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片相机记忆㈡ 我的青春在军营(上)

老兵BG9WH

<h3><b>序</b></h3><h3>我在国防科委第22基地“六一”小学上小学的时候,每天上学和放学都要路过基地办公大楼和通信站之间的一条小路,小路有一段紧挨着通信站的一排机房,机房上空架设了很多天线,机房内不时的传出“滴滴答答”的电报声,有时也能看到身背电台在野外训练的战士。从那时起对无线电通讯产生了好奇和兴趣,能成为解放军一名通信兵战士也是我的梦想。在学校和下乡没有遇到参军的机会,到工厂参加了工作后也放弃了这个念头,安心的工作和学习电气维修技术。</h3><div><b>一、报名参军。</b><br><div>在参加工作的一年多,也就是1978年2月份的一天,我在食堂吃完晚饭到开水房去打开水,发现身后来了一位身材魁梧的解放军干部提着暖水瓶也来打开水,出于礼貌我谦让这位解放军先打,同时寒暄了几句后得知他是来厂内征兵的,住在厂招待所,是陆军第21军某部特务连的连长姓王,部队驻地在甘肃天水市。第二天厂里发出了征兵通知,希望适龄青年踊跃报名参军。这又唤起了我参军的念头,也许是命运注定我要去参军,给了我这么个唯一机会,78年以后全军停止了在企事业单位征兵,我算是赶上了末班车。能否被批准入伍和当通信兵心里没有底,所以就到招待所找王连长咨询,他告诉我部队有通信连,需要懂无线电知识的人员,如能批准入伍他愿意向部队推荐。我没和家里以及任何人商量,毫不犹豫的到厂武装部报了名。到体检这天才知道,报名的非常踊跃,有100多人参加体检,厂里出了两台大客车还有不少人站着。从参加体检的人群看出,我的身体条件处于劣势,当时非常的瘦,体重只有50多公斤,这时心里没有底,只能凭天由命了。等待了几天,厂武装部来电话通知我来领取入伍登记表,当时还以为是参加体检的都要领取,到了武装部才知道轧钢车间60多名报名者只有2名领取了表格,全厂总共8名。填好表只能焦急的等待了,2月底终于等来《入伍通知书》,这也就标志着我将要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div>说来也巧,厂里8名被批准入伍的我们基地的子弟就有3名,厂里都在议论我们是部队子弟肯定是走“后门”了。他们两位我不知道是否走了“后门”,我肯定是没有走“后门”,家里压根就不知道我报名参军这件事,还埋怨我主意正,这么大的事也和家里不商量一下。</div><div>办理完工作交接手续,厂里给我们放了一周假,专门派车把我们3个送到家和家人团聚几天,我们也邀请到了接兵的王连长到基地大院玩几天。</div></div></div> <h3><font color="#9b9b9b">▲接兵的特务连王连长在基地山坡上的松树林留影。</font></h3> <h3><font color="#9b9b9b">▲我们即将入伍的3人刘青河(中)、孙彦(左一)在基地原马步芳公馆院内合影。此时公馆是基地的幼儿园,院墙是公馆的原始院墙,后上方的屋顶是贾司令居住的将军楼的房顶。</font></h3> <h3><font color="#9b9b9b">▲在山坡给刘青河拍一张基地大院为背景的照片留念。现在看来也极其珍贵,听说左侧的10栋尉官楼已全部拆除。右后方看不清楚的是5栋校官楼和4栋将军楼。右下方是院墙和军需库。65年取消军衔制后,除了将军楼外,其它楼房不在按级别居住,以人口多少分配住房。</font></h3> <font color="#9b9b9b">▲为欢送我入伍,我们一家人在基地大院家里的楼前留影。背景是红楼1号楼,此时是警卫营的营部。(很遗憾,这张底片没有找到,只能用照片扫描。胶卷和照片是我冲洗的,照片没有处理好,清晰度很差。)</font> <font color="#9b9b9b">▲我与后勤部通信员小谷在红楼前合影,背景是机关二食堂。</font> <div><font color="#9b9b9b">▲将要告别工作一年多的轧钢车间电工班,换上工作服在轧机辊道控制台留念。</font></div> <font color="#9b9b9b">▲在厂里的上海轿车旁也拍个照留念。</font> <font color="#9b9b9b">▲欢送会结束后,部分朋友乘车来到西宁拍照留念。</font> <font color="#9b9b9b">▲在西宁火车站留影,肩上背的是当时流行的背包,俗称“马桶包”。</font> <div><font color="#9b9b9b">▲与电工班的挚友冯劲在西宁火车站合影。</font></div> <font color="#9b9b9b">▲从西宁站返回路过西宁铁路分局大门,恰逢分局的女职工为迎接“三八妇女节”在分局大院举办会操比赛,我们爬上墙头在观看,王建青抓拍了这张照片。</font><div>3月9日下午由厂武装部的卢干事带着我们8人乘坐厂的大客车前往湟中县集中。集中的地点是县委招待所,前来集中的人员大约有400多人。快吃晚饭的时候开始发放被服,按大小个排队领取,服装大小是按队列顺序安排,前面的大越往后越小,轮到我是二号的,略显着有些肥大。<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 <h3><font color="#9b9b9b">▲3月10日上午卢干事同我们8人在湟中县照相馆拍照留念。(后排左起:轧钢车间:汪建国、孙彦 、机修车间:史田发、 高炉车间:韩秀明、供销科:刘青河。前排左起:汽车队:韩占林、武装部:卢干事、铁路车间:王志忠、厂工会:邹军。)</font></h3><div>3月10日下午,我们满怀着喜悦的心情,乘坐省汽车一场的10余辆大客车前往西宁站东货场集结候车。到达东货场后列车还没有到,西宁兵站准备好了晚饭用保温桶送了过来,主食是馒头,副食是炒白菜,里面放了些好像是红烧肉罐头,感觉味道还不错,比湟中县招待所的饭好吃多了,这也是第一次吃到军粮。接近傍晚由20余节货车组成的一列军列开进站台,货车是60吨的封闭车厢(俗称闷罐子),两侧各有一个拉门和十几个关闭的小窗户,地面铺的竹席。每个车厢配了一个梯子和一个煤油马灯分别用于登车、下车和晚间照明用。登车后不久军列就徐徐开出,货车箱减震和隔音效果差,行驶起来来自车厢下面铁轨的噪音很大,左右摆动的幅度也很大。每个车厢大约60多人,背包分别放置在车厢两侧,人员坐在背包上。睡觉时感到很拥挤,只能相互交叉勉强躺下,没有褥子,只能打开背包,一半当褥子一半当被子。要是到门口去方便,回来就找不到地方了。当时的陇海铁路宝鸡以西是单线,列车基本都是蒸汽机车牵引,列车行驶的速度很慢,我们的军列基本是逢站必停,有的车站停一、两个小时是常事。第二天中午到达了陇西车站,400公里的路程行驶了十五、六个小时。后面的一节车厢人员开始下车,列队出站,后来才知道这是我们61师182团的一批新兵。在陇西兵站吃完午饭继续登车前行。<br></div><div><b>二、走进军营。</b></div><div>列车在陇东大地上行驶,我在手提袋里拿出一些书在阅读,由于车厢晃动大,看一会就感觉到头晕眼花。在金属车厢里收音机接收不到信号,无聊的时候只能打扑克或走到拉开一道门缝的拉门处看看风景。天黑后只能打开背包开始睡觉,在晃晃悠悠的状态下很快进入梦乡。突然一声哨音把我从睡梦中惊醒,发现列车已经停了下来,“哐当”一声,拉门被全部打开,车厢外面有人在喊:“打好背包,准备下车”。赶紧打好背包拿着手提袋小心翼翼蹬着梯子下车,下了车发现也没有站台,黑天瞎火一片漆黑,心里纳闷,天水站怎么是这样的?这时恰好有一名铁路工作人员打着手电经过我面前,我赶紧问“同志,这是天水站吗?”他回答我“这是洛门站,距离天水还有100公里呢。”这时我惊呆了,只能自己问自己,奇了怪了,王连长不是说部队在天水吗,怎么到了没有听说过的洛门了?不容多想,只能跟着队伍走出车站一看究竟。队伍在列车尾部跨过铁路走进了一个院子,终于看到了灯光,灯光下摆放的桌椅前坐着一名干部,接兵人员分别把档案和花名册递给这名干部,都在不停的推荐新兵的去向,这时王连长也在不停的介绍,我也听见了介绍我去通信连,此时这名干部的面部已经显示出很不耐烦的表情了。等了一会,就开始点名并宣布去向,当宣布通信连的人员就有1人而不是我时,我的心用现在的话形容是降到了冰点“拔凉拔凉的”。一是说部队在天水,现在怎么到了洛门这个没有听说的小地方,有被骗的感觉。二是当通信兵的愿望彻底破灭了。此时眼泪不由自主的流了出来,打道回府当逃兵的心都有了。点到我的名字和分到什么连队我都没有注意听,各营和各团直连队的接兵人员都陆续把分配的新兵接走,此时院子里就剩下我一个人,那名干部过来问了我的姓名,看了一眼分配表说我分到了团直八二无后坐力炮连,问另外的一名干部:“八二炮连接兵的怎么没有来,赶紧打电话问问,”这名干部打完电话说“已经出发了一会就到,这样吧,正好我要回家,先送他一段,在路上能碰上接兵的人。”说着就把我的背包放到他自行车的行李架上,我提着手提袋跟着这名干部走出了院子。我们沿着陇海铁路往东走,在路上这名干部介绍说负责分配的是团军务股的股长,他是军务股的参谋,刚才那个院子是团木工队的院子。经过一个路灯时发现我眼泪汪汪的就问“怎么刚到就想家了?”他那里知道此时我的心情。这位参谋也不停和我聊天,我也只能敷衍回答着。大约走了一公里就上了一座铁路桥,快到桥中间时看到对面有手电的亮光,这位参谋说估计是接我的人到了,碰到一起果然是接我的人,这位参谋对来人说:“你们怎么回事,也不过来接兵?”答曰:“刚接到通知。”到底什么原因现在我也没有搞明白。来人接过背包和档案带着我继续沿铁路往东走并且自我介绍他的名字叫吴学光,陕西礼泉人,75年入伍,在四班任班长,负责带我们这批新兵。</div> <p><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时隔32年后的2010年7月6日我驾车来到这座桥前,当时的情景清晰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叠加到照片上的黑白照片就是当时在桥上接我的新兵班长吴学光。照片左侧的山脚下就是我们的连队。</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受情绪影响我在路上的话很少,只能被动的问一句答一句。过了桥大约又沿铁路走了500米左右向右进入了一条大约3米宽的砂石路,在路的右前方有一个工厂,班长介绍这个厂是天水氮肥厂。我不解问了句:“这里是洛门,怎么叫天水氮肥厂?”班长回答说:“洛门属于天水地区管辖,所以叫天水氮肥厂。”这时才隐约的明白了王连长所说部队驻地在天水市的含义。心里在想:这明显是在拉大旗作虎皮,这玩笑开的有些大了。大约又走了七、八百米就看到了山脚下一排平房,过了一个小桥就走进了连队的大门。</span>班长<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和大门的一个哨兵打了招呼就把我带进了宿舍,宿舍大约有40平米左右,靠后墙是一组大通铺,能容纳7-8人,已有几个新兵在休息了,此时我看了一下手表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班长看见我在看手表就对我说:“部队规定战士不能戴手表和穿戴部队配发以外的衣物。”让我把手表、的确良衬衣和尼龙袜子等打到包袱皮里,由连队统一保管。接着就带着我去伙房吃饭,伙房的案板上放着已经擀好的面条,告诉我是他自己擀的面条,说着就开始下面条,里面还放了些白菜。面条好了后盛了一大碗,面条擀的很厚,宽窄也不一致,吃了一口感觉没有味道,黏糊糊的,实在是吃不下去,只能借口说不饿吃不了了,这碗面条几乎没有吃,全都剩下了,还不能说难吃。这是我走进连队吃的第一顿饭也是最难吃的一顿饭。从伙房回到房间简单的洗漱了一下,按分配的床位打开背包开始休息。由于心情极度不好,加之在闷罐车厢也没有休息好,感觉很疲惫,躺下一会就睡着了。我醒来后发现房间一个人也没有,过了一会人全部回来了,都上床整理内务。这时我也赶紧起来仿照他们叠被子,整内务。这时有个新兵过来告诉我被子叠的不对,教我怎样叠和如何整理并告诉我他们去出早操了,因为我刚来班长不让叫醒我。</span>班长也过来说:“今天你不用训练,好好的休息一天,给家里写封信,报个平安。”我<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感觉每人都很热情和友好,低落的情绪稍有好转。值日的新兵把每个人的脸盆倒上水,毛巾搭在脸盆的边沿,缸子也倒好水并把牙膏都挤到牙刷上,按床铺位置整齐的排列在对面的墙根下。洗漱完毕,值日的新兵也把早饭打了回来,主食是馒头,一盆玉米面糊糊和一盘子萝卜丝咸菜。昨晚的晚饭几乎没有吃,确实感觉饿了,就着咸菜喝了一大碗糊糊吃了两个大馒头,感觉比班长做的面条要好吃多了。吃完早饭,班长过来递给我一个信封和一本信纸,第一页用流利的钢笔字写了部队的地址:甘肃省武山县洛门镇84867部队67分队。这笔字写的很漂亮,比做面条可强多了。同时告诉我这是对外的通信地址,部队的内部番号是:步兵第183团直属八二无后坐力炮连(简称八二炮连),隶属陆军第21军第61师,军部在宝鸡市,师部在天水市。心里在想,王连长把部队驻地说成在天水没说成在宝鸡还算客气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班长带着新兵出去训练了。我拿起笔给家里写信,也没有多写什么,只是告诉家里安全到部队,一切都很好,请放心等也没敢说伤心的事。写好信走出房间看看,昨晚天黑还没有看到过连队是什么样的。连队坐落在一个山坡前,朝山的方向并列着两排平房,平房之间有个大门,前面是一个不大的操场,山坡下有一排山洞,每个山洞都有一个很厚重的大门。班长正带着大约有十多名新兵在操场训练队列,操场右侧整齐停放着5辆军绿色汽车。班长看见我出来了,先让训练的新兵休息,走过来向我介绍说:这些山洞是团的弹药和装具库,汽车是连队用于摩托化行进用的,之前行军是用</span>骡马驮运<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装备。走近汽车可以看出是刚装备不久的新车,汽车玻璃全部用报纸贴着,轮胎也用方木在前后轴处支撑起来,处于封存状态,是南京汽车制造厂生产的跃进牌双驱轻型卡车。班长接着告诉我:今年全团搞营建施工,连队全体人员都到山里采石去了,连队的老兵就有他和一名炊事员,昨晚我来的太晚,就没有让炊事员做饭。难怪营房里静悄悄的,连军号声都没有听到。说着带我走到了大门外,大门两侧白底红字分别书写着“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醒目大字,门前不远处有一条水渠,渠两侧种植着树木,渠上有一座小桥,过了小桥的右侧有一排平房,房头就是伙房,伙房白色山墙上临摹着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给雷锋的题词的黑色手迹。小桥左侧有一处四合院的平房,再往左有个村庄。站在小桥上就可以看到洛门火车站,前方一公里左右就是</span>陇海铁路<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不时的能看到</span>行驶的<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列车。班长给我介绍说:右侧平房是炊事班、司机班的宿舍,最右侧是原来的马厩,有个驭手班,饲养着十几匹马匹和骡子,现在基本闲置着,装备汽车后马匹和骡子都淘汰给各营属炮连和机枪连;左侧的四合院是三排的宿舍,三排是76年新组建的一个排,前身是高射机枪排,高射机枪排扩编组建了团直属高射机枪连;连队距离洛门镇2公里左右,距离团部有4公里左右;是全团距离洛门镇最近的一个连队;四合院左侧的村庄叫冶扶村;大门内是</span>连部和一、二排的宿舍。经班长介绍对连队有了初步的了解,给我的初步感觉是连队虽然条件简陋,但很干净整洁,既简朴而不失庄严。</p> <font color="#9b9b9b">▲再次来老连队的营房,院内的两排营房已经拆除,只剩下身后高处的司务长和给养员(上士)的宿舍(当时大家戏称为小炮楼)和连里的小仓库。(2010年7月6日拍摄)</font> <font color="#9b9b9b">▲这里就是当时宿舍前的操场和团弹药库。这次来时已成了一个粮食经营户的仓库。新兵训练和到三班在这里住过3个月,1979年我所在的九班又轮流为弹药库执勤住了1个月,在老营房共住过个4个月时间。山上有个很大的土围子,据当地村民介绍,是很早以前村里用于防土匪修建的。(2010年7月6日拍摄)</font><div>吃过午饭,班长安排早上帮助我叠被子和整内务的新兵带我到洛门镇转一圈,购置些生活用品。在路上聊天得知,这位新兵比我早到5天,来自四川省广元市,名字叫周嘉学,入伍前是下乡知青。目前到连队的新兵有12人,陆续还要来10多人。由于我俩都来自城市和有下乡的经历,彼此很聊得来,最后成为最要好的战友之一。<br>步行十几分钟来到镇上,镇子由三条街道呈工字型连接,基本都是以小店铺为主,商品还算丰富。听说每周二逢集,就会人山人海。这时的口袋里大约有一百多元钱,是我的工资剩余和家里朋友等给的,在当时看还算挺多的。转了几家店铺,洗衣粉和肥皂都缺货,只买到了香皂和牙膏。另外,花3.8元买了支“敦煌”牌口琴。<br>洛门镇虽然不大,但驻军很多,除了我们一个步兵团外,还有兰州军区的测绘大队和坦克修理营。周日镇子里基本都是军人的身影。<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font color="#333333">(转下篇)</font></div><div><font color="#9b9b9b"><b><br></b></font></div><h5><font color="#9b9b9b"><b>本人简介:</b>老兵BG9WH;真实姓名:汪建国,BG9WH是本人的业余无线电台呼号;籍贯:黑龙江省海伦市、出生地:广东省广州市;1978年3月-1980年12月曾在步兵183团82无后坐力炮连服役,到地方工作后从事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现已退休。业余爱好:无线电和电台通联以及短波电台收藏;固定翼和直升机航空模型飞行;音响发烧友,喜欢听古典交响乐;用相机记录社会变革,领略大自然的精彩瞬间。</font></h5></div> <p><b>相关文章链接:</b></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385h3w5p?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胶片相机的记忆-我的青春在军营(下)</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32yz0u8h?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胶片相机的记忆-八十年代之一(我的1981-1984)</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33lv4v7n?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我眷恋着绿色的军营</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