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近现代工业建筑遗产追踪(3)

呼唤遥远

大窑路窑厂 <h1>  为明朝至清朝的砖瓦窑遗址,是中国古代砖瓦的重要原产地之一,几乎与无锡"四大码头"同时产生,为众多历史名城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精美的砖瓦,是研究我国古代砖瓦历史的博物馆。</h1> <h1>  大窑路窑厂旧址,位于梁溪区大窑路。原大窑路沿线和伯渎港南岸共有108家砖瓦窑,现残存有40余座,较为完整的有19座,极其珍贵。2008年无锡市利用原清名并线水带厂及3座旧窑遗址,改建成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2013年该处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窑群遗址博物馆内3座旧窑及大窑路上的潭下窑、对直窑、老中窑等窑群典型代表。</h1> <h1>  </h1><h1> </h1><h1> 大窑路窑群遗址之一—潭下窑</h1> <div><br></div><h1> 大窑路窑群遗址之一—对直窑</h1> <div><br></div><h1> 大窑路窑群遗址之一老中窑</h1> <div><br></div><h1> 被列为市文物控制单位的伯渎港口窑址</h1> 惠山泥人厂 <h1>  无锡惠山泥人的发展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早期主要是手工作坊式生产。解放后,于1954年7月1日建立了“无锡市泥人石膏品工艺供销合作社”, 1955年初,改名为“无锡市惠山泥人生产合作社”,1958年8月,正式建立“无锡市惠山泥人厂”。</h1> <h1>  惠山泥人厂旧址,位于古华山路18号,原厂址部位已建起“中国泥人博物馆”,另保留有3幢老建筑,经修缮后已成为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由赵红玉大师工作室、乔锦洪大师工作室等入驻。图为早期的惠山泥人厂生产车间。</h1> <h1></h1><h1> 在无锡惠山泥人厂原址上建造的中国泥人博物馆</h1> <div><br></div><h1> 无锡泥人厂原生产车间,修缮后现作为泥人商场对外开放。</h1> <div><br></div><h1> 无锡泥人厂原生产车间,修缮后现作为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由赵红玉大师工作室等入驻。<br></h1> <div><br></div><h1> 无锡泥人厂原生产车间,修缮后现作为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由乔锦洪大师工作室等入驻。</h1> 西漳蚕种场 <h1>  原名“三五馆蚕种制造场”,由陆子容先生创建于1926年,他有姐妹三人兄弟五人,所以就取“三五馆”为场名,占地26000平方米,90年代时,高峰年产量可达60万张,占江苏省的五分之一,是江苏省内历史最悠久的蚕种场之一。该旧址见证了江浙一带蚕桑业从传统家庭、作坊式养蚕逐步走上工业化养蚕的发展历程。</h1> <h1>  西漳蚕种场旧址,位于天石路88号西漳公园内,现保留有三五馆(洋房间)、老五间、四间头、新五间、医务室、制冰井、生产设备、水塔等老建筑、老设施,已建成西漳蚕桑展览馆,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h1> <p><br></p><h1> 三五馆,亦称洋房间,建于1926年,整栋建筑面阔六间,进深三间,原为蚕种场办公室。现为西漳蚕桑展览馆。</h1> <p><br></p><h1> 老五间,建于民国时期,共三层,原为蚕种养殖车间。现由巴蜀堂茶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入驻。</h1> <h1>  四间头,建于民国时期,共两层,原为蚕种场职工宿舍,现改为展览馆商业用房。</h1> <h1>  医务室,建于民国时期,原为蚕种场医务室,现为王洋油画工作室。</h1> <h1></h1><h1> 制冰井,蚕种场80年代曾建冷饮厂,此为冷饮厂的制冰井。</h1> <h1></h1><h1> 现陈列于西漳蚕桑展览馆的蚕种场冷饮厂冷媒压缩机</h1> <h1></h1><h1> 建于八十年代的蚕种场水塔</h1> 北仓门蚕丝仓库 <h1>  中国蚕丝公司无锡北仓门仓库始建于1938年,60年代有过一次扩建,用于收购和存放蚕茧,是当年江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蚕丝仓库,它是无锡丝码头的象征,见证了无锡养蚕业、缫丝业的兴旺发达。</h1> <h1>  中国蚕丝公司无锡北仓门仓库旧址,位于无锡市梁溪区北仓门37号,现保留有1幢二层办公楼和2幢三层蚕茧仓库,均为坡顶砖木结构,清水外墙,室内面积共计13000平方米、每层层高近5米。2005年修缮后成为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现为江苏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h1> <div><br></div><h1> 蚕丝仓库建造时使用了大量的窑款青砖,来自无锡的20多家窑厂,极为珍贵。</h1> <div><br></div><h1> 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外景</h1> <h1></h1><h1> 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内景</h1> <div><br></div><h1> 原蚕丝仓库办公楼,修缮后成为艺术中心办公楼。</h1> 纸业公会 <h1>  纸业公会建于1908年,系无锡当时7家纸业企业联合组成的行业组织。至上世纪20年代,无锡有大中、协兴、振华等家庭手工造纸作坊15家,从业人员30人左右。</h1> <h1>  纸业公会旧址,位于梁溪区江尖96号,今江尖公园东侧中部,东临横浜,建筑呈中西合璧的风格,在其清水门头的上方,有残留“壬戌二月”(1922年3月)字样,三间三进,均为两层楼房。第二、三进为四合院式转盘楼,整个建筑保存完好,经修缮后现为吴稚晖先生陈列馆,2003年列为无锡市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图为在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中展出的纸业公所模型。</h1>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经过修缮后的纸业公会外景</span></p> <h1></h1><h1> 纸业公会清水门头上方残留的“壬戌二月”(1922年3月)字样</h1> <h1></h1><h1> 经过修缮后纸业公会现辟为吴稚晖先生陈列馆。吴稚晖先生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曾获联合国"世界百年文化学术伟人"荣誉称号。</h1> <div><br></div><h1> 纸业公会2003年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br></h1> 礼社蚕茧所 <h1>  礼社蚕茧所。建于国民初年。当时礼社桑田高产丰收,蚕种养殖质量及技术都居周边前列,有茧行十多家。现保留的这家原为薛子瑜蚕行,曾以股份制形式吸收茧农入投并引进日本烘茧设备。抗战期间,日军到礼社烧杀抢掠,但因这家蚕行使用的是日本设备,日军以为是日本人投资开办的工厂,故未予烧毁。</h1> <h1>  礼社蚕茧所旧址,位于惠山区玉祁街道礼舍村,现保留有多处烘茧厂房及烟囱,砖木结构,曾作为礼社村办企业厂房,现闲置空置,因年久失修,略有破损。第一栋为六间门面一条备弄,西面四间为收茧站,负责秤重、议价,东面二间为工作人员办公室、会议室。第二栋是一大厅,作仓储使用。第三栋是宽敞高大的烘茧房和仓库,高达两层楼,上设采光和通风的玻璃窗、百叶窗,下排铁管直通后院的蒸汽房。</h1> <div><br></div><h1> 礼社蚕茧所烘茧房外貌</h1> <div><br></div><h1> 礼社蚕茧所烘茧房和仓库</h1> <div><br></div><h1> 礼社蚕茧所收茧站</h1> <div><br></div><h1> 礼社蚕茧所蒸汽房烟囱,现已成为礼社醒目的标志。</h1> 九丰面粉厂 <h1>  九丰面粉厂。由蔡缄三、唐保谦等人集资创办于1910年,是无锡第二家机制面粉厂,因正对惠山九峰,故以“九丰”命名。工厂安装法国制造钢磨12部,有450匹动力及其它配套设备,日产面粉2500包,解放后由苏南企业公司租营,改名为公营无锡面粉厂。</h1> <h1>  九丰面粉厂旧址位于运河公园圆筒仓库东侧,保留有1栋14开间5层建筑,2009年修缮改建成为无锡市书画博物馆,总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2016年改为周怀民藏画馆。</h1> <div><br></div><h1> 周怀民藏画馆入口处门厅</h1> <div><br></div><h1> 周怀民藏画馆展区</h1> <div><br></div><h1> 周怀民藏画馆展区</h1> 王源吉锅厂 <h1>  创办于1837年的王源吉冶坊,是无锡众多冶铸作坊中最著名的一家,其生产的“双吉”牌铁锅,以轻薄、耐强火、不爆裂著称,畅销大江南北。后企业先后改名为王源吉锅厂、无锡锅厂。</h1> <h1>  王源吉锅厂旧址,位于伯渎巷120-122号,现保留有无锡锅厂办公楼、水塔等建筑。另外,1956年,王源吉锅厂需要扩建,政府曾将祝大椿故居主轴线上的第三、第四进建筑划给王源吉锅厂,此部分建筑现仍划入祝大椿故居统一修缮,并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h1> <div><br></div><h1> 原无锡锅厂办公楼,后改为锅厂职工宿舍。<br></h1> <div><br></div><h1> 早期王源吉冶坊的水塔及生产场所</h1> <div><br></div><h1> 保留至今的王源吉冶坊水塔<br></h1> <div><br></div><h1> 祝大椿故居,曾部分划入王源吉锅厂。<br></h1> <div><br></div><h1> 祝大椿故居,曾部分划入王源吉锅厂</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无锡工业企业发展亲历记》一书以“三亲”(亲历、亲闻、亲见)史料为载体,运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反映无锡市工业企业解放以来70年的发展变迁历程,文稿均为历史当事人、见证人、知情人的口述或文字记载史料,全书总计七册,420余篇文稿,220余万字,2200余张照片,是我市工业企业发展史中极为珍贵的史料。敬请期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