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

陈木强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位于湖南芷江七里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地。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1日,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奉冈村宁次之命,飞抵芷江请降。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主持受降事宜。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国民政府在受降地建“受降纪念坊”一座。</p><p class="ql-block">1985年,中共芷江县委拨地组建“受降纪念馆”,9月3日开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点。</p> <p>芷江受降纪念坊为中国惟一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建筑物,建于1946年2月。纪念坊正南北向,西柱三拱门,青砖砌就,水泥粉刷,嵌沅州石。坊面刻有蒋中正、李宗仁、于右任、孙科、何应钦、白崇禧等人的题词、对联。纪念坊背中有“芷江受降纪念坊记”206字铭文。</p> <p>在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之际,纪念坊周围展出了最新发掘,首次面世的芷江受降(1945年)报刊史料。</p> <p>芷江抗战受降纪念馆门前的石碑上刻着“让和平永奠”的碑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让和平永奠碑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毛泽东题词“人民的胜利”</span></p> <p>1995年,在纪念抗战受降50年之际,又在受降纪念坊右后侧修建一栋两层楼式的纪念馆。其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采用金字塔式纪念性、牌楼式民族性、屋顶式地方性造型。</p> <p>纪念馆陈列主题为《胜利的见证》,以抗战胜利芷江受降为主线,以弘扬中华民族伟大抗战精神为灵魂,分“正义的胜利”、“历史选择芷江受降”、“芷江受降”、“全国各地受降”、“彪炳青史的受降城”5个部分。陈列馆新采用科技手段,通过场景复原、历史的画面、历史的影像等全面客观反映芷江受降历史,充分展示了芷江受降在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中的特殊历史地位。</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纪念馆内象征抗战胜利的标识</span></p> <p>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原系中美空军混合大队第14中队的营房,建于1938年,是横条状黑鱼鳞板双层木结构平房。建筑占地面积1071.63平方米,由受降堂、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部、何应钦将军办公室旧址三栋鱼鳞板双层木结构平房组成,室内桌、椅、沙发均属国家一、二级文物。</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部旧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中国战区受降典礼会场旧址</span></p> <p>芷江受降后,国民党政府先后在16个地区举 行受降仪式。为了捍卫受降权利,解放区军民展开自主受降。到1945年底,侵华日军被全部解除武装。中国人民赢得了百余年来抵御外来侵略的第一次伟大胜利。</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平受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郑州受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蚌埠受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越受降</span></p> <p>湖南抗日战争纪念馆位于芷江县七里桥村和平园“太和塔”塔内,于2015年8月21日正式对外开放。面对民族危亡,三湘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铁骨铮铮、视死如归,在正面战场展开了六次浴血会战,在敌后战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筑起共御外辱的血肉长城。</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湖南抗日战争纪念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胜利塑像</span></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城、和平名城、特色侗城、美丽边城、幸福小城——芷江</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芷江龙津风雨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芷江和平广场</span></p> <p class="ql-block">团友们在受降纪念坊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b>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谴责侵略者的残暴,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和教训,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让世界各国人民永享和平安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