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重大工程项目”科考日志—第三篇

陈晨

<p>2020年9月20日,天气晴。今天的计划是从赛图拉到日土县多玛乡,全程约480 km。今天是新藏线考察的第四天,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段路程。早晨9点30分左右我们从赛图拉出发,晚上9点30分才抵达目的地。</p> <p>赛图拉位于昆仑山喀拉喀什河谷,是古丝绸之路通往印度次大陆的古老商贸通道,占据此地可窥视南疆内地。因此受到英国殖民者觊觎,最终成为引发中印西部边境纠纷的诱因。赛图拉镇也叫三十里营房,听名字就知道该地是屯兵戍边之所。因此赛图拉更像一座营盘,除了一些民居、为过往游客服务的旅馆饭店和政府办公楼,更多的是部队的兵站和后勤设施。</p><p>在赛图拉,有一个国共两军“换防”的传说。据传新疆和平解放后,解放军一支先遣分队向边境进发,经过漫长跋涉到达赛图拉,发现这里有一支驻军,官兵衣衫褴褛,须发蓬垢,满面焦黑,皆露菜色。乍见之下,对方喜怨交加,问他们:怎么换军装了?何不早来换防?后经询问才知道这是守边的国民党军人,因为关山遥远,换防部队数年未至,他们的信息还停留在国民政府时期。</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新疆南大门,昆仑第一所”—赛图拉镇</span></p> <p>赛图拉海拔3700 m,年均温为零下6摄氏度,9月中的早晨已然滴水成冰。清晨,我们迎着秋日和煦的阳光,沿着波光粼粼的喀拉喀什河出发,出发后车里开了好长时间暖风才有了些许暖意。</p> <p>东行约45km,翻越了今天经过的第一个达坂-海拔4270 m的康西瓦达坂。在杨维康研究员的带领下,我们在海拔4100 m的康西瓦烈士陵园凭吊了为国捐躯的解放军烈士。走入陵园,你经常会看到墓碑上17、18岁的字样,烈士们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个花样年华。虽说“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但康西瓦烈士陵园作为中国海拔最高的烈士陵园,也实在是太偏远了,偏远到没有多少人听说过康西瓦这个词。据说南疆军区曾计划把陵园迁至山下,但当人们把烈士遗骸装殓完毕启动车辆时,车胎连爆三次,并且风沙陡起、阴云四合、细雨霏霏。现场有老兵说,这是先烈们不愿离开这片疆土,因此迁陵计划作罢,改为派人定期维护。青山有幸埋忠骨,而忠骨已化作巍巍昆仑的座座山峰守护着这片国土。</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康西瓦烈士陵园</span></p> <p>考察队全体成员有感而发,用慷锵有力的声音唱起国歌,并向这些为国捐躯的烈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p> <p>离开了康西瓦烈士陵园,考察队继续前行,抵达大红柳滩。该居民点同样坐落在喀拉喀什河上游的河谷,河谷内生长有茂盛的柽柳科水柏枝属(<i>Myricaria</i>)植物,因其枝条呈紫红色,与通常被称为红柳的柽柳属(<i>Tamarix</i>)植物相似,被当地人误认为是红柳,因而得名大红柳滩。由于水柏枝在植物开花时具有较好的观赏性,因此考察队给水柏枝起了一个别名“张柏芝”。</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水柏枝</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大红柳滩</span></p> <p>翻越海拔5170 m的奇台达坂后,我们进入阿克赛钦地区。该路段是我们考察的重点地区,最低海拔也在4900 m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天路,亦被称为死人沟,当然也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甜水海。在离公路不远的边境线上,中印仍在对峙,这不由让我们想起那些在边境一线与敌人对峙的最可爱的人。他们也是花样年华,也是春闺梦里人,没有他们,我们不可能安然入梦。</p> <p>不知不觉已经到了该吃午饭的时间,考察队一行人在海拔4900米的地方吃饭,每咽一口馕,就要喘几口气。</p> <p>离开了火烧云检查站,考察队逐渐接近藏区,野生动物逐渐多了起来,最常见的就是青藏高原上的精灵-藏羚羊,考察队开始对其集群、行为特征进行观察记录。</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观察记录藏羚羊</span></p> <p>之后考察队一行到达新疆与西藏交界的彩门下。由于风力强大,望远镜的三脚架无法支稳,并且为了保温,考察队成员躲在彩门门柱后边开展野生动物观察记录工作。驶过这道彩门也意味着本次科考之行开始正式进入西藏境内。随后我们翻越了新藏公路三座最高的达坂:海拔5347米的界山达坂、海拔5248米的松西达坂和海拔5380米的红土达坂。</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新疆与西藏交界处</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观察记录野生动物</span></p> <p>大量的野生动物让考察队差点忘记了时间,最后不得不分成两组,一组先到多玛乡确定住宿点,一组继续观察采集相关数据。今天可谓是收获满满,共观察到五十多群野生动物,包括藏羚羊、藏野驴,岩羊和藏原羚,其中藏羚羊占大多数,考察队还记录了大约三十组行为数据。沿途美丽的风景净化了我们的心灵和眼球,但同时高原反应给我们的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未来考察队还将继续在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开展为期4-5天的调查工作,希望接下来的工作可以顺利进行。</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沿途美景</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考察队成员正在吸氧</span></p> <p><b>今日明星-藏羚羊<i>Tibetan Antelope,Pantholops hodgsoni</i></b></p><p>藏羚羊属于偶蹄目牛科藏羚属。是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CITES附录Ⅰ保护物种,IUCN濒危物种。青藏高原特有有蹄类动物。栖息于海拔4600-5300米的开阔平坦的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包括高山草甸草原、高山草原、高山荒漠。主要食物为禾本科各种草类。</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青藏高原精灵”—藏羚羊</span></p> <p style="text-align: right;"><b>作者:徐文轩;陈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