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收藏寄深情

原野

<h3> 岁在庚子秋月,上海母亲河苏州河畔的蝴蝶湾公园花团锦簇,桂花飘香,竹林、华盛顿棕榈、榉树、银杏等植物点缀其间,一派秋意浓浓的景色。</h3> <h3> 夕阳西下,在号称“苏河之眼”的昌平路桥上,明眸凝望前方的蝴蝶湾美景。</h3> <h3>[↘以下是“快影1”]</h3> <h3> 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原野收藏拾粹》公开发行了。</h3> <h3>  新书在淮海中路624号“上海香港三联书店”上架了。</h3> <h3> 上海收藏协会创始会长吴少华为该书作序 《新民晚报》2020年3月24日第21版</h3> <h3>  9月9日原野假座“顺风港湾”精膳坊,诚邀相关领导、老师、校友等各方嘉宾欢聚一堂,共贺《原野收藏拾粹》的成功出版发行!</h3> <p class="ql-block"> 吴少华,上海市收藏协会创始会长兼中国收藏家协会顾问、长三角收藏协会联盟主席、上海收藏文化研究员、知名文物鉴赏、非遗保护中心评审专家、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收藏家报主编,从事收藏实践、研究,近40年。</p> <h3> 韩陈青,市文联领导、原华师大研究生进修班同学。</h3> <h3>  吕冬发,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原《劳动报》副总编。</h3> <h3>  祝鸣华,原《新民晚报》收藏版责任编辑</h3> <h3> 顾惠康,《上海收藏家》报,副主编</h3> <h3>校友李祖侃原SMG生活时尚频道《都市魅影》制片丶运营总监,曾供职上海戏剧学院艺术中心、上海电影译制厂国际影幕编辑部等单位、《Shanghai mo×imoxi》中日双语月刋艺术总监。</h3> <h3>  同窗倪兴祥,中国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纪念馆专委会副主任、市文博学会副理事长、市党史学会常务理事、研究员、原中共一大纪念馆馆长。</h3> <h3>  校友束因立,原《深圳商报》副主编</h3> <h3>  肖国梅,上海工艺美术学会秘书长</h3> <h3> 梁志伟著名诗人、作家、原《劳动报》文博版资深编辑。</h3> <h3>  柳国兴著名收藏家、市观赏石协会副会长</h3> <h3>吴耀明,原韬奋基金会美编、上海世博展览馆“苏州河风情”中国画长卷(二十米)作者。</h3> <h3> 钱震华《原野收藏拾粹》责任编辑(三联书店)</h3> <h3>  陈益平,《原野收藏拾粹》装帧设计</h3> <h3>梁洛玮,上海收藏协会青年沙龙秘书长、《文博堂》少堂主</h3> <h3>  张静庵,原初中老同学、摄影爱好者</h3> <h3>  好友吴勇《原野收藏拾粹》资料收集编辑</h3> <h3>   上海民立中学校友合影照</h3> <h3> 《嘉宾签名册》</h3> <h3>[↘以下“快影2”]</h3> <h3>  9月22日,民立中学68届高一(3)班同窗群又假座818广场“顺风大酒店”举行了原野新著赠送签名话动。</h3> <h3> 资深党史研究员、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长倪兴祥早早从浦东赶到现场前来参加活动。</h3> <h3> 静安区教育局干部、同窗群主钱小芳,为搞好本次活动作了认真安排。</h3> <h3>  原上海农工商集团建设发展总公司总经理黎毓其,从百忙之中也赶来参加活动。</h3> <h3> 原上海银行不夜城支行朱瑞麟行长,每次同窗活动都是主动响应。</h3> <h3> 善画能写的帅锅、原南昌铁路局调研员董伟国是活动必到的同学。</h3> <h3> 大律师王栋</h3> <h3> 肩负沉重摄影器材,每次活动最辛苦、原国企领导陆惠康同学主动承担了摄影任务。</h3> <h3> 《嘉宾签名簿》</h3> <h3> 向班主任沈青老师敬酒。</h3> <h3> 沈老师六四年华东师大毕业后,六五年就担任了我们班主任。她是化学课高级教师,后正巧也是我儿子王路的上课老师。</h3> <h3>  师生情意浓浓,席间频频互相敬酒。</h3> <h3> 集体合照,留下美好回忆。</h3> <h3> 因身体原因不能前来参会的同学、原黑龙江哈尔滨市驻沪办事处主任於贻侠,专此发来贺信:“今天是欣喜的日子,沈老师和同学们欢聚一堂,庆贺炳奎新书出版,他已出三册,很优秀。他是博而不穷,笃行而倦,企盼新一书。我们都已步入晚年,我们都能成活跃的音符,谱写出悦耳的韵律,常聚聚,去叩醒一个个充满希望的明天。”</h3> <h3> 在北京的留美同学王莉莉,也发来短信“细读了新民晚报序和原野的杂文,为王炳奎同学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多彩业余生活点赞!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能参加同学的签书仪式,特遥祝《原野收藏拾粹》签名活动圆满成功!并祝班主任沈清老师和高中同学安康幸福!”</h3> <h3>  原野2010年退休后,已完成三本著作。</h3> <h3> </h3> <h3> 回顾前二本著作的发行,同样得到了同学们和老师的极大支持和帮助。</h3> <h3>2015年8月《原野收藏拾趣》由香港书局出版</h3> <h3>  (1) 第一本书《原野收藏拾趣》出版后,在多伦路《文博堂》举行了签名话动。</h3> <h3>(2)原野在该书出版后次年的三月份,同学们假座常德路“顺风大酒店”的聚会活动上捎去了该书。沈青老师也参加。(合影中左三穿格子大衣)</h3> <h3> 2018年8月《原野收藏拾经》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发行。</h3> <h3> 第二本书出版时,原野搞了三次活动。  1.原野参加了市书展会签名活动。</h3> <h3>(文汇出版社编辑甘棠老师和原野收藏指导老师梁志伟专程前来陪同参加活动)</h3> <h3>[↘以下是“快影3”]<br>(在文汇出版社展区,为读者进行签名)</h3> <h3>展会结束前,文汇出版社社长桂国强领导,亲临现场祝贺并与作者合影留念。<br> 为了表达对该社的支持帮助,书展中《原野收藏拾经》所得书款全部捐给该社,以示感谢!</h3> <h3>2.原野在多伦路“文博堂”举行新书签名活动 (左一,国家根艺大师孙新)</h3> <h3>[↘以下“快影4”]</h3> <h3> ( 同窗在文博堂合影留念。)</h3> <h3> 3.同年十月,原野在顺风港湾答谢同学。</h3> <h3>  班主任沈青老师(原野左侧)</h3> <h3> 班长刘颂乐同学</h3> <h3> 老师、同学合影留念。</h3> <h3> 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1965年考入了民立中学高中部。</h3> <h3>人生成长过程,离不开老师和同学的教育帮助,如同生命中不可能没有父母的关爱呵护。</h3> <h3> 端庄古朴的民立校舍,它是一所具有浓厚历史文化背景的重点中学,曾蕴育造就出一大批人才,透射出当代读书人智慧的灵光。百年名校,桃李芬芳。</h3> <h3>  老三届是共和国诞生前后出生的一代,是在五星红旗下被共和国精心培养而极富理想的一代。顽强、勇敢、集体主义、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贯彻于他们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中。</h3> <h3> 学校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学生多为家境丶教育背景比较良好,他们都能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尽管各逢不同的境遇,但他们共同特点是非凡年代铸造出来的韧劲十足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榜样表率,从而成为这代人的特有的品质。我出身虽属少数普通工人家庭子弟,家境及教育环境不如大部分同学,但我同样属于能发奋努力、能够吃苦、不断拼博、成为力求上进的学生。<br>  </h3> <p class="ql-block"> 大凡有情趣的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爱好,对原野来说就是钟情于奇石、根艺、瓷陶和杂件的收藏。每次遇见心仪藏品,总想收下来,当然它们应该符合“原野”的审美要素。</p> <p class="ql-block">  原野审美要素:“原”出于山林之间,形体本“色”本“样”,独具特色;“野”生于自然之中,本体原“质”原“位”,别具风格。并且力求形体自然,材质天然,纹理井然,品相超然的本质。</p> <p class="ql-block"> 多年来,原野为收藏走南闯北,足迹遍及了上海相关市场和不少产地市场。</p> <h3>古风•徽韵《新民晚报》2013年2月3日B10版</h3> <h3>  该作品,为了寻觅陶塑徽派民居,他忘记吃饭,只身在广东石湾镇苦苦寻了五个多小时,才找到了合适但已停产的陶塑。</h3> <h3> (《寻觅神奇的六道木》见《新民晚报》2013年11月16日B10版)</h3> <h3> 为觅真宗的六道木,他长途跋涉亲赴天水山区,但返程只购得硬卧上铺车票,无奈卷缩着沉重的身子爬上顶层,度过了艰难的一整夜。</h3> <h3>(《泥石.一带一路》见《新民晚报》2016年4月16日C5版)</h3> <h3>  首先他在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基础上着手创作,经过反复思考、比对,找到了一件与西域地形、地貌相似特征的哈密平板泥石;其次寻觅西安大雁塔(丝绸之路起点)标志模型,他专门找到石刻老师采用昌化石雕刻了古大雁塔模型;最后他不遗余力查找合适的房、人、驼和船等微塑摆件。底座则由石协副会长兼基座专委会主任柳国兴老师指导设计。<br>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去阳生春又来”经过三年的努力一幅展示戈壁大漠风情,表现“一带一路”的宏伟立体微塑画卷终于圆满完工!</h3> <p class="ql-block"> 光阴荏苒,守望初心,矢志不渝。多年来始终如一,真可谓赏析东南西北藏趣,阅尽缤纷四季藏乐,阅不尽的柔情,如水浸漫他的收藏情愫成为大家在文博媒体上熟悉的“撰稿人”</p> <h3>(“化腐朽为神奇”见《新民晚报》2014年12月6日B10版)</h3> <h3> 该篇文章,先后引起了全国(包括香港、台湾)六十多家新闻媒体,其中包括雅昌、华夏、中国、人民、新浪、和讯等著名网站和媒体转载发表。<br> 作者空闲之余,笔耕不辍,已完成千余篇书稿,其中近三百篇已在《新民晚报》、《劳动报》、《上海金融报》、《上海收藏家》和《上海工艺美术》季刋(国内核心期刋)等市级报、刋上公开发表,并被更多新闻媒体转载发表。</h3> <p class="ql-block">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5月,他收藏的黄花梨根抱石《愚公移山》荣获了第四届“百慧杯”中国艺术家具精华大赛工艺品类创意金奖(见《劳动报》2013年7日14日品位05版)</p> <h3>  微雕《徽商的故事》(见《新民晚报》2012年7月29日B10版)获第五届中国上海红木艺术家具展创意银奖。</h3> <h3> 2018年11月《泥石·一带一路》(略)作品选送“上海工美30周年资料图片展”,2019年10月《灵璧·长城》(见下图)作品参加“第八届‘上海金秋一画一器’艺术展”,二件作品均荣获了市工艺美术学会颁发的优秀作品奖。</h3> <h3>  《灵璧.长城》(见《新民晚报》2019年4月10日第21版)</h3> <h3>  2020年10月25日,上海市收藏协会召开座谈会,向高阿申等九位老同志颁发了“海派收藏成就奖&quot;荣誉证书。(右三,王炳奎)</h3> <h3>(荣誉证书)</h3> <h3> </h3> <h3>2020年11月10日《上海收藏家》报,头版节录</h3> <h3>座谈会结束集体留念(原野第二排左二)</h3> <h3> 2021年《上海收藏家》报又刋出了我的“本命年论坛”《聚力耕耘新征程》文章。</h3> <p class="ql-block"> 原野认为收藏也是一种爱国行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几乎每件好的藏品,他都能写成一篇耐人寻味、内涵丰富的好文章。</p> <h3>《劳动报》2018年9月3日品位07版,专题报道“原野:带着主题去收藏”</h3> <h3>  《上海金融报》“做个快乐有心的收藏者”2018年8月7日b8/集藏版(文汇出版社编辑/甘棠〈左侧〉)</h3> <h3>《上海收藏家》报“海派收藏家”(158)2019年1月10日第二版</h3> <h3>  原野在收藏中不单是收,还不断进行创作,笔耕不辍,以文字形式将藏品充分表达出来。特别是退休下来,能牢记党的宗旨,发挥自己艺术灵感,创作了不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步伐的艺术作品,并力争在报刊上刊登、发表。</h3> <h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用艺术创作的实际行动记录人间真情,抗击疫情,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增添信心和勇气,是每个艺术爱好者应尽的义务。</h3> <h3>  (《新民晚报》寂静的老街石笋里2020年4月8日第21版)</h3> <h3> </h3> <h3>  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毒风暴,驱散了春节的喧闹。新场古镇整个街巷空无一人,砖瓦清晰,洁净如画,行走其上,无喧无扰,空灵悠远,俨然回到古时,令人遐想无限。喜欢收藏的我,以一方新疆泥板作地基,再从“翻箱底”中取出多年收藏的旧居民宅“石刻摆件”,完成了此件作品《寂静的老街·石笋里》透过作品,尚能感悟非常时期的老街面貌,“石笋里”以其寂静、空旷、清秀的立体景观让人隐约回味、可见。</h3> <h3>  (《新民晚报》泥石·一马平川2020年2月18日第16版)</h3> <h3>三月初,当抗疫战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之际,抗疫任务依然很艰巨,几经波折,就如同人生之路不是一马平川,有坦途就有坎坷,有甜蜜就有苦涩。遇到挫折需要坦然面对,坚持共克时艰、守望相助,我们终将会取得抗疫的胜利。我选用一块细腻靓丽的戈壁泥石作平台,和德国N比例的FALLER微塑模型马相结合,完成作品《泥石·一马平川》。模型马极具“汗血宝马”神态,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同泥石相配,完美地诠释了一马平川的气势。</h3> <h3> (中共中央组织部捐款收据)</h3> <h3>  《 热血担当!银保监系统党员捐赠物资支持抗疫一线!》<br> (金融街15号3月9日)</h3> <h3>[↘以下“录影5”]</h3> <h3>  《原野收藏拾粹》按奇石、根艺、瓷陶、杂件和拾贝,即《游山玩石》《赏心阅木》《伴泥同行》《掌上把件》和《收藏拾贝》等五个章节编辑。全书一百二十多篇文章,记录了作者围绕藏品敞心扉、忆藏事、说藏趣、颂文明、扬正气、传历史,并力图以新的面貌,在内容、结构和层次上有所提高,试图由“趣”、“经”达到“粹”的境界。</h3> <h3>  《原野收藏拾粹》的出版来之不易,除了自己的努力,更有在座的各位老师指导、帮助,仅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更多人的无私奉献。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新民晚报》祝鸣华老师、原《劳动报》副总编吕冬发老师、《上海收藏家》报副主编顾惠康老师、上海三联书店銭震华老师,他们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很多心血;同时,我还要感谢指导帮助我的原《劳动报》资深编辑梁志伟老师、文汇出版社编辑甘棠老师、画家吴耀明老师,他们也是我的领路人和启蒙老师。<br>(见《上海收藏家》报,《原野收藏拾粹》“后记”2020年9月10日第三版、《新民晚报》2020年5月7日第19版“后记节录”)。</h3> <h3> (同仁合照留影)</h3> <h3> (同窗合照留影)</h3> <h3><br>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同学,感恩祖国。他们使我践行了做人的基本底线:于浮躁中守一份淡定,于功利中守一份清贫,于红尘中守一份自律,于热爱中守一份真诚。唯如此,人生的路才走得踏实,无怨无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