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u> </u> 流感、手足口、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流行性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建议</h1><p><br></p> 秋季来临,气温变化无常,早晚温差较大,各种传染病也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秋季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容易引发各种疾病,而儿童的免疫力低,自然成为传染病的高发人群。下面向老师和家长普及一些秋季卫生保健小常识。 <p> 一、流感预防小知识:</p><p>1.什么是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它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的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全身酸疼、咳嗽、咽痛,等等症状。</p><p>2.如何区分普通感冒和流感?病原的区别多种病毒都可以引起普通感冒。而流感是特指甲型、乙型、丙型三种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般甲型流感2~3年会引起一个小流行,10~15年会引起一个大的流行,想必大家对2009年的甲流大爆发还记忆犹新。乙型流感一般是局部的流行,而丙型流感一般是散发或者是家庭内部的流行。</p><p>3.症状的区别</p><p>普通感冒的症状比较轻,一般表现为鼻咽部的症状,比如流鼻涕、咳嗽、咽痛等等,不一定伴有发热,普通感冒的病程呢一般5-7天就可以痊愈;而流感起病很急,从一开始就会有发热的症状出现,而且体温甚至可以高达39℃~40℃,全身的症状非常严重,可有畏寒、发热、头痛、头昏,四肢酸痛,大一点的孩子会说自己的喉咙疼,而小一点的婴幼儿可以体现为恶心、呕吐甚至腹泻的现象,一般高烧3~5天以后,全身症状会逐渐减轻,会出现咳嗽等呼吸道的症状。</p><p>4.如何预防流感?</p><p>(一)保持良好的个人和环境卫生。</p><p>(二)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的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在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以后(比如说打喷嚏后)要立即洗手。</p><p>(三)打喷嚏或咳嗽的时候应该用手帕或者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时应佩戴口罩,避免传染给他人。</p><p>(四)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p><p>(五)每天开窗通风数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p><p>(六)在流感流行的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不得已必须去时,最好戴口罩。 </p><p>(七)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可减少感染的机会或减轻流感的症状。 </p> <p><br></p><p> 二、水痘</p><p> 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出现斑疹、丘疹、水痘,可伴有发热、头痛、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水痘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传染。如果学校里有学生患有水痘,要及时地让家长送往医院确诊,并在完全康复之后来校。</p><p><br></p><p> 水痘的预防和护理:</p><p>1.水痘的传染性很强,发现患病的孩子应立即隔离,直至疱疹全部结痂脱落。</p><p>2.水痘流行期间,未患过水痘的孩子应少去公共场所。接触患水痘的孩子后,应在家隔离观察3周。</p><p>3.患了水痘的孩子,在家里应该完全避免与带有化脓菌的人接触,要经常剪指甲,把手洗净,每日换洗衬衣和衬裤。</p><p>4.被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或皮疹内容物污染的被服及用具,应利用曝晒、煮沸、紫外线照射等方法消毒。</p><p>5.室内空气要流通,注意避风寒,防止复感外邪。</p><p>6.不要搔破皮肤,以防继发感染,可用浓度为2%的龙胆紫液外涂。</p><p>7.患病的孩子禁用激素,正在应用激素的患病的孩子应立即停止使用或减量。</p> <p>三、流行性腮腺炎</p><p>流行性腮腺炎也叫“痄腮”,俗称“大嘴巴”,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病毒由呼吸道侵入人体,引起腮腺或颌下腺肿胀。流行性腮腺炎常在幼儿园、小学里流行,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二季为高峰,呈流行或散发趋势,在集体人群中常形成暴发流行。一岁以内发病较少,5~9岁最多,10~14岁下降,成人中也可发病。潜伏期一般8~30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常常表现为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怕进酸食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成人患者一般较严重。</p> <br>腮腺炎的预防:小儿患病后可终生免疫。<br>1.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为止。告诉孩子不要与患病者密切接触。室内要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家里可用0.2%过氧乙酸消毒。流行期间不要参加大型集体活动。<br>2.接种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加强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多参加锻炼,增强体质。腮腺炎减毒活疫苗不能用于孕妇、先天或获得性免疫低下者以及对鸡蛋白过敏者。<br>3.药物预防,采用板蓝根30克或金银花9克煎服,每日1剂,连续6天。<br>腮腺炎的护理:<br>1.不要让孩子上学,以免使其他同学受感染,直至腮腺肿胀消退后五天再去学校。<br>2.减轻疼痛。在腮肿的早期,可用冷毛巾局部冷敷,使局部血管收缩,从而减轻炎症充血的程度,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亦可用如意金黄散调茶水或食醋敷于患处,保持局部药物湿润,以发挥药效,防止干裂引起疼痛。如果男孩的睾丸疼痛,可以用绷带把阴囊托起,以减轻疼痛。<div> 3.降低体温。定时给孩子测量体温,必要时,可以采取降温措施。鼓励患儿多饮水以利汗液蒸发散热。高热时可采用头部冷敷、温水或酒精擦浴进行物理降温或服用适量退热剂。发热早期可给予利巴韦林、干扰素或板蓝根抗病毒治疗。<br> 4.合理的饮食。患腮腺炎时,病儿常因张嘴和咀嚼食物而使疼痛加剧,因此,应给病儿吃富有营养易消化的流食、半流食或软食,不要给病儿吃酸、辣、甜味过浓及干硬食物,因为这些食品易刺激腮腺使腮腺分泌增加,刺激已红肿的腮腺管口,使疼痛加剧,要多给病儿喝水,这样有利于退热及毒素的排出。<br> 5.口腔卫生。饭后及睡觉前后用淡盐水漱口或刷牙,清除口腔及牙齿上的食物残渣,防止继发细菌感染。<br> 6.卧床休息。保证休息,防止过劳。重症病儿因高热,精神及体力都很差,应当卧床休息以减少体力消耗,有助于康复。<br> 7.病情观察。脑膜炎多于腮腺肿大后1周左右发生,患儿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颈强直、嗜睡、烦躁或惊厥。应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应立即送往医院。</div> <p> 四、手足口病</p><p> 手足口病可通过直接接触、飞沫、空气或饮食传播,易感人群最常见的还是3岁左右的孩子,一般说从6个月以上一直到5岁是高发年龄段。潜伏期差不多是26天左右,患者的手脚上会出现水泡(多见于患者手指、手背和脚背的皮肤表面),但不痒不痛。进一步的表现就是:嘴巴里面出现了咽喉的疼痛或者口腔的干燥,接着就逐渐在口腔粘膜面出现13毫米大小的水泡,再过几个小时或者到24小时,这些水泡就会变成溃疡。</p><p>如果孩子有发烧的表现,加上有咽喉疼痛,嘴巴里面有任何的疱疹或者是溃疡出现的时候,要尽早去看医生,不要等到手上出现了典型的水泡时再去看医生,那时候已经疾病已经到了中期的表现。</p><p><br></p> 手足口病预防:<br>首先还是要减少带孩子到人多的地方去,减少孩子到公共场合,尤其是尽可能减少孩子在外面饮食的机会。在任何的时间,如果孩子出外回到家里面都强调要孩子把手洗一下,饭前要洗手,上厕所以后要洗手。“洗手”是很重要的措施;“发现早”是治疗控制手足口病的最主要环节。<br>手足口病护理:<br>总的来说,还是要提高孩子本身的抵抗力。提供给孩子容易消化的饮食,保持一定量的饮水,如果孩子体温高过38℃的话,用适当的退热药物,将体温控制在比较适合的温度范围。孩子身上的皮疹主要是保持干净、清洁,不要让皮肤受到二度感染,这是最主要的。<br><br> 遵义市长征小学关于防控传染病温馨提示:<br>1.合理膳食,增加营养,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br>2.不到人口密集、空气污染的场所去,如:农贸市场、个体饮食店、游艺活动室等,避免接触传染病人,尽量不到传染病流行区。3.注意个人卫生,不随便吐痰,打喷嚏;勤洗手,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干净,包括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br>4.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在日光下晾晒衣被。<br>5.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注意不要过度疲劳,防止感冒,以免抗病力下降。<br>6.不食、不加工不清洁的食物,拒绝生吃各种海产品和肉食,不吃带皮水果,不喝生水。<br>7.家长在家及时为孩子做好自查工作,发现不适,请及时就医。<br>只要我们家校配合,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能有效地防止传染病的流 <br><br> <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