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为什么要读书?我想,每个人都能讲出很多很多的理由。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据有关部门2019年的调查统计,中国人一年的人均读书量不到五本。</p><p> 很多人整天抱着手机浏览,可那不是真正的读书。娱乐咨询、微信聊天、网络游戏……占用了我们很多时间,我们忙到没时间读整本的书。</p><p> 流连于网络,没时间思考,这是当代很多人的现状。</p><p> 可是,我们是老师,是每天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要热爱读书的人,所以,读书对于我们来说,那是义不容辞的事情。</p><p> 读什么书?教师当然应该读一些和教育有关的书。教育智慧不仅仅来自实践,更需要多方涉猎,博览群书,以众家之长补一己之短。有的时候,你在阅读一本有关教育的书时会不由自主的联系到自己,工作中的困惑也许就迎刃而解,多希望我们能经常遇到这样“有用的书”。</p><p> 我们要做读书人,无论从精神层面还是实践工作,一个教师都应该首先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p><p><br></p> 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之对话教学》 楼观镇焦镇小学 翟建婷 <p>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了,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p><p> 第一,对话是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具体体现。传统的教育教学,课堂上老师一统天下,主动权掌握在老师手里,老师是"告诉"者,学生是"理解"者;老师是信息的输出者,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下"聆听"老师的教导。而对话则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一个学习过程。</p><p> 第二,对话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教师把教参对课文的分析和教师自己的理解,生硬灌输给学生,这种灌输带有强制色彩:学生的阅读理解不能越雷池一步,必须按照教参 和老师的规定、按照标准答案进行,其结果是造成了学生对课文内涵把握的千篇一律,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然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生活背景、知识储备,肯定会对课文产生不同的理解。</p> <p> 互动也是当前课程改革中的常用语词。所谓互动,按照字面的意思,就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在新课程改革中,它的意义有了升华和丰富。笔者理解,教育教学中的互动就是相对独立的生命个体之间在学习过程中互相促进、互相推动。它既是校园里一种人际关系的反映,又是一种实践活动的形式。互动有两个要素不可或缺:</p><p> 其一,互动必须是民主的、平等的。没有一个民主的机制,没有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就不可能有个体之间真正意义上的、积极的互相推动。试想,一个生命个体总希望控制另一个生命个体,或凌驾于其他群体之上,他们之间怎么可能有互动呢?例如,一个小学班主任,以各种严厉的手段管理自己的班级,对学生动辄批评训斥,学生对他望而生畏,那么他和学生之间永远不可能有互动。由此可见,互动实际上是民主精神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具体体现。 其二,互动必须是积极的、自主的。互动不存在任何"被动"的因素,它必须是双方自觉自愿、积极参与的一个过程。</p><p> 教育教学中的互动,主要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改变了传统的老师控制课堂、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而是师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给学生以指点,学生也给老师以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生生互动,则是学生之间摆脱了"各自为战"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活动中互相推动,从而共同提高学习效益。</p>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辛家寨中心学校 赵海燕 <p> 无意中发现一本书《爱心与教育》,本想以此打发闲暇时间,没想到一捧起来便欲罢不能了。感动之余,更多的是感慨。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的内容所深深吸引,他让我感受到了师爱的力量。正如老一辈教育家夏沔尊先生说的:“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p><p> 书中讲述了很多李老师亲历的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最打动我的是学生万同的故事。长达50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详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那样的学生,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与李老师相比,我真的羞愧难当!其实每一个学校都有形形色色的“万同”,也有很多老师为这样的“万同”付出了自己的耐心、爱心。但是又有几人能如李镇西老师那样不弃不舍,耐心细致地对待万同的呢?很多人最后选择了抱怨、选择了放弃、选择了任其自然。李镇西老师之所以能成为名师,我想就是源于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智慧的爱。</p> 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建立在真正民主基础之上的爱,不同于那种保姆式的爱,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或施恩式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只有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br> 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点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更会把我们当成无话不谈的朋友。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用梳理唤醒教学智慧</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读《名师教学智慧》心得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周至县楼观镇中心学校 谷丽敏</b></h1><p><br></p> 2001年9月我从长安师范毕业,站在了三尺讲台上,成了一名人民教师。如今,我工作已满19年。这一路上跌跌撞撞,有成功的欢欣鼓舞,也有失败的沮丧不安。<br> 从“素质教育”“课改”“课标”,到“学科素养”......这些见证语文学科发展的词语,使我在不断适应变化中匆忙赶路。直到今年暑期,在“名师+”研修共同体的要求与安排下,我读了《名师教学智慧》一书,让我豁然开朗,理清了头绪。<br> 本书分中学篇和小学篇两部分,每一部分的每个名师都从教育情怀、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风格这四项内容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梳理。在每个名师的梳理过程中,都深深地感受到名师们在一次次的思考与修改中,逐渐对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了规划,有了设计,更有了追求。 一、教育情怀<br> 每个教师,走上三尺讲台成为教师,背后都有着不一样的故事。但无论是什么原因,做一天和尚也得撞一天钟,有人将其解释为“得过且过”。但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如果和尚的工作就是撞钟,只要今天他还做着和尚,那么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都必须要撞,而且要认认真真地撞好一天的钟,这难道不是一种敬业吗?所以,我就是那个敲钟人!只要我今天还是教师,就要抛开一切身外的诱惑,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全身心地去敲响孩子们心灵的钟声,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这样,当有一天我回首教育生涯,可以安心地对自己说:我无悔!<br>二、教学思想<br> 教学思想,也是每个教师的教学思考或教育观。“人云亦云”可能是大部分教师在授课初级最基本的方法,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教案怎么写我怎么背,教研员让怎么讲我就怎么讲,缺少了一些自己的想法,缺少了对教材、对学生的思考。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加,除了多听多学之外,对教材、对学生、对教育应该有自己的一些理解。经过反复思考,或是用问题“点燃”探究欲望、或是和谐平等,以生为本、还是甘做人梯,健康成长、发挥潜能,健康成长.....,应该形成自己的教师观、学生观、课堂观。人们常说要把书从厚读到薄,再从薄读到厚,而这个过程就需要我们自己去琢磨思考。<br>三、教学风格<br> 教学风格属于教学艺术范畴,一个有教学风格的教师才能让学生青睐和痴迷他的教学,每个教师都有各自的性格特征,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可以是趣味,融于课堂之中;激情,推动高潮;后退,让开舞台中央,也可以是创新用教材,巧妙用时间,家校同携手.....<br>四、教学方法<br>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精准问题,提升思维”教学法、小学习作评改“欣赏+训练”教学法、小学语文“强化前测,五步教学法”......这些好的教学方法都可以借鉴,努力要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br> 通过本书的学习,让自己不再盲目于一节课,一个知识点,而让自己站得更高,能够像一个高瞻远瞩的“军事家”,合理规划,让每节课都成为突破口,运筹帷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语文带来的乐趣!<br><br> 读《不抱怨的世界》有感 楼观镇焦镇小学 汪娜娜 近期,我读了《不抱怨的世界》,感慨良多。<br> 人的一生是在工作和生活的重复中度过的,难免会遇到不如意。大多数人在遇到不如意时,便开始抱怨,怨天、怨地、怨他人,却从来不会自我反省。<br> 其实抱怨最伤的是自己的身体。有的人学历高,却长时间得不到提拔,他们开始怀疑没有得到领导的重用,由此对自己的工作起了抱怨;有的人眼高手低,他们感觉领导对自己没有重视,没有把自己放在更好的环境来展示才华,从而把美好的光阴和精力白白浪费掉了。一个人一旦和抱怨交上朋友,抱怨会告诉他负面的工作和生活态度,遇到问题总会在别人身上找缺点。 这本书也恰恰告诉我们,抱怨给我们只会带来伤害,因此我们遇到事情应当积极地去面对,大企业家马云曾说,不抱怨的态度是人生的第一态度。我们不能目光短浅,要把眼光看长远,直至看到未来的美好日子里去。<br> 一个人遇到挫折、失败那是暂时的,绝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这些所谓的责任应该由别人来承担,为了我们能够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我们应该用不抱怨的这把钥匙锁住自己愉快的心情,让自己亲密的人愿意积极地靠近我们,从而唤醒我们渴望已久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