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美酒飘香笛声飞</p><p>…清江战友赴滨海看望李成功首长记实</p><p> </p><p> 胥全迎</p><p> </p><p> 记得 1979年央视的春晚,李光曦的一曲《祝酒歌》唱响了神州大地。那时,我们在部队所唱的歌曲中,这首《祝酒歌》唱得最多,唱得最响。此歌的第一句就是“美酒飘香歌声飞”。今天,我改了这句歌词,叫“美酒飘香笛声飞”,用来作为记录清江战友赴滨海拜访看望我们的首长…原南京防化团六连副指导员李成功之行记实的标题,我觉得再适合不过了。</p><p> 李成功,滨海人,1971年1月入伍。我们清江兵是1976年3月入伍的,在他面前,我们妥妥的“新兵蛋”子。当我们从新兵连分至六连见其面之后,我们才对上号:原来在团里举行的欢迎新兵的文艺晚会上,那位献上一曲笛子独奏《战马奔腾保边疆》的团文艺宣传队的英俊潇洒干部,就是我们六连的二排长李成功,不禁喜出望外。</p><p> 李成功不但具有文学创作的功底,还特有音乐天赋。不但能吹奏竹笛,还有作曲作词、写戏导演、合唱指挥等专长。可以说是团文艺宣传队的台柱子和多面手。正如此,用我的话来说:他人的编制在六连,但是在团宣传队或团政治处调用的时间,比在六连呆的时间长。</p><p> 1977年,李成功由二排长提升为副指导员。1978年,他又调团政治处宣传股…尽管如此,他没有某些人那种令人难以接受的“架子”,同六连的兄弟,尤其是我们清江兵一直相处的很融洽,感情也越来越深厚。</p><p> 我于1977年1月底就担任了六连连部文书。李成功是我迎到连部,又是我送出连部的。我们曾同住那丘陵高处,“一览众坡小”的连部碉楼,共享连绵青龙山的风景,同洒建设靶场、建设连队的汗水…</p><p> 后来,李成功先后担任团宣传股股长和一营教导员。转业后,担任了滨海县国税局的局长。</p><p><br></p><p> 2017年9月份,我们1968…1978年间的老六连的战友,聚会南京,重返老部队。那个载入六连史册闪闪发光的晚会,李成功是主创人员。</p><p> 我曾写了一首诗发表于六连群,得到贲勇首长等聚会负责人及与会战友的首肯与点赞。</p> <p>致成功</p><p> </p><p>防化团</p><p>大篇章</p><p>有高手</p><p>才子上</p><p>六连出了李成功</p><p>全团文艺多名堂</p><p>南京军区众部队</p><p>防化团旗头排扬</p><p> </p><p>闻聚会</p><p>成功忙</p><p>诗歌赋</p><p>串词亮</p><p>一笔挥就斑斓色</p><p>文学功底皆赞赏</p><p>几曲竹笛声</p><p>赢得喝彩响全场</p><p>精彩晚会成经典</p><p>战友聚会最欢畅</p><p>成功之功</p><p>功成凯歌唱</p><p> </p><p>在这里,我还是要说一声:战友聚会晚会的成功,李成功功不可没!他的创作的主持词、串词以及多篇诗作,令众战友拍手叫绝。</p> <p>成功思战友,战友想首长。在我们去滨海之前的16日,成功首长赋诗:</p><p> </p><p>《思念战友》</p><p>战友情深难释怀,</p><p>悠悠岁月亦难排。</p><p>春秋几度不相见,</p><p>铁马金戈入梦来。</p><p> </p><p>我和了一首:</p><p> </p><p>《想念》</p><p>首长居滨海</p><p>战友临运淮</p><p>六连兄弟情</p><p>澎湃在胸怀</p><p><br></p><p> 9月19日,原确定去滨海的12位战友中的殷振尧,因特殊情况不能成行,作为此行联络员的我搞了一次特殊,随手将夫人拽上车。</p><p> 我们和申卫华、孙月清、张建平、钱军、雍文树、汪建明、汪强生、季长松、郝宝林、梁建民在丹桂苑小区大门处集中,乘上季长松联系好的考斯特中巴,向滨海方向,直刺。</p><p> 谁知道,这23座的考斯特是黄色的牌照,也就是属于大型客车序列。当我们坐得宽宽敞敞、舒舒服服到达滨海入城的时候,没想到遇到了麻烦。大路指示牌上标明大客在规定时间内禁止通行。又绕了一条进城之路,依然如此。驾驶员不敢造次。</p><p> 我只有向李成功首长汇报:我说,来看望首长真不容易啊,交警竖牌不给进。</p><p> 李成功是谁?这能难住他?两个电话一打,搞定!通知我:特许通行,向城里指定地点:直刺无忧。</p><p> 驾驶员和我们一车人,笑逐颜开。</p><p> 到了豪华的淞庐私家菜馆,李成功夫妇及老七连李运安老班长夫妇在门前迎候,让我们十分感动。</p><p> 李成功说:我们滨海是小县城呐!</p><p> 我说:小县城比大北京还牛。人家北京的长安大街还让坦克通行,滨海县城却不让我们的考斯特进入。哈哈…</p><p> 进入餐厅,让我们眼睛一亮:“热烈的欢迎淮安战友”的大红横幅赫然映入眼帘,让我们手足无措,受宠若惊。我们知道,这是应该欢迎领导和英雄模范人物的场面啦,我们受之有愧呀!成功首长说:你们就是建设六连、建设靶场的功臣!呵呵,我们心中暖洋洋地----</p><p> 美酒一杯又一杯,话语一句又一句,笑声一阵又一阵。</p><p> 成功首长玉树临风,依然那么潇洒、健谈、幽默。成功首长的夫人,我们的嫂子,还是那么年轻、端庄、秀丽。他们向每位昔日的部下敬酒,我们不会喝也得饮,不能喝也被折腾地得真能喝…</p><p> 席间,成功首长当场赋诗一首:</p><p><br></p><p> 七律 </p><p>与淮安战友久别重逢,感慨系之</p><p> </p><p>战友淮安远道来,</p><p>阜东大地盛筵开。</p><p>总渠曼舞迎佳客,</p><p>黄海欢歌慰杰才。</p><p>铁马金戈同追忆,</p><p>峥嵘岁月共抒怀。</p><p>高山流水桃园义,</p><p>莫逆之交数我侪。</p><p><br></p> <p>尤其是,成功首长拿出了尘封已久的竹笛,要献上一曲。嫂夫人说:“他已多年不吹了,好多场合都被其婉言谢绝。但是昨天,他早早地就就竹笛准备好,说要为淮安战友们吹一曲。”</p><p> 成功兄还专门配置带来了配套的小音响,用以烘托气氛,增强演奏效果。</p><p> 只见他竹笛在手,凝神屏气,一曲《军马奔腾保边疆》回荡在酒店上空,激荡在战友胸中。那44年前的熟悉的笛声,将我们带到那难忘的团部礼堂,仿佛穿越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军营年代----</p><p> 战友们为首长悠扬的笛声所陶醉,所折服,掌声响起来!</p><p> 酒席上,孙月清战友将他的第二本诗集《牵手闲情》带给首长,带给战友。他选取了其中一首咏靶场田埂的诗《走在四十年前的田埂上》,声情并茂地朗诵起来,送给成功夫妇与在座的各位战友。</p><p> 申卫华战友当即献上一首《少年壮志不言愁》,他用激情澎湃歌声,抒发了公安警察的一腔豪情,举座皆端杯祝贺!。</p><p> 我则用淮普朗诵了成功首长的《思念战友》诗和我的和诗《想念》。</p><p> 为了给我面子,不让我难堪,首长夫妇也为我的很一般的表演,带头鼓了掌。真的不好意思。</p> <p> 下午,首长带我们去50公里之遥的滨海港观光。看到了月亮湾,看到了浩瀚无垠的黄海,心胸开阔,顿时酒醒了一半。</p><p> 到此,我才明白,为何首长要带我们来此?原来这是解酒的天然良方,让我们清醒清醒,晚上好再多灌我们几杯!</p><p> 套路啊!滨海有“七套”“八套”的地名,没有想到首长也真能“套”,且套路颇深也!</p><p> 在月亮湾,我们惊喜地看到废黄河的入海口,让我们喜出望外。</p><p> 这条河,实际上在800多年,我们的先民称之为淮河。</p><p> 自古以来,原本淮河流域是风调雨顺的富庶之地,各方面比江南强。公元1194年,由于金国朝野腐败,无人修堤治水,黄河在阳武县(今河南原阳)决口,河水一路南侵,霸占淮河河道。这一世界罕见的河道侵夺事件,也叫“黄河夺淮”。</p><p> 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使得河床淤塞,行洪不畅,原本稳定的淮河水系出现紊乱,淮河近800年的泛滥史也就此拉开序幕:"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淮河两岸成为我国自然灾害最频繁发生的区域。</p><p> 废黄河,苏北人民恨死你了!</p><p> 成功首长侃侃而谈:“废黄河一直到入海,都是同一个名字——废黄河。淮河向东入海的部分,到达滨海就是中山河,传说是民国时期(1934年)利用废黄河河漕开挖的河道,称为新淮河。到达滨海和响水搭界的八套,八套以上称为废黄河,八套以下称为中山河。中山河向东,到达宋公堤,拐个弯,到入海口,称为翻身河,在入海口处修建了翻身河闸,以防海水倒灌。”</p><p> 为了结合实地的地形地貌,加强对地理位置的认识,看到身后的灵龙湖公园有一河闸,面向黄海。我又点击查看了高德地图,标明连接灵龙湖公园的是“黄河故道”。水量不大。地图标明北边有条宽阔的河入海,称为“翻身河”。这就对上号了。</p><p> 也就是在这里,原来的淮河故道(废黄河)依然保存着,而在北面新挖了一条大河,既保存了故道景观,又确保了入海口的顺畅。</p><p> 我们淮安运河系列文学作品的知名作家---申卫华战友首先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重大线索,多次向首长咨询请教。最后基本上搞清理顺。</p><p> 在我们淮安市文史群中,鲜有人提及废黄河的入海口问题。今天,算是又一考证新收获。</p> <p> 晚上,首长不批准我们走,非要再吃一顿饭。</p><p> 我们来到了央视二套曾重点推介过的“山芋腔苏北菜”酒店。“苏北人情苏北味”。古色古香的建筑式样,风土人情,民俗民风,与我们老淮阴、老清江太相似了。</p><p> 说起山芋,它的名称还有番薯、地瓜、红薯等。对于六七十年代以上出生的人来说,可是对它有深厚的感情。那个年代家里穷的时候,都是把山芋当做主粮的,说是吃山芋长大的,一点也不夸张。</p><p> 明朝万历年间,山芋传入中国,带来清朝的人口暴增。据资料所载,明朝永乐时候,中国人口大约是在6700万左右。到了明朝末期,因为有连绵不断的动乱,人口最多也就以一个亿左右。但是在清朝康熙到乾隆年间,一百多年的时间内,全国总人口超过了三个亿,简直就是爆炸性增长。有这么大的增长,山芋功不可没。</p><p> 山芋确实曾经是我们的主食,山芋养活了黄河故道上一茬又一茬的儿女。山芋朴实、生命力顽强,营养丰富,中华民族得感谢山芋啊!我们清江与滨海有着共同的食物,共饮的河水。所以,我们有着共同的性格与特质。天生的好兄弟!</p><p> 有些心胸狭窄的人瞧不起我们苏北人。我们再大声地喊一声:我是苏北人,我有山芋腔!</p><p> 晚上的席,是自由式点菜。首长点了一菜又一菜。我们反复恳求:少点点,点些稀的素的…他哪听你的?我上去拉拉扯扯…嘿!他明显的“练家子”,你拽不动他。我不行,就请素有“六连大力士”,昔日的通讯员张建平去纠缠。谁知也不是首长的对手。一整又整一大桌菜。还喊来花轿与两妹子,一番清脆悠扬的滨海方言表演,又灌我们几杯。</p><p> 临走时,一看:明显违反了最高领导关于饮食节俭的批示精神。嘘,保密!</p><p> 夜幕降临,醉意浓浓。我们向一直劝留我们逗留两天的首长告别。</p><p><br></p><p>战友情</p><p>永璀璨</p><p>胜似兄弟很简单</p><p>情依依</p><p>别亦难</p><p>握住首长的手</p><p>邀其全家来淮安</p><p> </p><p> 孙月清战友(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于次日下午,写出了《不再回首》诗</p><p> </p><p>不再回首</p><p>2020-9-20</p><p>作者:越青</p><p> </p><p>一条河</p><p>将大地的爱与恨平分</p><p>在自己的上空用冷和热孕育出</p><p>风雨雷电</p><p> </p><p>这河呀</p><p>摆脱了大山的羁绊</p><p>又被蜿蜒曲折绑架</p><p>清洁单纯的情绪</p><p>在冲杀打斗中朦胧</p><p>思想的解放和身体的解放</p><p>在可能与不可能的争辩里</p><p>逐步走向圆满</p><p> </p><p>现在</p><p>它流进了月亮湾</p><p>将平生的心思进行一次梳理后</p><p>从容地投入大海</p><p> </p><p> 成功首长和诗《天香 黄河故道感怀》</p><p>(黄河夺淮入海,撕裂大地,灾难頻仍。如今沧桑巨变,旧貌新颜。感慨系之。)</p><p> </p><p>黄水滔滔,</p><p>排空浊浪,</p><p>地裂天崩山倒。</p><p>汴泗失行,</p><p>淮河南侵,</p><p>入海汤汤浩淼。</p><p>凄风狂啸,</p><p>遮日月、黄沙翻搅。</p><p>枯木断蓬荒草,</p><p>悲声苦雨残照。</p><p> </p><p>飞越百年邈邈,</p><p>看于今、翻天新貌。</p><p>一水东流澄碧,</p><p>群芳环绕。</p><p>罗列奇珍异宝。</p><p>骋远目、群楼出林杪。</p><p>盛世花开,</p><p>沧桑故道。</p><p> </p><p>我赞成功首长诗:</p><p><br></p><p>一曲天香弥黄河</p><p>数行金句出口来</p><p>首长胸怀裏沧桑</p><p>战友情愫染滨海</p><p> </p><p> 申卫华昨日发表了《滨海行》美文美照于“淮网”,记叙了此行,写得非常好。我另外予以转载,这里不再重复。</p><p><br></p><p> 这正是:</p><p> 美酒飘香笛声飞,</p><p> 淮河入海寻根追。</p><p> 苏北人情山芋腔</p><p> 兄弟情浓惹人醉</p><p><br></p><p> 战友们:等待欣赏成功首长携家人来淮安的续集吧!</p><p> </p><p> 2020.9.2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