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985年 用荷兰发行的邮票制作的极限明信片, 盖荷兰乌特勒支市1985年6月4日邮戳</p><p><br></p> <p>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诞生于德国的图林根州爱森纳赫市(Eisenach),美丽壮阔的图林根森林就分布于此,崎岖蜿蜒的萨勒河绕城而过。山的伟岸,水的柔情,滋润和哺育了一代音乐巨匠。</p> <p>德国 1985年</p> <p> 巴赫出生于音乐世家,自幼跟随其音乐家的父亲学习音乐,然而不幸的是,在巴赫十岁的时候,他失去了父母双亲,由身为管风琴师的哥哥把他带大,哥哥对他继续进行着音乐辅导和训练。</p> <p>东德 1950年 纪念巴赫逝世200周年</p> <p> 父母双亡后,寄宿在大哥家中的巴赫,不被允许翻阅家里存放着的大量音乐资料(因为哥哥认为这些乐谱对小小的巴赫来说太高深了)。无奈,好学的巴赫只好趁他哥哥深夜熟睡之时,在月光下偷偷地抄写乐谱,时间长达半年多,使自己的眼睛积劳成疾,晚年的巴赫曾做过两次眼疾手术,但手术没有成功,导致他去世之前完全失明。</p> <p>中非 1985年</p> <p> 15岁时,巴赫离开家乡,到德国北部的圣•米歇尔教堂学校学习,在那里打下了扎实的音乐基础。17岁时,巴赫回到了家乡图林根州寻找工作。最初担任魏玛宫廷乐队的小提琴手,后被任命为新教会管风琴师,开启了其辉煌的音乐生涯。</p> <p>多哥 1965年 巴赫和管风琴</p> <p> 巴赫不同于和他同时代大城市里的作曲家,他游历不多,整个职业生涯几乎都在德国度过。他的足迹主要在图林根州和埃克森州,在多处宫廷、教堂担任乐师、指挥及宫廷乐长,最后在莱比锡担任大教堂乐长和市音乐总监,还兼任音乐学会的领导,组织市民的音乐活动。</p> <p>刚果 1985年</p> <p>莱索托 2000年</p> <p> 巴赫22岁时,工作稳定,收入宽裕,使他有条件迎娶了大自己一岁的堂姐——玛丽亚•芭芭拉•巴赫,他们共有7个子女。然而在1720年,芭芭拉不幸去世,第二年,巴赫再次结婚,迎娶一位音乐家的女儿:歌唱家安娜•玛格达蕾娜(1701-1760)。安娜为巴赫生下13个孩子。</p> <p>塞拉利昂 1985年 巴赫和他的音乐家庭</p> <p>保加利亚 1985年</p> <p> 巴赫20个子女中仅有9名长大成人,其余均夭折。在儿女中有三人子承父业,先后成为了卓有成效的音乐家,其中第七子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C.Bach,1735-1782), 由于主要在英国发展自己的事业,被人们称为“伦敦巴赫”;第三子卡尔•菲利普•巴赫(K.P.E.Bach,1714-1788), 由于长期居住于汉堡,被称为“汉堡巴赫”。</p> <p>马达加斯加 1988年 “汉堡巴赫”</p><p><br></p> <p>巴赫的第二任妻子是他的好帮手。她既是一位歌手,又是一位大键盘演奏员,同时还是一位乐谱抄写员,不管在家庭,还是在巴赫的事业上,都为巴赫做出了贡献。</p> <p>安提瓜和巴布达 1985 巴赫和他的家庭</p> <p>德国 2000年</p> <p> 巴赫家族祖祖辈辈都是职业音乐家。自十六世纪末开始,巴赫家族就以音乐世家著称。象巴赫这样的音乐家族,在世界音乐史上举世无双,在医学和遗传学上也一直是一个难解之谜。这个家族从巴赫的高祖到其孙子共七代,历经260年,从事音乐者达78人,名扬天下者就有14人之多。</p> <p>中国 2010年</p> <p>在巴赫身后,他的儿子们和弟子们仍驰骋在音乐浩瀚的海洋,前面提到的巴赫三子、七子均成了古典前期享有盛誉的音乐家。但他家男性后裔没有活过第二代的,1843年,巴赫的最后一位孙子已是八十多岁,在出席了德国早期浪漫主义音乐家门德尔松(1809-1847)捐赠的巴赫纪念碑揭幕仪式之后,不久即撒手人寰,从此,驰骋西方乐坛二百多年的巴赫家族便后继无人了。</p> <p>摩纳哥 2009年 门德尔松诞辰200周年</p> <p> 1722年,莱比锡圣托马斯大教堂学校的乐监职位空缺,市政委员会原本希望德国另一位巴洛克时期著名音乐家泰勒曼(Georg Phil.Telemann 1681-1767 )来接替这一位置,由于泰勒曼无法离开他在汉堡所从事的工作,故又选择了巴赫。</p> <p>东德 1981年 泰勒曼诞生200周年</p> <p> 从此,巴赫入住了圣托马斯大教堂,在这里一直生活了27年。1750年7月28日,这位伟大的古典音乐大师巴赫,画上了其生命的最后一道休止符,享年65岁。莱比锡圣托马斯大教堂也就成了巴赫最后的长眠之地。</p> <p>马尔代夫 1985年 巴赫和圣托马斯大教堂</p> <p>几内亚比绍 1985年 巴赫和圣托马斯大教堂</p> <p> 然而遗憾的是,巴赫生前远没有身后那样引人注目。在巴赫的有生之年,他更多地被人们称为一位管风琴师而不是一位作曲家。巴赫不同于莫扎特和贝多芬,在他去世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都默默无闻,直到19世纪初,作曲家门德尔松发现了巴赫的杰作,他的祖国像是发现了一颗光芒四射的新星一样,重新评价了巴赫,他的作品才开始享誉四海。</p> <p>爱尔兰 1985年</p> <p>波兰 1985年</p> <p> 巴赫在德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集十六世纪以来尼德兰(荷兰、比利时等国的部分地区)、意大利和法国等国家音乐之大成,创造了具有独特魅力的音乐风格。他在音乐上的最大成就就是将复调音乐推展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他把大小调和声体系与高度发展的复调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严谨的结构、精美的形式、严密的逻辑和精湛的技巧,表现了深刻的哲理、强烈的戏剧性和高尚优雅的抒情性。</p> <p>苏联 1985年</p> <p>墨西哥 1985年</p> <p>人们从巴赫沉稳、含蓄又略显暗淡的音乐作品中,领悟到一种精神,那就是18世纪上半叶德国民族所经历的痛苦、磨难,以及饱含在宗教信仰中的深刻哲理性的思考。巴赫是德国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他无异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奇才,对后世的音乐家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由于对整个西方音乐史所做的巨大贡献,巴赫被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p> <p>格林纳达 1985年</p> <p> 巴赫具有惊人的创作力。其一生的作品浩如烟海,除了歌剧未涉及外,几乎涉及到了各种声乐和器乐体裁,计有200多部康塔塔、5部弥撒曲、2部受难曲、23首协奏曲、17首钢琴组曲、《平均律钢琴曲集》2部、《法国组曲》和《英国组曲》各6套、管弦乐曲《勃兰登堡协奏曲》6部、小提琴和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各6部以及大量的经文歌、清唱剧、管风琴曲、室内乐和管弦作品等等</p> <p>毛里塔尼亚 1985年</p> <p> 巴赫一生最著名的作品,包括: 《勃兰登堡变奏曲》</p><p> 《平均律钢琴曲集》</p><p> 《赋格的艺术》 </p><p> 《托卡塔与赋格》</p><p> 《约翰受难曲》</p><p> 《马太受难曲》</p> <p>德国 《纪念“勃兰登堡协奏曲”创作250周年》首日封( First Day Cover),盖柏林1971年7月14日纪念邮戳</p> <p>尼维斯岛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p><p><br></p> <p>东德 1985年 《赋格的艺术》曲谱</p> <p>圣马力诺 1985年 《托卡塔与赋格》</p> <p>东德 1985年 小全张自上而下分别是三位巴洛克时期著名音乐家:巴赫、亨德尔、许茨和他们各自的曲谱</p> <p>北塞浦路斯 1985年 《勃兰登堡协奏曲》</p> <p>以色列 2000年 《恰空舞曲》曲谱</p> <p> 巴赫其它著名作品,还有:</p><p> 《圣诞节清唱剧》 (1734)</p><p> 《意大利协奏曲》 (1735)</p><p> 《艺术的奉献》 (1747)</p><p> 《b小调弥撒》 (1749)</p> <p>匈牙利 1985年</p> <p>古巴 1997年</p> <p>德国首日封 盖1961年6月28日柏林邮戳</p> <p> 巴赫创造了音乐史上著名的对位法音乐。《平均律钢琴曲集》各曲都是幻想式的前奏曲和赋格;《赋格的艺术》更是展现了巴赫极为复杂精致的对位技巧,可以说是运用对位法的巅峰之作。</p> <p>格林纳达 1985年 《e小调前奏曲与赋格》</p> <p> 巴赫虽然一生足不出德国,但他却在自己的作品中广泛吸收了欧洲各国的各种音乐风格与形式,并把它们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质量和异常完美的音乐技巧,使他不仅成为巴洛克音乐的一个辉煌的顶点,而且也成为西方音乐的一个取之不尽的源泉。他是一位“不可超越的音乐大师”,是当之无愧的音乐之父!</p> <p>1985年用匈牙利发行的邮票制作的极限明信片,盖1985年7月10日布达佩斯邮戳</p> <p>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 1985年</p> <p>萨尔瓦多 1971年 国际音乐节纪念邮票</p> <p> 苏联时期著名作家高尔基曾这样评价巴赫:“假如把伟大的作曲家想象为山脉,那我觉得巴赫这一山峰当是高耸在白云之上的,那是永远有炽热的太阳光照射覆盖着冰雪的闪耀夺目的白顶。巴赫的音乐就是这样的纯洁、明亮到结晶的程度……”</p> <p>印度 1985年 巴赫和亨德尔</p> <p>摩纳哥 1985年 巴赫和亨德尔</p> <p>科特迪瓦(前称“象牙海岸”) 2012年</p><p>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铜像雕塑</p> <p>本文中的配乐,选取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D大调,BWV 1050,它是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中最受欢迎的一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