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主席的生活习惯, 看毛主席 的气质和为人

凤翔

<p>  毛主席的一生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生活习惯形成了他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精神,根据影视和文章反映,按照我的初略总结,归纳为“一不分”、“二不爱”、“三喜欢”、“四不离”的突出特点。</p><p> 一不分是:不分昼夜,拿黑天当白天过。1938年,毛主席写《论持久战》时,在延安窑洞昏暗的油灯下,一连10天“不打捆”,废寝忘食,通宵达旦。据当时警卫员翟作军回忆:“主席写《论持久战》已经两天两夜没睡觉了,还是伏在桌子上写呀写的。实在写得太累太困时,才叫我们打盆水洗洗脸,清醒后又继续写。饭吃得很少,脸色也很不好看。大家生怕主席累病了,便在值班时加倍注意,劝他多休息”。</p> <p>毛主席在延安窑洞撰写《论持久战》</p> <p>毛主席在延安抗大为第二期学员做《论持久战》报告</p> <p>  解放后,他仍然保持这种习惯,常常在秘书和警卫员的再三劝说下,在安眠药不断催促下才肯入睡。常常有中央领导早晨请示或汇报工作,经常听到的话就是“主席刚刚睡下”,他听到后总是起来迎接。</p><p> 二不爱是:不爱拿钱,不爱拿枪。1921年,毛主席带领弟弟妹妹到长沙前,把房屋土地分给别人;把别人欠毛家债的账本契据当众烧毁,充分说明了他不爱钱财的精神品格。</p><p> 从1952年开始,毛主席家设立账本。当时毛主席的工资是404.8元,江青是243元。仅月房租费一项就125元多,加之生活费、党费和日常花销,或所剩无几,或捉襟见肘。他的工资除家庭生活外,还用于湖南亲友来访在京的伙食费、路费、招待费等。有时也周济有困难的党外人士和身边人员。因此在他去世时,工资仅剩500多元。他不是没有钱,仅《毛选》稿费就有百万元存放中央办公厅,但必须有他亲笔信才能取出。毛主席逝世后全部留给了国家和人民。他不管钱,也不拿钱,工资由管理员吴连登掌管;稿费由办公厅财务管理。他的衣服兜里只有两样东西:烟和手帕,可谓身无分文。</p> <p>毛主席与管理员吴连登合影。吴连登比李纳还小,但他让李纳管吴叫叔叔</p> <p>  二是毛主席几乎不拿枪。虽然他创立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学说,身经百战,指挥千军万马无数,但他不爱拿枪。有一次,林彪缴获一支精美的手枪,送给他防身用。他说:“我毛泽东都拿枪,红军也就没人了。”可见他的自信和勇气。</p><p> 他拿枪的次数屈指可数,第一次是1929年12月11日大柏地战役。在红军生死存亡的紧急时刻,毛主席大手一挥说:“所有能走的战士,都随我一起上!”他操起冲锋枪冲向敌人。最后取得了胜利,但也是惨烈的胜利。陈毅战后说“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的战斗”。这一仗是毛主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持枪上阵。为此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菩萨蛮.大柏地》。</p><p> 第二次是1964年全军大比武,当时有3318个单位参加。6月15日毛主席亲临比武场。某部“红四连”连长宋世哲以40秒拿掉40个钢靶的成绩赢得了全场的热烈欢呼。毛主席说:“把神枪手的枪拿来我看看。”此时留下了毛主席唯一一张拿枪瞄准的照片。</p> <p>大柏地战斗</p> <p>1964年全军大比武,毛主席拿枪瞄准</p> <p>  三喜欢是:喜欢京剧,喜欢游泳,喜欢红烧肉和鱼。听京剧是毛主席的乐趣和享受。言菊明的《卧龙吊孝》、马连良的《借东风》、潭富英的《失空斩》、高庆奎的《逍遥津》,他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韶山纪念馆的文物中,留有大量的戏曲磁带,其中大部分是京剧片。</p><p> 毛主席对京剧的各流派都很喜欢。建国初期,他给以梅兰芳为院长的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解放后,毛主席几次看梅兰芳、程砚秋的演出。1949年4月,他看梅兰芳、刘连荣演唱,称赞道“这真是一次高水平的艺术表演。”他向卫士介绍说:“梅兰芳是中国第一名旦,四大名旦排第一”。接着他又感慨地说:“大家都不要学西楚霸王”。他号召所有领导干部都看看《西楚霸王》。</p><p> 毛主席看剧很认真,凡不合情理或违背历史的地方都躲不过他的耳目。有一次李和曾为他清唱《李陵碑》,听后他用商量的口气说:“你唱的方良臣与潘洪又升机巧,我查资料没有方良臣这个人,是否改成魍魉臣賊潘洪又升机巧?”李和曾觉得很有道理,以后就按毛主席改的唱下去了。</p><p> 毛主席看剧用剧,他一生六次巧用空城计。诸葛亮用空城计骗司马懿一时;而毛主席用空城计骗胡宗南一年。“毛主席一纸吓退傅作义十万大军”至今被人们所传颂,引以为我军战争史上的骄傲。</p><p> 二是毛主席喜欢游泳,他擅长游泳是尽人皆知的。他说:“游泳的最大好处是可以不想事,让大脑好好休息,因为想事</p><p>就会沉下去……”</p><p> 上世纪50年代,毛主席经常到大江大海中游泳,先后去长江、珠江、湘江、钱塘江、庐林湖等,多次去北戴河大海中。1954年他去北戴河,正遇七级大风。海面上风高浪大,他执意要下海游泳。汪东兴劝阻不住,就找朱老总。老总劝阻也无效,最后还是下海游泳。这次游泳,他很兴奋,写下了凌云健笔的《浪淘沙.北戴河》。</p><p> 毛主席17次游长江。1956年5月,毛主席到湖北视察,第一次游长江三次下水,写下了震古烁今的《水调歌头.游泳》。同年6月,武汉首次举行畅游长江竞赛,长度5000米,参加人数1958人。从此,万里长江横渡闻名于世。</p><p><br></p> <p>毛主席在长江游泳</p> <p>  1964年全军开展大比武,第二场设在十三陵水库。在看完军事表演后,毛主席兴奋地说:“谁跟我下去游泳啊?我们也表演一下嘛!”71岁的毛主席下水游了50分钟。陪同出行的有解放军,还有北京体育大学学生。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你们不要老在屋里游,应该到长江、白洋淀、江河里游”。后来北体大学宣传部写了《跟着毛主席在大风大浪中前进》。</p><p> 1966年7月16日,73岁的毛主席再次来武汉,以65分钟的时间横渡长江。从此把7月16日定为游泳纪念日,每年这一天,许多城市都举行游泳活动。</p><p><br></p> <p>毛主席在十三陵水库游泳</p> <p>  1954年中南海修建了游泳池,分室内室外池。毛主席最喜欢室内池,他经常来游泳池,有时还在这里留宿,甚至在这里接待宾客。1958年,赫鲁晓夫初次访华,毛主席就在游泳池跟他会谈。1965年,李宗仁夫妇回归大陆,毛主席也是在游泳池接见他们,并一起游泳。</p><p> 1966年上半年,中央办公厅趁毛主席离京巡视时,对菊香书屋紫云轩进行了维修。毛主席回来后认为浪费,大为不悅,索性搬到游泳池。人生最后10年,他就在游泳池度过。他在这里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等重要外宾。他还对美国特使思诺说想去密西西比河游泳,但始终未能踏上美国国土。</p><p> 1974年毛主席81岁,还在长沙游泳馆进行了最后一次游泳,可见他对游泳的酷爱。</p> <p>毛主席在中南海游泳池接待尼克松和田中角荣等</p> <p>  三是毛主席喜欢吃红烧肉和鱼。毛主席一生很少吃保健品和山珍海味,最好的菜是红烧肉和清蒸鱼,但也根据条件才用。三年困难时期,他七个月没吃肉。他说:“老百姓都过艰苦日子,我毛泽东吃鱼吃肉怎么行呢?”他吃红烧肉是按中南海厨师程汝明研制的配方做的。不放酱油(主席不愿吃酱油),色泽艳丽,味道鲜美。他常惦念别人吃得怎么样,他说:“全国人民都能跟我一样四菜一汤就好了”。可见毛主席的为人。</p><p> 毛主席吃鱼也是众所周知的。“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是他从长沙带到武昌的。他曾对护士吴旭君说:“我在世时吃鱼比较多,我死后把我火化,骨头撒在长江里喂鱼。你就对鱼说:鱼儿呀,毛泽东给你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吧,吃肥了,好去为人民服务。”</p><p> 1975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82岁最后一次过生日。江青和李敏、李纳都来他的住处为他祝寿。江青在钓鱼台为他做了胖头鱼汤和肉丝炒辣椒,他吃后赞不绝口。足见他对鱼情有独钟。</p> <p>  四不离是: 不离书,不离烟,不离辣椒,不离群众。</p><p> 毛主席手不离书,卷不离案;马背吟诗,江岸作赋。1984年,我去过菊香书屋紫云轩。在100多平方米的屋内,除了一桌一床和乒乓球案外,屋内布满了书柜和书。古人云“厕上、枕上、马上”读书,毛主席是“车上、床上、厕上”都看书看报。他的1.2米宽床上有三分之一摞着书,甚至卫生间里也有书。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当他出行时,总是先把书箱搬到火车上、飞机上。</p><p>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这里姑且不谈毛主席著作光耀全球,也不谈毛主席诗词横亘千古。仅从他青少年一两篇诗文,就足见他读书之广之深。</p><p> 1906年,13岁的毛泽东在井湾里的私塾读书。有一次教书先生毛宇居有事外出,出行前再三叮嘱学生们要在教室里读书,不许走出去。先生走后,毛泽东跑到山上去玩。先生回来后狠狠地批评了他,并指着院里的天井说:“这回既不打你板子,也不罚你背书,你给我赞一赞这天井!”毛主席略加思索,便脱口而出:“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同学们听了无不拍手叫好。毛先生见他这么小,就能像曹植一样七步成诗,心中感慨道:“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p><p> 毛主席在长沙师范学校读书时,文章愈显出类拔萃。央视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多次展现了杨济昌、袁吉六等老师高度赞赏毛泽东作文的场景。可惜那些作文湮没在了遥远的历史烟尘中,管窥到他当年的才藻。1912年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长沙一中,写了《商鞅徙木立信论》,受到当时国文教员柳潜的极力赞赏:“才气过人,前途无可限量。”并作了盛赞有嘉的评论。</p> <p>中南海菊香书屋</p> <p>毛主席看书学习</p> <p>  毛主席嗜烟如命,烟龄长达半个多世纪。在战争年代,没有“烟卷儿”就用纸和玉米叶子卷,无论是写文章、开会、与人谈话,他总是抽烟。</p><p>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伏罗希洛夫访华时告诉毛主席:“苏联医学专家认为,如果斯大林遵照医嘱戒烟的话,可能不会死的那么早。”也许他的劝告起了作用,毛主席戒了烟。但10个月后,他又抽了起来。</p><p> 1958年6月,陈毅率黄镇和几位大使见毛主席。毛主席招呼大家入座,给陈毅递烟。陈毅摆摆手说:“我戒了”,毛主席笑着说:“还是你有决心,我戒不了”。可是在他的一生中还是控制了一次烟瘾。那是1945年重庆谈判时,毛主席一支烟不抽。蒋介石对陈布雷说:“毛泽东此人不可轻视,他嗜烟如命,据说每天抽一听(50支)。但他知道我不抽烟后,在同我谈话期间不抽一支烟,对他的决心和精神不可小视啊!”到了晚年,毛主席疾病缠身,才不得不听医生的劝告,下决心戒烟。</p> <p>  毛主席离不开辣椒也是出名的。1935年9月29日,杨得志率部攻战了渭城。听说毛主席要来,就买了一些梨用于招待。毛主席一边抽烟一边看着梨说:“梨子是好东西,你们有辣椒粉吗?”杨得志一时摸不着头脑,一边说有一边让人去拿辣椒粉。毛主席望着不解的杨得志说:“你这个湖南人吃没吃过辣椒粉拌梨呀?”杨得志憨憨地回答“没吃过”。</p><p> “哎,好吃得很喱”,说着把辣椒粉撒到切好的梨上拌。他又说:“不是说酸甜苦辣四大味吗,我这一拌是酸甜辣,没有苦啰!”大家边吃边议论。长征期间,与蒋介石的几十万大军作战,与张国焘的分裂路线斗争,与极其恶劣的环境挑战,经历的酸甜苦辣是无法想象的。</p><p> 上世纪60年代,秘鲁哲学家门德斯在熟读了《实践论》《矛盾论》后专程访华。毛主席在中南海请他吃饭,其中有大盘凉拌辣椒。门德斯见毛主席不断吃辣椒,钦佩地说:“就我所见过的各国领导人,您是最能吃辣椒的。”毛主席说:“你说得对。四川人吃辣椒不怕辣;江西人吃辣椒辣不怕;我们湖南人吃辣椒怕不辣……”。</p><p> 毛主席反对过生日。有一年,卫士长李银桥要给毛主席过生日。他想了一个敲竹杠的办法说:“主席,今天是您的生日,我们辛辛苦苦跟您干一年了,您应该有所表示呀。”休息时,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跟他谈话都很随便,开玩笑不必担心过格。这时毛主席宽厚一笑说:“你们就是变着法子敲我的竹杠啊!”</p><p> 卫士长让厨师用面做了大寿桃,又准备了酒菜。他首先举杯说:“今天是主席生日,我代表同志们祝毛主席生日快乐,身体健康”。说着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毛主席说:“同志们辛苦一年了,祝同志们身体健康!”。</p><p> 毛主席不能喝酒,喝了两口红葡萄酒脸就红了。他带着欠意说:“这样吧,咱们定个协议,白酒辣也辣不过辣椒,你们喝酒,我吃辣子。”有人说酒和辣椒不是一回事。毛主席说:“多吃辣子能成事,酒喝多了会误事。”他怕扫兴又说:“今天可以多喝,误了事可以不怪罪。”于是毛主席没少吃辣椒,同志们也没少喝酒,最后李银桥喝醉了,喝吐了。十几年了,他第一次喝醉酒。他和毛主席感情特别深,他离开毛主席到外地工作时,毛主席曾抱着他哭出了声。</p> <p>毛主席与卫士长李银桥</p> <p>  毛主席一生离不开群众。他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只有到人民中间才能生根开花。他还说:共产党的各级干部好比鱼,人民好比水,鱼儿离开水就不能生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他的基本工作方法和生活习惯。</p><p> 在延安,他走在大街上都要和群众打招呼。到北平后,工作日理万机,加上安全方面的考虑,他不像在延安那样随心所欲地到处走走。他发牢骚说:“我都成了笼子中的老虎了,不能随便出去,不能接近老百姓。”一天,罗瑞卿、汪东兴安排毛主席去东郊田野散步。毛主席远远看到一位70多岁的老农,赶着骡子车拉水。他走过去很有礼貌地打招呼,并亲切地与老农攀谈,问他姓名,年龄,哪村人?家几口人?收入多少?村干部如何等等。由于毛主席戴口罩和老农专心赶车,老农始终没认出毛主席。</p><p> 1953年2月毛主席视察长江到武汉,他临时决定去蛇山。正值春节假日,踏青人很多。毛主席走到一位卖煎豆腐老人面前停下来,询问老人生意如何?这时被旁边的两个小姑娘认出来,惊喜地大喊“毛主席!毛主席!”这喊声像蛇山顶上放了一串鞭炮,立刻炸开了。几个年轻人飞跑过来和毛主席握手,可是毛主席的右手收不回来了,几十只手又伸过来,惊喜若狂的欢呼声响彻蛇山。</p><p> 面对这样的局面,罗瑞卿建议毛主席到黄鹤楼休息一下,等群众走后再回驻地。但毛主席笑着用手势拒绝了。大家也明白,他不愿离开群众,他要和群众在一起。虽然这样会给保卫带来困难,但他决然向山下走去……</p><p> 群众像海浪一样随毛主席移动而波动,“包围圈”也越来越小。1.89米的罗瑞卿和比他还高的武擎天当“开路先锋”,连续喊“同志们,让开一条路,让毛主席过去!”当走到码头时,群众布满了整个山坡,像一座人山。回到驻地,同志们久久不能平静,谁也没有看过这样壮观、热烈的场面。</p><p> 像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毛主席走到哪里,都要和群众打成一片。毛主席除了微服私访掌握第一手材料,身边卫士也是他了解人民生活的渠道。他规定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家探亲,回来后都要写一份当地和沿途情况的报告。</p> <p>毛主席与群众心连心</p> <p>  人民公园、人民医院、人民银行、人民邮政、人民铁路、人民公社、人民共合国、人民币……是他不朽的杰作;“人民万岁”是他最宏亮的强音;“为人民服务”是他毕生的奋斗宗旨。越来越多的人拥护他,热爱他,崇敬他。正如李凯诚同志写的《中国离不开毛泽东》。</p> <p>  </p> <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