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点江山,激扬岁月——马钢新区设备制造侧记

王晓光

<b>目录: <br data-filtered="filtered">引言<br data-filtered="filtered">背景速递<br data-filtered="filtered">进程回放<br data-filtered="filtered">战事评说<br data-filtered="filtered">英雄图谱<br data-filtered="filtered">结语</b><div><b><br data-filtered="filtered"></b></div><div><b>文字:王晓光<br data-filtered="filtered">图片:陈向辉、冯建彤</b></div> <b>引言:</b><br data-filtered="filtered">这部美篇是《指点江山,激扬岁月——两板轧机牌坊,5000吨油压机横梁制作纪实》的姐妹篇,前者记述马钢机制公司承制马钢两板轧机牌坊,5000吨油压机横梁毛坯的惊人壮举,后者展示“马钢重机”自毛坯至加工到装配全流程承制马钢新区设备的“惊世之笔”!早在《指点江山,激扬岁月——两板轧机牌坊,5000吨油压机横梁制作纪实》美篇问世之际,有同事在点赞的同时问及为何没有把冷加工写进去,没有冷加工谈何重机公司?讲得在理,本应该热、冷加工一气呵成,而迟迟没有落笔是因为有所顾忌!担心立意不高、笔力不足黯淡了当年马钢重机承制马钢新区20000余吨成套关键设备以及产品漂洋过海的辉煌历史!然而案头的“工作日志”令我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不时回放着“重机人”秉创新创造之志,行九天揽月、五洋捉鳖之为的闪光图谱。不妨竭尽所能,以“掌门人”的笔触聊以记之,以尽些许责任,了却一桩心愿。即便是稍逊蕴意,略输文采,权当是班门弄斧、抛砖引玉吧! <b>背景速递:</b><br data-filtered="filtered"><b>“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b> 以马钢集团在机制公司召开“两板轧机牌坊,5000吨油压机横梁制作”表彰会为标志,由马钢机制公司主演,历时一年的一台惊心动魄的大戏宣告结束。在自豪,喜悦,欣慰的同时,留给我的更多的是思考。机制公司后续发展何去何从?是满足于初步形成的轧机机架毛坯制作能力,徘徊于设备制造的低端,还是乘势而上,瞄准马钢后续技术改造,形成轧机等关键设备的全流程成套制作能力?平心而论,前者四平八稳,没有风险,而后者要么一飞冲天,要么身败名裂。我们面临抉择!!值得庆幸的是马钢集团领导与机制公司领导团队上下同欲,马钢集团领导要的是后续技术改造的速度与质量,要的是不受制于人;要的是培育内部制造力量,在发展主业的同时,壮大马钢非钢产业。机制公司领导团队要的是抓住铸造大型铸钢件之契机,借助其品牌优势、资源优势、成本优势,谋求并致力拓展该产品的宽度与深度,不仅做毛坯,更要做加工与装配,顺势而为,在服务马钢的同时,打造中重型加工制作基地,实现从修造到制造到创造的腾飞!自此,马钢机制公司5年发展规划应运而生:<b>企业定位为具有双重属性的、真正市场意义上的子公司;市场定位是“立足马钢市场,拓展国内市场,挺进国际市场”;产品定位是把机制公司建设成为具备产品及服务差异化特色的中重型成套设备和精良备件制造基地.;资源定位是充分发挥现有资源效率、满足掌握核心产品与核心技术的要求,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协作资源网络;目标定位是“超常发展、打造中国马重”;价值定位是“诚信经营、永不满足”。着力培育设计研发能力,着力开发培育人力资源,着力培育有相当技术含量且形成批量与规模的主导产品群,及时把握改制、重组与合作、合资的机遇,建立并完善适应市场化运作的体制与机制,快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力争进入全国重型机械制造业10强行列</b>。由此,又一台大戏悄然拉开帷幕。 <b>重机公司承制的马钢新区设备简介</b> 1、<b>2250热轧带钢工程轧线在线粗、精轧机设备及热轧钢卷运输线成套设备</b><br data-filtered="filtered">2250热轧机组包括2套粗轧机组、7套精轧机组、3套立轧机组及机架间成套设备。<b>设备配置为当时国内一流水平,其中粗轧机的关键部件机架,为特大型铸钢件,单片净重235吨,毛坯重量达285吨,当时国内也仅有“一重”、“二重”曾制造过类似的单体铸件。如此配置的2250热轧带钢工程轧线设备国内尚无自主制造的先例。</b>该项目由德国SMS公司提供技术,由马钢重机公司进行自主创新制造成套设备。 <b>2、2130冷轧两组轧机机架及成套设备以及地脚板装置。</b><div><b>该项目由日本日立三菱公司提供技术,由马钢重机公司进行自主创新制造成套设备。S1、S2机架是新区2130冷轧精轧机架,单片净重达123吨。由于体积庞大,精度要求高,机架的精加工和预装配是两大难关。</b></div> <b>3、高效合金板坯连铸机工程连铸机台上设备320吨大包回转台研制</b><br data-filtered="filtered">320吨大包回转台,是板坯连铸生产线的核心设备。<b>该设备采用德国SMS公司技术,由马钢重机公司进行全套设备图纸的转化设计及自主设备制造。</b>该设备因其外形酷似蝴蝶,故又被称作“蝶形钢包回转台”,当时是国际上比较先进的一种钢包回转台,也<b>是国内同类型产品中最大的</b>。 <b>4、新区焦化7.63m焦炉干熄焦工程自驱动旋转热焦罐车设备研制</b><br data-filtered="filtered">马钢新区焦化7.63m焦炉干熄焦工程之自驱动热焦罐车<b>采用德国Schalke公司技术,由马钢重机公司与德国Schalke公司联合设计,并由重机公司进行部分详细设计及转化设计。该设备也是马钢重机公司首次从联合设计,到转化设计、电器控制详细设计、设备制造、设备安装调试等实行总包。</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2006年底,马钢7.63m焦炉干熄焦自驱动旋转热焦罐车正式投入使用,此套设备也是当时国内第一台正式投入使用的7.63m焦炉干熄焦自驱动旋转热焦罐车。 <b>5、马钢新烧结400平方米烧结机成套设备</b> <b>6、马钢热轧四辊中板轧机改造设备总包</b> <b>上述设备总重达20000余吨。由于技术复杂,精度要求高,对制造商设计以及重型成套制造能力,系统集成能力要求甚高,国内制造厂家具备如此能力者寥寥无几。</b> <b>进程回放:<br data-filtered="filtered">“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b> 2002年5月11日,马钢股份公司总经理朱昌逑亲自主持召开机修改造调整专题会。在听取汇报的基础上,原则上同意我公司的后续发展规划,明确启动中重型加工,电炉精炼以及轧辊三大板块的建设。 2002年7月17日,组建“机制公司十五发展基建技改项目经理部”并召开首次会议,明确项目经理部工作职责以及项目管理办法,明确机制公司三大项目实施方案以及推进目标,布置具体工作。 2002年10月24日,在我公司举行“三金工”主厂房建设及两台数控设备的签字仪式。 2002年12月,“三金工”主厂房竣工。 2004年4-5月,北一机XKA2140*120数控龙门铣以及捷克SKODA HCW3-250NC数控ф250镗铣机相继投入运行。 2004年1月份,基于承制马钢即将上马新区技改项目关键设备的考虑,策划建设重型加工生产线并获马钢公司批准。<b>重型生产线项目主要内容为新建重型车间厂房、兴建80平方米退火炉,添置250吨行车及重型数控设备四大部分</b>。组建公司重型加工生产线项目经理部,快速推进项目细化,项目合同洽谈等各项工作。 2004年3月31日举行重型加工线重型数控龙门铣床(6500AG-S2)合同签字仪式,马钢股份公司副总经理丁毅出席仪式,我与德国瓦德里西--科堡公司总裁塞蒙先生在采购合同上签字。瓦德里西--科堡公司拥有世界一流重型数控机床制造技术和装备,并且在全球享有很好的市场信誉,我们订购的6.5*18米的数控天桥龙门铣加工范围大,自动化程度高,<b>是继中国一重集团后的国内第2台。</b> 2004年4月1日,举行重型加工生产线主厂房开工典礼,当年10月份竣工。 2004年3月与河南新乡起重机厂签订250/75吨行车采购合同,该设备于当年8月底交付使用。 2004年8月,签订捷克W250H镗铣床合同,该设备2005年7月份投入使用。 2005年7月1日上午10:28分总投资6800万元的德国科堡龙门铣床热负荷试车。我和德国科堡的克鲁伯先生为热负荷试车剪彩。据克鲁伯先生介绍这台床子的安装速度创了中国之最。 2005年6月签订齐齐哈尔一机床TK6920/120数控镗铣机采购合同,该设备2006年3月份交付使用。 2005年4月18日由机制公司自行设计的80平方米退火炉点火烘炉。 <b>“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b> <b>新建及扩建的中重型生产线由“大件工段”、“三金工”、“重型”三大部分组成</b>。<br data-filtered="filtered"><b>“大件工段”主要配置</b>有:由马钢钢构公司建造的3767平米钢结构厂房;由新乡市起重设备厂制造的250/75、50/10、32/5t行车各一台;两个20*10米的浇注坑;两套碾砂上料系统;一座由重机公司自制的80平米退火炉。该部分装备连同马钢一钢轧总厂三座100t转炉、三座110t精炼炉、两台200t行车组成的大型铸钢件生产线<b>具备了生产单重300t特大型铸钢件的装备能力。</b> <b>三金工车间主要配置</b>有:由安徽省电建一公司承建的6442平米的钢结构厂房;北京第一机床厂承制的XKA2140*120数控动梁工作台移动式龙门铣床;捷克SKODA公司承制的HCW3-250NC数控ф250镗铣床;武汉威泰承制的H5131数控立车;配有门式吊的1320平米的装配场地;新乡市起重设备厂制造的100t、80t行车各一台;粗加工及配套设备。 <b>重型车间主要配置</b>有:由马钢钢构公司建造的4680平米钢结构厂房;德国瓦德里希科堡公司承制的6.5 *18米数控桥式龙门铣床;捷克SKODA公司ф250镗铣床;配有门式吊的967平米装配场地及300平米装配坑;新乡市起重设备厂制造的250/75、50/10、30/5t行车各一台;粗加工及配套设备;一座由重机公司自制的80平米退火炉,还有一台齐齐哈尔二机床制造的ф200数控镗铣床,一台中捷钻床厂制造的3*10米数控龙门铣. 自2003年12月、2004年7月分两个节点投产至2005年8月止已<b>为马钢、首钢、二重、上重、一重、常冶、上海天重、常熟恒发生产了各类轧机机架 45件,计6287 t,其中最大的轧机架单重260t。</b> 成功制造了马钢、首钢、常冶、上海天重、太重10余片精加工轧机机架以及马钢转炉大包回转台、转炉托圈、马钢异型坯扇形段、中冶设备公司850t冷剪等大型高精度成套设备。 <p><b>中重型生产线的相继建设与投运,对于机制公司而言是历史性转折的标志,其装备水平与加工能力跃上新台阶,跨入大型非标机械制造工业企业行列。成为名副其实的马钢公司成套设备及备件的制造基地,并以其精良的装备为社会各界提供优质服务。同时也意味着对后续马钢新区技改项目两条轧线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质量与工期保证。</b></p>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b> 2004年4月27日是机修历史上值得一书的日子--一个新的纪录在“大件工段”诞生。在马钢一钢厂配合下,机制公司铸造了毛重达172吨的热轧机牌坊。由此<b>我公司制造的大型铸件从马钢热轧140吨机架跳跃到172吨,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跨越。</b> 2004年8月1日,<b>三金工车间精加工出首片轧机机架,取得历史性的突破。</b> 2004年8月16日,首片自行铸造、自行加工,重达109吨大型铝箔轧机架制造成功外发首钢,<b>标志着机制公司只能铸造不能精加工高精度大型轧机机架历史结束。机制公司翻开新的篇章。</b> 2004年11月3日,马钢公司决定由我公司以部分工程总承包的方式承制马钢热轧厂四辊轧机改造项目。其中轧机机架单重达235吨。 2005年3月7日,马钢机制公司正式更名为马钢重机公司。调整组织机构,组建设计研究所。 2005年3月9日,在前期多次调研、反复论证、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马钢公司作出重大决策——<b>将马钢新区建设重点工程――由德国西马克公司和日本日立三菱公司技术总负责的2250热轧、2130冷轧轧机生产线共15架轧机设备中的12架轧机自设计转化至装配交货的设备制造任务交予我厂,设备总重量达9800吨,轧机单体净重最大的达到238吨</b> 2005年3月14日,我公司召开马钢新区设备制造动员会,号召全体职工立即行动起来统一认识、端正态度、精心策划、严密组织、勇于创新、自我超越,为全面完成马钢新区设备制造任务,全面提升重机公司核心竞争力而努力奋斗。 2005年3月30日上午9:30分马钢新区冷轧轧机第一片机架浇注,从时间上较之原计划至少提前了15天 2005年8月3日,经过前期认真细致准备,反复模拟演练,多方协调沟通,<b>重机公司与一钢厂联手成功浇注净重达223吨的中板改造轧机。</b> 马钢公司以及部门领导朱昌逑、丁毅、高海潮、徐超、马钢电视台以及我公司方方面面数百人到现场观看。 随着5条火龙悄然逝去,随着欢庆的鞭炮响起,<b>重机公司再次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马钢乃至安徽省机械制造又一个新的纪录诞生---一次性浇注钢水420吨,单体毛坯重达260吨。重机人再次用智慧和魄力改写了历史。</b> 2005年9月8日,历史在今天重写。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策划和准备,<b>“重机公司挂牌暨发展座谈会”拉开了帷幕</b>,马钢公司领导朱昌逑、高海建、胡献余,马鞍山市领导朱佩蓉、王保宏,原机修老领导,马钢部室及厂矿领导,国内知名重机行业领导、为我厂提供设备厂家的老总、企业机修管理联络网常务理事单位的老总,生产、供应协作厂家的老总,外销钢锭用户,我公司部分中层干部计210余人出席了会议。公司领导为重机公司揭牌。会后安排与会来宾参观重型生产线。马钢电视台对座谈会给予报道。 2005年9月26日,历时19天,在设计研究所全程大力指导下,<b>德国科堡数控龙门铣床精加工出马钢热轧2250轧线精轧机机架F4-DS,彰显了重机人驾驭重型精密数控机床,保控高精度轧机精加工质量的能力</b>。<b>这以后科堡龙门铣床曾创下单片精轧机架精加工7天完成的纪录</b>。 2005年12月30日上午9:18分,由王成怀驾驶的250吨行车缓缓吊起长10.4米、宽4.4米、厚0.7米,净重133吨的马钢新区热轧精轧机F4机架,并送入5米深的装配坑中,稳稳地安装在轧机地脚板上,由此拉开了马钢新区热轧机架装配的帷幕。这个时刻对于马钢重机人而言极具历史意义。<b>是继2002年制造轧机毛坯,2004年制造轧机成品后又一次突破--制造成套轧机,它标志着马钢重机已经跻身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够自主制造大型轧机成套设备的企业之列。</b> 2006年2月18日由马钢重机公司自主制造的2250热轧F4精轧机架发往马钢新区。 2006年4月20日,净重123吨,高10.55米、宽4.4米、厚0.7米的2130冷轧S2轧机首片机架运往新区,为新区钢轧系统快速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设备保证。<b>S2机架的成功制作,开创了重机公司新的里程碑,再次证明重机公司真正成为能自主制造大型成套设备的重型机械制造厂家。</b> 2006年7月20日,马钢热轧2250粗轧机R2-OS结束了在科堡龙门铣床上的精加工吊运至后续加工场地,这非但标志着历时26天的R2-OS龙门铣床精加工工序告一段落,更彰显了重机人敢为人先、勇于创新、跻身国内一流重型制造的形像。<b>净重达238吨,长12M、宽4.3M、高1.3M,形状复杂、位置精度要求极高的2250粗轧机轧机机架,当时国内仅有中国“二重”先拔头筹,我们则是国内第二家达到如此高度。此举还反映出重机人驾驭投资、驾驭重型精密设备的能力。</b> <b>2006年8月10日,单片净重达238吨的马钢热轧2250粗轧机架,经我公司毛坯、粗加工、探伤、缺陷处理、退火、半精加工、缺陷处理、精加工、简单装配后发往马钢第四钢轧总厂。它凝聚了重机人的智慧与汗水,是我公司驾驭新增设备能力的体现;掌握新技术、新工艺能力的体现;大型铸造加工件制造能力的体现;大型成套设备制造能力的体现;也是综合实力及制造业绩的充分体现。</b> 2006 年9月30日,重机公司反复论证工艺方案,调集精兵强将,经过周密组织与严格的过程控制,<b>成功完成首套320吨大包回转台预组装,在新区设备制造中打赢了关键一仗。</b> 2006年12月18日,马钢中板改造的2500轧机正式在重型生产线投入装配,<b>时隔35年机修人又一次制造升级版中板轧机,两代人薪火相传,不懈奋进,实现了马钢制造的腾飞与跨越!</b> <b>2006年岁末,2007年年初马钢重机承制的马钢新区设备经德国西马克,日本三菱日立SV严格检验确认后在马钢新区安家落户,与西马克、日立三菱、中国一重等国内外知名公司的设备齐肩媲美。由“马钢重机”主演的又一台大戏落下帷幕。</b> <b>战事评说:<br data-filtered="filtere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b> 马钢新区技术改造项目是马钢“十一五”的大手笔,关乎马钢的产品结构调整以及后续发展。<b>而其中的2130冷轧机2250热轧生产线更是关键所在。</b> 我们知道<b>类似成套冶金设备制造国内除中国一、二重制造集团可以大包大揽,其余厂家只能望洋兴叹,可见其对装备、技术、管理的要求之高、难度之大;</b> 我们知道<b>将如此关键设备交予我们公司制作,彰显了马钢领导的大气魄,大担当,同时对我们公司给予厚望.正因如此,我们更不能有负厚望,不能陷领导于困境;</b> 我们知道<b>能否保质保量按期交付设备,关系到马钢新区重点工程建设及达产的速度与质量,是马钢新区关键工程能否保质保量按期投产的关键,责任重大、只许成功、不许失败</b>; 我们知道这是评价马钢公司投资的定量化描述,<b>是回报马钢公司投资的充分体现,是回报投资的大手笔,是重机公司献给马钢公司的一份厚礼,是坚定马钢公司投资信心的最佳佐证;</b> 我们知道这<b>是又一次绝好的发展机遇</b>,马钢为我们展示能力,全面提升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我们知道此次马钢新区设备制造时间紧迫、任务繁重、资源奇缺、技术以及经验的不具备,关键路线各道工序链接的高度相关性和安全性对我们的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b>我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考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极限的挑战。</b> 清楚地记得,当时我们面临的最大困难与挑战是资源短缺。稍稍展开讲:<br data-filtered="filtered"><b>一是装备资源短缺</b>。尽管我们拥有了德国科堡重型龙门铣,捷克斯柯达重型数控镗铣机,北一机重型龙门铣等国际国内一流高端设备,但在交货期短,项目密集的状况下,没有“机床群”加以保证,根本无法有效兑现工期; <b>二是技术资源短缺</b>。我们承制的马钢新区设备由德国西马克以及日本日立三菱公司技术总负责,均需进行图纸转化设计以及工艺设计。而如此高端设备的转化设计与工艺设计,我们是白纸一张; <b>三是人才资源短缺</b>。图纸转化设计以及工艺设计需要技术人才,驾驭顶尖机床需要人才,工程项目管理需要人才; <b>四是管理资源短缺</b>。公司历史上从未有过管理与驾驭20000余吨高端成套设备制造的经验。工程节点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闪失则功败垂成! <b>“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与生俱来人中首,惟我与天同齐寿”</b> 重机公司的将士们在巨大的困难面前没有畏缩,而是迎难而上,将潜力与智慧发挥到极致,一一破解难题,谱写了激昂奋进的绚烂篇章。 举措一:在学习与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利用已有资源,<b>自制“土设备群”,以“蚂蚁啃骨头”</b>的方式实施大型轧机机架的粗加工,满足精密高端机床精加工对前道工序的能力要求,<b>形成粗加工、半精加工以及精加工大型轧机机架的配套生产能力。</b>以至于后来中国一、二重集团领导来我司参观考察时,无不为之惊叹!同时<b>“借船出海”,“借鸡下蛋”</b>,引入“虚拟企业”的运作模式,在把握核心技术的基础上构建工序协作网络,以社会资源的广度与厚度满足交货期对装备资源的需要。 举措二:<b>在少量引进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内部潜力,组建设备技术研究所,组织国外技术标准以及CAD制图培训,编纂标准对照手册,建立激励机制,构建前评审后评价的运作模式,以点带面,以老带新,推而广之,集全公司之力,确保转化设计与工艺设计的质量和节奏。</b> 举措三:<b>充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工人技师的作用,遴选年轻技术骨干,通过多轮次技术培训及技术比武,形成驾驭高精度数控机床以及加工轧机等高端产品的操作工梯队。精心设计工艺方案、精细制定工艺措施,精准过程控制,在机床具体操作过程设置“互锁”以及“多重保险”程序,确保关键工序不出差错。</b> 举措四:在战争中学习战争,<b>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成套设备项目管理,统筹兼顾,闭环管控,“粗细计划”管控模式应运而生,粗计划平衡资源,比对分析,暴露问题,锁定重点。细计划实时优化,及时协调,节点管控。建立项目例会制度检查、评价、纠偏、考核四管齐下。</b>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b> <b>重机人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以无畏的气魄,严细的作风,超常的节奏,以自我加压,自我塑造,自我提高,自我超越的作为,圆满地完成了马钢新区大型轧机及其成套设备制造任务。给予马钢公司的投资以丰厚的回报!</b> 短时间内自主<b>成功制作马钢新区大型轧机以及300吨大包回转台等高端成套设备的骄人业绩堪与当年的中国一、二重集团齐肩媲美。创造了多个“之最”</b>,非但向马钢交上一份优秀的答卷,而且大大提高了冶金成套设备制造的档次,<b>成为具有设计转化、工艺设计、毛坯浇铸、粗精加工、装配组装、现场服务综合配套能力的重型设备制造厂家.在重型设备制造上成功地实现了由工程配角到工程主角地转换</b>。市场的影响力大幅提升。 是继马钢“十五”铸造18片轧机架之后又一惊世力作、伟大创举,是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突出体现;<b>是在又一次挑战面前实现的又一次超越、从修造到制造再到创造的历史跨越</b> 是“超前意识、超高标准、超人毅力、超常发展”的理念与精神成就了马钢重机的丰功伟绩。 马钢重机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形象,<b>马钢重机的品牌贴上了国家队的标签,</b>大大提升马钢重机品牌的含金量,无形资产大幅增值。 <b>马钢重机承制马钢新区高端成套设备的创举再次震惊了国内外重型制造业,引起国内与世界制造业巨头的关注与青睐,一时间到马钢重机考察并寻求合作者趋之若鹜</b>。 德国西马克德马格集团来访 奥地利“奥钢联”集团来访 日本新日铁株式会社总裁来访 意大利达利尼公司来访 韩国浦项集团来访 时任“中国二重集团”董事长石柯来访 时任“上海重型机器厂”厂长吕亚臣来访 “中冶设备总公司”总经理王克齐一行来访 昆明钢铁公司总经理一行来访 <b>一次,时任中国工程院院长的徐匡迪率一行院士来马钢考察参观,在2250热轧生产线看到轧机铭牌上不仅有西马克德马格的字样,还标有马钢重机的字样,好奇地问到是怎么回事?当顾建国董事长回答是马钢自己的制造厂时,徐匡迪院长与一行院士们频频点头,称赞马钢了不起!</b> <b>英雄图谱:<br data-filtered="filtered">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b> 继创造了马钢两板轧机及车轮5000吨油压机横梁特大铸钢件制作的奇迹之后,马钢重机公司马不停蹄,乘势而上,在马钢集团的支持下,想世人之不敢想,做世人之不敢做,挑战权威与垄断,把不可能变成现实,<b>成功制作马钢“十一五”改造新区20000余吨高端成套设备,再次书写了一段惊天的历史传奇。这个英雄团队值得尊敬值得铭记</b>。 时任马钢公司主要领导顾建国、顾章根、朱昌逑以及高海建、丁毅等给予重机公司极大的支持,给了重机公司难得的机遇和舞台。关键时刻或调研考察,或拍板定案,或亲临现场指导检查,是重机公司承制马钢新区高端成套设备的策划者与促成者。 时任重机公司领导团队:王晓光、崔继泽、沈卫民、潘宁、王自远、张有飞 基建技改团队骨干:卫杰、戴修明、赵德乾、季亮亮、巩光彬、魏廷智、汪杨根 设计转化与工艺设计骨干:边敦亭、程世文、张有飞、徐德安、柳仲毅、刘东星、高安阳、江济、潘龙博、蔡建飞 热加工生产线骨干:孙兴华,章善功,李朝辉、徐国政、桑曙光,潘爱胜,刁俊胜、刘才均(结构件)、阮江北(结构件)、陆建(铸铁件)、王成(铸铁件) 冷加工及装配生产线骨干:龚杰、王宏秀、崔鸿、金俞军、吴德刚、龙国盛、姚晓鹏、孙正会、姚华兵、张正标、李忠伟、陈昌水、胡士林、吴涛、叶鹏、张军、昌劲松、胡晓璐、朱石麟、岳龙、李磊磊、尹东东、李红照、江新亮、朱小兵、翟青、钟伟、杨慧平、顾华川、梁建设、金剑、徐小平 总体调控、协作与监制骨干:刘鸣岐、包清明 其实,当时<b>重机公司骨干团队中许多同志都是多面手,既能够做转化设计,也能做工艺设计,同时又肩负工程项目管理及带好队伍的重任。既懂热加工,又懂冷加工。既能够从事基建技改项目建设,又能够从事工艺技术工作。既能够搞设备维修,又能够参与产品装配。</b>正是由于有这样一支作风过硬,技术精湛的团队,重机公司的人力资源效率方能够发挥到极致,重机公司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b>结语:<br data-filtered="filtered">“双脚踏翻尘世浪, 一肩担尽古今愁”。“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b> 一台大戏刚刚唱罢,一盘好棋刚刚收子。难忘激扬岁月,再忆火红年代。重机人无不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做为弄潮儿<b>他们指点江山尽显心智与创意,他们叱咤风云尽显胆识与谋略。创安徽省纪录及全国重型机械制造业成长之最的出色业绩,令重机公司的社会知名度大大提高,同行们刮目相看,企业的无形资产大幅增值,铸就了机修的再度辉煌。</b> 但是他们并未停步,勇于否定自己、超越自己的重机人再度扬帆起航。 在立足马钢、服务马钢的同时,重机公司以一流的质量和优质的服务,得到国内同行强势企业的青睐,且<b>屡屡与国内顶级制造厂家,中国一重、中国二重、太重、上重、常冶等牵手,“马钢制造”享誉大江南北</b>。有辛勤耕耘就必定有喜人的收获。<b>“马钢制造”在中国的迅速崛起,吸引了世界顶尖同行的目光。在多次实地考察确认竞标的基础上,德国西马克德马格公司于2007年先后将其土耳其、俄罗斯立轧机、初轧机等14个总标的达1.8亿元制造合同.交予马钢重机。</b> 与“中国二重”及“常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德国西马格德马格公司副总裁班纳在马钢重机实地考察 2007年9月25日马钢与德国西马克公司签订“轧机设备制造和供应战略合作协议”,<b>马钢重机一举成为西马克德马格公司在海外的重要设备制造基地</b>。 与德国西马克德马格集团签订“厦顺铝箔轧机制造合同” <p>2007年7月上旬,由重机公司为德国西马克德马格公司制造的重达460吨的俄罗斯立轧机成套设备运往上海港,装船外运德国。<b>此举标志着马钢重机制造的成套重型轧机装备出口实现了零的突破</b>。这以后,在土耳其、印度、美国都能见到马钢重机轧机成套设备的身影!<b>其中出口美国的蒂森克虏伯TKS轧机,无论是重量、体积还是精度、性能、配置堪称世界顶级!从进口到出口,“马钢制造”威镇四方,扬名海外</b></p> 机加工过程中的出口美国的蒂森克虏伯TKS轧机 安徽省发改委主任视察马钢重机 <b>“一朝英雄拔剑起,又是苍生十年劫”</b> <b>回顾马钢重机的发展历程,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从修造到制造再到创造的“三级跳”,与天时、地利、人和密不可分。然而最为重要最为根本的是敢为人先、创新创造的信念与精神时时刻刻激励并支撑着“重机人”不断奋进拼搏,砥砺前行,践行一次又一次创新创造,实现一次又一次自我超越!</b> <b>以创新为本,创造为魂</b>的“马钢重机人”借成功制造马钢新区高端设备之胜势,站在一个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重新谋划企业的后续发展。并为之展开梦想的翅膀,点燃创新的引擎,再造奇迹,再铸辉煌!“<b>重机人”永远在路上——</b> 再次衷心感谢马钢领导,感谢你们给予的机遇与指导;衷心感谢机修历任老领导,感谢你们代代相传,成就了机修的丰厚积淀;衷心感谢与我一路走来的同事,感谢你们的支持与帮衬;借此机会,特别感谢马钢新区热轧项目部的王炜先生,冷轧项目部的赵少华与毛学庆先生,新烧结项目部的程建国先生,感谢你们的信任与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