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胡基,其实就是土坯,即使在关中农村长大的九O后孩子,也未必知道什么是胡基,胡基是啥模样,胡基是干啥用的。</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改革开放前,在物质极其短缺的那个时代,胡基是关中农村极其普通的建筑材料。在广大关中的平原及山区,尤其是广大山塬地区,地表常常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黄土,那些黄土无疑是关中人打胡基的最好最廉价的原材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打胡基前的准备</p><p class="ql-block"> 在物质极其贫乏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关中农村极其清贫,然而遍地的黄土是打胡基的最好原材料。那时候由于盖房缺少砖块,而砖厂远离山区,农民盖房成本太大,连温饱问题也解决不了的关中山区农民,于是发明创造了土胡基,作为盖房子、垒猪圈、牛圈、羊圈的最好廉价材料。</p><p class="ql-block"> 关中夏秋季多雨,不利于农民打胡基,唯有春天天气暖和,雨水较少,于是在春雨过后的晴朗时日,往往是各家各户打胡基的最好日子。打胡基的前提是要先准备好打胡基的木模子,通常每个小村的生产队或者有木匠的人家,都有胡基木模子,通常是用硬木头做成,:比如杨槐木、中槐木、松木、柏木皆质底坚硬,都是做木模子的好材料。所选硬木料大小约为1尺x1.5尺X0.1尺的长方体,一边用铁丝拧紧,另一边用木卯做成,可合可开,十分方便。另外打胡基离不开用青石做的锤子,一头为平底的圆形青石,上面安上一个“丅”形的木棍,可以把锤子提起来。除了这两样外,仅有春雨是渗不透厚厚的黄土的,大多时候需要主人家事先选择好打胡基的疏松好黄土,早早挑两担水,将水泼到黄土表面,使水下渗,当挖开黄土时,黄土既不干也不湿,用手把黄土用力捏一把,把手松开后黄土不散开,是打胡基湿度最好的黄土。哈哈,除了上面说的这三样外,还有一样不可或缺,那就是干草木灰。那么,有人问要干草木灰干吗?其实干草木灰用处确实不小。从农村的炕头通道中用铁锨掏出烧火后的干草木灰,或者从做饭用的锅头里掏出干草灰。干草木灰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湿黄土与木模子、石头沾在一起,通常打五千块胡基,至少要备两大笼干草木灰。仅仅从炕头或锅头里掏出的干草木灰是不能用的,还得用粗筛子过筛,除掉干硬的土块、石块,成为可用的细细的干草木灰。除了以上四样,还有一样必不可少,那就是一块平整的大青石,必须事先用架子车把它运到要打胡基的黄土跟前,用土和小砖块固定平整。那么,胡基木模子放到平整的青石上,就可以打胡基了。</p><p class="ql-block"> 有经验的打胡基师傅,还要在黄土跟前平整垒胡基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打胡基</p><p class="ql-block"> 一般来讲,打胡基既是个力气活,又是个技术活。光有蛮力,锤子夯黄土就不均勻,胡基质量就差。或者仅有力量,而不会垒胡基,有时一天到黑快结束了,垒的胡基突然倒了,必然误了时日,因此,主人家打胡基往往看中既有力气,又心灵手巧的匠人。</p><p class="ql-block"> 打胡基开始了,往往两人结合。一人挖开黄土,用铁锨将黄土反复翻弄,使黄土变得细小,先给石头上的木模子里均匀的撒一把干草木灰,再用铁锨铲两锨细黄土,倒进胡基木模子里,并使黄土填满木模子略高出些,另一个人迅速两脚踩上木模子的黄土上,用脚把附在木模子上的细黄土抹进木模子里,双脚跳将两下,使疏松的细黄土初步变得实确些,再用力提起锤子,一上一下均匀夯四下,一个胡基就打好了。只须匠人用脚轻轻踢开木模子一头的木档板,移开木模子,然后用力均匀使劲,使胡基立起来,用力移到平整的地方。这时候,供木模子的人,赶紧用小木挡板刮掉石头表面的小土块,重新合上木模子,放置均匀,撒一把干草木灰,再铲土入模,重复以上工序,第二块胡基就打好了,依次类推,不断重复。两个有力量的工匠,每天最多打两千块胡基,毕竟胡基很大很笨重,只等打好的胡基经过一周风吹日晒,胡基就成为盖房的最好的廉价建筑材料。</p> <p> 胡基的用途</p><p> 在物资短缺的岁月,广大关中农民就地取材,用干胡基建筑土坯房,可以使用二三十年。干胡基砌土炕,砌锅头,锅头与土炕相连,一日三餐烧火做饭,那锅头里的火苗犹如幽灵钻进土炕的角角落落,尤其是冬天,土炕整天是暖和的,庄稼人收工回家,可以立即在火炕上取暖,舒服极了,因此胡基与关中农村农民的生活密切相关。胡基还可以用来垒牛圈、羊圈、猪圈,胡基与关中农民的生产也息息相关。</p><p> 今天随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胡基早已退出历史的舞台,但胡基是农耕文明时期广大关中农民的伟大创举,在历史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天,在夜半梦乡中我依稀回到了老家,那土炕冬日还依旧温暖,那段岁月还是那般让人难以忘怀。</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