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 饼

邱彬

<p> 月 饼 </p><p> 作者:邱 彬</p><p> 每逢佳节思故人,</p><p> 音容笑貌常在心;</p><p> 曾记井下尝月饼,</p><p> 心中升起月一轮。</p><p> 大约是在1977年,全国上下都在拼命似的"抓革命、促生产",要把被"四人帮"耽搁的岁月抢回来,发展经济,促进社会主义人民生活的改善,被提到一个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p><p> 我所在的煤矿也顺应发展经济、增加产量、改善矿工生活的号召,将机关的所有工作人员,安排到生产一线去落实促生产的方针。中秋节的这一天,我和矿党委张副书记被安排在调度室值班。</p><p> 在食堂吃罢晚饭,返回调度室,换张书记回家吃饭;翻阅了一遍调度日记,几个工作面均生产正常,瓦斯检验均符合生产要求,水、电、风均在正常运转。我靠在窗边,张望着天轮的飞转,倾听着绞车的"咿咿呀呀"声,井口时时传来煤桶在铁轨上奔驰的隆隆声,煤桶在翻煤机上倾到时的"咣当咣当"声,声声入耳,特别的陶醉;在这旷野的星空下,就像倾听一首动听的交响曲,忘我入迷。</p><p> "叔叔,你能帮我带几个月饼下去给我爸爸吃吗?"一个脸带稚气、粗壮、敦实十几岁的小孩,在我的面前怯怯的问我;另一个小女孩则用调皮的语气对我说:"邱老师,帮帮忙好不好!"因我曾在子弟小学给他们代过两天课,所以小女孩有此称呼。两个小孩我都认识,是萍乡来的候师傅的小孩。面对两个小孩诚恳的请求,我怎能拒绝他们的愿望。答应过一会等张书记来了,我替他们送下去。</p><p> 那时候的月饼,品种比较单一,常见的一种是传统的"皮子饼",每市斤是0.80元;还有一种是农村普遍喜欢的"芝麻饼",每市斤0.50元。候家小孩送来的是那种好一点的"皮子饼",用一张旧报纸包得严严实实的,还用饭粒糊住了接口,另外还用一个大玻璃瓶装满了开水,一起用一根细麻绳绑得挺结实的。</p> <p>  沿着几百米长的斜巷,我步履轻松地下到了一水平大巷;沿着大巷走了约两公里,又下到负100的二水平大巷。所有的工作面均在二水平,矿工们分别在各自的工作面作业,这么大的地方,爬上又爬下的,要找一个人谈何容易,何况候师傅又是一个四处跑的瓦斯检测工。我忽然记起前几天参加劳动时,我刚下井时原来的师傅"铁匠"在二平巷尽头作业,于是,我又返回到负100二水平大巷的东头寻找"铁匠"帮忙找一下候师傅。</p><p> "铁匠"是矿里出了名的大力士,他一身的肌肉尽是一鼓一鼓的,有点虎背熊腰的味道,那二百多斤一根的大坑木,他一边夹一根跑得飞快,我们两人抬一根都累得够呛;他每餐都得吃一斤米饭,弄得食堂每月为卖他的饭票吵得不可开交(因那时计划供应,井下工每月定量是50斤);他经常为吃饭在熟人间揩油"借"饭票,可都是"老虎借猪头,有借无还"。但矿工们基本上都原谅他,认肯他的"揩油",在井下作业中,他可是一员虎将,什么困难问题有他在,都可迎刃而解。他一把中钢(斧头),既可作刀用,又能当锯用;他做出来的坑木接口,凸凹分明,合缝无痕,经常受到同行称赞和学习。</p><p> 我找到二水平东头大巷时,只见矿灯不停的交叉闪烁,叫喊声、催料声、敲打声,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原来正在架棚柱。我刚想过去帮个忙,被一声大喝"靠边去,别添乱",随之一只大手一拨,我一个浪沧,一屁股坐在了巷道边上。楞了半天,才看清叫喊的人是"铁匠",他朝我做了个怪脸就又去忙乎了。</p><p> 待大家将大巷棚柱架牢靠,我才将来意说明。"铁匠"嘴一张,大声喊叫:"猴子",你婆娘送月饼来啦";一会儿功夫,就见候师傅睡眼迷糊的,从二大巷中途一风筒后钻出来。接过我手中递过去的报纸包和水瓶,自言自语的说"我家个婆老(老婆)蛮舍得,十只月饼给我送了5只下来。说完连思索都没有,递给了"铁匠","大家都辛苦了,过节都在井下忙活,停下来休息一下,尝下鲜,看看味道怎么样"。</p> <p>  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矿工兄弟情怀",胸怀坦荡,毫无做作。"铁匠"毫不客气的接过月饼,点了一下人头,工作面有8个人,加上候师傅和我共有10个人,刚好两人分一个月饼,话刚说完,手上的月饼一下子就没有啦。</p><p> 每人半块月饼,在这些习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矿工面前,只能算是舔舔味,大舌头一卷就没有啦。"铁匠"将包月饼的油纸上下左右两面都舔了一遍,觉得意犹未尽,忽然发现巷道的地面上掉落了几块饼皮屑,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似的,赶紧蹲在地下,用他粗大的手指,一点一点的拣起来放在手掌里,看看有一些煤灰在内,就用嘴大力吹了一口气,结果煤灰没吹走,饼皮屑全吹飞了;"铁匠"气得骂了声"他娘的",又蹲在地下一点一点的将吹落的饼皮屑重新用手指撮起来,好像连想都没想,将手掌中的饼皮屑合着煤灰一口全吞进了嘴里,顺手抢过候师傅手中的水瓶一口气喝了个底朝天,气得候师傅连骂了几声"剁脑鬼",也就不了了之。"铁匠"见我站在一边看着他笑,手往套靴底一擦,突然往我脸上一抹,鬼笑着说"下井就要带点印记回去,否则人家会说你是小白脸"。面对"铁匠"的恶作剧,我只有拜领了他赠给我的"黑色幽默"。</p><p> 在井下和矿工兄弟们一起"赏月"、吃月饼,这种情景、滋味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底,也为矿工兄弟们相互之间豁达、开朗、肝胆相照的情谊感慨万分;他们粗犷的性格,不计个人得失的胸怀,相互之间的融洽关系,在其它地方是很少见到的,我从心底确实佩服他们。他们生活、工作在地底深处,任劳任怨,苦、脏、累、险随时都压在他们的头顶,他们就像地基的柱石,河流中的砥柱,巍然不动;他们仅是普通劳动者,可他们却做着极不普通的工作;</p><p>他们心灵相通,手足情深;他们也当得起是"最可爱的人"之称谓,用自己的双手,开拓着共和国通往"小康之路"的通道;有了他们,我们才可以昂首向前,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打得更坚实。</p><p> 告别了"铁匠"和候师傅他们,又到其它工作面转了一圈,当我满身疲惫、步履蹒跚地走出井口时,己是月满中天、万家灯火。今天的月亮特别的圆,皎洁的月光将矿区映得一片雪白。团圆、团聚是中国古老相传的习惯和亲情使然,在这万家团聚的时候,我们还有许许多多的家庭和人们,有各自的遗憾和原因,而只能望月兴叹;中秋,在给人们良好愿望的同时,也会留下不同的缺陷和不足,这也就是古人所说"此事古难全"吧。</p><p> (本文部份图片来自网络,在此致谢)</p><p> 写于2020年9月2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