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掌控情绪》这本书是女儿推荐的,由美国心理学博士肖恩.史密斯(Shawn T.Smith)编著。读后感觉非常不错。以往看心理学方面的书,感觉说教多一些,枯燥不好理解。这本书则以一种全新的视角,体验式、形象化地为我们揭示了大脑的工作模式以及大脑各工作模块在此消彼长的势力中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保护我们的生存,提升我们的生命意义。</p><p> 位于大脑深层的区域是我们最原始的感觉脑、情绪脑、爬行脑,她通过害怕、紧张、焦虑、疼痛、愤怒、不舒服等体验,警示我们可能遇到危险,可能出现伤害,可能面临尴尬,希望我们赶紧逃离或进行反击。</p><p> 虽然如今的人类已经发展到无所不能,但我们的原始大脑,那个成长于蛮荒时代的大脑,还没有完全适应新环境,她充满胆怯且被动,对被野兽攻击和被族群遗弃尤为敏感。我们身体受到伤害时,会感觉疼痛,被人拒绝或批评时会感到羞愧。她有超强的刻录功能,特别是对那些让我们遭遇危险或失败的场景,终生铭记。尤其在我们仿佛又经历类似场景时,她会不停地回放让我们感到害怕、痛苦的经历,让我们紧张、焦虑,直到我们逃离这个危险的境地。</p><p> 一位哲人说过,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中,事物总是变化的。原始大脑不太明白这一道理,且为了万无一失,她有宁可误判三千绝不漏网一个的执拗。对未知的危险,她喜欢根据以往的经历放大危险,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原始大脑就是通过这些极端的感受,迫使我们躲到自认为舒适的安全地带。</p><p> 在真相没有浮出水面或结果未知之时,原始脑还喜欢胡思乱想,胡乱联系。忽然尿血了,根据散乱零星的知识积累,认为是肾的问题,既然是肾的问题,那一定得了尿毒症,于是害怕、恐惧,无法入眠;给某人打电话,对方一直未接,大脑的反复推演模式自动开启:前些天看他精神不好,是不是生病了?昨天不辞而别,是不是生气了?于是焦虑,坐立不安;要上台演讲了,马上开启联想模式,我不能失败,失败了自己就变成笑话,别人就会看不起,生活从此完蛋。只要事实仍然模糊,未知依然不明,大脑的臆想就没完没了,无休无止。</p><p> 原始脑还特别喜欢使用双重标准,一套适用自己,一套适用他人。为了免遭族人歧视,每个人都渴望变得优秀。为了增加安全系数,我们愿意更高标准要求自己。自家孩子考了85分,不能接受,觉得离100分还有差距。别家孩子考了85分,感觉正常啊,没什么大不了呀;大脑基因中的求关爱特质,让我们的感觉也明显双重化。一样得了感冒,感觉自己比别人更严重,更不好忍受;一样遭遇挫折,自己的挫折个个难以跨越,别人的挫折不值一提。</p> <p> 原始大脑像婴孩一样,不善于规划、追逐长期利益,满足感官需求,追求立刻满足是她的通常状态。等15分钟会吃到两块糖,不等立刻可以吃到一块糖,但仅此一块,我们的原始脑绝对选择立刻满足。游戏让我们身心放松,感觉舒适,原始脑不会考虑是否耽误了正事,她追求这种满足感。</p><p> 原始脑对别人的看法很在意,特别不能接受自己犯错误。漫长的旧石器、新石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乃至到今天的人类社会,仍然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谁看起来强大、有力、能给大家带来实惠,大家就尊崇他,追随他。反之谁看起来瘦弱,经常拖大家的后腿,大家就鄙视他,瞧不起他。特别是因犯错让部落及群体遭受损失了,他更要接受被鞭挞、被唾弃、被侮辱、被驱逐的惩罚,虽然现代社会的惩罚显得更含蓄一些。比起担忧被野兽攻击,原始脑更担心不被族群认可。因此,在乎别人的评价,怕犯错误,是我们每个人骨子里的基因。</p><p> 对于正面评价,我们乐于相信并接受。对于负面评价,原始脑衍生了两种不同的应对策略。一种是听信他人的断言,自我否定。为避免再次犯错,只好谨小慎微,步步退缩。另一种是百般辩解,绝不承认。只要推卸掉责任,良心就不会痛。这两种方式都能达到减轻不适感的作用,但长此以往,前者变得胆小无能,后者变得故步自封,对成长都是致命打击。</p><p> 原始脑对事物的判断靠感觉,靠主观想象。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我们感觉太阳围绕着我们旋转;小时候没去过更多的地方,以为我们所在的地方就是世界中心。如果没有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积淀,没有科学理性的探索和发现,我们会被错误的感觉带偏方向。</p><p> 即使科学高度发达的现在,作为个体的我们,仍然经常被错误的感觉所迷惑,让我们搞不清状况。有抑郁倾向的人,自己有100个优点,他选择无视,那些人人都可能犯的错误,他揪住不放,反复咀嚼,断定自己无能、不堪;有社交障碍的人,认定自己某个地方很可笑、很丑陋,一说话就会引来众嘲;强迫症患者总感觉自己的门没锁好,要反复锁;疑心病人感觉别人处处为难自己,因此非常气愤;不敢担当的人,有事一定撇清自己,一切都是别人的错;取得成绩或受到表扬了,立刻觉得自己无所不能,遇到困难或受到批评了,又觉得自己一文不值。感觉就是这样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忽高忽低地左右着我们的情绪,影响着我们的判断。</p> <p> 原始脑看起来是那么的幼稚、脆弱、胆小、敏感,并且还时常误导我们,给我们增添麻烦,让我们陷入其中不能自拔。但这个可爱的大脑我们离不了。有了她,我们才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有了她,我们才知冷知热,不去触碰危险的东西;有了她,我们才有直觉,不用尺子量,我们能知车子可否通过。原始脑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各种感觉和感受,向我们发出警告,告诉我们可能面临危险或遭遇尴尬。原始脑对危险的处置方式基本就是逃和躲,一但逃离让自己不舒服的环境,警报立刻解除。可以说,原始脑是我们忠实的安全卫士,她夜以继日地捕捉危险信息,不断警醒我们,希望我们永远处在安全舒适的环境里。</p><p>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我们早已远离危机四伏的原始社会。但知识爆炸,人与人关系复杂的文明社会让我们面临更多更大的挑战。人仅靠原始脑在现实社会中无法生存。于是,人的大脑皮质层又进化了一个更理性、更智慧、更客观的高级脑。如果说原始脑是自闭的,那么这个大脑系统是开放的,她与世界相通,能吸收储存学习人类共同的经验和知识,她眼界宽广,认识问题客观,处理事情有效。</p><p> 有高级脑的加入,我们能解决原始脑引发的所有问题吗?只能说,方法得当可以的,方法不对,事与愿违。本书为我们介绍了几种方法。</p><p> 一、学会观察自己的原始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之所以会陷入某种情绪中不能自拔,是因为看不清真相,太相信感觉带给我们的假象。书中尝试让我们的理性脑跳脱出来,就像在看台上看我们自己驾车一样,不仅看自己,同时注意与环境的关系。</p><p> 每个周一莫名紧张、恐慌,很想请假,心情沮丧。如果任由原始脑掌控,我们可能真的要请假,因为请假可以暂时缓解紧张。但经常请假的后果是我们的业务越来越糟,这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结果。尝试理性脑跳出来呢,可能对事情有全新的认识。首先要揭示原始脑的动机,她为什么要让自己紧张?原来周一有例会,自己曾在例会上被领导骂,有特别不好的情绪体验。原始脑对此当然记忆深刻,并且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很丢人,领导故意刁难,自己很糟糕,历史会重现等等。事实是怎样的呢?领导可能骂所有人了,只是自己没注意。后来的例会上也被领导表扬过,但自己认为没什么。自己犯错的那个环节,其他人也犯过,自己并不比别人差很多。</p><p> 一跟人说活就紧张,仿佛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自己身上,面红耳赤,语无伦次,和小丑一般,众人嘲笑的声音不绝于耳。这是社交障碍者幻化出的情形,为了避免这一情形的出现,原始脑的建议:减少说活或不说话。这样做的结果可想而知,逐渐的封闭自己,脱离社会。在远处观察我们以及周围的环境呢?发现我们并不是事件的中心,没有几个人会注意到我们,我们说活是否脸红,是否结巴,好像没人在意,即使说活有毛病,大多数人并无察觉,或发现也无恶意。所谓出尽洋相,完全是自己臆想的。</p> <p> 这些天心情很糟,非常气愤,感觉所有人都在跟自己作对。明明家里有事,领导却安排自己一项棘手的工作,哼!分明在整自己。同事穿了一件新衣服,在自己面前晃来晃去,切,有什么可炫耀的,长那么难看,穿什么也不好看。路上,突然有人泼出一盆水,差点泼自己身上,妈的!偏偏这时泼水,明明就是故意的。闺蜜突然嘘寒问暖,切,假惺惺的,一定是想套话,想看我有多不堪。这是外强中干自卑者的内心独白。理性脑出来看看,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让自己不爽的那些人,真那么十恶不赦吗?其实,人家只是在自己的轨道上,以自己的方式经营自己。也许和我们有些摩擦,未必是故意的,可能是观念、习惯不同造成的不可必免的碰撞。事实上,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尊重,与周围人和谐相处才是每个人的期望。给别人制造麻烦、让别人丢人现眼、控制别人的自由,10个人里找不出1个这么无聊的人。为什么会有别人为难自己的感受呢?根源不是别人,是自己不够自信,原始脑试图营造这样极端的感觉,让这些人远离自己,只要不要挨得太近,别人就不会发现自己脆弱不堪的样子。</p><p> 二、感恩原始脑,不与之对抗,但我行我素。当我们学会观察自己,并看清事实真相时,强烈的情绪及臆想仍然固执地影响我们。如果我们与之对抗,试图消灭那些不合理想法及情绪,有时会奏效,但有时会适得其反。假设我们被绑在一台测焦虑仪器上,被告知不要焦虑,焦虑要接受电击。想象一下,想到电击,不由得焦虑,于是被电击,于是更加焦虑,最终,仅仅想到焦虑就会焦虑。本书告诉我们,要放手原始脑做自己的事,感恩原始脑为保护我们的安全尽职尽责,允许走偏的原始脑任意发挥,但怎么行事,我行我素,跟着理性走。这在短期内有可能会让我们产生强烈的不适感,但长期来看受惠颇大。怕井绳的那个人,他知道绳子不会咬人,可就是看到这样的东西会紧张、不舒服。不管了,尝试触摸一下呢?第一次可能反应强烈,浑身起鸡皮疙瘩,第二次似乎没那么强烈了,第三次,第四次,第十次后,好像越来越没有感觉。原始脑也会适应新环境的,只是要反复尝试,让他充分感觉到没危险。</p><p> 书中有一段给原始脑的话,我摘录如下:谢谢你,大脑!谢谢你保护着我,让我生存下来。谢谢你保护我免遭车祸、躲避坏人、免受愤怒老板的苛责。谢谢你的疑神疑鬼,你的担心,你的忧虑。我知道你认为这么做有用,有时候你也确实是对的。谢谢你始终与我相伴,即便有时候让我烦心,即便你老是把我的好事搅黄。尽管我从此不会总是按照你的意思行事,我仍旧保证自己永远会对你的良好动机心存敬意,对你给我永恒的关照心怀感激。</p> <p> 三、追求人生价值,做有意义的事,增强心理弹性。人生没有目标,前行没有方向,原始脑则更加主宰我们,她会通过感觉引导我们,让我们在战战兢兢中远离人群,脱离社会。现实中存在这样的人,凡事跟着感觉走,感觉好继续,感觉不好走人,走着走着,无路可走,晚景凄凉。</p><p> 本书谈到的人生价值与主流价值观略有区别,它因人而异,可宏伟,可具体,可长远,可短期。比如我想有个孩子,我想为家里减轻负担,我想好好工作挣钱养家,我想当个好演员,我想步步晋升,我想出人头地,我想钻研技术,我想成为科学家,我想当官。。。追求人生价值就是追求延时利益,追求更高层次的满足感。原始脑做不到这些,她就是寻找即时快乐,躲避不适感。前文中提到的,能等待15分钟而得到两块糖的孩子,被证明长大更容易成事。</p><p> 对环境中出现的客观真实进行回应,而不是根据感觉进行回应,这叫心理弹性。心理弹性生根与当下,它经常需要人们忍受一定程度的不适以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它以价值与智慧为导向,而非以瞬时的想法和感受为导向。追求人生价值意味着我们要承担做不到的风险,我们要经历绕不过去的痛苦或焦虑、紧张、失败、被嘲等等不好的体验。</p><p> 打算要孩子,风险是孩子能否健康出生,痛苦更不用说,怀孕的负担,生产的疼痛,这些我们是否打算承受,如果是,原始脑给我们带来的所有不好的体验,都将随风而去,当我们迎接小生命的时候,我们的幸福感、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 </p><p> 打算当一个好领导,风险是下属不服管,任务完不成,工作中面临各种变化和困难。如果打算尝试,我们的感觉系统将迎来源源不断的挑战。进度不达标时的焦躁,下属出难题时的愤怒,一时理不清思路的烦躁,走错方向又从头开始时的懊恼。。。太多了,我们是否愿意经历?如果是,经历过,成功过以后,恭喜自己吧,我们的综合能力及素质已有质的飞跃。因为能组织一群人共同完成任务,我们的全局意识、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号召能力、沟通能力、实施能力等等,都将大大得到提升。</p> <p> 在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上有4个陷阱,书中让我们特别注意。</p><p> 1、规避不适感。发言对我来说痛苦难耐,不如算了吧;求人让我浑身不自在,不如改天吧;知道真相可能让我备受打击,不如回避吧,就当一切都好。规避不适感,就意味着放弃有意义、有价值、有用的事情。结果就是自己得不到锻炼,本该做的事情一再拖延耽误,最后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p><p> 2、太过虚荣。人们常常把追求财富、地位当成自己的人生目标。殊不知这些外在的东西容易让人急功近利,功亏一篑。如果把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放在前面,我们的进步是扎实的,财富、名利也会随之而来。</p><p> 3、爱面子。人们在追求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常常陷入取悦他人的怪圈中。为了在乎别人的看法,为了让别人满意,不惜放弃自己的主张,荒废自己的计划,人云亦云。这样一来,我们不再是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是为别人而活了。</p><p> 4、等待不适感消失。很多人认为,只有当焦虑、抑郁等情绪消失了,我们才能提振自己。甚至觉得,自我感觉好转之前,还得继续受困于情绪。这是个悖论,也许我们穷尽毕生的时间去等待,情绪也未必好转起来。事实上,我们不需要情绪好转就可采取行动。</p><p> 决定按照自己的人生价值行事的时候意味着我们要把原始脑强行拉到新的行动之中,拉到现实当中。她会反抗,她会给你焦虑、悲伤、不愉快的感受,甚至包括身体上的不舒服。但她能做的也仅仅是抗议而已。她无法伤害你,而且很快她就会适应新的形势。本书为我们介绍了几种开启以人生价值为导向的行为策略。</p><p> 1、经常想想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好用文字描述它们。</p><p> 2、着眼于小事。如果你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是身体健康,你并不需要非得跑马拉松,可先从走路做起。</p><p> 3、稳扎稳打。我们不必先聚焦大目标,先从小事情做起。</p><p> 4、善用激励。新习惯的养成,需要借助便利贴、闹钟等提示物帮助你不断适应新习惯。</p><p> 5、按计划行事而不是情绪。制定了计划就执行,别管难受与否,不要等到乐意做的时候才做。</p><p> 6、不要把空想和行动混为一谈。100个想法不如一次真正的行动。</p><p> 7、在追求人生价值的道路上,试着聚焦于你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而非你想要什么。</p><p> 8、追求人生价值,意味着走出舒适圈,原始脑一定各种不舒服,她会负隅顽抗,但也就那么一会儿。</p><p> 9、在养成新习惯的过程中没有所谓的失败,它也就是一个实验。成功了,恭喜自己,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多总结,直到找到解决之道。</p><p> 10、追求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不意味着总是快乐。</p><p> 11、暂时迷失了人生价值是很正常的事,不要大惊虾怪,也不要悲观。</p><p> 12、控制你能控制的事。你也许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你能控制你的行为。 </p><p> 13试错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必经之路。同样,不断地试错、改错也是追求人生价值中的必经之路。</p><p> 以上是看书后自己的理解和解读。希望我们共同直击要害地摆脱情绪控制,实现真正的情绪掌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