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一代摄影宗师吴印咸</b></p> <p>吴印咸大师(1984年)</p> <p>吴印咸给毛泽东主席照标准像(1943年)马似友摄影</p> <p>吴印咸的革命传家宝 (1965年)杨恩璞/摄</p> <p>《吴老高寿》(1985年)吴筑清供稿</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吴印咸作品欣赏</b></p> <p>《晓市》(1923年)吴印咸/摄</p> <p>《负重》(1932年)吴印咸/摄</p> <p>瑞士沙龙获奖:《田螺》(1934年)吴印咸/摄</p> <p>《呐喊》(1935年)吴印咸/摄</p> <p>《白求恩大夫》(1939年) 吴印咸/摄</p> <p>《革命圣地延安》(1938年)吴印咸/摄</p> <p>《拓垦南泥湾》 (1941年)吴印咸/摄</p> <p>《宝塔山下》(1942年)吴印咸/摄</p> <p>《艰苦创业》(1942年)吴印咸/摄</p> <p>毛主席演讲《组织起来》(1943年)吴印咸/摄影</p> <p>《重庆谈判归来》(1945年)吴印咸摄</p> <p>《铁水奔流》(1962年)吴印咸/摄</p> <p>《依石隙微土而生抗烈日严寒而存》(1962年)吴印咸/摄</p> <p>《大鸣大放大字报》 (1958年)吴印咸/摄</p> <p>《古今中外》 (1984年)吴印咸/摄</p> <p> </p><p><br></p><p> <b style="font-size: 20px;">缅怀摄影大师吴印咸</b></p><p> 徐晔宇</p><p><br></p><p> 一代摄影大师吴印咸先生(1900年9月21日—1994年年9月7日)是江苏沭阳人。从现在的行政区划来讲,沭阳是宿迁的辖县,从历史沿革来看,沭阳曾是原海州传统管辖范围(海、赣、沭、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解放后海州则成为今天的连云港市。吴印咸先生最早的摄影活动就是在海州境内的云台山一带。</p><p> 2004年,是摄影大师吴印咸逝世10周年,诞辰104周年。为了缅怀他的伟大功绩,连云港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和宿迁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共同协商,合作征编出版吴印咸的纪念文集,并形成了《关于出版吴印咸纪念文集的会议纪要》,同时将这项工作确定为2004年度两市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重要任务。鉴于吴印咸先生的摄影作品集、纪念集多有出版,经编委会商定,为避免资料的重复,以突出政协文史资料的“三亲”,求新、求变,突出地方特色的要求,共征集到回忆吴印咸先生的文章四十余篇、吴印咸大事年表等附录资料五篇,以及近百幅吴印咸先生生平活动的图片和他的摄影作品,这些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大多是没有发表过的,较圆满地完成了征稿任务,人民日报出版社予以出版发行。</p><p> 当年,我因协助时任连云港市政协驻会副主席董汉清同志一起分管连云港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工作,有幸且有缘参与了《吴印咸》一书编委会的部分工作。能参加《吴印咸》一书的编委工作,我特别兴奋。不仅因为我的工作起步与进步都与摄影密不可分,更因为,作为南京师范大学摄影专业“黄埔一期”的学员,我还曾在课堂上当面聆听过吴印咸老师的教诲。犹记得,1985年9月24日,吴印咸老师参加了《大众摄影》编辑部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东配殿举办的第三届黑白摄影艺术联展开幕式,老师在观看我的摄影作品时驻足停留,并询问我的学习创作情况,开幕式后还与部分青年摄影作者合影留念。我为此专门撰文追忆恩师关爱学生的二三事,文章被收录书中。</p><p> 从《吴印咸》一书出版至今,又过去16年了,今天是摄影大师吴印咸诞辰120周年纪念日,特将过去珍藏的一些图片和所收集的资料整理汇编,一起与朋友们分享,以共同缅怀摄影大师吴印咸先生!</p><p> 2020.9.21写于苍梧书屋</p> <p>《吴印咸》2004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p> <p> </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忆我与吴印咸老师二三事</b></p><p> 徐晔宇</p><p><br></p><p> <b>从书中认识老师<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我从学习绘画到喜欢上摄影、自学摄影、走上摄影工作岗位,进而踏上摄影艺术的追求和探索之途,是从学习吴印咸老师的<<摄影用光>>一书中得到启蒙开始起步的。那是1979年的盛夏,我屡屡为朋友拍摄留念照,受到认可,便对摄影产生热情,并想进一步探究摄影的奥秘,于是在新华书店文艺书籍柜台上选购了中国摄影出版社刚刚出版的吴老新著<<摄影用光>>。这是他在文革期间用一年多时间撰写的,直到粉碎“四人帮”后才出版发行。买回书后,我一口气把书中的一百八十余幅照片看完,其后又对照图例把书里的内容十分认真的读了一遍又一遍。我开始在拍照的过程中逐步注意对光种、光位的理解,并细细体会光的造型作用,用心理解运用光线和曝光,着意追求高调、低调和光与影的效果。通过学习,我的摄影技术明显提高,拍出的照片效果日见其好,学习的收获也让我越发爱上了摄影。后来,我陆续购买了吴老所著的<<人像摄影>>、<<风光摄影>>、<<摄影构图>>等摄影著作,细细体会书中吴老六十余年摄影艺术经验的总结,及时不断实践,不断收获,使我从一名工人走上与吴老家乡沭阳县相邻的东海县工人文化宫的专职摄影工作岗位,先后成为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吴老所著摄影丛书是我热爱摄影、走进摄影的启蒙老师。在我从事摄影工作的日子里,我先后举办过五期摄影培训班,吴老的<<摄影用光>>、<<摄影构图>>、<<人像摄影>>等摄影专著始终是我备课培训学员的必备教材。我在书中认识老师,又十分渴望能亲眼目睹这位摄影大师、革命的老前辈的风采。</p> <p>吴印咸先生文革后的首本新著《风光摄影》一书, 1979年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p> <p> </p><p> <b>真的见到了老师</b></p><p> 1985年秋是我考入南京师范大学摄影艺术干部专修班学习,入学不久我接到<<大众摄影>>编辑部的通知从南京来到北京。9月24日上午,那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大众摄影>>编辑部举办的<<第三届黑白摄影艺术十七人联展>>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展览大厅开幕,我十分荣幸地成为影展作者,并有二十五幅作品应邀参展。开幕式上,首都摄影界著名老摄影家吴印咸、罗光达、裴植、袁毅平、柳成行等300多位摄影家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影展。当吴印咸等老摄影家们走进我的摄影作品展厅时,边看边问我作品创作时的情景,不时给予评价和指点,还问了我的摄影经历。当看到我挂在脖子上的珠江S-201相机金属机身已经被磨光发亮时,亲切地说:“你的相机都磨亮了,拍照片要有生活,还要勤思考,多拍才行。”看完影展后,吴印咸等老摄影家们应大众摄影编辑部邀请,兴致很高地和影展的青年作者一起合影留念,这让我们这些年轻的摄影人着实兴奋了好几个夜晚。</p> <p>1985年9月24日上午,《大众摄影》编辑部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东配殿举办的第三届黑白摄影艺术联展开幕式,吴印咸、黄翔、裴植、袁毅平摄影前辈出席了开幕活动,参观影展并与青年作者交流。</p> <p>吴印咸等摄影前辈和老师们在开幕式上亲笔签名的第三届黑白摄影艺术联展目录册,成为我人生中极其宝贵的记忆而被珍藏。</p> <p>吴印咸、袁毅平、裴植等老一辈摄影家在徐晔宇的摄影作品前停留,并与作者亲切交谈。</p> <p>1985年9月24日上午,《大众摄影》编辑部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东配殿举办的第三届黑白摄影艺术联展开幕式后吴印咸等摄影前辈与青年作者合影留念。</p> <p> </p><p> <b> 有幸聆听大师讲课</b></p><p> 1986年秋是我在南京师范大学摄影艺术干部专修班学习的最后一个学年,在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金秋季节,87岁高龄的吴印咸老师和黄翔等老摄影家再次登黄山创作,途中专门安排了日程来看望南师大摄影专业的师生。吴老一直关注和倾心我国的摄影教育事业,早在1943年他在延安电影团时就举办了两期摄影训练班,并亲自讲授摄影课。1955年,吴老参加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建院工作,任副院长并亲自兼任摄影系主任。这次在南师大课堂里,摄影专业六十多位师生有幸聆听大师的讲话,大家深受鼓舞。在校园一百号的大草坪上,吴老、黄老和南师大校领导及摄影专业的全体师生合影留念。在大草坪上吴老还认出了我这个曾经背着磨的发亮珠江相机的年青人,我十分荣幸地再次和这位中国摄影史上最著名摄影大师合影,这张图片永存我对老师的敬仰和感激之情。</p><p> 2004年5月于连云港</p><p>(此文收录于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吴印咸》一书)</p> <p>1986年金秋,吴印咸、黄翔、袁毅平等老一辈摄影家来南师大看望首届摄影专业的同学们,并与同学们座谈交流。</p> <p>1986年金秋,吴印咸、黄翔、袁毅平等老一辈摄影家来南师大看望首届摄影专业的同学们,并与同学们合影留念。</p> <p>1986年金秋,吴印咸老师来南师大看望首届摄影专业的同学们,吴老欣然与同学们合影留念。左一为本文作者徐晔宇同学。</p> <p>1986年10月,吴印咸老师为南师大首届摄影班的同学们亲笔题词“发扬革命传统,提高四化能力。”给同学们极大的鼓舞。</p> <p>1987年,时已88岁高龄的吴印咸老师再次在南师大为高校摄影教育题词“发展摄影教育事业,培养优秀摄影人才”。</p> <p> </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摄影事业薪火相传</b></p><p> <b> —— 读摄影大师吴印咸等摄影前辈南师大摄影班同学合影老照片有感</b></p><p> 叶语</p><p><br></p><p> 昨天在朋友圈里看到朋友分享《人民日报》发的为老照片上色的软件,很有意思。通过回看过去的影像,能够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个人的变化与社会的进步发展。</p><p> 这几张老照片所记述的是:1986年10月,中国摄影事业的前辈吴印咸、黄翔、陈复礼、袁毅平等著名摄影家专程来南京师范大学看望首届摄影艺术专业的同学们,并与同学们亲切交流,题词给以鼓励。吴印咸、袁毅平老师还专门为同学们上了摄影创作理论课。照片拍摄于南师大100号大草坪,老师们在与同学们亲切交流并合影留念。</p><p> 1985年,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首次招生开办摄影艺术专修班,同年,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也开办摄影专业干部专班。两者都是改革开放后率先探索高校摄影教育的先行先试学校。吴印咸等老一辈摄影家特别关注和重视高校摄影教育,关心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的摄影接班人工作。吴印咸、黄翔、陈复礼、袁毅平、盛继润等著名摄影家与南师大摄影班的同学们有过多次难忘的记忆。这次所分享的珍藏影像里就浸润着老一辈摄影家对青年摄影人的亲切关怀。</p><p> 我的母校南京师范大学的摄影教育事业沭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肩负着老一辈摄影家的重托,踏着坚实的步伐。不仅美术系的摄影专业越办越好,新闻传播学院还设置了新闻摄影专业。从专科到本科,从培养摄影硕土生到有了自己的摄影博导和博士生。三十多年过去了,首届摄影专业“黄埔一期”的老同学们也不忘初心,铭记恩师,不断前行。李培林同学毕业留校直接参与高校摄影教育,并成长为摄影系主任,我国首批新闻摄影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南大教授韩丛耀同学致力于摄影艺术理论研究,颇有建树,先后担任过国展和金像奖评委。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基金会执行会长周宁同学独立创办起南京视觉艺术学院,为培育摄影新人耕耘多年,成为知名的教育家、摄影艺术品收藏家。埋头实干的田鸣同学在摄影创作实战方面亦多有佳绩,先后多次荣获国展金奖、铜奖、优秀奖。他的摄影佳作《陪读》成为改革开放征程上不可或缺的影像记录。作为策展人,成功策划了有温度的《百姓.百事》纪实摄影大展。最近又成功策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江苏工业摄影大展”。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老师观展后称赞其“用心、用情、用光影讲述改革开放40周年江苏工业发展的动人故事,这是一个有特点、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展。”还有马有基、刘栋、刘晓勤、曲兆伟等诸多老同学,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摄影事业,且颇有建树。唯有我自己离开摄影工作岗位三十余年,到了退休时方才回归到“快乐摄影,健康生活”的常态。因此常常乐意回忆自己年轻时曾得到摄影老师们的谆谆教导和帮助之恩,回味摄影朋友们的无私帮助的友情。</p><p> 改革开放走过了四十多年,国家在发展繁荣强大。时光在流逝,当年的老一辈革命摄影家关心激励过的摄影班同学们现大都已退休,但老一辈摄影家洒下阳光,依然不断激励着摄影界的同仁们。</p><p> 2016年的春节期间,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举办首期职工摄影培训班时的家信学员带着家人来看望我,聊起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也考入南师大摄影专业学习,成了我的同窗学友李培林的学生,自然也和我成为了的校友系友,他毕业时还成功举办了自己的个人摄影作品展。女儿雯雯也如愿考入南师大摄影专业,亦是李培林教授的摄影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摄影摄像。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先后荣获国家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摄影论文《解读当代戏仿摄影图片》在“江苏省摄影理论论文征集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真可谓长江后浪推前浪。雯雯毕业后入职江苏电视台,她不仅参与了《厉害了,我们的新时代》节目组的编导工作,还在大型理论访谈节目《马克思是对的》编导工作中担当重任,节目先后在央视一套、江苏卫视热播,并荣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摄影事业薪火相传,真是令人开心。</p><p> 美好的回忆应当分享,今日的成就应感恩曾经的过去,感恩师长和朋友。今天有感于在朋友圈分享摄影前辈与南师大首届摄影班的同学们合影老照片能得到这么多的鼓励和关注,再次谢谢大家!有感而发,分享历史影像,见证幸福时光,为改革开放讴歌!</p><p> 2018.12.15于苍梧书屋</p> <p>1986年金秋,吴印咸、黄翔、袁毅平、盛继润等老一辈摄影家来南师大看望首届摄影专业的同学们,并同学们合影留念,图为使用人民日报推荐的老照片着色软件着色后的彩色照片。1986年金秋,吴印咸老师来南师大看望首届摄影专业的同学们,吴老欣然与同学们合影留念。左一为本文作者徐晔宇同学。</p> <p>1982年4月,东海县工人文化宫举办的首期职工摄影学习班师生合影留念。</p> <p>1993年6月30日,南师大美术系展厅举办“我在西部”张家信黑白摄影作品展开幕式,东海县总工会领导一行专程到宁参加影展开幕并表示祝贺。</p> <p>2012年7月2日,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戏剧与影视学2012届新闻摄影专业(本科)毕业合影留念。</p> <p>2015年6月,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合影留念。 </p> <p>2018年4月,江苏电视台编导组正在录制大型理论访谈节目《马克思是对的》。</p> <p>正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的《厉害了,我们的新时代》截屏。</p> <p>正在江苏卫视、中央电视台热播的大型理论访谈节目《马克思是对的》截屏。</p> <p><br></p><p><br></p><p><br></p><p> <b style="font-size: 20px;"> 吴印咸先生年谱</b></p><p> 耿开新</p><p> </p><p> 吴印咸,是我国现代著名摄影家、电影艺术家,乃吾淮海地区之荣誉也。兹根据先师吴石父先生遗著《回忆录》、吴宽同学所撰《吴印咸》,以及宿迁市政协、连云港市政协合作编写文史专著《吴印咸》多种著述,特辑《吴印咸先生年谱》一文。</p><p>清光绪二十六年八月二十八日,即公元1900年9月21日,吴印咸出生于江苏省沭阳城里教育世家,其父亲吴绐矩,字铁秋,乃清末秀才、沭阳教育界知名人士。印咸原名荫咸,后更为印咸。兄弟五人:兄荫桐、字石父,印咸为仲。三弟印禅,四弟荫稼,五弟印圃,又名柳凡。</p><p>1905年,随兄石父在其父亲创办之私塾读书。</p><p>1907年,在沭城南区小学堂读书。</p><p>1910年,石父、印咸、印禅兄弟三人,在其父亲创办之县立两等小学堂读书。</p><p>1913年,考入县立高等小学读书。</p><p>1916年,高小毕业,迫于家庭困难,兄弟不能同时升学,让三弟印禅考入灌云板浦江苏省第八师范,自己考入淮阴江苏省办第四纺织厂作工人,半工半读,自修完成中学课程,还协助厂方图案设计。</p><p>1919年,考入刘海粟创办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西洋画。在旧货摊上,以三块银元买一台勃朗尼方匣式旧照相机,自学照相。</p><p>1922年,上海美专毕业,返沭,任县高等小学美术教员。从事业余摄影活动。</p><p>1923年,暑假,偕诸友好旅游云台山,遍访名胜古迹,为其父亲铁秋先生编撰《苍梧片影》拍摄插图,并作油画《蟠龙丈人松》亦收入《苍梧片影》。</p><p>1924年,在其父亲铁秋先生创办之县立初级中学任美术教员。</p><p>1925年至1926年,军阀混战,沭中停办,以后在沭师任美术教员。</p><p>1927年,沭阳发生土豪劣绅勾结军阀武装镇压民主运动,制造"一、六"惨案,枪杀民主进步人士周效实、王相和。印咸被迫离乡背井,往沪谋生。</p><p>1928年至1929年,在上海艺海布景公司绘制舞台布景、照相布景。同时撰写并出版处女作《编织术初步》。</p><p>1930年至1931年,任红灯照相馆摄影师。</p><p>1932年至1933年,上海爆发"一、二八"战事,红灯照相馆被日机炸毁,失业。后经友人许幸之介绍,任天一影片公司布景师,首次接触电影新型艺术。</p><p>1933年,与许幸之联合举办绘画、摄影展,展出作品56幅。是年应夏衍之邀,离开天一影片公司,转入电通影片公司,拍摄由田汉编剧、许幸之导演、聂耳作曲之故事片《风云儿女》。接着拍摄由袁牧之编导之《都市风光》。不久,电通影片公司停业,吴氏转入明星影片公司、拍摄由阳翰生编剧、应云卫导演之《生死同心》故事片。</p><p>1936年,拍摄袁牧之编导,赵丹、周璇、赵慧琛、魏鹤龄共同参演之《马路天使》。上映时,轰动整个影坛,被誉为"中国影坛上一朵奇葩"。四十年后之1980年10月,英国举办"中国电影月",伦敦国家剧院上映《马路天使》,获得观众好评。美国广播公司电视台连续播放多天。1981年,在美国旧金山,以及法国巴黎、里昂等地举办"中国电影节",放映《马路天使》。在意大利都灵市罗马影院放映《马路天使》,上座率经久不衰。曾在日本、瑞士、印度、新加坡等国家上映。</p><p>1937年,应西北电影公司之邀,去太原拍摄一部故事片,因"七七"事变,返沪,与许幸之合作拍摄"八.一三"事变纪录片《中国万岁》。</p><p>1938年,应周恩来之邀,与袁牧之去延安,拍摄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受周恩来之委托接收荷兰著名电影导演伊文思赠送之一台埃姆电影摄影机和二千英尺胶片。是年九月组织电影团。</p><p>1939年,拍摄《白求恩大夫》新闻素材,为摄制电影作准备。是年编写《摄影常识》有邓拓、沙飞二人作序,由抗日报社出版。</p><p>1940年,电影团与电影放映队合并,扩大电影团,吴氏任摄影队长,主持电影团工作。</p><p>941年,拍摄《延安各界庆祝辛亥革命三十周年大会》、《延安庆祝百团大战胜利大会》、《国际青年节》、《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四部新闻纪录片。</p><p>1942年,拍摄毛泽东在高级技术干部会上讲话纪录片。是年秋,拍摄纪录片《南泥湾》。</p><p>1943年至1944年,摄影作品有《兄弟开荒》、《志同道合》。</p><p>1945年,开办摄影培训班。被评为文艺界模范。</p><p>1946年,开办第二期摄影培训班。是年秋奉叶剑英之命,去北平军调部任摄影记者。不久去长春接收伪满电影制片厂。是年十月,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兼技术部主任。此期间拍摄故事片《桥》和几部新闻片、动画片。</p><p>1947年,以摄影记者身份赴捷克斯洛伐克,参加第一届国际青年联欢会。</p><p>1949年至1953年,吴印咸任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期间,由其主持生产《中华儿女》、《赵一曼》、《白毛女》、《钢铁战士》等优秀影片。此期间,曾率中国电影代表团赴印度参加第一届国际电影节。</p><p>1954年,因病休养。第一次登上黄山。</p><p>1955年,参加北京电影学院筹建工作。</p><p>1956年9月1日,国务院任命吴印咸为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兼摄影系主任,主讲摄影构图。是年,中国摄影学会成立,吴氏为副主席。</p><p>1957年,荷兰电影名导演伊文思二次来华,会晤吴印咸。</p><p>1958年拍摄故事片《红旗谱》。拍摄《白求恩大夫》影片。</p><p>1960年,中国摄影学会第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选举石少华为主席,吴印咸为副主席。是年,赴东北三省讲学。</p><p>1961年,吴印咸摄影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作品160幅,后到七个省市展出。吴氏摄影专著《摄影艺术表现方法》(上册)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同年赴安徽省讲学。二上黄山、拍摄《雾锁黄山》。</p><p>1962年,电影学院成立学术委员会,章泯任主任,吴印咸副主任。是年,吴氏《怎样正确估计曝光》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为安徽电影制片厂拍摄纪录片《黄山似画》。三上黄山。赴陕西、辽宁讲学和摄影创作。</p><p>1964年,北京电影学院院长章泯因病休养,由吴氏主持工作。是年,吴印咸《摄影艺术表现方法》(下册)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p><p>1965年,吴氏《怎样拍摄人像》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红旗谱)-摄影漫谈》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是年赴广西、安徽讲学,四上黄山。</p><p>1966年,赴广西指导广西摄影学会筹建工作。是年率中国摄影代表团访问日本。文化大革命开始,解放军驻进北京电影学院,吴印咸等领导人,被送进社会主义学院"学习"。后被派到马路边看守自行车棚。</p><p>1970年,落实政策,宣布解放,国务院任命吴印咸为文化组成员、五七艺校副校长,主持电影系教学工作。</p><p>1972年,赴陕西指导编写和拍摄《西安》、《延安》导游图。</p><p>1973年,赴西安拍摄出土文物。同年赴广西桂林指导桂林画册之编写与拍摄工作。</p><p>1974年,出席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同年赴内蒙古呼和浩特讲学。</p><p>1975年,编写和拍摄《南 泥湾》画册,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p><p>1976年,赴西安、海南岛、江西、内蒙古讲学和摄影创作。</p><p>1977年,任文化部电影局顾问。赴内蒙古、山西讲学。</p><p>1979年,11月,中国摄影学会改名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徐冰为主席,吴印咸为副主席。吴氏《摄影用光》专著,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p><p>1980年,赴甘肃、安徽讲学,五上黄山。在黄山与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相遇,方毅赠词"皓首登黄山,奇松万仞间,沧海观日出,一醉抱云眠"。是年,为全国摄影创作讲习班讲学。</p><p>1981年,应人民大会堂之邀,拍摄大会堂各厅建筑。是年,《吴印咸摄影集》(上册),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赴四川讲学。</p><p>1982年,二拍人民大会堂辉煌建筑。是年担任影片《骆驼祥子》拍摄艺术顾问。赴黑龙江、湖北、四川、山东讲学。</p><p>1983年,三拍人民大会堂。吴氏《人像摄影》专著,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在青岛疗养期间,为二百余名摄影者讲学。</p><p>1984年,《吴印咸摄影集》(下册)、《摄影构图》均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同年率摄影代表团访问香港。中国人像摄影学会成立,吴氏选为名誉主席。</p><p>1985年,以吴印咸为团长之中国摄影代表团访问新加坡,并在新加坡举办中国摄影展。吴氏在新国做摄影学术报告。</p><p>是年,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石少华被选为主席,吴印咸为副主席。吴氏《风光摄影》、《摄影滤色镜使用法》,均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p><p>1986年,新加坡影艺研究会授予吴氏"荣誉高级会士"称号。赴江苏、安徽、贵州、四川、辽宁、山东讲学。六上黄山。</p><p>1987年,参加人像摄影小组赴香港访问。</p><p>1988年4月,吴氏应邀访问美国,纽约国际摄影中心授予吴氏"功勋证书",在美国展出作品43幅。</p><p>7月,与吕厚民、凌飞、张海儿、陈宝生、夏永烈、高源等前往法国参加"第十九届阿尔勒国际摄影节"。这届摄影节设《吴印咸--中国摄影之父》专厅,展出期间,还举办"吴印咸之夜"活动项目,并放映吴氏拍摄之多部纪录片,深受法国观众欢迎。</p><p>11月,上海第二届国际摄影展举办"吴印咸摄影回顾展"。世界摄影理事会授予吴氏"名誉会员"称号。吴氏被写进美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之《世界名人录》。因此,印度尼西亚华侨柯岩人在侨报上发表多篇文章,高度赞扬"吴印咸是中国人之骄傲"。</p><p>1989年,北京电影学院授予吴氏"荣誉教授"。中国电影摄影师学会,选吴氏为"名誉会长"。赴新疆乌鲁木齐参加"吴印咸摄影回顾展"开幕式。</p><p>1990年,荣获第十六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授予"特别荣誉奖"。</p><p>1991年1月,吴印咸抗日时期摄影作品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展出。是年5月,在巴西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展出吴氏摄影作品62幅。是年9月,第五届中国摄影家协会代表大会选吴老为"名誉主席"。登泰山搞创作。</p><p>1992年3月,赴深圳参加摄影大厦落成典礼,并在大厦展出吴老摄影作品160幅。是年10月,中国第二届摄影节在北京展出吴老作品及使用照相机。同年参加为中日外交正常化二十周年举办之"中日摄影名家二十人联展"展出其作品12幅。是年,吴老荣获政府特殊津贴待遇。</p><p>中国电影摄影第一届评奖委员会授予吴老电影摄影优秀特别奖。</p><p>1993年,北京电影学院授予吴老"金烛奖"。是年,吴印咸摄影作品在瑞士维拉博物馆展出。同年,《吴印咸摄影作品珍藏》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p><p>1994年,中国老摄影家协会成立,选举吴老为名誉主席 。《吴印咸风光花卉摄影集》,由广东老摄影家协会,中国广东华侨摄影学会、中国广联实业株式会社联合出版。是年3月,港澳摄影协会授予吴老"摄影大师"称号。8月30日,会见台湾摄影代表团,与105岁台湾代表郎静山先生(原籍江苏淮阴)合影留念。</p><p>是年9月7日晨,吴老与世长辞,终年九十有四。惜哉、痛哉!哲人逝矣。</p><p>1995年,北京电影学院、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老摄影家协会联合举办"吴印咸摄影创作、电影作品及教学思想研讨会"。吴氏遗著《彩色摄影》由陕西摄影出版社出版。</p><p>1997年,"吴印咸摄影回顾录"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展出,有吴氏生平照片和生活工作照片二百余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