昙曜塑像,开凿了雄伟壮观的昙曜五窟,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p> <p>灵岩寺坐落于云冈石窟大景区的湖心岛中央,整个寺院为三进院落,是按照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的描述而仿建的。</p><p><br></p> <p>游客走过张灯结彩的昙曜广场,再穿越古朴典雅的七孔桥,高大的寺院山门就出现在面前。整个寺院为三进院落,除了山门以外,还有作为中殿的“千佛殿”和作为后殿的“大雄宝殿”。</p> <p>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p> <p>北魏,云冈石窟的开凿从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60多年。此后的东魏、北齐、隋及初唐,平城改为云中郡恒安镇治。唐代,据金皇统七年(1147年)曹衍撰《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记》载:"贞观十五年(641年),守臣重建";唐慧祥撰《古清凉传》卷上(古今胜迹三)记载,当时有一位俨禅师"每在恒安修理孝文石窟故像……以咸亨四年(673年)终于石室"。初唐以后,平城呈现萧条景象,云冈石窟的建设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未有大项工程。辽金,辽兴宗、道宗时期,辽皇室曾对武州山石窟寺进行过延续十年之久的大规模修整。修建了石窟前接木构窟檐的通乐、灵岩、鲸崇、镇国、护国、天宫、崇福、童子、华严、兜率十座大寺,并对一千余尊佛像进行了整修。辽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攻占大同,"寺遭焚劫,灵岩栋宇,扫地无遗"(《大金西京重修华严寺碑》)。金皇统三年至六年(1143-1146年),住持法师禀慧重修"灵岩大阁"(今第三窟外的阁楼),"自是,山门气象,翕然复完矣。"(《金碑》)。元代,武州山石窟寺庙院尚存。明代,大同云冈再度荒废。云冈之称始于明嘉靖年间,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路经大同,留部将张天琳驻守后清军入关攻占大同,云冈寺院再遭兵燹,沦为灰烬。清代,清顺治八年(1651年)云冈寺院得以重修。现存第5、6窟的木构窟檐和寺院即为此时重建。1696年,康熙皇帝于冬日回銮巡幸云冈寺并御书匾额"庄严法相"。清乾隆年间云冈石窟亦曾有修葺。</p> <p>第16~20窟即帝王象征的昙曜五窟。平面为马蹄形,穹隆顶,外壁满雕千佛。主要造像为三世佛,佛像高大,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像作风。其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汉代的优秀传统,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的精华,创造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p> <p>佛像</p> <p>壁画</p> <p>洞顶</p> <p>洞窟内雕满了密密麻麻的佛像</p> <p>芸芸众生</p> <p>藏在地下的“云冈石窟博物馆”。</p> <p>转了一圈,我只拍了一通墓志铭。</p> <p>应县木塔修建于辽代清宁二年,完全是用木头建造的。八角形平面,五层六檐。外部有五层,但塔被夹在四层深色层中间,实际上是九层。塔的每一层采用中国传统的斜撑、梁、短柱等施工方法,使整个塔成为一个整体,既坚固又壮观。</p> <p>木塔距离现在已经有近九百多年的历史。它曾遭到军阀的炮击,并遭受了几次强烈地震,依然很牢固,是世界上中国古代建筑的奇迹。</p> <p>木塔四周楼阁挂满了匾额,有明成祖朱棣亲题的“峻极神功”,明武宗朱厚照题的“天下奇观”,还有“释迦塔”“天宫高耸”等等。塔内有明、清及民国匾、联 54 块。</p> <p>塔底部是辽代风格的鎏金释迦牟尼雕像。四周墙上有六幅佛像和飞天像,色彩明亮,是中国壁画珍品。</p> <p>塔反面最底下有匾曰:永镇金城。“金城”想必是指古代应县。又有“中立不倚”匾,可惜木塔已经开始倾斜。 </p> <p>17日星期六早上,我们部分人员从松泉村已废弃的武当山道教养生园穿越北武当。其他人购票乘景交车到上停车场。</p> <p>这是一条罕有人走的山路。</p> <p>一路荒无人烟,荆棘丛生。</p> <p>烈日当空,挥汗如雨。</p> <p>树荫底下乘会凉</p> <p>步入废弃的景区道路。</p> <p>还有铁链,一路有塌方。</p> <p>铁柱有2006年建字样。</p> <p>出口是北武当上停车场,没人阻拦,算是误入成功了。</p> <p>北武当道庙始建于上古时代,鼎盛于唐,比南武当要早得多。</p> <p>上北武当只有一条人造天梯可攀登,约有1450多阶,险峻之处有栏杆铁索,游客每蹬一步都可听到悠扬顿挫的“石音”。</p> <p>走累了就躺一会。</p> <p>山间奇石林立,万斤“龟石”峭立崖畔,用力一推或经风一吹,便摇摇欲坠,令人心惊胆战,所以又称风动石,为我国罕见的景观之一。许多专家以为,北武当山上的“龟蛇石”应该堪称为我国近千处名山自然肖形石中的一流珍品。</p> <p>遥望金顶</p> <p>道士下山</p> <p>关口</p> <p>来个集体照</p> <p>据史料记载,当时北武当主道场有住山道士80多人,在家居士1000多人,遇到法事,各方道士800余人云集北武当,至今在北武当山主峰以北的真人谷尚有供1000余人吃饭所用碾米用的石槽、石杵。</p> <p>朝圣门</p> <p>武当山</p> <p>真修处</p> <p>金顶真武大殿,与南武当金顶遥相呼应。</p> <p>殿后风光</p> <p>玄天墧</p> <p>吊桥</p> <p>经曹家沟下山,这是条古时上北武当的老路,当地有这样一句俗语:“五里黄土五里沙,五里石磴往上爬”。</p> <p>回首北武当</p> <p>扺武当村上车。</p> <p>夜逛平遥古城,平遥旧称“古陶”,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实行“郡县制”以来,一直是县治所在地。</p> <p>明朝初年,平遥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泰、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p> <p>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平遥城墙现存有6座城门瓮城、4座角楼和72座敌楼,其中南门城墙段于2004年倒塌,除此以外的其余大部分都至今完好,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历史较早、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亦是世界遗产平遥古城的核心组成部分。</p> <p>协同庆钱庄</p> <p>九龙壁</p> <p>歌舞升平。</p> <p>听雨楼</p> <p>平遥县署</p> <p>县衙前照壁。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