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华l"未来琴"的未来

周振华

<h3>"未来琴"的未来<br><br>周振华<br><br>追上未来,抓住它的本质,把未来转变为现在。车尔尼雪夫斯基如是说。<br><br>"未来琴",顾名思义。当下的琴,百年后的音。<br><br>任何事情及万物都有未来。人类对未来的思考和创造会带给我们精神与物质的非凡意义。赵岐生的"未来琴",是立志要制作出可以在今后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里能够持续发出美妙音响的小提琴。<br><br>"未来琴"的概念是赵岐生从漫长的制琴生涯中顿悟出来的,并不断付出实践加以修正与精调,最终去实现他的经典小提琴制作之梦。他现在活得极其简单,仿佛生命中只有琴,他的内心世界似乎容不得任何事情,除了小提琴,他对这个世界上的任何物像或存在都没有更多的兴趣。他显然已经到了迷恋、痴迷的程度。<br><br>当下,能冷静理性的屏弃急功近利,执意着眼未来,做离自己很远的事情,有谁能这样做,愿意这样做。但赵岐生向他的人生乃至生命承诺:我要做很久以后人们才有可能发现或关注的事情。那个时候我已经不在了,但我制作的100把小提琴百年之后哪怕还有10把、5把在大师的手中演奏,吾亦足矣!<br><br>盛中国他俩是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同学,后来一个拉琴,成为了小提琴演奏大师;一个制琴,小提琴制作大师。"盛中国可以!"他说。但他不允许别人这样评价他,他的自我评价是:我只将将到师,离大师还远着呢,绝对不敢当。师,这是我对自己最客观最真实的估价,评价一个人要像音乐的音准,得靠谱,实事求是,一旦失真,旋律就不美妙了。<br><br>赵岐生,陕西人,3岁就来到了北京。他的言谈举止,行为坐卧,有老派儿北京人的那股劲儿,局气、义气,讲礼儿,好面儿,言直口快,秉性爽利,其生活繁复、细腻、自信、超然。看来文化和时间能使一个人乖乖地顺从和降服。<br><br>1959年,正在读初三的赵岐生报考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和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结果被两个学校同时录取,而他选择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他的同学里还有盛中国,后来二人成为好友。<br></h3> <h3>2000年,赵岐生寻觅到一块宝地,论证后在京郊草莓之乡的一村庄修建一处制作小提琴的特殊琴房。环境幽静、恬淡,远离喧嚣。这里任其无限想象,执着地追寻着小提琴制作的未来。每年新年前后,便是草莓上市的季节,路旁挤满了销售草莓的摊点,红彤彤的新鲜草莓给人们带来喜性与欢欣。间或,一首悠扬的小提琴韵律从赵岐生的琴房传来,回响在希望的田野。<br><br>赵岐生制琴工艺在手,灵感于心。提琴的每一个零件,他都赋予了它们生命的灵性,所以才有了质感和回响。2017年著的《提琴制作声音拾零》一书,由盛中国作序,在业界提出一个崭新的制琴理念。<br><br>今年,赵岐生已制作三把琴。他认为,一个好的制作师,就是全身心挖掘自已的潜能、排除干扰,做出最好的琴来。他一直以三百年前,意大利克利蒙那小镇中的制琴大师斯特拉迪瓦里为榜样,大师12岁学徒,18岁成立自己的制琴作坊,从此再未离开过自已做琴的房间。他活到93岁,一生中经历无数次大瘟疫与战争,全镇一半以上的居民都逃荒而去,但他仍然在做琴,在当时疫情死亡率十分之四的情况下,他却安然无恙,并成为后代制琴师的楷模。这是老天对一位执着者的奖赏。赵岐生从2000年就沉在乡下的工作室,一天到晚制他的琴,几乎不出门。<br></h3> <h3>多年前,盛中国在试奏赵岐生和另一位小提琴制作师的新琴时,称赵氏琴属于"未来琴",而那一位的是现代琴。盛中国奏后评价:“声音平均度好,干净、饱满。”这是赵岐生第一次听到演奏大师对小提琴制作的两种不同的表述与定位。<br><br>什么是未来琴与现代琴,盛中国是这样阐述的。现代琴是现在就需要达到最好的音质,而未来琴则需要经过长时间不断演奏后,才能逐渐达到最好的声音。这个解释与赵岐生对小提琴制作的认识是不谋而合的。赵岐生的这个认识来源于维塔契克的研究,他把这两种不同的提琴制作定位为:"充分振动"与"抑制振动"。<br><br>于是赵岐生便得出结论:新琴要想能成为古典名琴,必须要用抑制振动的模式去制作,然后经过长时间的演奏百年后量变为古典名琴。<br><br>赵岐生的时间很宝贵。制造提琴虽然用的是双手,但他的脑子一分一秒都不间断地思考着琢磨着。已是77岁的他越来越没有一丁点闲工夫,视琴如命。来他琴房的人想与他交流,一定要然及有关小提琴的话题,或者用他制作的提琴演奏曲子,否则他真的没有时间闲陪你在那云山雾罩。你的话不能触动他,他会目不转睛地盯着你,一直沉默着。他等着你赶快做出反应,言归正传,说些他听得进去的,有用的,沾边的。这时看着他的眼神你会非常紧迫,自然会有压力,你如果不想在他面前显得白痴,就要顺着他的气场跟上他的节奏。不然再不开始交流,局面会很尴尬。如果你听他讲的入神,他略加甄别后,你不是在装,他确认他的话真的没有对牛弹琴,或是你说的话靠他的谱儿,这时他的话语会渐渐递进以至会滔滔不绝。他希望你问及得很深,很内行,对他有用,有启发。这样他会不厌其烦地和你讲个明白。他愿意讲,但一定是有的放矢。他的时间真的很宝贵。<br><br>赵歧生就这样在他的小提琴制作的生涯中,执着的追求与探索。他说:“做琴是件需要安静的事,我不出门,又住在乡下,除了制琴,没什么额外活动。对我来说,影响我制琴的因素,只有重病与身故。制琴,我将坚持至终。” <br><br>于2020年8月26日<br></h3> <h3>周振华,北京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北京文联第七、第八届理事。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第三届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兼中国散文学会作家书画院院长、北京书协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荣获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第五届老舍散文奖,第五届北京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br><br>文学和书法作品发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文艺报》《文学报》《中国作家》《收获》《小说选刊》《十月》《北京文学》《山花》《当代人》《散文百家》《散文海外版》《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等。<br><br><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