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传》摘录

人在旅途汤涌

作品内容简介 <p>“钟南山”这三个字,几乎成了讲真话的代名词。每当流行性疾病气势汹汹来袭时,他一针见血的言论总能引起轩然大波。一个医生居然拥有让某些权威部门相形见绌的公信力,的确匪夷所思。</p><p><br></p><p>尽管非典已成为历史,可亲历者终身难以忘记。当初他急于查明病毒,却触犯了“国家机密”;危重非典病人避之唯恐不及,他却主动请缨;面对错误疫情报告,他公而忘私毅然揭开真相……质疑也好,责难也罢,老百姓的口碑让钟南山巍然屹立。</p><p><br></p><p>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走上非典岌岌可危的风头浪尖?是什么力量让他承载了巨大的压力,毅然挑起千钧之重?是谁让他身不由己陷入是是非非的旋涡?是什么磨难使他从一个遭人白眼的“医生”成为一言九鼎的医学权威?</p><p><br></p><p>阅读钟南山坎坷多舛的人生传奇,你会汲取一种无私无畏的力量,确定一个坚定不移的目标,树立起不懈追求的信念,奋发有为,坚不可摧!</p><p><br></p><p>作者简介:</p><p>叶依,北京人,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资深记者,多年参加全国两会报道。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新生代诗人,为已故诗人顾城妻子谢烨的生前女友。于1982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诗歌、散文及小说刊于权威文学刊物《人民文学》、《十月》、《当代》、《散文选刊》、《北京文学》等。有文学作品专著问世,其中最有反响的是1997年出版的先锋散文集《爬过早晨》。散文诗于1995年由中央广播电台隆重介绍和联播。单篇作品早年选入花城出版社、大众文艺出版社的文学专集。健康报道作品受到《人民日报》阅评组好评,新闻报道多次刊发于《人民日报》。</p> 关于他的父母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钟南山与父亲钟世藩、母亲廖月琴、妹妹钟黔君</span></p> <p>钟世藩,我国著名的儿科专家。他与妻子廖月琴,为厦门同乡,是一同留学美国的医学专家。廖月琴是广东省肿瘤医院的创始人。“文化大革命”期间,56岁的她,不堪红卫兵与大字报的羞辱而自杀。钟世藩、廖月琴——钟南山的父亲和母亲。</p><p><br></p><p>“一个人要能够给世界留下点什么东西,才算没有白活。”钟世藩这句话让钟南山终生难忘。当钟南山年少时,钟世藩教育他要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不负一生。</p><p><br></p><p>钟南山谈起他的父母,显得满怀深情。他说,他的性格能够融入社会,这一点和他的父母有很大的不同。他的父母是典型的传统知识分子,很有风骨。钟南山说,他的人生哲学是,生活在这个社会,就必须融入进去,只是自己不因融入而丧失原则。“人首先必须能够在社会上生存。社会有公平的事情,也有不公平的,一定要坚持做人的底线,只要守住底线就行了。如果什么都是原则,那就没有了灵活性。很庆幸,我比我的父母要灵活些。”“我和父母不同。我既看到社会光明的一面,也看到不光明的一面,但是我毕竟看到光明的了。尽管那个时候中国颠倒黑白、动荡不安,但也并非一无是处。”“现在更是如此,国家在不断地进步。虽然很多东西不如想象的那么美好,但是国家毕竟正在往高处走,在不断地改进。所以我说,我比较能够适应社会。同时,我也不会丧失原则。”他的原则,是坚持真理、不讲假话。</p> 关于他的早年 <p>广州解放前,活跃的钟南山每天都可以看到好看的美国电影。他特别喜欢武侠片,到了痴迷的程度。电影看多了,他就想模仿武侠:手臂一举、腿一抬,就能在天上飞。他要撑开一把伞,往楼的外面跳,还想象着:滑翔上一段时间,然后慢慢降落。关键是滑翔的那一段距离,太美妙了!太勾魂儿了!他越想越得意。那年,钟南山才11岁。他真的一点儿也没有感到害怕。他专门找了一把很结实的大布伞,趁家里没有人,上到最高的三楼,推开窗子,慢慢地把伞撑开。这时,他好像看见一个游侠就在眼前飘啊飘……他想象着手中的伞,会带着他在半空飘,然后慢慢地、慢慢地降落……他一纵身就跳了出去。手里的伞马上就翻过去了。结果,他像一块石头一样重重地摔在地上。还好,下面是草地。清醒过来之后,钟南山根本说不了话。他的父母都上班了。过了大概一个小时的样子,他终于能慢慢地爬起来了。“当时如果是头先着地,也就没命了,哈哈。”钟南山回忆说,这一次是他自己干的,“小的时候真是调皮”。</p><p><br></p><p>“人不应该单纯生活在现实中,还应生活在理想中。人如果没有理想,会将很小的事情看得很大,耿耿于怀;人如果有理想,身边即使有不愉快的事情,与自己的抱负相比也会很小。”老师这番朴实的话语,竟然刻在了少年钟南山的心头。</p><p><br></p><p>1964年年底到1966年年初,钟南山积极投身于“四清”运动。他从北医被派往山东胶东半岛乳山县下乡体验生活,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钟南山和山东胶东半岛乳山县的农民共同生活,产生了很深的感情。直到他40多岁以后,乳山县的农民还写信给他,希望他“回去看看”。</p><p><br></p><p>钟南山说,在英国的学习给他最好的教育是实事求是。爱丁堡大学给他的两样最重要的东西,第一是:如果第一步还没有走好,绝不走第二步。就是要踏实,即使再小的事,也要如此对待。第二是:不要认为权威的话就是对的,一定要相信自己所看见的事实。</p> 关于参加体育运动 <p>钟南山有一种不服输的性格,这有赖于他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就参加体育比赛,参加各种竞赛。通过参加体育比赛,更培养了他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勇于拼搏的精神。所以,除了父母的影响,给他人生最重要影响的就是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p><p><br></p><p>1956年,在钟南山大学一年级的下学期,学校传来喜讯:周恩来总理要接见北京高校的“三好学生”。霎时,整个北京医学院都为这个喜讯沸腾了。钟南山所在的年级有将近600人,但是只能选上两三个同学。钟南山的学习成绩和很多同学差不多,但是他有一个特殊的条件,就是体育成绩很好,曾在高校运动会上拿过冠军。所以,他幸运地入选,受到周总理的接见!</p><p><br></p><p>1959年8月份,在第一届全运会的预选赛中,钟南山以54秒2的成绩,打破了当时54秒6的男子400米中栏全国纪录。1960年2月,北京医学院为钟南山在首届全运会期间打破男子400米中栏全国纪录,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大会。1961年,钟南山还夺得北京市运动会男子十项全能亚军。</p><p><br></p><p>“我为什么到现在还喜欢体育运动呢?因为它能培养人的三种精神,一个是竞争的精神:一定要力争上游;第二是团队精神;第三是如何在一个单位时间里高效率地完成任务,就像跑400米栏,练了一年,成绩才提高3秒,每一秒都那么宝贵。把体育的这种竞技精神拿到工作、学习上来,是极为可贵的。”他利用各种会议的场合,特别是媒体的宣传,重复这样的宝贵经验。他也建议身边的部下、朋友,让孩子爱好体育,要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与合作能力,这对他们的人生很重要。他甚至现身说法,苦口婆心。</p> 关于讲真话 <p>追求真实,是人类对真理、公平、公正及审美的渴求。现实的真实,那些难以抉择的结论,时常绕一个弯儿,才到人的手中。因此,真实时常是熠熠生辉的,成为经典留存于世,供来者仰望。</p><p><br></p><p>钟南山,讲真话的真人,却也曾有顽皮任性的童年;他是顶天立地、敢作敢为的英雄,却也有寻常之人的喜怒哀乐;他的声名已如日中天,但是,他永远向人民弯腰,为医学鞠躬尽瘁。他的真话,代表了民声,所以人民尊他为真话英雄、敢于直言的“大炮”。钟南山院士,一位研究呼吸疾病的科学家,不仅在医学领域有卓越的贡献,而且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人会发出如此赞许的心声,因为他从来不会报喜不报忧,从来不怕忠言逆耳。他的真话,赢得党和政府的高度评价,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一道开明与自由的新天地的帷幕,是如此栩栩动人地拉开。这一幕,让英雄不计牺牲,只欣慰于胜利。</p><p><br></p><p>科学,无论是怎样的奇迹,都惧怕被蒙上谎言的外衣,真理需要斗士。</p><p><br></p><p>瘟疫并不可怕,因为真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上没有了方向。</p><p><br></p><p>政治上说假话害人,医学上说假话是要出人命的。所以不管在政治上,还是在学术上,每逢需要让别人认可,钟南山就首先摆出事实,即依据。讲真话,才是尊重事实,才是讲科学;讲真话,才不会是非混淆,甚至黑白颠倒……</p><p><br></p><p>那个时候培养出来的人,有非常严谨和实事求是的恒定素养。对钟南山一生影响最深的是,他的父亲说任何话、做任何事,都讲依据。无论在何种境遇之下,钟世藩都告诫钟南山:要诚实、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p><p><br></p><p>有评论说,在中国,哪里有钟南山,哪里就被破除了说假话的氛围。钟南山说,他这样做,有的时候的确会让领导为难,“但是,得讲真话啊”!</p><p>对于国家,对于民族,钟南山是积极乐观、充满希望的:“很多东西、很多事,是不可能一下子到位的,都要慢慢来。我自己也在进步。2003年以后,我慢慢地懂得了怎样更好地做人,我自己也在学。”比如说,怎样更好地讲真话。</p> 关于抗击非典 <p>2003年春夏之交,在中国,特别是在非典这种氛围中,讲真话是非常不容易的。钟南山讲真话的方式,在当时的氛围下至少比讲假话好,破除了讲假话的氛围。钟南山的真话,毫无疑问,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按呼研所工作人员的话说,与其说是非典成就了钟南山,不如说是道义将使命给予了有铁肩的人。是这样一个重大考验,把钟南山放到了历史的天平上。非典这个突发事件,让钟南山脱颖而出,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然而,正所谓偶然产生于必然,钟南山凭的是一贯的积累、坚实的底蕴。</p><p><br></p><p>2003年非典期间,钟南山敢于坚持真理,几乎蒙受“泄露国家秘密”的误解去发现病毒,力挺“冠状病毒”之说,坚持以皮质激素控制非典病情,危急关头主动请缨,顶着政治压力说出真相。不仅如此,他为国家挽回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的作为,表现了一位科学家的使命感和责任心。非典后期,他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对非典病毒宿主的搜寻、核实与考证工作,为打赢抗击非典战役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当2004年非典出现卷土重来的迹象时,又是他在关键时刻面对香港媒体,说出了重要的事实依据。</p><p><br></p><p>抗击非典战役展现了钟南山的科学精神,民众敬重的也是他的科学精神,他对整个社会的推动靠的还是他的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说白了就是讲真话、讲实话、讲有事实依据的话。</p><p><br></p><p>凡是了解钟南山秉性的人,都认为他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昧着良心说假话。自从非典一开始,他就在心里不由得犯合计:老是有那么一种感觉,好像自己专门喜欢跟谁较劲似的;老是觉得不管走到哪儿,自己都不是一个太受欢迎的人。</p><p><br></p><p>媒体因为钟南山的威望和直言而追踪他。他是非分明、仗义执言,但是面对无论多么严酷和尖锐的问题,他从来都对事不对人,钟南山从不希望因为他的说法,他的建议、批评甚至指责,而使相关的人受到过分的追究。匡正风气、教化社会、推进文明,这,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专门针对人。</p><p><br></p><p>“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在如此危难之际,钟南山果决的声音,像攻城的大炮,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开辟了通道。这句事后被无数家媒体,尤其是主流、权威媒体迅速传播的豪言壮语,有着深厚的社会根基。英雄主义,无论任何时代,战争或者和平时期,都是贮藏在人们心灵中的火种。“我这里是广东呼吸病专科研究所,不送这儿来,送哪儿去?我应该承担,我应该负责。”这就是钟南山唯一的想法。</p><p><br></p><p>钟南山回忆王志:王志自从进过非典病房之后,天天都来,只要看见钟南山能有一点儿空闲的可能,就来找他。钟南山开始觉得王志对自己的业务这么投入、这么热爱,那么“我应该支持他”。钟南山回忆说,当时,他就是这么想的:“一个人对事业有这么高的要求和追求的时候,我应该支持他。后来,王志到我家,想尽办法跟我爱人联系,我爱人都坚决不同意。他说请我爱人吃饭、喝茶,动员了半天还是没有成功,然而他依然锲而不舍。我觉得很重要的,是他这个人对事业的执着精神打动了我,而不是节目本身。”钟南山这样评价:“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真正需要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搞哪一行都一样,有这样的精神,一定会成功。”</p><p><br></p><p>在《南方都市报》“揭晓30年30人——改革开放30年风云人物”颁奖晚会上,钟南山作为“抗击非典第一功臣”,在感言中再次说出他曾在多种场合表达过的观点:“大家给我投票,是因为我讲真话。我最推崇讲真话,但是真话不一定是对的。讲真话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它的对,而在于它是心里话。我觉得在任何群体、任何单位,或者是家庭,能够讲真话,一定会是一个和谐的群体。”</p><p><br></p><p>央视“感动中国2003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上,对钟南山给予了这样的颁奖辞——</p><p>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他冷静、无畏。他以医者的妙手仁心挽救生命,以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应对灾难。他说:“在我们这个岗位上,做好防治疾病的工作,就是最大的政治。”这掷地有声的话语,表现出他的人生准则和职业操守。他以令人景仰的学术勇气、高尚的医德和深入的科学探索,给予了人们战胜疫情的力量。</p> 关于行医 <p>钟南山一贯坚持的传统医学思想:简单、方便、廉价、实用。寻求低廉的用材、简单的手段,治好病人的病痛。</p><p><br></p><p>钟南山几十年来形成了一个习惯,也几乎是一种本能:为患者着想。所以,他不能远离病人。这在一般人看来很虚,或者会认为是说大话,但在他来说,是本能的流露。以前对广东这边的媒体写钟南山在冬天用手焐热听诊器,然后再给病人听诊,他是怀疑的。但现在,他确信无疑了。直到如今,钟南山给病人看病都是主动俯下身,把病人扶起来测血糖、做触诊,然后再扶着病人躺下,为病人掖好被子。无论病人是少年还是壮年,也无论病人是哪种病情,即使有严重的传染性,钟南山都一视同仁。</p><p><br></p><p>很多病人去了很多医院,都对大夫怀疑。他们回家后用药就用一点,用两下以后,效果不太好就不用了。实际上,有一些药是要坚持用才有效的,为什么不用了呢?因为不信任医生。所以,现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对医生有信任感。这个信任感,来自医生真的为病人设身处地地着想,那样才能被病人信任。大夫能够获得病人发自内心的信任,这个很重要。</p><p><br></p><p>钟南山认为,医生的一个态度能够决定病人的病情。不是说医生见到病人要笑嘻嘻的,不需要这样。医生首先自己有这个理念就可以了,那么,他的言行自然就体现了出来;没有这个理念,装是装不出来的。装出来的是不传神的,不传神的是不会有气氛的,病人其实也是心知肚明的。实际上,这是一种动物的本能,比如小猫、小狗最敏感哪个人对它好。</p><p><br></p><p>有的时候,病人要从西安或者是别的地方来广州看病,钟南山就告诉病人不必跑这么远。他给病人介绍一个大夫,让病人在当地就医、开药。他说,医院这么做,收入是少了一点,但是要多为病人去考虑。有的时候,病人没有钱,医生要尽量为病人提供一个简单的治疗办法。</p><p><br></p><p>尽管医患矛盾是全球问题,但是“一个中国医生半天要看50个病人,有什么时间和病人交流?排队3小时、看病3分钟,没有沟通就容易产生矛盾。与其说是医生道德问题,不如说是医院体制问题”。当然,这其中也有医护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态度问题、医疗水平问题等。</p><p><br></p><p>当医生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这种责任感,就不单纯是治病的问题。病人的盼望给了钟南山很大的动力,同时,也给了他追求学术的动力。面对特殊的病情,他会想,这个病真的很奇怪,太值得探究了,很希望把它搞清楚。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就会觉得很开心,因为又增长了知识。所以,这两个方面带给钟南山无穷无尽的动力。</p><p><br></p><p>钟南山对比香港医务人员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爱戴。他举例说:每一个香港居民都贡献一个橙子,双手捧给抗击非典的医生,表示对医生的尊重。</p><p><br></p><p>钟南山说,他有一个指导思想,就是作为大医院来说,什么时候那里的病人越来越少了,医改就成功了。</p><p><br></p><p>卫生部部长陈竺:我认为,我们的医务工作者无论做人、做学问,都应该像钟南山院士这样,为人民的利益着想。</p> 其他方面 <p>钟南山说,他不求官,也不求利,只要能给病人看病,病人欢迎就行了。</p><p><br></p><p>“在他身边做事的人都知道,他要求人做事,第一要快,第二要好,因为他自己总是非常高效的。他对人的要求比较严格,而且也比较严厉。正因为这样,研究所才形成一个很好的平台,也形成了整个研究所做事的一个风格。没有他这样的严厉,是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局面的。就是因为他的严厉和严格,他培养了很多人,研究所也形成了严谨的做事风格,而且讲究高效。”程东海这样介绍钟南山。</p><p><br></p><p>人和人是很不相同的,各有特点。有的人缺乏信心,也有的人很自负。钟南山他从来对事不对人。对于个性十足、在别人看来根本无法接受的人,钟南山却有宽宏的肚量,接纳他哪怕是很尖锐的意见。钟南山说:“只要说得对,我就会采纳;如果他说出来的不对,我也鼓励他。”</p><p><br></p><p>所有的基本功里面,最重要的是语文。语文完全不在于个人表达的或者是描述的东西有多么华丽,有多少优美的词汇,而是在于能不能准确地分析一个问题,层次是否鲜明、富有逻辑性。这个能力对所有行业的人,都是最根本的。如果一个人具备了这个能力,他什么都能干好。</p><p><br></p><p>钟南山再三建议:“要解决北京的空气污染问题,必须解决河北、山西等省的相关问题。要解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空气污染问题,必须全国共同来行动。”“香港的空气质量近10多年差了很多,这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空气污染密切相关。污染无地界。可以‘一国两制’,但不可能‘一国两气’。”</p><p><br></p><p>一个人亏欠自己无所谓,但亏欠别人是很沉重的,尤其是一个对你抱着期望的人。</p><p><br></p><p>钟南山说,他绝不会对抗某一个人或是社会。要想济世,就得适应社会。先融入社会,然后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别人。这是钟南山的人生哲学,更是他的奋斗经验。他说,融入了社会之后,他做人的道德底线,是不会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去爬高,更不会溜须拍马,或是行贿送礼。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信赖他、认可他,这是很关键的一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