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离开了襄阳,我在晚上就到达了河南洛阳,第二天一早就起来了,今天的目的地就是洛阳著名的景点龙门石窟。</p> <p>转了几趟公交车,我终于来到了龙门石窟景区。</p> <p>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p> <p>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p> <p>进入龙门石窟景区前,我走了一段长长的河堤大道,这点路算不了什么,和登武当山比起来,简直就是在休养。</p> <p>这里是景区游客中心,每个游客都必须在这里购票进入景区。</p> <p>这座龙门大桥就是景区大门,也是景区检票口,这真奇葩,景区连检票厅建筑都省了,看来这个景区建造费用不高。</p> <p>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p> <p>从这座桥下穿过,我们就算进入了景区。</p> <p>来龙门石窟参观的游客不少,但大多数都是来去匆匆,因为观赏石窟必须要有历史专业知识,不然就只能走马观花不知所以然,在景区里糊里糊涂的走过,而且还枯燥乏味。</p> <p>看看这些游客,一个小鱼池就可以欣赏半天。</p> <p>一个小孩坐石莲台就可以吸引一群围观者,说明多数游客在这里找不到热点。而敦煌莫高窟就用各种吸引游客的方式来赢得游客的芳心,除了石窟,还有其它小景点吸引你的眼睛。</p> <p>这里是奉先寺,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位于洛阳市龙门石窟西山南部,始雕年代说法不一,唐代上元二年(675年)完成,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p> <p>奉先寺供奉卢舍那大佛,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是龙门石窟所有龛窟之中规模最大的造像。奉先寺石像原本是彩绘石刻,但随着水浸、风化等原因导致色彩脱落。</p> <p>奉先寺南北宽约34米,东西深约36米,置于9米宽的三道台阶之上,龛雕一佛、二弟子、二胁侍菩萨、二天王及力士等十一尊大像。</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露天佛龛,形态各异、刻画传神的造像显示了盛唐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成为石雕艺术史上的奇观。</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日本天皇对大唐文化极其推崇,</span>光明皇后<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非常敬仰武则天,武则天创建的</span>大云寺<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被认为是仿效的对象。</span></p> <p>武则天在龙门奉先寺雕刻卢舍那大佛石像的消息,由入唐求法僧传至日本,影响了东大寺的建设。</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奉先寺开凿时间不明,但完工时间有碑刻记载为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于咸亨三年(公元672年)武则天‘助脂粉钱两万贯’用于加速开凿时间。——出自坐下石碑《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奉先寺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佛龛。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称“奉先寺”。</span></p> <p>站在奉先寺可以俯瞰下面的伊河,伊河是中国黄河南岸支流洛河的支流之一,源于熊耳山南麓的栾川县陶湾镇,流经嵩县、伊川,蜿蜒于熊耳山南麓,伏牛山北麓,穿伊阙而入洛阳,东北至偃师注入洛河,与洛水汇合成伊洛河。全长264.88公里,流域面积6100多平方公里。</p> <p>伊河、洛河撑起了河洛文化的一翼厚重,“伊洛文明”被西方一些历史学家称赞为“东方的两河文明”。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就在伊河两岸。</p> <p>洛阳是中外闻名的历史名城,她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的南岸。因地处洛河北岸而得名,意为洛水之阳。</p> <p>洛阳在历史上曾是众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称“九朝古都”。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洛阳曾长时间地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今天,我们去参观的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便是众多的文物古迹之一。</p> <p>龙门石窟,在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口处,距市区12.5公里,从北魏太和十九年开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共同组成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p> <p>龙门,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伊阙”,香山(东山)与龙门山(西山)东西对峙,伊水从中流过,形成一座壮丽的门阙。后因处于隋唐帝国之南,又称龙门。</p> <p>所谓“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开凿的洞穴,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贮藏食物和东西。</p> <p>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绘动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现象出现并作为佛教信徒、僧侣礼佛和修行的场所,却是在古印度兴起佛教后出现的。</p> <p>宾阳洞,原名叫灵岩寺,由宾阳中洞、宾阳北洞、宾阳南洞三个洞窟组成。</p> <p>宾阳洞始凿于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 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北魏宣武帝为孝文帝、文昭皇后主持开凿的皇家第一窟,用以铭记孝文帝迁都洛阳和进行汉化改革的历史功绩,也是我国正史中唯一有确切记载的石窟。</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宾阳洞明人彭纲就曾在《题龙门石像》中写道:“当时锤凿斫(zhuó)民脂,万金不惜穷妖奇”,指的就是该洞窟的开凿。</span></p> <p>宾阳北洞正壁主尊佛像呈现出特殊的“剪刀手”手势,这其实是一种极少见的佛教手印。结合双手的姿势来看,高举胸前,右手掌心向上,拇指、无名指与小指屈起,其他二指伸直,左手掌心向下,屈无名指及小指,伸直其他指,这是一种颇能传达强烈意志的手印。这尊佛像因拇指风化,而食指、中指间隙过大,颇似现在大家习惯摆出的剪刀手类似,故而被网友戏称为“剪刀手”佛。</p> <p>宾阳南洞的主佛阿弥陀佛面部丰润,唇厚,衣纹自然,流畅。改洞造像上续北魏刚健雄伟,下开唐代生动活泼,属于过度时期的风格。宾阳三洞前后营造时间长达24年,用工80余万人,但是,北魏时期仍然只完成了宾阳中洞,宾阳南洞、宾阳北洞一直到隋唐时期才相继完成。</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宾阳洞内的《伊阙佛龛之碑》通高约5.00米、宽1.90米。由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谏议大夫褚遂良书。字共三十二行,满行五十一字。计一千六百余字。碑文主要记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其母长孙皇后逝世后做功德而开凿,太宗贞观十五年李泰与太子李承乾争夺太子位,李泰借为母亲开窟造像做功德,实有获得太宗好感,为自已捞取政治资本的目的。由于洞内光线太暗,只能拍拍外面的复印件了。</span></p> <p>落成后,唐太宗于这一年的十一月辛卯亲自大阅于伊阙。这通碑原应为北魏所雕的宾阳中洞的造窟碑,到了唐代李泰为节省费用,竟就势磨去原有碑文,又重新雕刻成唐碑的。 关于该碑的记载,始见于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欧阳修之《集古录》及赵明诚之《金石录》。</p> <p>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龙门由大禹治水中所开凿,鱼跃龙门的传说亦发生于此。其石窟则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p> <p>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今多已褪色。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与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后加麦积山石窟称四大石窟。</p> <p>这里的洞窟雕像大的大小的小,大的高达十几米,小的只有几厘米,真是各种形态应有尽有。</p> <p>龙门石窟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p> <p>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仪态雕刻的卢舍那大佛,以及在洛阳皇宫紫微城建天堂的消息传入日本后,圣武天皇发愿“朕亦奉造”,在奈良建立东大寺。</p> <p>另有孝文帝为冯太后凿古阳洞、兰陵王孙于万佛洞造像、李泰为长孙皇后造宾阳南洞、韦贵妃凿敬善寺、高力士为唐玄宗造无量寿佛等。</p> <p>龙门石窟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的趋势,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又经历天竺、新罗、吐火罗、康国等国家营造,发现有欧洲纹样、古希腊石柱等,堪称全世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石窟。</p> <p>龙门石窟碑刻题记2860余品,有古碑林之称。代表作:“龙门二十品”、龙门双璧(褚遂良《伊阙佛龛碑》、宋真宗《龙门铭碑》),是中国书法艺术之杰作。</p> <p>在禹凿龙门之前,龙门山是一个相连的整体,不分东西两山。</p> <p>伊水在龙门山之南积聚,受阻于此山无法向北流出,形成了一片汪洋,时常洪水泛滥。因此,大禹凿开龙门山,使龙门山分为东西两半,伊水便得以从两山中间向北流出。</p> <p>龙门山可作东西两山的统称,在其被伊水(伊河)分为两半后,其东山于武则天建香山寺后而专称“香山”,而西山则继续称“龙门山”。</p> <p>传说中那个洪水泛滥的时期,洛水和伊水都因受阻而形成一片大的汪洋,类似于堰塞湖,当然在那个时期形成的规模远比堰塞湖大得多。人民窘困不堪,溺死甚多。</p> <p>大禹甚至遭受洪水之苦,于是带领人民首先疏通了洛水,使之注入黄河,而伊水受阻于龙门山,因此凿开龙门山使得伊水和洛水汇合一起注入黄河,从而解决了这里的水患。</p> <p>鱼跃龙门的传说故事,便发生在今洛阳龙门石窟所在地。李白《赠崔侍御》:“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诗中的“孟津”即今洛阳下辖县,北临黄河。</p> <p>相传,禹辟伊阙以后,水流湍急,游息于孟津(今洛阳下辖县)黄河中的鲤鱼,顺着洛、伊之水逆行而上,当游到伊阙龙门(今洛阳龙门石窟所在地)时,波浪滔天,纷纷跳跃,意欲翻过。</p> <p>跳过者为龙,跳不过者额头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所以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赠崔侍御》诗中写道:“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p> <p>鱼跃龙门,又称鲤鱼跳龙门、鲤跃龙门等。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事业成功或地位高升。</p> <p>在龙门伊阙的石窟开凿前,曾爆发过一场伊阙之战。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大将白起率秦军在伊阙龙门大破魏韩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亦可谓白起的成名之战。</p> <p>战争中,秦将白起针对韩、魏两军互相观望,不愿当先出击的弱点,以少量兵力钳制联军的主力韩军,以主力猛攻较弱的魏军。</p> <p>魏军无备,仓促应战,迅即惨败。韩军震慑,且翼侧暴露,遭秦军夹击,溃败而逃。</p> <p>白起乘胜挥师追击,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攻占伊阙,夺取魏城数座及韩国安邑以东大部分地区。</p> <p>魏、韩两国割地求和。战后,韩国精锐损失殆尽。秦国则以不可抗御之势向中原扩展。</p> <p>白起擂鼓台,位于龙门桥东边,据说那里就是伊阙之战时,白起擂鼓助战的地方。</p> <p>这里是万佛洞,<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span></p> <p>万佛洞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p> <p>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环绕莲花周围的为一则碑刻题记:“大唐 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它说明了该洞窟是在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的主持下开凿的,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p> <p>洞内主佛为 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简洁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无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唯我独尊。主佛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力士,那奋力向上的雄姿与主佛的沉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更加衬托出主佛的安详。</p> <p>主佛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她们或坐或侧,或手持莲花,或窃窃私语,神情各异,像是不同少女的群体像。五十二代表着菩萨从开始修行到最后成佛的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p> <p>在洞内南北两壁整齐地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在南北两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乐人,舞伎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体态轻盈,婀娜多姿。</p> <p>整个洞窟金碧辉煌,向人们展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理想国土,烘托出一种热烈欢快、万众成佛的气氛。</p> <p>过去认为,龙门地区石窟的营造自北魏至宋,实则不然。</p> <p>龙门地区的石窟始凿于北魏,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清等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p> <p>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p> <p>北魏,代表洞窟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等。东、西魏造像,大都是在北魏洞窟壁面上补刻小龛。龛形无大变化,龛饰趋于简化。另有东魏强弩将军掖庭令赵振造弥勒像记、东魏武定元年铭石造释迦五尊立像等。</p> <p>北齐,药方洞中五尊佛像都是北齐造像的特征。另有北齐延军舍合邑廿二人等造像记等。</p> <p>这里是潜溪寺,又名斋祓堂,是龙门西山最北边的一个石窟寺。创建时代不详,唐人的诗文中未有记载。寺名最早出现于宋人的一些诗文中。</p> <p>潜溪寺相传曾是唐朝宰相李藩的别墅,极盛于宋金之时,清代原建木结构窟檐。1990年改建为仿唐木结构样式,铺石板地面。</p> <p>潜溪寺的创建时代不详,唐人的诗文中未有记载,《引日洛志》云建于后魏,不足为据。</p> <p>潜溪寺名最早出现于宋人的一些诗文中,例宋庠《自宝应逾岭至潜溪临水煎茶》诗云:“过岩逢石坐,寻水到原回”。天籁吟松坞,云腴溢茗杯”。</p> <p>隋唐五代,代表洞窟有大卢舍那像龛、敬善寺、万佛洞、惠简洞等,是龙门石窟造像的鼎盛时期。</p> <p>宋代,分布有陈抟“十字卷碑”、宋真宗“龙门铭碑”。宋朝还在龙门石窟新凿了一些洞龛,并为保护卢舍那雕像,加盖了9间木构屋檐式建筑,俗称“九间房”。</p> <p>明代,惠简洞窟外门楣表面,以阴线刻出五个方形及半圆形碑首碑形题记,时代均为明万历31年3月吉日立,为捐资修路的题记。</p> <p>清代,乾隆帝于1750年游幸龙门,在龙门香山寺留下御碑亭。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西逃。回京时途经龙门参观了古阳洞,下令把洞中主佛释迦牟尼整修成老君像,洞改名“老君洞”。</p> <p>游完了龙门石窟,甚感枯燥无味,因为即使我喜爱历史典故,但是面对这群洞窟雕像,也是形同嚼蜡,索然无味,正是和大家一样,来去匆匆,不想再来第二次。</p> <p>没想到走出园门看见一片晚开的洛阳牡丹,洛阳牡丹盛开于四月,没想到五月下旬还有落单的洛阳牡丹。其栽培始于隋,鼎盛于唐,宋时甲于天下。它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富丽堂皇,寓意吉祥富贵、繁荣昌盛,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p> <p>洛阳牡丹花朵硕大,品种繁多,花色奇绝,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9大色系、10种花型、1000多个品种。花开时,洛阳城花海人潮,竞睹牡丹倩姿芳容。</p> <p>走出景区的时候,看见一群老外,其中一位头戴红五星帽,这种打扮使我对他们有一种好感,我以为是俄国人,结果一打听才知道是美国人。</p> <p>红五星是中国的象征,不少老年人都应该知道著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他的名著《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这里的红星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我眼里,头戴红五星帽子是对中国的一种尊重,因此也赢得我的尊重。这样一说,这位老外也来兴趣,一定要和我合影一张留作纪念。</p> <p>我一般不自拍的,更不会在游记里露面,这次例外,我要彰显中美两国人民都是爱好和平的,我的文章到此结束,明天我带大家去看看全国著名古寺洛阳白马寺,我们白马寺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