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的家乡位于古霍城北,地处黄土高原,由于大自然的造化,老天爷的恩赐,这里的地质、土壤、气候、环境等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最适宜红枣树的生长。因此,在我们家乡,最普遍,最常见,而且最令人骄傲和自豪的,也就是父老乡亲视为生命之树、摇钱之树,致富之树,希望之树的铁杆庄稼——红枣树。</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小时候,村里的房前屋后,地垅地边,沟沟洼洼,圪几圪旯到处都是红枣树。那一株株红枣树,就像个个昂然屹立的男子汉,铮铮铁骨,迎风傲霜,不屈不挠,奋发向上。春天红枣树开始吐出嫩嫩的新芽,长出尖尖的小叶,到处是一片绿色的生机。夏天,米黄色的小花,密密麻麻地开满了枝头,不时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淡淡清香。特别是到了秋天,天高云淡,景色怡人,红枣树上挂满了红玛瑙似的累累果实,看上去简直是一片枣的海洋,枣的世界,这一切,为偏僻而寂静的山村,平添了许多欢乐的气氛,迷人的色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红枣树属于果林系列,宜栽宜活,十分耐旱,生命力很强。它出叶晚,落叶早,树龄较长。听村里的老人讲,该树一般正常可活八、九百年,个别还可达到千年以上。红枣即是驰名中外的美味食品,又是表达情意的馈赠佳品,既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又有较高的医药价值,它可促进消化,增加食欲,健脾开胃,延年益寿。家乡的红枣无虫无害无污染,个大核小,肉厚皮薄,黑里透红,味道甜美,祖祖辈辈一直是人们喜爱的传统食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可生吃熟吃,也可鲜吃干吃;可蒸着吃,煮着吃,还可熏着吃,炸着吃。有的村民在采摘时,将完好无损的红鲜枣装入瓷罐,用酒泡制后食用,更是别有味道。通常人们采摘晒干后,用来做枣馍、枣糕以及一些枣食品。红枣滋润了一方土地,也养育了一方百姓,记得孩提时,红枣就是我们的干粮,身上的口袋里经常装着,饿了用它来充饥,方便实惠,吃到嘴里,甜在心里,觉得美滋滋的,真是乐在其中,其乐无穷。</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暑假期间,我每天坐在自己家自留地枣树上看枣。带上水,带上一根高粱杆,坐在枣树上制作络枣专用的络子。在高粱杆的顶端一节,用削铅笔刀在杆身上拉开一缕一缕的口子,大约一至二分宽的距离,在中间把杆皮挑起来,切断两根,把杆芯两端切断取出,切取大约一至二寸长一节,横撑在拉好的杆皮中间,络子就做好了。看准那颗枣好就伸出络子一络到手,想吃就吃,还把枣雕刻成各种各样的艺术品。那颗树上的枣是木是脆我都了如指掌。那种悠闲自在幸福的滋味至今令人回味无穷。</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家乡红枣树的历史究竟有多长,谁也说不清,随着时间的推移,解放以后,红枣生产便成为全村的主导产业,收入相当客观。但是,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四人帮”横行时期,那种“只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极左路线的干扰,红枣树却作为资本主义的尾巴,一下子被全部砍光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挫伤,经济收入受到了严重影响。</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的富民政策进一步深入人心,政府号召各村因地制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并派出技术员进行现场指导。广大群众长期压抑的心情一下子爆发了,栽植红枣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三类田全部退耕还林,不少粮食面积也推广了枣粮间作,短短几年,全村的红枣树又一次拔地而起,郁郁葱葱,恢复了昔日的情景。同时,还利用天然优势,大面积地进入酸枣接大枣。随着红枣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红枣品种逐渐增多,目前,全村有团枣、木枣、俊枣、灰枣、条枣、脆枣、蜜枣、梨枣等十多个品种。同时,通过保鲜、烘干,加工等远销全国各地,有的还飘洋过海,效益成倍增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如今,每当我闲暇回村,望着生机勃勃,傲然挺拔的红枣树,更萧然起敬。由此想到了祖祖辈辈生存在这黄土高原的家乡父老,他们不求索取,默默奉献,这是一种高尚的思想情操,这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眼下即将进入红枣的采摘收获季节,愿红枣能为憨厚淳朴的父老乡亲创造更多的财富,带来更多的实惠,我衷心地期待着家乡人民在小康建设的征途上,发枣财,早发财,尽快率先富起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