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阴,青岩古镇<br>青岩古镇是贵州四大古镇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在古代,青岩古镇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地处贵广驿道之要冲,是扼守贵阳的门户,所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于1368年在此建立了青岩堡。<div>如今的青岩古镇交通十分方便,它位于贵州省会贵阳南郊29公里处,从贵阳火车站出发的203路公交车直达西门。</div> 走进西门没多远,就来到“谢家百年糕粑”,一间毫不起眼的小屋,几张普普通通的小桌子,要不是那块牌匾,谁会相信这就是上过央视、口碑了得的百年老店?花10元钱要了一碗糕粑粥,只见晶莹剔透的粥(其实是用藕粉制作)盖上蒸熟的糕粑和芝麻花生玫瑰等多种辅料,小勺拌匀,小口品尝,甜而不腻,入口滑爽,谢家糕粑已传了四代,可以追溯到清朝。 带着对谢家糕靶的回味继续前行,来到了一条用石头砌筑而成的小巷,这里就是背街。走在背街,脚下是青石板铺就的光滑路面,两旁是青石片和青石块堆成的墙面,巷道曲折又幽静,仿佛进入一个与世无争的世界。 <div>在背街,还保留着周恩来父亲曾经居住过的丁氏民宅。</div> 背街连接着西街和南街,当我带着背街的清净走进南街,马上融入了喧闹的世界,南街和北街组成了古镇的主街,也是穿城而过的古驿道。在这里,街道上熙熙攘攘,青石板路面的两旁商铺林立,大多数商店都在兜售卤猪脚。卤猪脚是青岩的特产,不过,一旦放眼尽是猪脚,满街充斥卤味的话,马上就会对这个地方特色感到腻味了。 <p>顺着南街往南走,就到了南门,南门也叫“定广门”,是古镇东南西北四座城门中最“原汁原味”的了,青石垒砌的城墙依山势蜿蜒起伏,城墙上的垛口和炮台、城门上的三开飞檐式城楼,雄伟壮观、气势恢宏,彰显示其“贵阳南门户”的军事地位。</p> 南城门外一条青石古驿道向南延伸,是西南地区连接两广的纽带。 <p>古镇的布局沿袭明清格局,青石板铺路,青石块垒墙,四条正街与二十多条小巷纵横交错,各式各样的古建筑分布于其中,在这些寺庙牌坊和亭台楼阁中,工艺精湛的石雕木雕无一不是精妙绝伦的精品。<br></p><p>近南门处的一座牌坊格外引人注目,这座建于1843年的三间四柱式牌坊叫“赵理伦百岁坊”,高9.5米,宽9米,四根石柱两面都有石狮护柱,八尊石狮四雌四雄,雌狮护仔、雄狮戏宝,而且一改常见的蹲坐式,而是尾朝上头朝下,形似空中跃下,连艺术大师刘海粟都称之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牌坊上书“昇平人瑞”四个大字,人瑞常指百岁以上的寿星,赵理伦活到102岁,所以才获得皇帝钦赐修建百岁坊。</p> 在青岩古镇,赵氏家族可是个名门望族。赵理伦是清状元赵以炯的曾祖父,赵以炯于1886年参加殿试,获一甲第一名,成为贵州文状元第一人,他的故居被名为“状元府”,所在的街道被命名为“赵状元街”。 赵状元的父亲叫赵国澍,在当地也是位响当当的人物,他担任过青岩团务总理,最后在作战时阵亡,年仅37岁,1865年,经皇上恩准,当地百姓自行出资在青岩建“赵公专祠”以表纪念。赵公专祠门楼两侧的上方分别有篆刻“金汤”和“柱石”,是对其散家财固城墙,练民团御外敌,使古镇防御固若金汤的肯定,他曾率民团奋勇抵抗石达开所率太平军的六次进攻。篆刻下方是仙鹤梅花鹿和龙凤呈祥的浮雕。 与赵公专祠相连的是反映古镇文化积淀的文昌阁和青岩书院。文昌阁的主楼是一座飞檐八角楼阁,檐前的木雕为吉祥图案“双龙戏宝”和“双凤朝阳”,十分逼真。院内有两口方形大水缸,正面有浮雕,竟是用两块大青石凿空而成,让人活生生地见识“铁杵磨成针”的功夫。如今文昌阁的功能是镇文化站。 从西门进镇,首先就见到的是万寿宫。万寿宫原先是江西会馆,后改为道观。万寿宫的正门门楼颇为好看,正中央“万寿宫”三个金色大字周围的金龙环绕,上方是身骑白鹤的道教祖师爷太上老君,周围簇拥着腾云驾雾的八仙,整个浮雕的人物造型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进入宫内,在正门背面是一座戏楼,最大的看点是戏楼前檐的几组镂空木雕,描绘的是“韩信点兵”、“十面埋伏”、“鸿门宴”等著名的历史故事,精雕细琢,惟妙惟肖。 万寿宫斜对面是佛教寺庙慈云寺,同样气势轩昂,不落下风。青岩古镇是一个地不足3平方公里、人不足千户的小镇,但几百年来,在这弹丸之地,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四教并存,多宗教和平共处,东西方文化相融,这样的宗教文化也是十分少见的。 几百年来,青岩古镇从驿站到要塞,从商贾之地到旅游胜地,每一次身份的转变都反映出时代的变迁,而这里的每一块青石都是这些变化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