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20年海南省中小学教师地方课程《海洋意识教育》培训于9月23日至9月25日在三亚举行。</p> <p>会议签到地点,提供个人身份证复印件,健康承诺书,检测体温。</p> <p>下午2点,参训的老师们统一到三亚一中进行听课评课学习。</p> <p>省教培院李宁宁老师首先介绍此次地方课程培训的活动安排。由于还在疫情期间,李老师特别强调了会议期间的个人健康管理,提出活动中全程戴口罩的要求,并对大家的纪律和安全提出要求。</p> <p>活动流程和安排</p> <p>【他山之石,可以攻玉】</p><p>观摩学习,对于大多数还没有专门开设《海洋意识教育》课程的教师来说,这是从无至有,从吸收经验到反思自己教学的学习。</p> <p> 第一节课是由三亚凤凰中学刘婷婷老师带来的《海洋资源与生态保护》。</p><p> 刘老师所在的三亚主要使用的是人教版的地理教材,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她的海洋教育课主要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展开的。备课中,她将湘教版地理教材中《海洋资源》的内容与人教版地理教材整合,结合今年三亚加入了“禁塑城市”的背景,通过海洋资源的丰富性,过渡到开发海洋资源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传达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p> <p> 刘老师的课堂最大的亮点是素材丰富并且材料触动人心,易引起共鸣。比如视频《关心海洋——海之殇》,从“人类毫无节制的掠夺”“大而密的渔网,先捕捞,再根据市场定价”等都有较强的感染力,让人看到海洋生物在人类面前的脆弱;从图片和案例“海洋石油污染”,视频《拯救海龟》和《鱼嘴里的塑料袋》都让人痛心愧疚,人类在地球上真是太自由和随心所欲,生而平等,爱护自然,保护海洋,不是政府休渔期的执行就足够的,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还大海一片蔚蓝。</p><p> 第二个亮点是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刘老师从我们国家地理位置分析我国海洋资源丰富的原因,又落脚回到三亚第一个加入了“禁塑城市”,三亚当地的保护海洋环境的公益活动等,让学生意识到海洋问题就在身边,而且可以身体力行。</p> <p> 作为情感教育课,好的素材对课堂的服务和对学生的情感铺垫都很重要,运用好是情感升华,运用不当则是走马观花。教师的教在于引导,帮助学生搭梯子,学生的观看,体验,不交流就很难共鸣,意识是自主生成的,是情感的凝炼,单纯听教师的讲,那是灌输不是意识。</p> <p> 第二节课是由海口玉沙实验学校的潘丽娟老师带来的《保护海洋生态》。</p><p> 潘老师的这节课,是基于海南作为海洋大省和建设自由贸易区的背景展开的,导入以“因海而名,向海而兴”作为标语,可谓标新立异,浓厚的自豪感,又号召起每个人的家乡担当。不仅如此,潘老师采用以小见大的视角,结合今年世界海洋日主题“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以红树林作为切入点,抛出问题“保护海洋为什么要保护红树林”,先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然后通过红树林的名称由来,红树林的分布,生态环境和作用来展开,再用案例的方式投射红树林的受到的破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对策,从而提高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p> <p> 潘老师课堂最大的亮点是情境的创设,优美的语言,俏皮的文字,以及贴近生活的素材,都让学生从红树林的作用中意识到红树林与海洋生态环境的关系。教学以篇章的方式展开,从第一篇“蔚蓝之境”,到第三篇“海好有你”,都让人感受到潘老师教学风格的优美和优雅。趣味视频《小红的介绍》(即红树林的介绍)引出红树林名称的由来,“心红脸不红”,“一身绝技”,“多才多艺红树林”,“为自己代盐”,“红树林不能承受之痛”等俏皮语都很贴近初中生的心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p><p> 第二大亮点是情感的升华。海洋环境的保护如何践行?首先,潘老师通过红树林被破坏的案例,让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提出对策,达到第一步,认识到环境的破坏。紧接着,通过视频《王式军——红树林的守护者》讲述王式军护苗的坎坷经历和坚持,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再通过视频播放海洋环境受到的威胁,引出善行虽小,汇成溪流,引导学生身体力行参与保护环境,并提供了参与的途径,让学生明确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和自身加入的可行性。整体从理念教育——看到问题——提出对策——身体力行——情感意识,逐步让学生在课堂中提高环境意识。</p> <p>听课的老师们</p> <p>【评课,高位的思考】</p> <p>针对课堂的一些问题,琼海教研员王辉敏老师提出一些建议:</p><p> (课堂活动少)能否增设一些适合初中生的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跃气氛?</p><p> (声音小,气场弱)年轻教师精气神应该更多的在课堂体现,带动课堂氛围。</p><p> (针对冷场)建议多以调查提问展开,以生活中海洋有关的内容渗入新课。</p><p><br></p><p> </p> <p>儋州教研员黎炳辉老师也提出自己的看法:</p><p> 海洋意识教育即海洋观,重要在于其普及性,不论是听课的老师还是学生,领会了多少,如何传达普及才是关键。</p> <p>三亚教研员陈坤老师点评两节课:</p><p> 两节课的共性都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通过视频,资源拉进学生,增加见识和经验。</p><p> 地方课程不仅在课堂授课,也可以与研学旅行相结合,近距离感受海洋资源的丰富,见识到海洋的破坏,从而提高保护意识。</p><p> 海洋科学涉及的面很广,开展授课时,建议教师多联系各学科教师,共同研读教学目标,集体备课,多学科丰富课程内容。</p> <p>海口教研员陈运敏老师点评课堂:</p><p> 首先,肯定了两位老师备课取材的高度站位,在自由贸易区建设背景出发很及时很有意义。授课中选取的案例非常贴近生活,关注热点,突出地理学科特性。其次,表扬了两位教师都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互动、思考,课前提供资料给学生,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谈论和交流能力。最后,情感的升华上,让学生从身边的案例入手,有话可说,互动和谐。</p> <p> 会议的最后,省教研院罗安隆老师针对《海洋意识教育》课的开设和授课,提出了建议:1.灵活处理教材,多与生活案例结合,多从身边的海洋案例入手。2.注重海洋意识教育兴趣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海洋意识,多用视频丰富课堂,多从身边的案例入手,激发兴趣。3.课堂应能充分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分组学习,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讨论发言。4.体现海洋意识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海洋意识观,培养珍惜、热爱海洋生态环境的意识观,落实课标。</p> <p>对授课教师颁发证书</p> <p> 今天的观摩课学习是以初中为对象展开的,作为初中的地理教师,身处海南这片热土,守卫着祖国2/3的海洋面积,我们教师深感责任的重大,蓝色国土不仅要守住,还要保护好,代代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