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琼布丁青

铑牍

<p>  我们离开西宁,走214国道(唐蕃古道),经玉树,从类乌齐进入西藏。仅借宿一晚,我们就沿317国道(川藏北线),继续西行,来到丁青。</p><p> 这是我进入丁青后,看到的第一栋民居,和它的小主人。</p> <p>  一进入丁青,我就被它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的颜色吸引。</p> <p>红土地</p><p> 红土之上的惊艳丹霞,东起芒康,西至昌都各县,尤以丁青为甚。经过高温高湿作用,致使铁元素氧化,造就了高原上少有的丹霞美景。</p> <p>  </p> <p>黄青稞</p><p> 丁青藏语意为“大台地”,它是藏北草原向横断山脉过渡的地方,有河谷、平坝、崇山峻岭等自然景观。勤劳的藏族人民世代在此耕种青稞、小麦和各种豆类等,甚至利用房前屋后空闲之地。</p><p> 丁青是半农半牧区,是昌都地区粮食生产基地之一。</p> <p>绿草场</p><p> 绿色是高原美丽的颜色,也是高原儿女期盼的颜色,赖以生存的基本。草场有了生灵才有生机。</p><p> </p> <p>  丁青,也是冬虫夏草之乡。</p><p><br></p> <p>白雪山</p><p> 这次我们就是沿317国道行驶及拍摄,仅看到丁青雪山的一角。其实丁青境内有布加雪山,藏东第一高峰。</p> <p>蓝天空</p><p> 行驶在317国道上,看到的都是蓝天白云。高原的天空相对低些,看似触手可及,蔚蓝的天空,令人陶醉。</p><p> 丁青还有更令人向往的蓝湖水——布托湖。</p> <p>  在路上,远远看到光秃秃山顶的扬尘。这还是第一次在高原看到飞沙走石。</p> <p>  丁青的老房子大多就地取材,有不少石头民居,被涂成了红色,十分醒目。高原地区,地广人稀,与外界鲜有接触,当地人民无论服饰,还是民居等,都喜欢采用鲜艳夺目的颜色和图案。 </p> <p>  丁青也开始了异地扶贫搬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p> <p>  丁青新县城整齐干净,有现代气息,在藏地不多见。入住的酒店也洁净舒适。餐馆也是藏地常见的川菜馆,味道不错,但价格比其它地方贵。</p><p> 全县人口八万多,国道两边还是可以看到不少的民居和藏民。离开丁青往西,人烟就稀少了。</p> <p> 317国道贯穿丁青县域东西,为柏油路,仅有几处架桥修路,整体还算顺畅。</p> <p>  这次离开西宁,选择317国道去拉萨,中段计划要去的地方就是丁青县的孜珠寺。以前在各种媒体上看到过介绍孜珠寺的文章,一直想去看看这座神秘的寺院,直到这次才成行。</p><p> 在317国道,远距离看到了悬崖峭壁上的孜珠寺,被它的气势震撼,我们停车,临时商议当晚住丁青,原计划是去巴青县城的。</p> <p>  离开317国道,爬孜珠山就变成了沙石山路,仅一个小车车宽,遇上会车需退让到弯道处。坑坑洼洼,弯多坡陡,幸好天气好,若是遇上雨雪天就更难行。一直在爬坡,海拔不断上升,直到海拔4800多米,才看到红墙金顶,才到孜珠寺。走这条简易山路就花费了近一个小时。</p> <p> “孜珠”意为山峰。孜珠山异峰突起,廋石嶙峋,像极了久经风吹日晒雨淋的老人手指。山体上有无数的洞穴石窟,依山而建的座座僧房,高低错落,雄伟庄严,有的宛如神秘古堡,有的仿佛一个特大宝箱。</p> <p> 眼前这座金顶红墙的主殿,以及红顶白墙的佛学院,就是孜珠寺。它是藏区现存规模最大、苯教仪轨保存最完整的寺院。12年演出一次盛大神舞“极乐与地狱”,时逢鸡年,吸引十余万信徒。</p><p> 苯教是西藏的原始宗教。历史上苯教受到冲击不少,然而3000多年来,无论天灾还是人祸,孜珠寺都由于地处险峻高山远离人烟而得以保全。</p><p> </p> <p> 在海拔4800多米的山坡,我不敢轻举妄动,只在主殿前面走了一个来回,藏民沿着主峰的羊肠小道转圈。</p><p> 待到最后一抹晚霞收去,我们才匆匆离开。</p> <p>下课了的僧人</p> <p>转山的藏民</p><p> 藏民按逆时针方向朝拜苯教四大神山之一的孜珠山。站在高处,放眼四周,没有民居及人烟。与转山的藏民交流,沟通非常困难,他们大多不会讲汉语,其中两家告诉我,他们来自藏北草原,其中一家已经转山八天,另一家昨天才来。他们就在山坡上搭一个帐篷,烧水做饭,转累了就进帐篷休息。藏民们常常举家而来,扶老携幼,现在可以开车而来,以前徒步其艰辛可想而知。</p><p> 转山转水转佛塔,只求来世幸福。</p> <p> 丁青,古称“琼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