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千古风流,多少樯橹谈笑间灰飞烟灭,谁也阻挡不住历史的车轮碾压向前。无论岁月如何更迭、时光怎样变迁,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无疑是最耀眼的明珠闪耀在东方文明的群峰之巅。</p> <p> 初秋时节天高云阔,由“潍坊户外第一团”组织的洗心之旅在“大宾”领队的带领下,48人因缘而聚结伴同行浩浩荡荡向位于保定市涞源县乌龙沟的明长城进发。</p><p> 万里长城(乌龙沟段)是明代修建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原始风貌如初的部分。我们所看到的是内长城,戚继光任蓟州总兵时主持修建,是守护京都加筑的又一道防线。</p><p> </p><p> </p> <p><span style="color: rgb(48, 25, 14);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42, 224);"> 走下大巴车,徒步1.5公里穿过一座小山村后,抬头便见三座古老的烽火台赫然而立了。山下朴实的村民跟我们打招呼,我想他们一定是长城看护者们的后代吧?几代人生于斯长于斯,为巡逻边关守护家园默默奉献着。每次登长城我都是心怀敬畏、膜拜、惊叹的厚重感情和朴实无华的家国情怀。</span></p> <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42, 224); color: rgb(48, 25, 14);"> 爬到半山腰我们都就气喘吁吁了,仰头看见古老的长城墙历经500年风雨沧桑依然钢铁般屹立。姑且不论它的军事功能,光是最初的修建者们的智慧就颠覆了我的三观,我想象不出在这地势险峻的山脊之上,没有现代化工程机械的情况下,先人们是怎么运输施工的?城墙用方方正正的石块砌垒,烽火台用硕大的青砖加白灰筑成。整体顺山势起伏而建,有的地方直接借助巨大的山石为墙。或陡峭险峻或蜿蜒回旋,施工精细巧夺天工。长城啊,不愧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span></p> <p> 第一团的队员相互照应着次第前行,说笑间交流着不同的观感。三人行必有我师,为我讲明史的同行老兄学识渊博令我受益匪浅。奋力爬上沧桑依然巍峨的城墙时,眼前景致令我错愕伤感,但见乱石坍塌,杂草丛生,原本的功能已不复存在,只有废弃的烽火台依旧不怒自威的迎风而立。这里并没有人为破坏,只是曾经的辉煌经不起岁月的洗礼,年久失修有一部分只剩下些断壁残垣。但,仍不失它的庄严气度!抬头看天,低头看路,历史跟现实在这里撞个满怀。一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般的悲壮油然而生。时间定格,思绪穿越,我仿佛又听到漫卷黄沙中的驼铃声扬,流沙坠简里的琵琶声咽。手摸着真切的青黑色的城砖,依稀看见了铁马冰河兵临城下的激烈战斗场面。</p> <p> 往事越千年,刀光剑影已暗淡,鼓角争鸣亦远去。站在垛口远眺,长城犹如一条巨龙蜿蜒盘踞巍巍苍山群峰之上。经查证;</p><p><br></p><p>大明王朝在修建明长城时主要还是为了抵抗北方蒙古部落的骚扰和入侵,为了能使得边境和社会更加安宁,明朝中央政府重新修建长城,后来正是因为明长城的修建,抵御蒙古部落骚扰的实力大大增强,后来明长城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明长城是见证中国历史辉煌的一个缩影,它虽然耗时长、投入的劳动力大、修筑的安全系数低,但它一直保护着当时明朝的社会,保证了国家的生产发展安全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明长城的修建也反映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他们共同铸就的伟大成果稳定了社会与民族的发展。</p> <p> 傍晚时分,我们一行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山下,掩盖不住战胜自我后的喜悦,围在一起欢呼雀跃。好心驴友带领着大家一字排开做放松拉伸运动,走心入里志同道合不虚此行!</p><p> 夕阳西下,静谧的小村庄已是炊烟袅袅。“豆腐”团长早已为我们安排炖好山鸡、土豆芸豆、白菜粉条,大快朵颐的同时我的思绪仍然沉浸在对长城的思索中不能自拔!家国边关故园情,纵使城墙万般坚硬,守护我们幸福生活的还是“上下同欲”的炎黄子孙!一带一路规划的蓝图是共商共建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设关壁垒只是历史的倒退。</p><p> 推倒那道“墙”,吾辈当自强,世界共繁昌!</p><p> 2020年9月23日整理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