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中原访古都登中岳探石窟(一)

笑羊

<p>时间;2020.9.11</p><p>领队:马导</p><p>人数:7人</p><p>第一天行程</p><p> 1、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p><p>2、三官老爷庙</p><p>3、安阳老城鼓楼</p><p>4、仓巷街</p><p>5、高阁寺</p><p>6、安阳天宁寺文峰塔</p> <p>北京西K269列车</p> <p>途经石家庄车站合影</p> <p>安阳车站合影</p> <p>  安阳是河南行的第一站,安阳河南省地市级。</p><p> 安阳是八大古都之一, 甲骨文的故乡。历史学家郭沫若来安阳时留下“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的著名诗句。</p><p> 安阳之名,始于战国末期。公元前257年,秦攻克魏国宁新中,更名为安阳。变宁为安,其意相近。古时以水北山南为阳,以其在淇水之北,故名安阳。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36郡。安阳分属上党、邯郸二郡。三国时安阳属魏郡。</p> <p>一、中国文字博物馆</p><p>四个特点</p><p>1、世界第一</p><p>2、建筑古雅</p><p>3、功能多样</p><p>4、藏品丰富</p><p><br></p><p><br></p> <p>  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以文字为“藏品”的国家级博物馆。</p><p> 博物馆主题建筑采用殷商时期的饕餮纹,蟠纹图案浮雕金顶,展现殷商宫殿“四阿重屋”的效果。</p><p> 入藏文物涉及甲骨文、金文、简牍和帛书、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世界文字等多个方面。博物馆被誉为“一部让世人领略中华文明的景观式文字大典”。</p><p><br></p> <p>四阿重屋释义</p><p>@“四阿”是指四面坡,“重屋”是指两重沿。</p> <p>由江泽民题写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卧地石牌匾,靓丽醒目。匾牌两侧有两只金黄色的甲骨型的玄鸟,背后屹立着高大的字坊,高18.8米,宽10米,取甲骨文、金文中“字”之形。</p> <p>博物馆广场</p><p> 两旁是青铜甲骨片组成的碑林,由中国文物学会青铜修复委员会委员、殷商青铜工艺研究所所长兼总工赵乾民制作的28片极具代表性的青铜甲骨片,隐含了殷商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元素——甲骨文和青铜器。这批甲骨文精品大都来自《甲骨文合集》《小屯南地甲骨》和《花园庄东地甲骨》,最大尺寸高达1.4米、宽0.9米,总重量3吨,青铜甲骨片背面则为这些甲骨卜辞的释义。同时,28片向上天卜问吉凶祸福的甲骨片又代表着28星宿,象征人与自然密切相连,是我国古典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体现。</p> <p>博物馆大厅</p><p> 穹庐顶的设计风格,四块巨大的白色浮雕,大气磅礴。北面的浮雕是中国文字发展简史,南面则是一片甲骨惊天下,东面是中国书法简史,西面则是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p> <p>镇馆之宝贾伯壶</p><p> 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好的西周晚期青铜重器之一,保存状态良好。连盖通高48厘米,身高40.5厘米,宽30厘米。壶横切面基本呈圆角方形,有盖,壶盖敛口。顶部外饰S型双龙纹,周边环绕饰一组无目窃曲纹。贾伯壶不仅成对,而且器型完整,花纹粗犷,壶耳造型别致。</p><p> 壶盖子口上铸有铭文八行三十三字(含重文二),铭文内容记述了某年二月,贾伯为要嫁往世国的长女铸造铜壶一对,用于祭祀祖先神灵和祈求万寿之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p> <p>图为:2000多岁“高龄”的镇馆之宝贾伯壶</p> <p>中国文字博物馆分为四层。观众的参观区在1-3楼。其中,二楼有三个展厅,都是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一展厅位于二楼北厅,主要包括字法自然、甲骨纪事两个单元。</p> <p>仓颉造字传说</p><p> 从陶书到甲骨文:追寻汉字本源。仓颉造字之后,“天雨粟,鬼夜哭,龙为之潜藏”,这则传说揭示了文字“出世”所产生的惊心动魄的力量。博物馆第一展厅把观众带入史前时代,体会汉字起源阶段的文明脉动。</p> <p>  在中国古代流传最广泛的就是仓颉造字的传说了。仓颉奉皇帝之命创造汉字图,仓颉长了四只眼睛,说明他具备了超出常人的观察力!他看到鸟兽的蹄印各不相同,于是很受启发,造出许多象形文字,流传人间。实际上,仓颉只是一个传说人物,他是否存在,学界亦有争论。我们还需要借助于考古挖掘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p> <p>​展厅左侧考古地层剖面</p><p> 这是从黄河中游地区的考古实践中抽象出来的一组理想中的地层关系。每一层地层代表不同的文化时期,由上往下,年代越久,埋得越深。</p><p> 底下棕红色的土层是生土层,生土层的意思是指地层没有受到人工干预,是自然堆积,表明人类还没有到达这里。从生土层往上看,第一层是裴里岗文化时期,距今约有七、八千年。</p> <p>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刻划符号</p><p> 发现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年以上的历史。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刻划符号之一。这片龟腹甲上面有一个刻划符号,看上去象现代记数符号“八”,有的学者认为它与汉字起源有某种联系。</p> <p>第二单元甲骨记事</p><p> 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它是我国已发现的时代最早并且成系统的文字。也是世界上硕果仅存的表意文字。最早的甲骨文出现于商代早期和中期,发现于卜辞上。但99%以上的甲骨文属于商代晚期。</p> <p>  商朝人几乎每天都要在龟甲上进行占卜。首先,在龟甲的背面凿出长槽并钻出圆孔,然后把燃烧的木炭放入钻孔中灼烧,让骨片受热产生裂纹,商王根据裂纹的走向判断事情的吉凶。事过之后,商人有时候会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刻在骨片上,这样就形成我们看到的甲骨文。一条完整的卜辞包括四个部分:叙辞 命辞 占辞和验辞。</p> <p>​​甲骨文已经是成熟的字体,具备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六种造字规则,但最常用的是象形、会意、形声三种。</p> <p>图为王懿荣</p><p> 王懿荣(1845-1900年)字正儒,一字廉生,原籍云南,山东省福山县(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村人。生性耿直,号称“东怪”。</p><p> 中国近代金石学家、鉴藏家和书法家,为发现和收藏甲骨文第一人。光绪六年进士,授翰林编修。三为国子监祭酒。庚子年,义和团攻掠京津,授任京师团练大臣。八国联军攻入京城,皇帝外逃,王懿荣遂偕夫人与儿媳投井殉节,谥号“文敏”。</p> <p>二、三官老爷庙</p><p>天官</p><p> 名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隶属玉清境。天官由青黄白三气结成,总主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间,校定人之罪福。故称天官赐福。</p><p>地官</p><p> 名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隶属上清境。地官由元洞混灵之气和极黄之精结成,总主五帝五岳诸地神仙。每逢七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赦罪。</p><p>水官</p><p> 名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隶属玉清境。水官由风泽之气和晨浩之精结成,总主水中诸大神仙。每逢十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消灾。</p> <p>三、安阳老城鼓楼</p><p>明洪武初年,建鼓楼。</p><p> 明弘治年间,复修鼓楼,在其上又悬有滴漏铜鼓(安阳十六小景中的铜鼓滴漏便是由此而来),此时的鼓楼雕梁画栋,回廊环绕,高台之下的门洞连接着南北大街。</p><p> 清乾隆四十四年,彭元(时任安阳县知县)主持对鼓楼进行了扩建,增高了原有的楼台,台基也相应的加宽加长,并且还在周围增建了雉堞。鼓楼成为了一座三重斗拱飞檐的高大楼宇,他变得更加高大上了。建成之后,彭元请卢崧(时任彰德知府)题写了内容为“邺镇”、“洹光”的南北两匾额,向南一长匾题有“式是南邦”四个大字。</p><p> 民国初年,随着时间的前进和科学的进步,鼓楼便已经不用来报时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更多的是成为了装饰城市的建筑物,在其上南面增悬一匾“邺下壮观”,鼓楼也比之前更“接地气”了,渐渐成为了老百姓登高远眺,暑天乘凉的好地方。</p><p> 民国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928年,鼓楼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山图书馆,成为图书馆的背景是当时的新文化运动在全国内的铺展开来。中山图书馆共有楼上楼下两层,十六间房。其内藏书上万册,数十种报刊,据传,其内还有《大藏经》、《四库全书》等珍贵古籍。</p><p>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6月4日凌晨,端午节前夜,浓滚滚的烟伴随着冲天火光照红了安阳老城的夜空,大量古籍付之一炬,周围百姓惶恐无措,当救火车到来之时,为时已晚。这场火到底是怎么起的?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电线老化短路所致。有人说是其上鸽子多,身上起静电引燃易燃物所致。还有人说是图书管理员盗走珍品《大藏经》而灭迹所为,其实无论怎样,鼓楼,矗立安阳老城之中近六百年的建筑就这样成为了昨日之历史。台基也于1956年拆除了。</p> <p>四、仓巷街</p><p> 明清时期,仓巷街为彰德府城商贾民居云集之地。</p><p> 新中国成立后,因时代发展粮仓渐废,更名为仓巷街。</p> <p>  仓巷街以灰色格调为主,建筑格局均为中国传统的台梁式建筑构架,青砖砌墙,青瓦覆顶,角背、座花雕刻细腻;隔扇制作精美,有龟背锦、方胜、套方、斜方棂等,峙头和山花多雕刻花卉、鸟兽图案、图案精美有吉祥如意的含义。整个街巷古朴典雅、厚重悠远,是目前安阳古城保存比较完好的珍贵建筑文化遗产,成为安阳时代变迁的一个缩影。</p> <p>五、高阁寺</p><p> 原名叫做大士阁,位于安阳马号街的赵王府内。赵王指的是明成祖的第三子朱高燧,他的封地就是彰德(今安阳),赵王府就是为他所建。民国时期,赵王府内的建筑纷纷倾圮,只剩下一座大士阁,据说这是赵王召见下属的宫殿。现存的大士阁是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重建的,距今已有500多年了。如今,这座大士阁被称作高阁寺,孤零零的立在老城当中。</p><p>建筑结构</p><p> 高阁寺建在梯形的方台基之上,通高20余米,为高台楼阁式建筑,面南背北,重檐九脊,歇山顶式,琉璃瓦顶。台基高约8米,长宽各为13米,平面为正方形,南侧中部为石质阶梯,其余全用青砖垒砌。</p><p> 石质阶梯共有32层,两侧为汉白玉扶栏,扶栏上雕有石狮,情态各异,栩栩如生。阶梯前横有一条铁丝挡道,其实这根本一点用处都没有。拾阶而上,发现阶梯均已破损,大概是年久失修、风吹雨打之故吧。台基上的外围也圈有汉白玉的扶栏,同样雕有石狮,而在底基上约有1米高的石浮雕装饰,每面8条龙,相互对称。</p><p> 阁楼外壁有石雕游龙25尾,个个形象逼真,其上还刻有印度梵文,尽管久经风雨侵蚀,但依然清晰可辨。阁的正面置有阁扇门,阁内进深、面阔各三间,皆为9米。明间和次间共用4根圆木通柱,直达阁顶梁下,构成一座完整的大框架。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结构异常坚实,阁内壁上的丹青书画,色彩斑斓,惟妙惟肖,堪称一绝。</p> <p>六、安阳天宁寺文峰塔</p><p>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彰德知府黄邦宁为塔门楣额上题了“文峰耸秀”四个大字,故又名文峰塔。</p> <p>  文峰塔,高38.65米,塔基周长40米,壁厚2.5米。砖身木檐,八角形的塔身立于圆形莲花座上,莲瓣共7层,上下交错,左右舒展,上承塔身,下护塔基。塔身有五层重檐,从下往上逐级增大。塔刹属藏式喇嘛塔,为清代砌筑。文峰塔的建筑,富有独特的风格,具有上大下小的特点。由下往上一层大于一层,逐渐宽敞,是伞状形式,为国内外所罕见。</p> <p>  文峰塔的构造为平面八角形,浮屠五级上有平台,下有圈门,每层周围有小园窗。塔座落在一个高达二公尺的砖砌台基上。塔身底层的四正面有雕塑精致的园券门,门顶用砖雕刻有二龙戏珠。塔均为砖木结构,以砖砌为主,塔的最下层塔身较高,立于莲花座之上。塔的八面壁上分别饰有直棂窗、园券门和佛画故事砖雕,其刻工细致,形象逼真,造型动人。</p> <p>  文峰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高2.6米,平面呈八角形,基上有螺髻状莲瓣七层,上下交错,砖质磨成,塔身座在莲瓣上。塔身第一层高大,以上四层低矮,直径逐层增大,以上檐水不滴下檐为限,形成上大下小的优美外观。每层檐下有砖质斗拱承托出檐,二至五层塔身有相互交错的通风口,使塔身不因通风口集中于一条垂直线而出现裂缝。每层檐角均悬有铜钟,微风徐来,叮当之声悦耳动听。给人以高远静穆之感。塔体由八角形基座、须弥座、圆形金刚圈、瓶身等组成,高10.8米,基座上留有两个对称的通风窗。塔内壁有72级台级,可旋转登上塔顶。</p><p> 最下面的是塔基,塔基上是一个圆形莲花座,莲瓣共七层,上下交错,左右舒展,上承塔身,下护塔基,把塔装饰得更为美丽。圆形莲花座上就是塔身了,塔身第一层令人惊叹的是精美的砖雕,塔身四个正面有门,正南为实门,其余为砖雕假门,门楣为拱券形,上雕二龙戏珠图案,龙在云中飞行,张牙舞爪扑向火焰珠。砖雕假门上按木制门形式雕刻,门框周边雕满西蕃莲。八根龙柱每根雕刻腾龙两条(火焰流云环绕龙的四周,布满龙柱),龙身卷曲弯转,努力向上,似欲腾空飞去,于是龙柱上八条铁链既固定了砖雕砌块,又挽住了神龙。门窗之上是八幅高浮雕佛传故事,雕刻人物甚多,形象逼真,画面生动。</p><p> 正南面为三身佛,中间端坐法身毗卢遮那佛,右为报身卢舍那佛,左为应身释迦牟尼佛。</p><p> 西南面为释伽佛说法像,释伽牟尼端坐中间,弟子阿难和迦叶分立两旁,佛龛前立两位护法金刚。</p><p> 西面为太子降生图,即释迦佛诞生的图像。画面正中祥云笼罩,帐帷垂挂,内中雕刻人物较大者为一贵妇人,身后紧跟侍女。外有一裸婴立于桌上,左右二力士相护,天上九龙吐水沐浴太子。整个画面人物众多,形态各异,造型生动,故事表达完整。</p><p> 西北面为释伽佛雪山苦行修定像。佛祖端坐于莲花座上,置身于崇山峻岭之中,左为猴献仙桃,右为鹿献灵芝,山上苍松翠柏枝叶繁茂,画面上部又有三尊小铜佛。传说悉达多出家修道,在雪山修行,决心使众生脱离诸苦,了脱生死。他来到雪山,自断其发,苦行六年,得大神通。猴与鹿献食,供养佛祖。</p><p> 正北面为观音菩萨与善财龙女像。南海观音端坐于莲座上,背光周围流云环绕,右侧净瓶端放,善财童子、龙女、文武侍者立于波浪之上,分立菩萨两侧。菩萨用法眼观闻众生求救的呼唤声,然后使众生得以解脱,故名观世音。唐代因李世民之名讳,省去世字。此为菩萨在佛祖说法时在其背后护法之情状。</p><p> 东面为飞天,雕刻释迦牟尼佛涅槃经变。画面中央佛祖侧卧,头顶现出佛光,佛光顶端立一小佛像,象征佛祖已转世,弟子们围绕四周,痛苦万分,前蹲一力士,一手托腮,一手抚膝,极为悲哀。室外狮子痛吼。两侧双树,说明此事发生在娑罗林双树之间。右侧树上悬挂大钟一尊,其旁一武士作敲钟状,诏告佛祖涅槃。整个画面制作精细,人物表情丰富。</p><p> 东南面是波斯慝王及王后侍佛闻法像。佛祖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左一贵妇人,高髻,长衣宽袖,双手合十;右侧一人头戴王冠宽袖长衫;其后一人躬腰双手捧贡物。</p> <p>掠影</p> <p>图为:参观时队友捡到一部手机交还失主,因为是新买的,失而复得失主表示万分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