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位杰出少年。用一句成语形容他们非常恰当,那便是“有志不在年高”。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千百年后的我们:少年强则国强。</p><p><br></p><p>他们用自己的勇气、智慧、才华、力量,创造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光芒。</p><p><br></p><p>珊姐打算为他们写一个专题,就叫——《从前那些少年》</p><p><br></p><p>第一个少年——少孺子</p><p><br></p><p>战国时期楚国很强大,吴国却非常弱小。</p><p><br></p><p>吴国的君王就非常贪恋楚国的领土,想要把楚国打败后占为己有。但是他的大臣们议论纷纷,都表示反对。他们都说:“我们如此弱小去攻打楚国,岂不是鸡蛋碰石头,再说我们去攻打楚国的时候,别的国家也会趁虚而入,把我们一网打尽,那岂不是得不偿失。”</p><p><br></p><p>但是吴王注意一定,根本听不进大臣的劝导,并且扬言谁要再敢劝,就杀了谁。</p><p>这一天吴王在园子里逛,突然发现他朝廷里的一位少年官员背着口袋拿着弹丸,在花园晃来晃去,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吴王非常好奇,于是一连好几天来花园都能看到他。</p><p><br></p><p>终于有一天吴王忍不住问他在做什么,少年回答:“大王我在园子里打黄雀,我刚刚遇到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园子里的树上有一只蝉蝉喝着露水,身子贴在高高的树枝上,发出响亮的叫声,他自以为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可是没想到身后居然有只螳螂螳螂正举着带刺的前肢向他伸来,那只螳螂,只顾着去捕捉蝉,却没有旁边有只黄雀伸长脖子要去掉它,那只黄雀只吃眼前的蟑螂,却没有看到我在树下用弹丸打在弓弦上,想要射它。”</p> <p><br></p><p>少年继续说“蝉,螳螂黄雀都只看到眼前的得意,自以为了不起,却看不到身后非常危险。大王你怎么看?”</p><p><br></p><p>吴王突然恍然大悟,原来少年讲这个故事是要变着方法劝他不要去打楚国,他突然明白了,对少年说:“你说的非常有道理!”</p><p><br></p><p>这位少年官员,史书上对他并没有正确的记载。他只被后人称为——少年郎(少孺子)。</p><p><br></p><p>这个典故后来成了一句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p><p><br></p> <p>第二个少年——蒙恬</p><p><br></p><p><br></p><p>秦朝之前,人们写字都是用刀刻在竹简上,费时费力,有个十岁的少年非常喜欢打鸟,有一天他用弹弓打落了一只鸟,发现鸟嘴上有一颗草,草的尖端,有一些长须毛茸茸的,很柔软,他把这些长须放到嘴里,发现毛茸茸的草须粘在一起,他便又粘在一起的草尖儿在木板上写字,写出来的线条又粗又细,能大能小非常好看。于是他想如果用这个粘上颜色写字不是比刀刻竹简方便省事吗?</p> <p>于是这个小朋友发明了一个神奇的东西——毛笔,这个消息传到了秦庄乡王那里,秦庄乡王很感兴趣,将他招到宫中做毛笔写字的表演,这件事情轰动了整个秦国。</p><p><br></p><p>并且在之后的齐楚燕,韩卫国都跟着用毛笔写字,这个小朋友成了举世闻名的少年,他长大后还成为了秦国的大将军,收复了河南,率军修建长城和秦之道,促进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这个少年就叫蒙恬。</p><p><br></p><p>📖📖📖 蒙恬:(约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琅琊蒙山(今山东省蒙阴县)人秦朝时期名将,上卿蒙骜之孙,内史蒙武之子。</p> <p>🌈第三个少年——甘罗</p><p><br></p><p><br></p><p>甘茂是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才子:他满腹经纶,又能言善辩,很得秦始皇的器重,不久便让他做了秦国的丞相。</p><p><br></p><p>这一天,甘茂下朝回到家中,忽然茶不饮,饭不吃,只是愁眉不展,唉声叹气起来。一家人都不知到底出了什么事儿,都十分着急。</p><p><br></p><p>这时,正在书房里读书的小孙子,看到祖父如此心事重重,便轻轻地走到祖父面前,细声细语地问道:“爷爷,到底出了什么事?”</p><p>甘茂被孙儿一问,转身望自己的宝贝孙子,心中止不住一阵难过,便道出了一腔的烦恼。</p><p><br></p><p>原来甘茂自从做了秦国的丞相,他治国有方,深受秦王的信赖,可也同时受到了不少人的嫉妒。也因他出众的才能,显赫的地位,常常被人在秦始皇面前说他的坏话。秦始皇刚开始无动于衷,时间一长,听的一多,就慢慢地相信了,从此对老甘茂也就疏远了。</p><p><br></p><p>不久,秦始皇身患疾病,那些想把甘茂尽快除掉的人,便认为机会来了。他们挖空心思想出了一条妙计,便向秦始皇奏道:“大王之病,在三天之内,非一大公鸡下的双黄蛋不治,而此蛋只有才智超群的甘茂能获。故请大王快快降旨,让甘茂尽快献来。”秦始皇便听信了谗言,降旨于甘茂,并限期三日把蛋呈献宫中。谁都知道,公鸡咋个下蛋法?可是三日不交蛋,那就有违旨杀头之罪啊!</p><p><br></p><p>孙子听了祖父的话,心里也十分气恼。可他眼珠儿转了几转,心生妙招:要解救祖父危难,就得比别人还荒唐?!他马上笑着说道:“爷爷,你不必为此事焦愁了,到了期限,我到大王那里给你交旨就是了。”</p><p><br></p><p>甘茂看了看他那天真的样儿,摇了摇头,苦笑着说:“孙儿,爷爷怎么能让你替我去死!”</p><p>可孙子说道:“怎么是去死呢?我一定要大王撤回那荒唐的旨意。”</p><p><br></p><p><br></p><p>他还凑到祖父耳旁,把相好的对策叙说了一遍。甘茂一听,高兴地一把把甘罗抱在了怀中。</p> <p>这一天,限期到了。小孙子一早就起了床,自己上了金殿。秦始皇正等着甘茂为他送来公鸡下的双黄蛋,只听殿下有人高呼:“甘茂的孙儿叩见大王。”秦始皇一看甘茂没来,却来了甘茂的孙儿,他怒目圆睁,问道:“甘茂哪里去了?</p><p><br></p><p>来人答道:“回大王,我爷爷肚子疼的历害,正在家里生孩子,来不了了,望大王恕罪。”</p><p><br></p><p>秦始皇闻听,拍桌子说道:“胡扯,你爷爷是个男人,怎么会生孩子?”</p><p><br></p><p>他接着答:“大王息怒。话说公鸡都能下蛋,我爷爷为啥不能生孩子?”</p><p><br></p><p>“嗯,这,这个这个……”秦始皇被问得一下说不出话来。</p><p><br></p><p>秦始皇自知理亏,便当众撤回了原旨。他见甘茂孙子这小小的年纪,就这么机智善辩又勇敢,便拜其为上卿。</p><p>这个聪明又勇敢的孩子就叫甘罗</p><p><br></p><p>📖📖📖 甘罗:(生卒年不详),子姓,甘氏,名罗,下蔡(今安徽省颍上县甘罗乡)人。战国时期政治家,秦国左丞相甘茂之孙。</p> <p>少年这个词代表的是一种精神——有志不在年高,如慧谏者——少孺子,如智辩者——甘罗,再如匠心者——蒙恬 !</p><p>少年并没有国界,也没有性别之分。我们今天讲的这位少年就是一位勇气尚嘉的女孩子。</p><p><br></p><p>🌻第4个少年——淳于缇萦</p><p>汉武帝的爷爷汉文帝时期有一位医者名叫淳于意,他精通医道,为人耿直,不攀附权贵也不屈于奉迎。哪怕达官贵人花大价钱请他去医治,他也宁愿游走在民间,为一些普通百姓治疗病痛。</p><p><br></p><p>这也因此得罪了很多权贵,有一次他被人栽赃陷害后,要被施以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多种),临行前他对自己5个幼小的女儿说:“爹爹这一去不知道还能不能见到你们,你们要照顾好自己啊,唉老天爷真是不可怜我,出了事情只有这5个幼小的女儿,连个儿子都没有,也没有人为我奔走相告,申诉冤屈。”</p><p><br></p><p>淳于意有一个最小的女儿叫淳于缇莹,她自愿跟随爹爹,此去长安,路途遥遥。缇萦默默跟在父亲身后,到达长安后,并把父亲的冤屈呈文给汉文帝,信中说道:“所有的犯人都应该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如果人被施以重刑没了皮肉,没了四肢,那么想忏悔也没有机会了,应该废除一些酷刑。爹爹此次被人陷害要被施以肉刑,身为女儿觉得不公并不忍,女儿愿意充当官婢,替父赎罪”</p><p><br></p><p>当时的汉文帝非常的仁爱宽厚,他读到此信后深深感慨天下竟有如此勇气尚嘉又孝顺的女儿。</p><p><br></p><p>他马上召集大臣们,对大家说:“犯了罪该受罚,这是应该的。可是受了罚,也该让他重新做人才对。惩罚一个犯人,最终的目的应该是劝人为善,可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肢体,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呢。还是商量一个代替肉刑的办法吧!”</p><p><br></p><p>小小的弱女子缇萦一腔孤勇地上书给皇帝救了自己的父亲,并且促使废除了肉刑。在当时名震了整个社会。</p> <p>文臣武将,才子匠人,自古英雄出少年。</p><p><br></p><p>🌈 第5个少年</p><p><br></p><p>汉朝有位少年将军,他出身不是很好,他是一个小吏和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府里的女奴生的儿子,小吏并不愿意承认自己和一个女奴私通,所以他其实是一个私生子。</p><p><br></p><p>这里说个题外话,汉武帝的姐姐平阳长公主府上总是人才辈出,不但出了卫青这个有名的将军,还有这个英勇善战的少年,而且还出了汉武帝第2位皇后卫子夫。平阳公主可以说是汉武帝的贵人!</p><p><br></p><p>好了,接上文:这个女奴虽然不出名,但是她有个兄弟,是汉朝有名的大将军卫青,少年有大将军外甥的身份,对他开始参加的一场讨伐匈奴的战争非常有帮助。</p><p><br></p><p>少年十七岁那年,他被汉武帝任命跟随自己的舅舅攻打匈奴,年纪轻轻就在这场战争中表现出了极强的军事能力,他面对强壮的匈奴大军压境没有丝毫畏惧,甚至杀敌人数比自己这边损失的人数还要多,而且收获了很多匈奴的俘虏,他也凭借着这次在战争中优秀的表现被封为冠军侯</p> <p>从这次战争开始,他少年将军的美名就开始传开了,还俘获了汉武帝的心。</p><p><br></p><p>于是在他十九岁那年,汉武帝直接封他为将军攻打匈奴王,十九岁的他比十七岁更勇猛成熟,平日里研究的战术已经让自己对战争有着独到的认识。果然在这次战役中他杀敌人数创了历史新高,又俘虏了五个匈奴王,战绩喜人。</p><p><br></p><p><br></p><p>同年秋天,他又奉命攻打匈奴浑邪王,他在匈奴因变乱而全军浮躁混乱的关头,率领部下直接冲进匈奴军中,把那些变乱的人全杀了,逼的浑邪王带着匈奴四万人归降了汉朝。</p><p><br></p><p>从此汉朝得以控制了河西地区。</p><p><br></p><p>后来汉武帝又任命二十二岁的他和卫青分别率兵攻打匈奴,他在这场战争中杀了七万人,俘获了许多匈奴王,使匈奴势力在当时的地方荡然无存,一直把他们逼走。</p><p><br></p><p>这个少年还开创了很多全新的作战方式,为后来的战争做出过巨大贡献。</p><p>他便是少年将军——霍去病</p><p><br></p><p>🌄🌄🌄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西南)人,西汉中期名将、军事家、外戚。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汉武帝皇后卫子夫以及名将卫青的外甥,权臣霍光同父异母兄长。</p> <p>东汉曹操的儿子们可以说都是少年人才,反正是比老刘家那位把孔明累吐了血的娃(阿斗)强多了,曹家哥几个,智商个个碾压别的孩子一头,心机处处甩别人的儿子十几条街,张嘴能怼人,七步会成诗,那啥外加笑面玩死人!但是曹操孩子里最聪明最善良的却是他的一个小儿子!</p><p><br></p><p>🌵第6个少年——曹冲</p><p>他的故事语文课本和好多名著里都写过,最有名的就是——曹冲称象。</p><p><br></p><p>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非常高兴,便领着百官和小儿子曹冲去观看。</p><p>这个时候有人提议要称一称大象的重量,但是大象实在太重了,要怎么才能称的准确呢?有人提议把大象切成小块一块一块的称,这个想法很快就被否定了。</p><p><br></p><p>聪明的曹冲却想了一个办法,先把大象放在一艘船上看看船能沉到水的哪个位置沿痕画一条线,然后再用这艘船,装满石头也是到刚才画线的位置,这样把船里的石头拿上来,称一下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p> <p>曹冲这个人不但聪明而且仁义,还有一次曹操的马鞍被老鼠咬了,管理马鞍的士兵非常害怕,曹冲就给他想了个好办法,他把自己的衣服也脱了,戳了几个洞洞安静的等了几天,然后跑去对曹操说:“我的衣服被老鼠咬了!”曹操知道后不久,士兵也跑来汇报说马鞍也被老鼠咬了,请求治罪,曹操笑着说:“我儿子生活条件这么好,衣服都能被老鼠咬,何况是放在仓库里的马鞍呢,这次就不怪你了。”</p><p><br></p><p>曹冲称象运用的其实是阿基米德定理——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排开水的重力! 等量替换原理! </p><p>阿基米德生活在公元前200多年的古希腊,当时中国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阿基米德定律远比曹冲称象的时期早400多年,而且以当时的信息,这种技术也是传不到汉朝的,因此可见曹冲的确是个聪慧的小物理学家</p><p><br></p><p>🌵🌵🌵曹冲(196年-208年),字仓舒,东汉末年人物,东汉豫州刺史部谯(今亳州)人,曹操和环夫人之子。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留有“曹冲称象”的典故。曹操几次对群臣夸耀他,有让他继嗣之意。可惜曹冲还未成年就病逝,年仅十三岁。</p> <p>🌈 扯几句先——</p><p>【1】,这是继缇萦之后我们要说的第二位少女,</p><p><br></p><p>【2】,写这个人物之前,得先给大家科普几个典故,不然这个人没法“站c位”。</p><p><br></p><p>读过红楼的朋友都知道曹雪芹写过一段话用来赞美和描述薛宝钗林黛玉二人:</p><p>🌸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钗黛才德)</p><p>🍀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黛钗结局)</p><p>“停机德”指的是女子的美德,出自战国时一女子停下布机以此劝勉丈夫求取功名,曹公在红楼里是赞叹薛宝钗。</p><p><br></p><p>而“咏絮才”指的是女子的才华,这是出自晋朝一名少女幼年时期咏诗的故事。后来大家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就说是“咏絮才”,这里是曹公叹惜林黛玉。</p><p><br></p><p>那么历史上这个有咏絮才的女子是哪位?我接着扯,别怕,历史就是个朋友圈……</p><p><br></p><p>——三国后,天下归晋,从晋朝时起,九品中正制(一种看脸拼爹的选官制度,在隋唐科举制前存在了400年)实行,门阀政治(皇权也要看门阀的脸色)开始影响中国的历史,士族出身的高门子弟成了历史主角!</p><p><br></p><p>📖书圣也曾年少不羁爱自由</p><p><br></p><p>大书法家王羲之,就出身于显贵名门琅琊王氏,王家代表人物有东晋丞相王导、东晋大将军王敦、“竹林七贤”王戎、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等。。王羲之他16岁时,被家族派去参加选婿,别人都规规矩矩地,他是直接躺人家里的床上,还敞着怀呼呼睡大觉,这下子被后来的岳父,也是东晋名军事家郗鉴一眼看上了,当时就觉得“爱玛,这少年可真好啊,这不拘小节,不装,不做作的样子,可比他们老王家其他子弟豁达率性多了,??这绝对有才华!”于是选他为女婿,从此诞生了一个成语——东床快婿(躺赚啊)。王羲之夫妇婚后生了好多娃。当时除了王家,最显赫的还有陈郡谢家,两家并称“王谢”,从此这俩字,成为名门世家代名词。</p><p><br></p><p>去过南京夫子庙的朋友都见到过乌衣巷,刘禹锡也曾文: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非常百姓家。 </p> <p>这句诗中的“谢”即为晋朝宰相谢安的家族!谢安有个侄女,后来就嫁给了王羲之的二儿子王凝之!而这位名门世家的高门贵女,就是当时咏絮”的作者,也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七位少年——谢道韫</p><p><br></p><p><br></p><p><br></p><p>🌸高门贵女“曾少年”……</p><p><br></p><p><br></p><p>有一年冬天下雪,谢安就问家里的娃儿们:“这纷纷的白雪像什么?”其中一个孩子说这雪就好像在空中撒了把盐一样。”谢安听了没表态,可是有个女娃谢道韫想了想后说:“这雪多么像被风吹得漫天飞舞柳絮的啊!”谢安听了哈哈哈哈大笑,非常满意奥!</p><p><br></p><p>当时不过十一二岁的谢道韫的这一比喻从此后成了一段佳话,被后来的文人墨客所称赞了一千多年。她王炸地告诉咱们修辞方法——比喻要形象、要恰当!“咏絮才”之后也被用来形容历代才女!</p><p><br></p><p>《三字经》中说:“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p><p><br></p><p>东晋时期,道家思想盛极一时。才子佳人的审美也是觉得自然质朴皆是美。</p><p><br></p><p>所以大才女谢道韫又写了首诗表达了对泰山的最高赞美,字里行间包含了她面对东岳的无比景仰之情!</p><p><br></p><p>——谢道韫之《泰山吟》</p><p>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p><p>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p><p>非工非复匠,云构发自然。</p><p>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p><p>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p> <p>👉👉👉谢道韫(生卒不详),字令姜,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时女诗人,是宰相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也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次子王凝之的妻子。</p><p>鲜衣怒马曾少年,岁月从不败美人……</p> <p>第八个少年——骆宾王</p><p><br></p><p>唐朝时人们流行养鹅,结婚的时候当做聘礼,用鹅来替代以前难抓的大雁——与大雁有关文章,请看作者的历史原创文章《鹰莺雁燕都是课代表》(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时候就送给了唐太宗一只黄金制作的鹅)</p><p><br></p><p>唐朝早期有个少年叫骆宾王,他可不是什么王侯贵族,就是一个普通人,而且这个普通人却是我们中国认识的第1位古代诗人,也是我们背诵唐诗的第1位启蒙作者。</p><p><br></p><p>骆宾王的父亲是一名官员,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同时家里也是养鹅大户,七岁时, 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位客人。客人和骆宾王交谈发现他很聪明。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了骆家塘,这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游着,客人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思索了一会便创作了这首对我们来说的“启蒙诗”。</p><p><br></p><p>鹅,鹅,鹅,曲项向天歌。</p><p>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p> <p>所以骆宾王从小就看着鹅长大,并和鹅打交道,这才有了灵感,写出了千古名诗《咏鹅》。他7岁时作的诗,也成了我们这代人7岁时读的第1篇唐诗。</p><p><br></p><p>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唐代大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其诗作辞采华胆,格律谨严</p> <p><br></p><p>这个要讲的故事,和一支笔有关系,这支笔的名字叫做生花笔,什么意思呢?北宋时有个少年,在一本书里面读到,说是李白梦见自己使用的笔的笔头上长了一朵很漂亮的花,而这只开了花的笔,让李白的才思提升,闻名天下,</p><p>🍀第九位少年——王安石</p><p>读这故事的少年叫王安石,王安石以为这故事是真的,就拿书去找他的老师询问,如何才能有一支可以生花的笔呢?</p><p><br></p><p>老师说:“世界上是有生花的笔的,但是我们的肉眼是看不到的。”王安石他想:我要是也有这样的一支笔,那不久也可以有很多的才华了呀!也可以很快的闻名于天下了吧!哈哈哈…</p><p><br></p><p>于是他很有兴趣地询问他的老师如何才能得到这样的一只生花笔。老师给了王安石一大捆的毛笔,说在这些笔里一定有一只生花笔的,但是却需要王安石自己去寻找,因为那支笔生出的话花是看不到的,只有使用这里面的每一支笔,将每一支所使用的笔都用坏,笔的毫毛都用光,然后就再换一支笔,那么,终有一天会在这里面找到它。</p> <p>从那以后,王安石就开始了漫长的寻笔之旅,用光这么多的毛笔其实是非常痛苦而又无聊的过程,很容易让人坚持不下去,王安石也是有想过放弃的,但是最终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当初,过了一段时间,他已经是用过了大半的毛笔,但是他的文章仍然是非常的普通,于是他又问自己的老师为什么自己写的文章仍然是这么的普通,老师又告诉他,做事情要锲而不舍 ,并且把这四个大字写下来送给他,于是他就继续的努力,无论是有多少痛苦他都咬牙撑着,终于在一天夜里,王安石把最后一支笔写完了,而他也是突然的感觉自己才思飞升,写起文章来也是如同那行云流水。他太高兴了,因为自己终于找到了那只生花笔啊。</p><p><br></p><p>此后多年,王安石使用这一支生花笔考中了进士,然后做了官,还主张变法改革,造福于老百姓!</p><p><br></p><p>北宋才子里,苏轼和王安石是政敌,同事,又是上下级,两人千丝万缕的恩怨又是一个个故事,但如果说苏轼是在才学上有很高成就的话,那么王安石就是在才学和政治上,都拥有很高的成就。</p><p>🌈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p> <p>🍀第十个少年——李时珍</p><p>名医李时珍小时候活泼可爱,也喜欢学医,父亲不在的时候,他还能给人看病开药方,被称之为神童。史册上记载,他12岁的时候考中了乡试,刻苦学习的他,很小的时候就掌握了用药的真理,他在医学上是所谓是的天才,没人比的过。</p><p><br></p><p>父亲想让他科考,有一次带着他哥哥出诊,留下他读书,父亲把医书藏了起来不让他看,可是李时珍对科考的文章不喜欢看,可是他答应</p><p>了父亲要好好的待着,一会便有病人来看病,这些患者都特别的难受,眼睛发红肿胀,李时珍不敢开药方,可是又想实现一下自己当大夫的愿望,他凭借着自己之前看过的一些症状经验,给病人看起了病,开起了方。</p><p><br></p><p><br></p><p>到了晚上,父亲回来以后听说了过程,特别的担心他出错,就严肃的问他当时到底什么情况,李时珍知道自己错了,就低声把情况一五一十的告诉父亲,父亲听了后竟特别的高兴,觉得李时珍是一位做名医的奇才。父亲以后每一次病人来的时候,就让他站在旁边学习医术,这引起了哥哥嫉妒,哥哥开始和他比拼,</p><p><br></p><p>不久便来了一个病人,和李时珍之前诊断的病人一样,于是哥哥便写了和之前病人一样的配方抓药,结果那个病人的病情重了。</p> <p>父亲知道后对哥哥说,有些病看上去一样,可是病因不相同,如果用一样的药反而会越治越反,父亲把李时珍为什么要用之前药方的原因讲述了出来,哥哥这才开始佩服弟弟的才华,便跟着弟弟和父亲好好学起来。</p><p><br></p><p>李时珍(1518年7月3日-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广黄州府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与“医圣”万密斋齐名,古有“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之说。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p> <p>🌍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p><p><br></p><p>统治者不正干,王侯将相惹人嫌,下头的人就得反。</p><p><br></p><p>有名的比如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明末的李自成起义,还有清朝晚期的太平天国运动。</p><p>📖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几个人等组成的领导集团,</p><p>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64年,太平天国都城(南京)陷落,运动失败。</p><p>就在太平天国运动这些年间,出现了一位勇猛的少年将领</p><p>————🍀第11位少年——陈玉成</p><p>陈玉成,1837年出生于广西桂平县寻线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他父母亲因为带头抗捐,被清政府残忍杀害,年幼的陈玉成被叔父收养。但叔父家境贫寒,十二岁时,他去给地主当小长工,苦哈哈的,不是被打就是被骂。</p><p>到了1851年,太平军经过藤县时,十四岁的陈玉成一下子杀了欺压他的地主,跟着叔父一道投奔了太平军,当了一名“童子兵”。</p><p><br></p><p>陈玉成到太平军时十几岁,1853年定都南京前,他基本上只是负责后勤军需,其实陈玉成原来名叫 “丕成”,因为他投军后,在战斗中勇敢顽强、身手不凡,很快当了童子兵的首领,引起了天王洪秀全的注意,特地给他改名 “玉成”,寓以 “玉汝于成”之义。陈玉成果然不负洪秀全所望,成了杰出少年</p><p><br></p><p> </p> <p><br></p><p> 【 1 】狭路相逢 勇者胜👊</p><p><br></p><p>1852年12月,太平军打到了武昌城下。有一次,陈玉成跟随一位将领侦察地势,被敌人发现了。敌人出动围住他们,陈玉成这时骑着马,舞着剑,一边猛冲,一边高喊: “谁敢阻我! ”他勇猛地来回冲杀,将把阻挡的清兵全都砍倒了,杀出了敌人的重围。由于他英勇无畏,太平军占领南京后,杨秀清选拔他为左四军正典圣粮,职同监军,地位已在军帅之上。这时他才十六岁。</p><p><br></p><p><br></p><p><br></p><p><br></p><p><br></p><p> 【2】 智者无敌💪</p><p><br></p><p>1854年,太平军又西征攻打武昌,打了好几个月也没胜。陈玉成奉命带兵去增援。</p><p><br></p><p>到了以后,他先带领十多名骑兵去侦察,清军的枪弹不断向他们射来,战马被射中好几次,陈玉成不怕,回来以后,他对的主将说: 城内粮食快没了,守军的饿的不行了,不少士兵随身带了许多东西,肯定会随时逃跑。只要咱们改变作战方法,武昌城一定能拿下。主将一见看他的胸有成竹,就任命他为攻城先锋。</p><p><br></p><p><br></p><p><br></p><p>一天晚上,陈玉成率领五百精兵,绕到了武昌城东面,他用三百人从正面摆开攻城的阵势,吸引清军注意,</p><p><br></p><p>自己却带着另外二百人埋伏于僻静地方,敌人不注意,把事先准备好的绳套抛到城墙上,和战士们攀着绳子,悄悄爬上城墙,然后展开军旗高呼: “天兵登城啦! 天兵登城啦! ”</p><p><br></p><p><br></p><p><br></p><p>清兵们以为城已攻破,顿时慌乱起来,立即打开城门,匆匆逃命。围攻了好几个月的武昌城总算被攻克了。陈玉成这次立了大功,被提升为殿右十八指挥,一个月之后,又被升为殿右三十检点,这年,他只有十七岁。</p> <p>后来陈玉成屡建,战功被封为英王。</p><p>是太平天国运动中不可多得的少年将领。</p><p>虽然最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但历史上的功与过我们无法评说,</p><p>陈玉成却用自己的才华智谋,勇敢智慧,谱写了属于自己少年时期的辉煌篇章。</p><p><br></p> <p>🌈💨这是本人写的《少年系列》最后一篇文章,也是第12位少年。</p><p><br></p><p>其实历史上的杰出少年很多很多,我们可以用一生的学习时光去探索。</p><p><br></p><p>他们永远存在于历史长河中,闪耀着自己的光芒。</p><p>作者不再写这个系列,但他们永远用自己的少年事迹,谱写着最辉煌的篇章。</p><p><br></p><p>今天要写的少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杰出的少年代表。她用自己的行动和智慧,捍卫了祖国的尊严。</p><p><br></p><p>民国时期有一大才女,是诗人,又是建筑学家,叫林徽因,他嫁给了爱国名士杨启超老先生的儿子梁思成,他们俩后来生了个儿子叫梁从诫。梁从诫又生了一个女儿叫梁帆。</p> <p>梁帆跟我们众多80后一样,生在红旗下,长在祖国温暖的怀抱里。她是名家人士的后代,也是普普通通万千祖国花朵中的一员。</p><p>故事要从90年代开始说</p><p><br></p><p>1990年5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邀请北京中学生梁帆去荷兰参加“世界儿童为和平为未来”的活动。梁帆带着中国儿童的重托,飞往荷兰。</p><p><br></p><p>活动开始,宾馆门前升起了50多个国家的旗帜。梁帆很高兴,在各国国旗中寻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但是不知为什么,她始终没有找到那面代表中国的五星红旗。</p><p><br></p><p>梁帆这下急了,赶紧找到会议组织者,声明一定要升起中国国旗,因为她是代表中国来的!</p><p><br></p><p>但是直到吃午饭,会议组织者也没有把中国国旗升起来,梁帆看了看吃饭的桌子,急中生智想了一个办法,她对组织者说,如果找不到中国国旗,可以把桌布染红,做一面中国国旗!</p><p><br></p><p>梁帆的爱国行为深深地打动了会议组织者,并受到组委会的重视,他们马上安排人找到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并把它高高升起在宾馆前。</p> <p>梁帆的行为受到各国与会代表们的敬佩,纷纷称赞她是“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p><p>当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上空的时候,杨帆露出了欣慰又自豪的笑容。</p><p><br></p><p>这对梁帆只是一个普通的事迹,对我们他却是学习的榜样。</p><p>爱国并维护祖国的尊严,存在于一朝一夕一点一滴中。</p><p>我们可以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去爱护祖国。</p><p><br></p><p>我们这个《少年系列》从春秋少孺子开始,到九十年代梁帆结束。</p><p>从一个懂得忧患意识维护祖国安危的少年开始,到另一个维护祖国神圣尊严的少年结束。</p><p><br></p><p>我们要先学会保护自己,再学会守护祖国</p><p>这些少年是千千万万少年的缩影,也是千千万万少年的代表,少年,不是指一个人或者一群人,而是指一种精神。</p><p><br></p><p>少年们的存在都可以用一个成语表示——“有志不在年高”。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千百年后的我们:少年自强</p><p>他们用自己的勇气、智慧、才华、力量,创造了属于每个时代的光芒。</p><p><br></p><p>把梁帆放在最后写,也是为了喜迎祖国母亲华诞,我们用她太爷爷梁启超老先生当年说过的话,作为结束语吧——少年强则国强。</p><p><br></p><p>我爱这些少年,也爱蓝天白云,还爱鲜花朵朵,更爱我的祖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