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麦儿黄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烈日炎,麦儿黄,龙口夺食五月天。农历五月的霍州大地,骄阳似火,热浪冲天。你看那一片片成熟的麦田,如同金黄色的世界,在微风的吹动下,散发着一股股诱人的乳香。啊,又是一年麦儿黄;又是一个艳阳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麦收季节,是一年四季农村中最紧张繁忙的季节,同时,也是我记忆中最回味难忘的季节。作为农村出生的我,从记事起,就亲眼目睹和参与了每年的“龙口夺食”大会战,亲身感受到了农村麦收的滋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小时候每逢麦收季节,我们孩提时期的小朋友,便一同来到生产队的打麦场上。坐在麦堆上,挑选粗长一些的麦秸,用手一根一根的掐断长麦穗的最上端的一节,再掐掉麦穗,专要这段麦秸。大约有一尺左右长,用来编酸溜溜(蟋蟀)笼子,也可以放麻雀。掐好一大把,收获满满的回到家里,用线把四根麦秸孔一组,共孔八组,先用四根粗一点的在四角把孔好的框架支起来,就开始穿上下平面,平面是双层的,十字穿插,再穿竖面,交叉穿插完了,漂亮的笼子就成功了。在麦田里把各种各样五彩斑斓的蟋蟀捉回来放进笼子,给它放点美餐南瓜花,吊在窗户外,晚上听蟋蟀那清脆的叫声,真是如乐似歌,醉人心扉,诱人入梦。麦秸还可以编海螺工艺品。也可以把麦秸劈开,编一枚很精致的戒指,戴在手上美滋滋的。回忆起来,童年的麦收季节,我们始终充满着无限的乐趣和美好的时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上学后,到了麦收季节,学校便组织我们集体拾麦,大家一个个全副武装,头戴草帽,身背水壶,手拿绳子,组成了一个拾麦专业队。记得当时的口号是:“细收细打,颗粒归仓”。在每一块地里,我们都进行拉网式的搜寻,几乎每一株麦穗都不放过,大家争先恐后,不甘示弱,一会儿就捡一小把。虽然我们被骄阳晒的浑身汗水如注,满脸黑里透红,但是每个人的心里却都乐滋滋的,这大概也算是农村孩子们的“夏令营”吧。我们把每天拾到的麦子拿到学校,老师称过后进行登记,麦收结束后,老师根据每个同学的累计斤数折算成钱,再买成学习用品发给大家,拾的多的同学,还可得到一定的物质奖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后来我们也学割麦,大人割两行,我们割一行。在金黄色的麦浪里,我看着他们猫着身子,一步一镰,那娴熟优美的动作,好似远去的小船,划下一道道水痕。起初我不服气,紧追不放,后来慢慢地就拉下了一大截,而且越拉越远。麦茬扎着腿脚,麦芒划着胳膊,我汗流浃背,腰酸腿疼,使尽全身的力气,怎么也赶不上。此刻,我才真正品尝到了劳动艰辛的滋味,同时也真正理解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在大人们的正确指导下,通过几年的锻炼,我割麦的技艺有了很的提高,后来也敢和他们在一起比试较量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参加工作之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麦收也由原来的集体大兵团作战,变成了家户小规模作业。那些年,我们村里的条件不好,既没有收割机,又没有拖拉机,麦收仍延续着人割畜碾的传统落后方式。从开始到结束,整个夏收的时间将近一个月,家家户户总动员,男女老少齐出动,披星戴月,早出晚归,人拉肩挑,抢收抢打,农民的辛苦可想而知。那时候,我从厂里带上人和小四轮拖拉机,带上饮品肉菜等帮家里收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一般上午割麦,下午打场,晚上还得全部扬干净,有时无风,一折腾就是一个通宵。灰头土面,乌眉黑眼,身体疲惫到了极点,但第二天还得照常干活。当时我们家唯一的运输工具就是一辆小平车,然而有的地块连平车都去不了,全凭人担肩扛,遇上刮风下雨更是倒霉。但通过辛勤劳动,当看到麦场上一堆堆珍珠似的金灿灿的麦子,疲惫困惑之感顿时烟消云散,全家脸上都泛起了开心的笑容,沉浸在一片丰收的喜悦之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时代在变革中发展,人类在发展中前进。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生产条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家和全村,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了现代机械化,从而彻底告别了手割、肩扛、人拉、畜碾的历史,收打基本上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如今不但有效地减轻了劳动强度,而且大大缩短了麦收时间。每当夏收季节,我还是要回家乡,一是亲身体验习惯了的麦收滋味;二是亲身感受家乡的夏日情趣,那怕是住上一两天,心里就踏实了。每当置身于此,不由得便会使我追忆起当年麦收的岁月,总会感慨联想,思绪万千……去年,父亲离开了我们,家中只剩下年迈的母亲,我劝她再别种地了,搬到城里去住,享份清福,但她执意不从,她说:“咱们庄稼人活的就是土地。”我无奈只好顺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一年一度的麦收季节又要开始了,我还是要请假回家的,这不仅是收获丰收的希望,更重要的是送去远方游子一份深情的安慰和祝愿。因为那里有我魂牵梦绕的山村故乡;那里有我童年情趣的陶醉乐园;那里有我孩提时期的少年伙伴;那里更有我年逾古稀的白发亲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家乡见证了农村的风云变幻;家乡经历了时代的改革变迁,家乡麦收季节的情景啊,永远让我联想,永远令我难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割麦靠手抓、碾场靠车压、扬场靠风刮、湿麦靠蒸发”,这早些年麦收的场景</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