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最惨烈最悲壮的第一场重要战斗,是关乎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之战。数万红军战士用生命和鲜血保护党中央突出重围。</p><p> 湘江战役最大的意义在于,广大红军指战员在湘江战役危难险恶的环境中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血与火的洗礼,他们用忠诚和担当、生命和鲜血铸就了伟大的湘江战役精神。</p><p>什么是湘江战役精神?简单地说,湘江战役精神就是长征精神最生动、最集中、最具体、最核心的体现,是伟大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p><p> 习近平同志指出,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精神;就是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胜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精神。这种伟大的革命精神在湘江战役中表现得尤为突出。</p><p> 湘江战役精神的内涵及现实意义:</p><p> 一、理想崇高、信念坚定、无限忠诚、勇于担当是湘江战役精神的灵魂。</p><p>湘江战役中,面对危难险境,广大红军将士怀着对党无限忠诚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发扬奋不顾身、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完成了掩护中央纵队和红军主力突破湘江的艰巨任务。</p><p>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面对装备和人数远胜于己的敌人,要突破号称天险的湘江防线是不可想象的。红军战士对党和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是红军精神动力之源,是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取得革命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新长征中所需要倡导和弘扬的正确价值观。</p><p>传承和弘扬湘江战役精神,就是要对党绝对忠诚,坚定信仰。对党忠诚,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干部队伍的必然要求。坚定信仰,是共产党人精神追求。衡量干部是否有理想信念,关键看是否对党忠诚。领导干部要忠诚干净担当,忠诚始终是第一位的。</p><p> 二、 不怕困难,敢于战斗,勇于突破,勇于牺牲是湘江战役精神的核心。</p><p>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宁死不做敌人的俘虏,断肠铭志,红五团政委易荡平为不拖累战友,舍生取义。湘江鏖战,尽管红军损失惨重,饥困交加,但广大红军战士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面对疯狂的敌人,表现出了不畏強敌,敢于战斗,勇于突破、不怕牺牲、前仆后继、连续奋战的革命精神和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p><p>传承和弘扬湘江战役精神,就是要敢于作为,敢于突破,敢于创新。</p><p>三、维护核心,听从指挥,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是湘江战役精神的精髓。是不断强化政治意识、核心意识、大局意识、看齐意识的结果。</p><p>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一切以大局为重,是长征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而在湘江战役中体现得就更为明显。湘江战役中,特别是12月1日这天,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生死存亡在此一举!中央红军各军团自觉维护中央的权威,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从革命的根本利益出发,主动承担最为艰险的任务,勇于牺牲自己而力保全局,广大红军指战员,在一切为了保卫党中央,誓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号口下,顾全大局,团结协作,一切行动听指挥,面对凶恶的敌人,不怕牺牲,顽强战斗,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长征史上最华丽的篇章。</p><p>传承和弘扬湘江战役精神,就必须始终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不断强化政治意识、核心意识、大局意识、看齐意识。 湘江战役精神与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四个意识”是一脉相承,相辅相成的。</p><p>四、一切为了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清正廉洁、严守纪律是江战役精神的本质要求。</p><p>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长征是播种机,是宣传队。红军走到哪里,就把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宣传做到哪里。湘江战役中,红军用严明的纪律,塑造一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形象。</p><p>在湘江战役时,红34师的红军战士翻越无人的宝盖山区后,来到绕弯村,有几名又饥又渴的红军战士,想到村上找吃的,可是,村上里的人都躲出去了。他们在一个姓蒋的老大娘家里,找到一锅半粥半菜的小猪潲充饥,临走时,他们在锅里放了10余个银毫子,还留了张字条说明情况和表达对主人的谢意。</p><p>红军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老百姓。尽管天天行军打仗,给养困难,但从不乱拿老百姓一点东西。许多地方的贫困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生活十分凄苦,红军将士宁愿忍饥挨饿也要用自己的衣食救济他们,打来的地主豪绅的浮财粮食也大都分给了贫困群众。红军用自己的言行,使农民群众深深体会到,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是自己的队伍。</p><p>在湘江战役中,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清正廉洁,关心和爱护士兵,正如一幅对联所说,“红军中官兵夫衣着薪饷一样,白军里将校尉饮食起居不同。”</p><p>正是靠着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和严明纪律,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唤起了人民的革命热情,从各方面支援红军:有的为红军探听军情,有的帮红军磨米送饭,也有的帮红军挖战壕、运送弹药;还有的主动为红军带路、架桥、挑行李、抬担架等。同时,当地百姓还冒着“通匪、窝匪、济匪”被杀头的危险,保护红军伤员和收留失散红军。据少共国际师师长彭绍辉同志日记记载,仅在土桥阻击战中,全州就有两百多名修路工人在战场加入红军队伍,协助少共国际师防守鲁塘、土桥、屏山渡。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支持是胜利突破湘江的坚强后盾。</p><p>传承和弘扬湘江战役精神,就是要时刻牢记党的群众路线。历史经验深刻说明,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古语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能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是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增强群众观念,准确掌握群众所思、所忧、所盼,问政于民,问需于民,保障和改善民生。</p><p>五、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红军血战湘江用生命和鲜血检验出的真理。</p><p>回顾湘江战役的历史,在湘江战役之前,我党受“左”倾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思想的干扰,对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内正确的战略思想一再打压。没能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和形势,没有能实事求是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教条的照搬国外的经验,坚持“堡垒对堡垒,拳头对拳头,御敌人于国门之外”的策略,致使中央红军丧失了许多宝贵机会,遭受重大损失。湘江战役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我党的生命线。</p><p>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铭记历史,方能照亮未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学习和挖掘湘江战役中体现出的革命精神,对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形成全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