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茶起源于西汉初年,而盛于唐朝,随后大行其道于今。唐朝诗人白居易有诗曾云: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说得就是喝茶的事。</p> <p> 茶,能解渴,能清心,能静神,我是很喜欢喝茶的。在杯中放入一小撮茶叶,倒入滚烫的水,看那茶叶在杯中翩跹起舞,茶水变成淡淡的绿色,茶雾袅袅娜娜、丝丝缕缕地升向空中。喝上一口,细细品味,顿觉馥郁芬芳、沁人心脾,一时间觉得室内清雅静幽,心情如同那飘落到杯底的茶叶一样也逐渐沉淀下来,变得平和而宁静。</p> <p> 我以为喝茶应该坐在青瓦屋檐下,白纸木窗前,蓝天白云,泥墙土地,炭火瓦罐,木桌陶杯。茶本是自然的精华,简洁的环境,质朴的茶具,与茶是最相宜的了。或一个人喝,亦或三四个人一起喝。一个人喝的时候,可以很舒服地躺在摇椅上摇动着身体慢慢地品着茶,或看天上的白云飘来浮去,或闭目养神,精驽八极而心游万刃。三四个人喝的时候,谈天论地,各道东西,可得半日的清闲,喝完之后,各自去忙自己的营生。</p> <p> 文人墨客喝茶是极讲究的,在他们看来,喝茶不是单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追求内心的那份安宁和自在。茶室须典雅静幽、焚香操琴、清泉绿茶、元磁宋窑。清雅俊逸的兰花、飘逸葱茏的文竹自然也是必不可缺少的点缀。品茗之后,满口留香,踱到书桌前,凝神静气、研墨弄笔。继而笔在宣纸上轻轻划过,无声无息,漆黑的墨顿时在雪白的纸上渲染开来———那份静雅和安逸是寻常人难以体会到的。</p> <p> </p><p> 而那些做苦力的人喝茶则是为了裹腹、消乏,对茶的品质、档次是不挑剔的。 记得当年在陕西兴平上学的时候,时常看到路边有若干茶摊,这种茶摊是极简陋的。用草席搭就的棚子,里面放上若干长木凳,铁架上悬挂着一排小铁壶,小铁壶里面放着陕青茶,在红红的炭火上炙烤着,茶水在铁壶里沸腾着,壶嘴“嘶”、“嘶”地冒着热气。茶老板戴着瓜皮帽,系着白布裙,用铁钳子夹着铁茶壶,吆喝着给茶客上茶。出上一角钱,便可要上一壶喝上一天。那些做苦力的汉子们,打开用油纸包裹的肉夹馍,一边狼吞虎咽地吃着肉夹馍,一边“咕咚”、“咕咚”地酣畅淋漓地喝着茶,看那神情是舒坦极了。一壶茶喝完,几个肉夹馍下肚,长了精神,增添了气力,各自继续去讨自己的生活。我疑心这是极好喝的茶,便要上一壶品尝,谁曾想茶水的味道苦且涩,难以下咽,喝了两口便不想再喝了。后来听人讲,陕青茶劲道十足、极能提神解乏,于那些做苦力的人们是最相宜的了。如今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那些路边的小茶摊怕是早已没有了踪影了吧……</p> <p> 人们常说: 佛能洗心,茶能涤性。我深以为然。茶汲取天地之精华,经人们采摘而出深山。经杀青、揉捏、干燥方成正果,味道先苦后甘。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可谓:茶如人生,人生如茶。</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