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三字经》中有这样几句话: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波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p><p><br></p><p>意思是说北齐有个孩子叫祖莹,八岁就能呤诗,后来当了秘书监著作郎。唐朝有个叫李泌的孩子,七岁时就能以下棋为题而作出诗赋。他们两个人的聪明和才智,在当时很受人们的赞赏和称奇。现在我们刚刚开始上学求知识,应该效法他们,努力用功读书。</p><p><br></p><p>说起神童,应该哪朝哪代都有,他们不仅智商高而且机智过人。西晋时,有一位名叫张吴兴的小家伙,八岁正在换牙,门牙掉了一颗。有一天一位大人走过来讥笑他说:“小朋友,你的门牙怎么像狗洞一样门户大开啊?”张吴兴应声答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当然,这句话用现在的道德标准来衡量,是不文明礼貌的。</p> <p>唐朝是一个诗歌盛行的朝代,在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唐朝应该属于顶峰时期。它不仅把古典诗歌发展到极至,而且全民皆会写诗,上至帝王会写,群臣会写,下至和尚会写,小孩会写。。。</p><p><br></p><p>即然小孩能写诗,肯定就会涌现出很多神童,比如骆宾王,他七岁就写下的《咏鹅》诗:</p><p><br></p><p>鹅、鹅、鹅,曲项向天歌。</p><p>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p><p><br></p><p>还有四川女校书郎薛涛,传说有一年夏天,薛涛的父亲在自己家的院里望着一棵梧桐树,突然诗性大发:“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不知何故又突然没灵感了,这时年仅八岁的薛涛在旁边说道:“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p><p><br></p><p>像洛宾王、薛涛这样的神童在唐代很多,下面就和大家一起欣赏唐朝另一位女神童的诗:《送兄》</p><p> 七岁女</p><p>武后召见,令赋送兄诗,应声而就。</p><p><br></p><p>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p><p>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p><p><br></p><p>这首诗在民间很少流传,只有在《全唐诗》中可以觅见。书中对作者的简介为“如意中女子”,有关作者的真实姓名,家乡地址,生卒年月却无记载。</p><p><br></p><p>《全唐诗》是这样介绍作者的:“女子南海人”,“武后召见,令赋送兄诗,应声而就”。由此推断,作者应是南海(今广东佛山)人,生活在武则天时代。</p><p><br></p><p>这首七岁女孩写的离别诗,语句简单,明白如话,意境高妙。后世许多学者,对这首诗赞誉有加。南朝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明朝高棅:何物女子,有此典雅!清朝刘宏煦:自然中饶气骨。当下应声而成,真大奇事。“不作一行归”者,惟其为女子,不得与兄同去也,是之谓切。</p> <p>这么多人齐夸这首诗好,那么,它好在哪里呢?</p><p><br></p><p>我们先看看诗前小序:武后召见,令赋送兄诗,应声而就。</p><p><br></p><p>说武则天召见这位七岁女孩,让她写一首送别兄长的诗,女孩应声而答,写出了这首诗。</p><p><br></p><p>我们再来看看诗的前两句: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p><p><br></p><p>哥哥要上路了,天边秋云初起,天色灰蒙蒙的。离别的亭子旁边,树叶飘落,稀稀疏疏。</p><p><br></p><p>作者一开始不直接写离别,而是渲染离别的环境和氛围。这里的“别路”、“离亭”即点明地点,又暗含事件,感情由此铺开。</p><p><br></p><p>第一句的“云初起”,即是景语为情语,一语双关,也指心中“愁云初起”。第二句的“叶正稀”,说明是秋天季节,有一丝萧瑟、落寞之感,十分符合离别的氛围和情绪。</p><p><br></p><p>这两句可以说是铺垫,读完这两句,离怀的愁绪一下子就出来了,读者似乎在等待着离别的时刻。</p><p><br></p><p>后两句: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p><p><br></p><p>看那天上的大雁,排成一行,飞向远方。可怜我们兄妹,却不能像大雁一样,一起归去。</p><p><br></p><p>还是写景,作者将镜头对准天上的大雁,看着天空上的大雁,排成一行,一起归去。而我们兄妹却连大雁都不如,不能一同归去。</p><p><br></p><p>前两句作者用景塑造了悲愁的氛围后,后两句作者从景转到情,思路巧妙而自然。这个转折自然而贴切,比喻也很好。“雁”在中国古诗词中也有送别之意。</p><p><br></p><p>作者在这里用“离亭”、“别路”、“叶正稀”、“雁”等景情语,将全诗刻画成了一幅隽永的画面。意境深远,空间开阔,且满目皆萧然,满腔皆哀伤,满腹皆愁绪,实在不能不说是诗人的高妙之处。</p><p><br></p><p>全诗只有20个字,如泣如诉,浓浓情谊,尽在其中。语言简朴,意境高妙,读来,让人回味无穷。</p><p><br></p><p>一个七岁女童,能写出如此深情的诗来,确实让人们感动钦佩。遗憾的是,历史上没有留下作者的真名实姓,唯一的线索只能从《全唐诗》注解中寻找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