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游青甘大环线(三)

古月竹

<p>日行近三百公里,从青海又回到甘肃境内,抵达甘肃敦煌市</p><p>第四站冷湖、阳关</p><p>冷湖后续单表,先说道说道阳关</p> <p>如果说春风不度玉门关给人们一种绝望悲情,那么西出阳关无故人则给人们留下了关爱与温情。是啊,出阳关后就难见故人了,可故人是否依旧在阳关以东等着呢?</p> <p>敦煌西南,古董滩边,沿公路和人们相伴的不仅有荒原,还有一道若隐若现的砂垄。别看那道砂垄不起眼,它就是汉长城的残迹。戈壁的尽头是一座小山,山上一座烽火台,俯视这一方大地</p> <p>这座烽火台人称“阳关耳目”,民间俗称墩墩山,一座残破烽火台,带着苍凉的神情注视着前来朝祭它的人们</p> <p>虽然人们曾无数次从诗句中领略过阳关的雄壮,感受过它的意境,但真正到了阳关,大自然给人们的见面礼却是如此的深刻</p> <p>写阳关的诗句,最闻名遐迩的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西出阳关无故人”之句将阳关推到了极致,也成为写阳关诗句的经典,后人还依据他的诗句,将描写阳关的情景变成乐曲《阳关三叠》,这更加增添了人们对朋友的殷殷叮嘱。在写阳关的离别愁绪中,还有一首诗也颇为感人,南朝的庾信虽然没有到过阳关,但也写了一首阳关的诗:“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唯有河边雁,秋来向南飞。”</p> <p>其实,诗人笔下的阳关多是一种意象,是一个用来宣泄感情的标牌,至于阳关究竟是啥,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的血脉中,成了我们灵魂的一部分。说离别,必说阳关,仅此而已</p> <p>想象2222年前此地狼烟烽火,金戈铁马的场景,抄诗一首应个景:</p><p>戍屯阳关外, 金戈向胡夷。</p><p>厉兵观烽火, 秣马起风云。</p><p>千秋汉唐土, 万丈英豪情。</p><p>碧血映天地, 明月照古今。</p> <p><br></p><p><br></p><p>石油人就不得不说说冷湖石油基地</p> <p>冷湖,地处青海省西北部,柴达木盆地西北缘,阿尔金山南麓的戈壁滩上。西接茫崖行政区、北连甘肃省阿克塞自治县。</p><p>这里原本很少有人,因为有一个淡水湖,湖水很凉,石油人叫它为冷湖而得名</p> <p>冷湖的历史并不长,长期荒无人烟,历史上从未设过行政建制,是整个柴达木盆地历史的体现与缩影。直到1954年,632地质队和石油地质勘探队先后深入到赛什腾山下,在这块亘古无人的戈壁滩上,留下了第一行足迹,找到一个大面积油田,他们最开始的落脚点,就是日后的老基地。</p><p>1958年9月13日,冷湖五号构造一高点上的地中四井,在钻达650米深度后,一股巨大的油柱喷涌而出,冲天而起,连喷三日三夜,一天的喷油量高达800吨,原油流得满谷满坑。苦于没有储油设备,一时也拉运不出去,探区指挥部组织人员筑堤储油,围成了一个油海。</p><p>1959年,冷湖年产原油30万吨,冷湖油田宣布诞生,跻身全国四大油田之列</p> <p>冷湖经历了大起大落,据说冷湖镇最繁华的时候有十几万人,油田鼎盛时期曾有五、六万石油工作者。在石油开采的热潮中,在最热闹、最有活力的时候,设立冷湖市;在它低谷的时候,由市降为镇。</p><p>上世纪90年代开始,石油作业区移至西距冷湖300公里的茫崖。青海石油管理局机关及近3万名职工家属,也从远离后勤支持和社会依托的海拔2600多米高原,整体搬迁至250公里外的甘肃省敦煌市七里镇。</p><p>在2000年前后,随着石油的枯竭,冷湖油田陷入开发低谷,至此辉煌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湖石油基地便彻底荒废了,石油小镇成了一座没有人迹的“鬼城”</p> <p>几年前因电影《九层妖塔》,冷湖石油小镇而被大众熟知</p> <p>现在的冷湖,到处是沙埋下的断壁残垣,看不到当年生机勃勃的景象,产业转型成了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课题。冷湖行政委员会正拟申报冷湖雅丹国际地质公园——拥有以俄博梁,水鸭子墩彩色雅丹与小雅丹等为主体的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和青海油田冷湖老基地遗址人文景观,并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的第一个火星小镇</p> <p>冷湖地中四井如今依然高高耸立在冷湖五号构造上,它是青海石油工业划时代的里程碑,也是柴达木石油人在世界屋脊上用青春、热血、汗水、智慧树起的一座惊天地、泣鬼神的巍峨丰碑!</p><p>在这座寿命很短的城镇,多少人来了又走了,多少火燃了又熄了,来这里,看什么?看一段激情燃烧过的岁月,看一段在历史长河中熠熠发光的曾经……</p><p>图为:石油小镇标志性建筑,地中四井纪念碑</p> <p>走在其中,心情莫名有些惆怅,或许是周边风光的荒芜带来的低落,或许是对繁华不再、世事变迁的哀叹,又或者还有一些无法与时间抗衡的渺小无力感,总之,脚下万事万物都会逝去,抓不住,留不下……</p><p>冷湖,因石油的的炽热而温暖,因记忆的深厚而永生,冷湖,不冷!</p> <p><br></p><p><br></p><p>茫崖市的新地标艾肯泉,最热门的网红打卡点</p> <p>艾肯泉藏身在昆仑山下、阿拉尔草原深处,位于茫崖市花土沟镇莫合尔布鲁克村,距花土沟镇直线距离27公里</p> <p>它冬季不结冰、带红色的泉水流径形成了“龙眼凤羽”的形象,被称为“天使之眼”或“恶魔之眼”</p> <p>1885年清朝光绪年间,俄国探险家旅行家普尔热瓦尔斯基在走向罗布泊的途中,看到并记录了这处仿若外星之地的艾肯泉,在广袤的雪山脚下经久不息的喷涌着泉水,这里的泉水里含有丰富的硫,经年累月的沉淀在泉眼周围,硫磺矿物质长期沉淀,红褐色、金黄色、铁锈色……色彩斑斓</p><p>从空中俯瞰,它形似眼睛的医学剖面图,脉络清晰,栩栩如生,在它周围点缀着许多青色的小泉眼,在摄影爱好者的镜头下,形成了十分瑰丽的景色,如同一只画了眼影的眼睛,又宛如是一只振翅腾飞的火凤凰</p> <p>艾肯泉久流之处寸草难生,蚊虫绝少,成为家牛羊和野生动物消毒避暑胜地。溪流蜿蜒穿过阿拉尔草原,最终注入天边的尕斯库勒湖。含硫多的溪水流出一层层硬壳蟹黄,水中有管状体、甲壳虫等生物,形成了生物链</p> <p>如果昆仑山脉的祁曼塔格山是牛郎,爱护着富饶的尕斯陶海,尕斯湖是织女,织着宝蓝的云天,这对痴情男女至死不渝的爱情感天动地,那么艾肯泉,就是他们涌出的相思泪水吧!</p> <p>谁也不知道,这一眼神奇的泉水在“万山之祖,巍巍昆仑”脚下汩汩喷涌了多少年,周武王西巡,汉使张骞、取经的法显,出塞的商人和守关的古代将士……也许从泉边走过,她炯炯有神、明眸善睐,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华和苍桑</p> <p>一时说不清,大地之眼为什么是红色的?涌泉忽大忽小,与你的心跳灵犀脉动,她是掌握神秘昆仑山的一把密钥……</p><p>关于这个泉,有太多未解的谜团,也许,答案在千万年尕斯戈壁烈烈的风中,阿拉尔草原鸿雁的鸣叫声中……</p> <p>艾肯泉图片均由友人孙女士航拍友情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