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难忘的聚会

李敬佑

<p>金秋的三台山,万木葱郁,丹桂飘香。杭州六通宾馆,一次特殊的聚会渐渐启幕。</p> <p>一群老人,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为的是重温三四十年前一段平凡但又值得珍惜的岁月。</p> <p>他们就是原水电部十二局职工子弟中学的老师。曾经,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见到这些饱经沧桑的熟悉的脸孔,三四十年前的岁月和经历又涌上心头。</p> <p>衢州乌溪江,一条美丽的大江,穿过峰峦相叠的仙霞岭,卷着翻滚奔腾的雪浪花,朝北流去,流去。</p> <p>这是宝贵的水资源。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一支水电队伍开进这里,志在高峡出平湖,准备修造一座水力发电站。</p> <p>项家,乌溪江深处的一个地方。山高林密,荒无人烟,据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曾有老虎出没。当年日本侵略军企图打通浙西,但行至这里也望而却步。</p> <p>然而,这支水电队伍硬是在这里安营扎寨,一干就是二十年,深山老林响起了机械的轰鸣声和人们的喧哗声。这支曾经建造了新安江水电站的水电队伍就是水电部十二局的建设者们。</p> <p>工程施工高潮时,崇山峻岭中拥有三万余人,包括建设者与他们的家属、孩子。1972年,我大学毕业、经过一年半部队农场锻炼后被分配到这里工作,担任职工子弟中学的一名教师,开始了我职业生涯的第一站,也是我步入社会的起点。</p> <p>这是当年这所中学的老师们和校领导的合影,时在1982年。背景的简陋茅瓦房就是当年的教室,那时的教、学、住的地方大多数就是这样的屋子。</p> <p>后来企业结束办普通教育,这所学校划归地方,完成了她的使命,却留下了一段令人怀念的岁月。</p> <p>三四十年过去了,岁月染白了我们的双鬓,却不能割舍彼此的情谊。在部分老师的倡议下,决定在今年的金秋九月,相聚杭州,这是金华的原来的老师们在候车去杭州。这次来杭聚会的老师除浙江省外尚有北京、上海、南京、厦门等地的老师,他们大多七十开外,更有86高龄的老师,特地风尘仆仆赶到杭州。</p> <p>老同事相见,等不及放下行李,互相拉手相问,欢声笑语在宾馆大堂经久不散。</p> <p>暌离几十年,相聚在今朝,双手紧相握,心心互相印。</p> <p>数十年的思念,数十年的期待,今天得相聚,兴奋就写在夸张的表情上。</p> <p>曾经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曾经在同一个办公室备课,曾经爬过同一个坡,曾经走过同一条山路。可记得那躲在路边草丛中的眼镜蛇倏忽而过?</p> <p>当年英姿飒爽,仪态万千的女老师,今天虽然白发代青丝,但是精神矍铄,她们中不少人已经年过八十,却依然神采奕奕,老当益壮。</p> <p>当年语文教研组的部分老同事,坐在前面的三位老大姐朱美仁、扈文卿和王芝贞,分别来自江西、北京和甘肃,为了中国的水电事业和教育事业不惜远离家乡,来到浙西的山沟沟里奉献了她们的青春和精力。</p> <p>这是当年八一届的部分在杭学生,是他们为这次老师们的相聚竭尽全力,具体操办,付出了两个月的筹备时间和大量劳动。这次老师相聚也见证了浓浓的师生情谊,这种人间真爱传承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p> <p>灿烂的笑容洋溢在这些可爱的同学们的脸上。看到他们,想起了当年陋室教学的情景。真想再回到过去,真想再执一次教鞭,真想认认真真地将自己肚子里拥有的一切知识倾倒而出。不过,他们早就后浪超前浪,出类拔萃,青胜于蓝。他们之中有才高八斗的专家学者、大学校长、省政协领导、著名的摄影师和足智多谋的企业家、经营者和许多行业的佼佼者,岂容我自作多情,班门弄斧?</p> <p>与七八届的几位学生合影。</p> <p>我和沈锦芳老师与七八届部分女同学合影。</p> <p>与八一届两对学生夫妻合影,据说这一届共有六对同学夫妻。这些孩子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家长都是十二局职工,彼此知根知底,婚姻和谐美满。研究婚恋现象的社会学家可以将此作为一个课题作专门研究。</p> <p>与八一届的四位男同学合影。</p> <p>与部分教师合影。</p> <p>与两对同事夫妻罗慧珠夫妇、王琦明夫妇合影。</p> <p>与我的复旦中文系的老同学、当年一起分配到十二局的周春东夫妇合影。</p> <p>与当年的“开心果”罗南平老师和来自广东的“谭老板”谭国胜老师合影。</p> <p>八一届同学与老师们在一起。</p> <p>刘老师与她的漂亮女儿也来了,她们既是母女,也是师生。刘老师的丈夫是十二局的总工程师,当年一家三口生活在乌溪江的大山里,难能可贵。</p> <p>女老师们的自由组合,与张领导合影。</p> <p>欢迎晚宴之前,十二局的领导代表十二局向当年的老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p> <p>当年学校的领导之一、这次聚会的策划和组织者之一、我的复旦大学老同学张德基老师致词。</p> <p>老教师代表、86岁高龄的德高望重的刘淑瑗老师致词。</p> <p>老教师徐建人致词。徐老今年89岁了,人劝他不要参加这次活动了,他说,怎么能不来?我爬也要爬来。听闻此言,热泪一下子涌上我的眼睛。</p> <p>学生代表、七八届毕业生谭建平致词。小谭从小优秀,如今已经成长为教授级的专家,在行业里颇有影响力。</p> <p>丰富的菜肴虽然大快朵颐,但是浓郁的同事情、师生情胜过任何美食佳肴。</p> <p>喝吧尽情地喝,说吧倾情地说,窗外雨潇潇,屋里热腾腾,几十年的情谊比秋雨绵长,比美酒醇厚。</p> <p>第二天师生茶话会上,八一届的这次聚会主要筹划者、出力者之一童英豪同学,做了精彩发言。我曾经是他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当年为什么没有发现他出口成章,文采斐然的才华?我评他这次发言可打100分。</p> <p>全体聚会老师的合照。</p> <p>老师与同学们的合影。</p> <p>中午,独自一人拜谒近在咫尺的于谦墓。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的这首《石灰吟》从小吟诵,牢记在心。</p> <p>本想建议大家都去一拜于谦,因为没有他,中华民族的历史或许改写,有没有我们这些汉人还是个未知数。但是,我终于未说,怕干扰聚会的计划和气氛。</p> <p>在八一届同学的安排下,我们参观G20会议会址。</p> <p>步入庄严、敞亮的会场,讲解员向我们介绍会议厅的建筑风格和布置格局,上了一堂生动的建筑学课。</p> <p>当年语文组的老师在会议厅合影。</p> <p>与夫人合影在万国旗下。</p> <p>晚上,观赏钱江灯光秀,变幻莫测的灯光绚丽多彩,耀人眼目。杭州正在走向国际大都市的行列。</p> <p>坐船游览湘湖。</p> <p>细雨蒙蒙中,远山近水一派朦胧。冒雨游湖,别有情趣,一幅活脱脱的水墨风景画。</p> <p>远处一桥,如长线一横,穿湖而过。</p> <p>画舟码头,也成一景。</p> <p>观赏眼前美丽的湖光山色,是否忆及乌溪江当年的得天独厚的天然风光?</p> <p>岸上偕毛澜波老师与徐老先生照上一相。徐建人是个“苦人”,他1949年7月参加革命,1950年参加志愿军,却不能享受离休待遇;不仅如此,成绩优秀的他考上大学不让上,长期在十二局做的是临时工,皆因他出身不好,身为局工程师的父亲被打成右派,这些极左影子伴随他几十年,直到文革结束,他才得到理应得到的待遇,虽然打了折扣,但也差强人意。今年89岁的他,身体健康,基本无疾,天天锻炼,日日开心,一儿一女,两个老板,没有后顾之忧。他说“我心态好”,知足常乐,不知老之将至。常言道,笑到最后的人才是笑得最好的人,徐老不就是笑得最好的人吗?如今他成了令人羡慕的高寿长者,他,才是人生真正的赢家。</p> <p>经历坎坷的徐老先生,当年曾与我同室而住。一天,他用电灯烘被子,上班前忘记关灯,被子着火,黑烟升屋,邻居发现了慌忙呼叫,众人合力救火,一场大火才灭于火苗。这次他一见我,劈头就忆此事,我早就忘得一干二净,我说:幸亏火灭得快,只烧了你被子的一个洞,否则连我的被子、家当全部付之一炬。说完大家哈哈大笑。</p> <p>参观胡雪岩故居,领略豪宅的气派。</p> <p>可是我无法详读这座江南名宅的深厚的文化底蕴。</p> <p>分别的时候将临,车子正在外面等着,只得依依不舍地告别众多同事和学生,说一声:来日方长,各位保重,只要缘分还在,相聚也会在。</p> <p>9月20日下午,大家分别于参观胡雪岩故居后,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惜,世间金银堆成山,无价还是真情谊。</p> <p>回到家里,意犹未尽,早就结束教师生涯的我,挂上这张聚会时发的教师证,在书房里特地拍了张照。我珍惜这段经历,珍惜曾经的教师资格。2020-9-2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