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园花事(十四)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秋风起,蟹脚痒。蟹肥菊黄,天凉好个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1, 51, 51);">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秋分时,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至秋分,秋已过半,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逐日下降,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1, 51, 51);"> 古时有“春祭日,秋祭月”的民俗,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即中秋节,中秋节由秋夕祭月而来,现已定于农历八月十五,源于八月十五最近月,月最圆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1, 51, 51);"> 2018</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年起,秋分被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农民也有了自己的节日,也算我们的骄傲吧。以前有教师节、护士节、军人节,农民只有劳动节。我们是一个喜欢过节的民族,但这个节已经三年了,不知道有多少农民了解并过着,农民不需要人给放假,也没人给补贴,正是秋收的大忙时节,有个名义也算荣幸了,还是等中秋节一起过吧。我的农村老乡主要过春节、三月十三庙会和六月二十四,其它节也就是说说、听听。给过世的先人过节不可马虎,大年、清明、中元、寒衣、祭日,到时送纸钱是必须及时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传承过节,我们是非常注重仪式感的,该吃什么,该做什么,该注意什么,老辈人认为关系到家庭的兴旺、时运的转换和期望的实现,所以我们有那么多的图腾和远古的祭祀,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节日的仪式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这个收获的秋分,儿时给我的最有仪式感的应该算燎拜吧。记得小时候,总有那么一天,傍晚时,天刚黑,各家把生产队分到家的高粱秫秸一捆捆搬到街面上,这时秫秸上只有顶部有几片叶子,大人抱着点燃高粱叶,用火燎去,整个街面火堆点点,在没有路灯,甚至屋内都没有电灯的时代,那些火是那么耀眼、鲜艳。大人们看着热闹,讨论着手艺的娴熟,火候的好坏;小孩子在火堆间奔跑,捡拾秸秆上落下的高粱粒烤成的爆米花;蝙蝠和燕子在空中飞舞盘旋,抢食秸秆中躲藏的飞虫。现在想想太有秋收的庆祝感了,说是为去叶,何不直接摘,感觉还是为了那种气氛,是最最难忘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时候高粱是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产量高,好管理,不怕涝不怕碱,做主食还劲饿。然而秸秆却用处不大,玉米杆、花生秧、谷草都留着给牲畜做饲料,只有高粱杆分到各户做柴火燃料,可以自己支配,所以我们平原的篱笆寨子基本都是高粱杆的,手巧的还可以编成茓子或菜篓子,茓子是围成粮食囤子的,虽然分的粮食不多,但农民还是喜欢用囤子,好像就有粮仓了,祝愿年年有余,岁岁丰收吧。不过也成了老鼠的安乐窝,所以现在都用了铁皮做的精致粮囤。</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燎拜,最原味是在地里进行的。高粱是比较高的作物,夏季时已郁郁葱葱,为了通风透光,防止倒伏,需要把下半部分的叶子摘了,农活叫打叶子,一般队长安排个子高的社员去干,两只手把叶子劈下来,手里多了就夹在胳肢窝,等夹不下了就放成堆,待打捆回收,运回晾干,储存。所以高粱杆上到收获的时候就顶部的几片叶子。掐了高粱穗,刨了高粱杆,铺成一丈左右宽为一拜,晒着。等晒到杆还潮湿,叶已可燃,队长就安排老成的社员去燎拜,把叶子引燃。在原野里火光闪闪,烟灰吸引燕子越聚越多,上下翻飞,最后秸秆就成了光秃秃的杆,所以农村的高粱杆都是上面烤焦的黑色。不知道为什么燎叶,渊源来自哪里,我感觉它最大的意义就是丰收的仪式感,因为打的叶子将来是牛马骡的细饲料,夏季那么热的天,在青纱帐里打叶子,为何凉爽了反倒不收了?那时农村那么缺燃料,为何又浪费了?虽然有“高粱叶子,练不成铁”的说法,意思高粱叶火软,不中用,可总比荒地搂的茅草好用吧。所以我还是看重丰收仪式感。是不是我们的丰收节也可以来个“篝火晚会”,就污染一次,再回忆一下那个念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个季节,在我的老家还有一个挺有丰收韵味的是晒拜。我的家乡是“三米”之一花生的主产区,种植大面积的花生。生产队的时候,从秋分一直能刨到霜降,那时没有收割机械,全靠壮劳力用大镐刨,也是非常累的农活,力气不足的容易铡管,把花生丢到地里,所以拾花生的找到这样的地方,就会顺着垄拾很多。刨起放垄后,妇女、老人在后面抖去土,叫划拉落花生,几垄放成一排,花生果朝向阳光摆好晾晒,老人们叫晒拜。这时队长会安排副劳力在地头搭个窝棚,进行看护,下雨时进行翻拜,避免发霉。等花生刨完了,花生荚也晒得一晃响籽了,用大车拉回场院,进行摔花生,收获入库。秋爽的秋季,我们已放秋假,喜欢去看拜,在窝棚里欣赏着成排的秋获,吃着带的白薯萝卜午饭,不时可以摘几颗花生解馋,也是儿时美好的记忆,收获的景色,秋的美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个万物渐衰的秋天,让人还是有点失落的,再也看不到儿时燕群的站拜。记得小时候,秋天的傍晚,在电线上常有站成一排排的燕子,在秋风里叽叽喳喳,尤其秋雨过后,感觉燕子瑟缩着蹲在那里,有一种寒冷的抑郁感,我们那时候就说燕子开会了,商量准备飞向南方迁徙过冬了。高粱杆燎拜的时候,燕子在火堆上翻飞,老人就说“吃了高粱灰,能够把家回”,意思是燕子只有吃了高粱灰,才有力气飞越高山江湖,到南方,明年还能回来。所以等它们吃过高粱灰,就可以看到在电线上聚会,商量何时出发,如何出发,也许是动员培训会吧。其实想想,燕子吃灰就是为了捉秸秆燃烧赶出的昆虫吧,高粱灰虽然有药的功效,还没那么神奇,但传承下来的东西,必定有存在的意义,燕子越来越少,是不是没了高粱灰呢?还是该延续下去好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