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20年4月14日,经过组织选派,我作为松阳县援川新闻记者,赴巴州区融媒体中心挂职,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的战场上,用镜头和笔触呈现松阳助力巴州决胜脱贫攻坚事业的一个个或感人、或振奋的瞬间,也让我在践行新闻人“走转改”和“四力”中,上了生动的一课。在我即将结束本次为期半年的援川报道工作之际,以写下的感想,既向秦巴山区援川人致敬,也向川区的巨大变迁表示祝福。</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克服“四关”, 在目睹中坚定</b></div> 没来巴州之前,因为“援川”二字,竟有种被发配边疆的感觉。同时,一直好奇,巴州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地方?是否又有着《夜雨寄北》诗里的那般意境...... 来到巴州,这里马路宽阔整洁、车辆人流川流不息,远近都有高楼矗立,一条大河穿城而过,将巴城地分南北。<br> 刚开始背井离乡、水土不服。“巴州话”有点“打脑壳”“一脸懵”,饮食偏麻辣,拉肚子成常态……饭吃不惯,话听不懂,人生地不熟,远离家庭的照料,让我感受到了一些困扰。也让我开始在心里问自己: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扶贫干部,我将以怎样的精神状态和行动来完成组织交办的援川任务,回应松阳和巴州人民的期盼?<br> 适应环境需要时间,但扶贫任务时不我待。我们援川干部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彼此鼓励、互相打气,倒逼自己快速融入。 脱贫攻坚是培育历练干部的“主赛场”,也是我发现学习榜样的“主现场”。在我们援川干部队伍中,有统筹全局扶贫工作埋头苦干的李忠伟秘书长;处理复杂项目工作细致负责的刘坤区长;面对繁琐衔接工作勤勤恳恳的陈鹏主任......让巴州人民认可、支持帮扶工作和援川干部,也让一开始我们介绍自己“从哪里来”需要蹭“温州”热度的狼狈,转变成了可以直接响亮说“浙江松阳”的自豪。<br> 他们是扶贫队伍的领头狮,躬身入局、倾情大巴山,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推动松(阳)巴(州)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有力助推了巴州决胜脱贫攻坚事业,激发着干部队伍的工作责任心。<br> 目睹着他们一幕幕动人援川行动,我也逐渐克服了饮食关、语言关、人文环境关、远离家庭关。更在一次次下乡面对面的采访、交流中感觉到,巴州不仅山清水秀、老百姓淳朴善良,还有着红军之乡艰苦奋斗的乐观精神,渐渐让我有了要讲好“松阳帮扶故事”的答案,并坚定了信心。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线采访,在行走中成长</b></div> “作为记者,是别人的精彩和不凡充盈了我们。”这一趟的援川行,我的身边一直带着一本书,书名《微光》,一名央视记者写的采访手记。其实能静下心读书的时间不多,带在身边更像是一份对自己的激励。<br> 但有时候,我离下基层差的可能就是开往乡下的那辆车。 过去半年里,我的确像巴州同事说的“穿山甲”一样,倒不是他们形容的“遇事就往深处钻,对采访这件事永远有热情和韧性”,而是我总需要去“逮”同事、乡镇干部、项目业主搭便车,而且格外珍惜每次有便车领我进村的机会,曾经一周的时间去了五趟北部山区茶产业园,一口气把茶叶种植管理、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再到扶贫茶产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学了个遍、做了个全套采访。过去停留在概念中的生态茶园亲眼见识到了,用“捕食螨”防控病虫害、种植有机茶的方法了解了,贫困户辛勤劳作务工的理由也找到了。 每一次的采访都是因为未知而出发。为期三年的东西部松(阳)巴(州)扶贫产业项目共有38个,包含了产业和非产业项目,涉及了巴州区的22个乡镇。在探访完它们的过程中,我经历了生平第一次在生猪养殖场、养鸡场里的采访;第一次走进“卷我屋上三重茅”、人畜共居的偏远村庄;第一次接触贫困家庭艰难谋生的老人和懂事惹人怜的孩子......认识了建设家庭林场把昔日“光包梁”变为“聚宝盆”,带领几十个贫困户脱贫奔康的残疾人;家门口就业成了“打工状元”的60多岁贫困夫妇;积极参加电商培训为自家果园谋销路的创业青年;就业培训得到技术证并找到对口工作,一月能拿近万元工资的农村小伙……领会着扶贫项目是如何从顶层设计,一步一步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真正实现扶贫干部来和不来不一样、走和不走一个样的“造血式扶贫”。 每一次的采访也都是在净化或者丰富自己。在这过程中我亲历到的、遗憾过的、思考过的、内心澎湃的种种都在稿件发出后留在了心里。至于晒黑、山路崎岖算什么,被“黑猫子”咬得痛痒难忍又如何,我在其中收获的远远大于那些付出的。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身兼多角,在被需要中收获</b></div> 人生的起点可能不同,但是至少我希望自己可以是一位以向上姿态成长的青年。我谨记着,除了松阳援川记者的身份,我更是一位中国共产党员,组织工作哪里需要我,我就应该出现在哪里。<br> 和其他援川干部一样,我们会在非工作日的下乡行中和老乡们一起下田干农活、聊家常,在端午节里给当地贫困户包粽子送温暖,在儿童节时看望慰问贫困家庭的留守儿童。 期间,我也受派遣有幸参与了茶旅融合项目内容之一的茶艺表演,在排练中学习了唐、宋时期的茶文化;在巴州区扶贫协作办参与整理工作台账及写撰写汇报材料等事宜,摸索新领域的工作方法。<br> “初闻不识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都说援川是一段经历、一份骄傲、一种精神,再一次感谢松阳县融媒体中心领导的信任,感谢松阳驻巴州援川工作小组的关爱,感谢巴州区融媒体中心的支持,让我拥有了这段经历与这份骄傲,同时也坚定了援川精神。半年时间,我已经爱上了巴城,不知自己还能否和巴州“再见”,但可以肯定地说,从2020年4月14日起的这段如歌岁月,是巴州留给我的回忆,会让我永远感恩与铭记。<br> 一段援川路,一生巴州情!向所有援川人致敬,也祝福巴州区发展得越来越好。<div><br></div><div>(作者系松阳县融媒体中心记者、挂职巴州区融媒体中心采访部副主任:叶琳)<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