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疆域的奠定与近代的变迁(上)

沈建林

<p>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皇权王朝,由满洲人(现称满族)建立。1635年以前,满洲人被称为女真,世居东北白山黑水之间,曾长期以渔猎为生。</p> <h1><b>一、女真两建金国终结蒙古帝国历史</b></h1> 1115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在松花江畔建立金国,十年后灭亡辽国。1127年金兵南下进攻中原灭亡北宋,俘虏徽、钦二宗北去,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称之为“靖康耻”。 1153年金国将都城从上京会宁府(今哈尔滨市阿城区)迁至中都(今北京,图1)。这一时期北方草原上蒙古部落的力量还很弱小,其首领俺巴孩被塔塔儿人抓住,绑送金国被钉在木驴上处死。蒙古人对女真人由此结下仇恨。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1 公元1153年中华大地局势图</b></h5>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北方草原建立蒙古帝国,五年后以复仇为名开始攻伐金国。金国被迫于1214年向南迁都开封,最终于1234年在蒙古和南宋的夹击下覆亡。之后女真人继续在东北大地上繁衍生息,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东山再起。 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于1271年建立元朝,之后灭亡南宋统一中国。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将蒙古人逐回北方草原。 <p>1381年,朱元璋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军远征云贵高原,被蒙古人统治128年之久的云南从此纳入明朝版图(图2)。在此之后的40年内明朝向云南移民达上百万人,使当地的人口结构发生重大改变,有效保证了云南边疆的稳固。有人评价说这是明朝对中国版图最重要的贡献,与汉武帝从匈奴手中夺取河西走廊之后向该地大规模移民的效果相似。</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2 明朝疆域图(公元1433年)</b></h5>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1387年明朝平定东北,但却没有向这一地区大规模移民,任由当地的蒙古人和女真人处于自治状态。这在国力强盛之时看不出有什么问题,但最终却成为明朝覆灭的重要因素。 <p>1583年,女真人努尔哈赤以13副甲胄起兵,经过30多年的征战统一女真各部,同时也创立了八旗制度和满文。在此基础上,努尔哈赤于1616年建立大金国,号称“英明汗”,将赫图阿拉作为都城(今辽宁省新宾县)。为与完颜阿骨打建立的金国相区别,史书称其为后金。</p> 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名公开对明朝宣战,发兵夺取抚顺等地。第二年明军10万多人分4路对后金进行围剿,努尔哈赤率兵6万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附近大败明军。之后努尔哈赤乘胜展开攻势,相继从明军手中夺取开原、铁岭、沈阳、辽阳等地。1621年努尔哈赤将都城迁至辽阳,四年后又迁至沈阳。 <p>1626年努尔哈赤率军进攻宁远(今辽宁兴城),被明将袁崇焕击败抑郁而亡。其第八子皇太极继位后,于次年亲率大军进攻锦州和宁远,欲为其父雪耻。袁崇焕指挥明军英勇作战,“红夷大炮”也发挥重要作用,后金军伤亡惨重败退而归。史称宁锦大捷。</p> 1629年,皇太极改变策略,率军以长途奔袭方式绕过山海关,在喜峰口一带突破长城攻克遵化,然后直扑北京。明朝以举国之力建设的长城防线,在灵活机动的敌人面前颇似法国著名的马奇诺防线。袁崇焕从山海关率军疾驰北京,在广渠门外击退后金军。但崇祯皇帝却将袁崇焕下狱治罪,于次年凌迟处死。明朝此时已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急需栋梁匡扶却自毁柱石,后果非常严重。自此之后明朝将领和官员临敌投降者日渐增多,其原因令人思索。 <p>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之时,蒙古人按游牧区域分为三大部分,即漠南蒙古(内蒙古)、漠北蒙古(喀尔喀蒙古、外蒙古)和漠西蒙古(卫拉特蒙古,清朝史料称厄鲁特或额鲁特,明朝史料称瓦剌)。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在明朝史料上统称鞑靼(图3)。</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3 公元1616年后金建立时的局势</b></h5> 漠南蒙古包括察哈尔、科尔沁、杜尔伯特、巴林、奈曼、喀喇沁、乌珠穆沁、土默特、鄂尔多斯等16部。其中察哈尔部的首领林丹汗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在名义上也是所有蒙古人的大汗。林丹汗试图重建成吉思汗的霸业,因此不能容忍女真人崛起。后金则对察哈尔部采取孤立和打击之策,拉拢漠南蒙古中的其它部落与后金联姻甚至结盟。皇太极一生拥有多位福晋,其中3位娶自科尔沁部,著名者如孝庄皇太后即为其中之一。 1632年皇太极率军给予察哈尔部致命一击。林丹汗经毛乌素沙漠西逃甘肃,两年后病故。1635年,林丹汗之子额哲持传国玉玺向后金投降,漠南蒙古地域从此归入后金版图。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蒙古帝国自1206年成吉思汗创建以来,到这一时刻才告完全终结,时长共计429年。 <h1><b>二、满清入主北京统一天下</b></h1> <p>163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族号改称满洲,第二年又改国号为大清并称帝。汉语中从此有了“满清”这一名词。同年漠南蒙古各部承认皇太极也为蒙古人的大汗,尊之为“博格达彻辰汗”。“满蒙一家”之说由此产生。</p> <p>1637年初皇太极发兵出征朝鲜,迫使朝鲜断绝与明朝的关系,成为清朝的藩属国。之后数年内清军多次越过长城进入华北地区,击杀卢象升等明军将领,攻破昌平、济南、蓟州等几十座城池,抢劫无数财物和牲畜,然后耀武扬威穿越长城而回。</p> <p>1640年,皇太极决心攻占锦州,派出大军予以长期围困。第二年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兵前来解围,驻军松山。经过惨烈激战,1642年松山失陷,洪承畴被俘降清,锦州守将祖大寿献城投降。至此明朝在山海关外的重要据点仅剩吴三桂镇守的宁远城。</p> <p>1643年皇太极去世,年仅六岁的爱新觉罗•福临继位,史称顺治皇帝。皇太极的异母弟多尔衮作为执掌大权的摄政王,于1644年农历四月初九率军出发南征明朝,途中得知李自成已攻占北京。</p> <p>17世纪20年代,陕北地区连年出现灾荒,多地发生饥民聚众造反起义事件。从1628年起,涌现出高迎祥、张献忠等率领的多支农民起义军队伍,明军屡次剿杀而不能灭之。</p> 1635年,张献忠率军攻破凤阳掘了朱元璋祖坟。第二年号称闯王的高迎祥被明军俘获处死,李自成继任闯王。经过多年奋战,李自成于1644年初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当年正月初八,大顺军分两路向北京进发,沿途临汾、太原、大同、居庸关、昌平等地明军将领纷纷投降,仅在山西宁武、河北保定遇到明军顽强抵抗。 <p>1644年农历三月十七日大顺军开始攻打北京城。三月十九日凌晨崇祯皇帝自缢殉国。当天北京城被攻陷,李自成从德胜门进入北京,成为紫禁城的新主人。立国276年的明朝就此而亡。</p> 农历三月上旬,崇祯皇帝赐封吴三桂为“平西伯”,令其回援京城。三月初十,吴三桂率4万精兵及数万百姓从宁远撤出,在山海关安置好百姓后继续向北京进发。行至丰润时,得知北京已经失陷,吴三桂立即退据山海关以观形势发展。 <p>此时在北京周围,仅剩吴三桂率领的明军尚有较强的战斗力。李自成委派原镇守居庸关的明军降将唐通,携重金和吴三桂父亲的亲笔信前往山海关招降。吴三桂反复思虑后决定归顺李自成,于是率军离开山海关进京。途中吴三桂得知父亲遭拘禁,爱妾陈圆圆被掠走,一怒之下回师山海关,决意与李自成为敌。</p> 农历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军出征山海关。两天后多尔衮在翁后(今辽宁阜新境内)收到吴三桂的求援信,立即将原定进军路线改为经宁远前往山海关。四月二十一日,大顺军在山海关与吴三桂军开战,但双方未能决出高下。当晚清军到达山海关附近。 <p>农历四月二十二日清晨,吴三桂见形势危急,骑马飞奔至清军营垒向多尔衮投降求助。当日大顺军与吴三桂军展开决战,至中午时分双方均已疲惫,多尔衮把握这一时机令数万清军骑兵投入战斗,一举将大顺军击溃(图4)。第二天大顺军在永平(今卢龙)再战又败,只得退回北京。李自成愤恨至极,令人将吴三桂父亲及吴家老少30多人全部杀死。</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4 山海关之战示意图</b></h5> 山海关之战获胜后,吴三桂按满洲习俗剃头以示诚心归降,多尔衮封其为平西王。随后多尔衮打着“发仁义之师、灭亡流贼、为明朝报君父之仇”的旗号,尾追大顺军向北京进发。 1644年农历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紫禁城武英殿称帝。次日李自成下令烧毁紫禁城,离开北京向西安方向撤退。五月初二(6月6日),多尔衮率清军进入北京。 农历五月十五日,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帝位以图延续明朝国脉,史称南明弘光帝。九月十九日,顺治皇帝从沈阳进入北京,十月初一在北京城南的天坛举行祭天大典,标志着清王朝正式定都北京。十一月十六日,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西”。 一时间呈现“四国演义”的形势(图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5 公元1644年底四个政权并立局面</b></h5> 1645年初,清军攻破潼关进占西安。李自成败退途中于5月17日命丧湖北九宫山(图6)。清军5月下旬攻入扬州屠城十日,6月渡过长江占领南京并俘获弘光帝朱由崧。7月郑芝龙等人拥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史称南明隆武帝。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6 明末农民战争波及范围示意图</b></h5> 1646年秋,隆武帝朱聿键被清军俘获后遇难,郑芝龙投降清军,其子郑成功决意继续抗清。当年12月11日,隆武帝朱聿键的弟弟朱聿鐭以“兄终弟及”之名在广州称帝,史称南明绍武帝。同月24日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帝,史称南明永历帝。随即二者同室操戈上演“窝里斗”,清军趁此时机攻占广州。朱聿鐭拥有皇帝头衔仅40天即被清军俘获自缢而亡。 <p>1647年初,张献忠在四川西充凤凰山被清军射杀。大西军余部在孙可望、李定国等率领下进入云南得到发展,在策略上从“反明抗清”转为“联明抗清”。三年后大西军东出云南攻占贵州、川南、广西、湖南等地。1652年孙可望派人将永历帝接到贵州安龙。之后孙可望与李定国发生内讧而致分裂。1656年初,李定国从广西来到贵州安龙,将永历帝护送至昆明。第二年孙可望率军从贵州进入云南征讨李定国,但在曲靖附近落败,逃奔湖南投降清军(图7)。</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7 公元1656-1657年南明形势图</b></h5> <p>1658年,清军在吴三桂等人的率领下分别从四川、湖南和广西向贵州和云南发动攻势,第二年攻陷昆明。永历帝经腾冲逃往缅甸阿瓦(今曼德勒附近)。1661年吴三桂出师缅甸。次年初缅王被迫交出永历帝,吴三桂将永历帝押回昆明令人用弓弦勒死。</p> <p>1661年郑成功从金门渡海夺取台湾,将盘踞在这里的荷兰殖民者驱逐。次年郑成功去世,其子郑经袭位。1663年底,清军与荷兰海军合作攻克金门和厦门,郑经只得退守台湾。1664年,大顺军余部(夔东十三家)在湖北茅麓山被消灭。至此大陆上的抗清武装力量全部被肃清。</p> <p>满清入主北京之初,仅拥有20多万人的八旗军,欲征服地广人众的南明似无可能。但清廷通过大量使用投降的明军,采用“以夷制夷”之策解决了兵力不足的问题。个别明军降将因“功勋卓著”而被封王,成为拥有重兵镇守一方的大员。著名者如平西王吴三桂镇守云南,平南王尚可喜镇守广东,靖南王耿精忠镇守福建,史称三藩。</p> 中国古代存在“狡兔死走狗烹”的潜规则,清朝也未例外。国内用兵之处已经不多,手中握有军权的三藩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甚至被认为是一种隐患。 1673年春,平南王尚可喜上书清廷请求归老辽东,留其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耿精忠和吴三桂得知后也先后上书请求撤藩。康熙皇帝顺水推舟下令三藩俱撤。 吴三桂请求撤藩的本意,是希望清廷念其率军从山海关打到缅甸,并捕杀南明永历帝的功绩而予以慰留,能让他像明朝沐英一样世代镇守云南。结果却弄巧成拙,失望之极使他决意铤而走险。1673年底,吴三桂杀掉云南巡抚起兵“兴明讨清”。耿精忠、尚之信等先后响应,史称三藩之乱。当时清廷在军事上并无准备,吴三桂等迅速占据了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湖南、四川等省以及湖北、浙江、陕西、甘肃的部分地区。郑经也从台湾渡海而来夺取了漳州、泉州、金门和厦门等地。一时间四方震动,天下似乎又要大变(图8)。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8 公元1674年三藩之乱局势图</b></h5> 然而吴三桂格局有限,起兵不到两年即在湖南长江沿线部署防御,全无向北发展问鼎中原的志向。清廷则调整兵力逐步展开攻势,耿精忠、尚之信等相继投降清军。1678年春吴三桂在湖南衡阳称帝,国号“大周”。但5个月后吴三桂即病死,其孙吴世璠在贵阳继位,两年后退守云南。1681年清军攻破昆明,吴世藩自杀。至此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 <p>郑经于1680年失去金门和厦门退据台湾,但仍然坚持使用南明永历年号。从理论上说,台湾的抗清武装力量仍有可能反攻大陆复辟明朝,因此清廷决意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p> <p>1683年,施琅率清军水师渡过台湾海峡攻取澎湖列岛。在大军压境的形势下,郑成功之孙郑克塽被迫率众投降,台湾由此纳入清朝版图。“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也成为国人不可动摇的信念之一。</p> <h1><b>三、清朝疆域的拓展</b></h1> 俄罗斯从1581年起开始向乌拉尔山以东扩张,逐步越过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推进到鄂霍次克海沿岸。17世纪50年代,俄军侵入黑龙江流域并在黑龙江北岸的雅克萨修筑城堡以图永久占据。1685年和1686年,康熙皇帝两次派军前往雅克萨击败俄军。1689年,清朝和俄罗斯通过谈判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分了两国东部边界,确定外兴安岭以南及库页岛属于中国领土(图9)。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9 尼布楚条约签订后的清朝版图(公元1690年)</b></h5> 自此之后清朝进入版图扩张期,在70年内拓展领土约达600万平方千米。这一过程与卫拉特蒙古及准噶尔汗国有着密切的关系。 卫拉特蒙古在明朝称为瓦剌。1449年,瓦剌军队在今河北怀来附近的土木堡活捉明朝英宗皇帝,进而围攻北京5天,此即著名的“土木堡之变”。17世纪初,卫拉特蒙古游牧于额尔齐斯河流域至天山北麓一带,由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辉特等部构成,其中准噶尔部实力最强。 <p>1628年(明朝崇祯元年),土尔扈特部从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地区迁徙至伏尔加河下游草原(俄罗斯称其为卡尔梅克)。1636年秋,和硕特部首领顾实汗率领卫拉特联军从伊犁出发,经噶斯口(今青海省茫崖镇附近)越过阿尔金山攻占青海。之后顾实汗率和硕特部留驻青海,于1642年进占西藏,建立了青藏高原统一的和硕特汗国(图9)。</p> 在新疆和布克赛尔县城东南5千米处,有一座建于1639-1643年的准噶尔古城遗址(图10),也称道尔本厄鲁特古城,是当时准噶尔部的政治中心。1671年噶尔丹成为准噶尔部首领,经数年时间用武力统一了今新疆北部至巴尔喀什湖一带的卫拉特诸部,以伊犁河谷为政治中心。1678年,西藏五世达赖喇嘛向噶尔丹赠予“博硕克图汗”之号,噶尔丹为此举行了庆典。史书上多以这一事件作为准噶尔汗国的立国标志。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10 准噶尔古城留影(2009年)</b></h5> <p>1679年,准噶尔汗国出兵攻占吐鲁番和哈密。第二年准噶尔军从伊犁出发经夏特古道向南翻越天山,灭亡了位于天山南路的叶尔羌汗国。之后噶尔丹又多次进军中亚,取得征服哈萨克汗国、攻占费尔干纳盆地等战果。</p> <p>1688年初,噶尔丹之弟被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所杀。噶尔丹以报仇为名,率军翻越阿尔泰山,以科布多为基地向东攻占喀尔喀蒙古,致使数十万喀尔喀民众逃入内蒙古寻求清朝庇护。1690年,噶尔丹率军进入内蒙古,在乌珠穆沁击败清军,南进至距北京350千米的乌兰布通(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准噶尔军在这里被清军击败退回科布多。</p> <p>1691年,康熙皇帝在多伦与内蒙古、喀尔喀蒙古各部首领会盟,废除喀尔喀贵族以前的济农、诺颜等名号,按等级授以汗、亲王、郡王、贝勒等爵位,并将内蒙古的行政制度推行于喀尔喀蒙古。多伦会盟标志着清朝在政治上实现了对外蒙古的统治。康熙皇帝有感而言:“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p> <p>1696年,清军分三路出击噶尔丹,在昭莫多(今蒙古国乌兰巴托附近)歼灭准噶尔军主力。第二年噶尔丹亡故,漠北宣告平定,喀尔喀民众从内蒙古回迁故地。清朝由此在地理上实现了对外蒙古的统治。1727年和1728年,清朝与俄罗斯签订《布连斯奇界约》和《恰克图条约》,划定了外蒙古北部与俄罗斯之间的边界。1733年清廷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一职,负责外蒙古的政务管理和军事防卫。</p> <p>哈密维吾尔人首领额贝都拉趁噶尔丹在昭莫多惨败之际,派员进京请求归顺清朝。1697年,额贝都拉在巴里坤捕获噶尔丹之子献送清廷,康熙皇帝封额贝都拉为“扎萨克一等达尔汉”,并将哈密地区纳入清朝行政管理体系。这标志着清朝版图从嘉峪关向西延伸至哈密、巴里坤一带。嘉靖初年明朝放弃嘉峪关以西领土,丧失哈密、敦煌、瓜州等城池,至此已经过去了170多年。</p> <p>噶尔丹死后由策妄阿拉布坦继任准噶尔汗,国力逐渐得到恢复。1717年,策妄阿拉布坦派兵6000人经克里雅河谷翻越昆仑山,进入西藏攻占拉萨,终结了和硕特部统治西藏75年的历史。1718年清军4000人出征西藏,在藏北那曲附近被准噶尔军全歼。两年后清军兵分两路从青海和康定(打箭炉)进藏,将准噶尔军驱逐。</p> 顾实汗之孙罗卜藏丹津满怀期望能够重新恢复和硕特部对西藏的统治,因此积极协助清军从青海入藏。但清廷之意却是将西藏纳入版图直接统治。罗卜藏丹津失望之极于1723年在青海起兵反清,雍正皇帝派年羹尧、岳钟琪等率军前往青海平乱。次年罗卜藏丹津兵败逃往准噶尔汗国。至此清朝完全将青海和西藏纳入版图(图11),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对青藏高原的统治彻底终结。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11 公元1725年至1758年清朝疆域图</b></h5> <p>1720年清军攻占吐鲁番,但于1732年放弃。有近万维吾尔民众因此从吐鲁番迁移至甘肃瓜州一带,以摆脱准噶尔汗国的控制。</p> 1727年噶尔丹策零继任准噶尔汗,通过组建炮兵等措施使军力得到增强。1731年雍正皇帝派军在阿尔泰山北麓筑科布多城,准噶尔汗国随即出兵翻越阿尔泰山,在和通淖尔附近重创清军。第二年准噶尔军再次越过阿尔泰山拟夺取外蒙古,但在哈拉和林额尔德尼昭附近遭到惨败,被迫遣使议和。经多次谈判,清朝与准噶尔汗国于1739年(乾隆四年)大致划定了双方的边界。此后十多年无战事发生。 <p>1745年噶尔丹策零去世之后,准噶尔汗国因汗位之争内斗不断,辉特部首领阿睦尔撒纳及其他一些贵族纷纷率部属投奔清朝。乾隆皇帝决定趁此时机灭亡准噶尔汗国,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一边患。1755年春,5万清军分别从乌里雅苏台和巴里坤出发进占伊犁,随后在格登山(今新疆昭苏县境内)击败准噶尔军。准噶尔汗达瓦齐逃亡天山南路,被乌什维吾尔人首领霍集斯捕获押送北京。</p> <p>此前投奔清朝的阿睦尔撒纳在清军占领伊犁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乾隆皇帝却未封他为准噶尔汗。阿睦尔撒纳愤而起兵反清,驻守伊犁的500多名清军官兵被杀。1756年春清军再次出兵远征伊犁。阿睦尔撒纳于1757年败逃俄罗斯后病死,准噶尔汗国至此而亡(图12)。</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12 清朝与准噶尔汗国战争及格登山碑位置示意图</b></h5> <p>1697年噶尔丹死后,位于天山南路的叶尔羌(今新疆莎车县)和喀什噶尔分别出现黑山派与白山派两个相互对立的政权。准噶尔汗策妄阿拉布坦于1713年出兵再次征服天山南路,将白山派首领阿哈玛特与黑山派首领达涅尔一起带回伊犁羁押。1720年,黑山派首领达涅尔被放回天山南路担任名义上的统治者,为准噶尔汗国征收税赋贡献钱物。</p> <p>白山派首领阿哈玛特在伊犁育有两个儿子:波罗尼都和霍集占,史称大小和卓。1755年清军进占伊犁时大小和卓前来投附,清军护送大和卓波罗尼都前往天山南路,推翻了黑山派政权。</p> <p>小和卓霍集占于1756年潜回天山南路,第二年令人杀死进驻库车的清军官兵发动叛乱。1758年清军进入天山南路平乱,首先攻陷库车并进占阿克苏和乌什,但前进至叶尔羌时在黑水营受挫被围。清军于1759年初退回阿克苏进行休整,当年夏季分别从和阗、乌什向叶尔羌和喀什噶尔进军。大小和卓弃城西逃帕米尔高原,在伊西洱库尔淖尔(今塔吉克斯坦境内)附近被清军彻底击败逃入巴达克山(今阿富汗巴达赫尚省),最终被当地首领俘杀。</p> <p>至此新疆地区完全纳入清朝版图。乾隆皇帝命人刻立了多座石碑以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其中于1760年所立的“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之碑”(简称格登山碑),目前仍然矗立于新疆昭苏县格登山古战场原地(图12、图13、图14)。</p> <p>1762年清廷设立伊犁将军一职,负责新疆地区的军政事务管理。</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13 格登山碑亭</b></h5><p><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14 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之碑(摄于2015年)</b></h5><p><br></p> <h5><p></p></h5><h3><b>参考文献</b></h3>[1] 孙秀玲.一口气读完大清史[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 <br>[2] 马大正,成崇德.卫拉特蒙古史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br>[3] 马大正.新疆史鉴[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br>[4] 左景伊.我的曾祖父左宗棠[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br>[5] 华喆.帝国的背影--1368年后的蒙古[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4. <br>[6] 王宏志.洪承畴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br>[7] 李刚.御制《平定回部勒铭伊西洱库尔淖儿之碑》考析[J].满语研究, 2016,(2).<br> <h3 style="text-align: right">沈建林 2020年9月18日于克拉玛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