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爱洒大漠雪山</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追忆全军“双拥”先进个人、主治医师冯桂兰</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解放军第十二医院的院史上,记载着一位先后数十次立功受奖,1958年荣立二等功,多次出席南疆、新疆和兰州军区、喀什地区及自治区召开的双拥和民族团结表彰大会,1988年7月被总政治部、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双拥”先进个人,1989年荣获总政治部“老有所为”精英奖的女军人,她就是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共产党员冯桂兰同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冯桂兰同志1949年参加革命,1956年参军入伍,在她的军旅生涯中,没有金戈铁马征战沙场的经历,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业绩,但她时刻牢记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以守护各族军民健康为已任,以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和求实创新精神,忠实履行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职责,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默默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了人生价值。</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殷殷民族情</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南疆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种语言文字并存的地区,也是特发病、多发病的重点地区,冯桂兰医生始终把关心当地群众健康、帮助少数民族群众驱走病魔,解除他们的病痛作为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具体行动。遇有少数民族患者,她总是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帮病人之所需,根据不同民族生活习俗,给予特殊关照。她还常把强化民族团结的理念传递给身边的医生、护士,大家一起努力,把病房打造成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把关爱和温暖洒在每一位病人的心田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82年5月,驻地巴仁乡二大队维吾尔族农妇吐尼沙汗患空洞性肺结核住进医院治疗,但因子女多,生活困难,她只住了二十多天就再三要求出院了。冯医生得情况知后,就主动承担了为吐尼沙汗治病的义务。冯医生在完成好病房医疗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坚持为吐尼沙汗打针送药。春去秋来,风风雨雨,六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过治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次,吐尼沙汗的病复发了,当时冯医生正发着高烧,白血球减少到2900,但她考虑到吐尼沙汗病情重,不能耽误,硬是支撑着身子赶去为吐尼沙汗及时治病。众所周知,肺结核病一靠治,二靠养,在治疗中,冯医生时常给吐尼沙汗送去大米、奶粉、挂面、麦乳精、清油、水果、蔬菜等物品,让其补养身体。几年来,冯医生为吐尼沙汗买药打针和购买营养品支付了多少钱,她自己也不清楚,但吐尼沙汗心中是有数的,她曾经对一位记者说:“冯医生仅为我买药的钱足可以买一头牛。”在当地买一头牛需一千元左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88年3月份,吐尼沙汗拿着送给冯医生的锦旗和感谢信来到医院政治处,她含着激动的泪水说:“我能活到今天,全靠冯医生,冯医生是我的救命恩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天,冯医生上班途中看见一个维吾尔族妇女躺在医院路边儿哽咽不止。她凭着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意识到,这是一位临产孕妇,于是她立即拿来担架和一名护士将其抬到产房,进行抢救。随后用自己的180元钱和50斤粮票为这位孕妇办了住院手续。当她看到这位病人因分娩身体极度虚弱时,又从自己家里拿来鸡蛋、挂面、方块糖和衣物送给病人。这位病人痊愈出院时,含着感激的眼泪深情地说,“冯医生比我的亲姐妹还亲。”在一次休养员座谈会上,妇产科一位病员说:“冯医生待病人如亲人,穿上工作服是医生,脱了白大褂象妈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医院驻地六小队九十岁的孤寡老人阿斯木,患骨结核不适应于手术治疗,只能躺在家中受着疾病的折磨。冯医生得知后,主动当上了她的“家庭”医生,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坚持每天利用休息时间用自己的钱买药,购营养品上门为阿斯木老人治疗,终使其病情逐渐好转。老人逢人便夸:“解放军医生亚克西!”有些认识冯医生的维吾尔族群众见到她,总要说这儿疼那儿不舒服,冯医生都一一坚持为他们检查治疗。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维吾尔族妇女阿娜古子宫癌手术后,又患了阴道炎,不好意思到医院检查上药,她悄悄地告诉了冯医生。冯医生坚持利用中午休息时间为阿娜古上药达半年之久,终于治好了阿娜古的病。阿娜古为表达对冯医生的感激之情,特意给冯医生送来五十多个鸡蛋。冯医生为不伤阿娜古的心,收下了鸡蛋,但又给她送去了五十斤大米。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冯桂兰心中想的只有病人,特别是少数民族患者。她曾预约驻地附近一位维吾尔族妇女艾丽古来院看病,但艾丽古却没按时前来就诊。冯桂兰在病房忙到夜里十点多才下班,此时已十分疲惫,但她放心不下,背了药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踏着坎坷的乡间小路找到艾丽古家。正被疾病折磨得痛苦异常的艾丽古见到身背药箱前来的冯医生,感动得一声连一声道:“热合买提!”(谢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位于帕米尔高原,境内群山环抱,峻岭连绵,冰峰耸立,交通不便,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冯桂兰一次次来这里巡回医疗,不仅救治患者,而且为少数民族医护人员传授医疗经验,帮助他们提高医疗水平。她把浓浓的民族情洒向了高原雪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凭着对各族群众的无限深情和一颗火热滾烫的心,冯桂兰医生赢得了各族群众的信赖和敬佩。</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悠悠慈母心</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悠悠慈母心,惟愿才如人。蚕桑能几许,衣服常著新。”此诗句出自唐代诗人鲍溶的《将归旧山留别孟郊》,该诗将慈母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泣如诉。冯桂兰就像诗中所描述的那样,是一位纯洁善良、朴实刚强、大爱无疆的母亲。</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离医院四十多公里的克孜勒苏自治州的一位女同志,怀孕难产送到医院,经过抢救,孩子出世后还是夭折了。这位女同志为了这个孩子,不惜放弃了入学深造的机会,因此非常伤心。冯医生就早晚两次从家里做好可口的饭菜端到她床前,一有时间就过去安慰她,象对待亲女儿般地关心体贴她。这位同志出院时,拉着冯医生的手,只喊了一声“冯妈妈”,眼泪就禁不住扑籁籁滚了下来。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医院青年人多,护士、卫生员大多都是十七八岁的娃娃,有的是刚出了校门就来到了部队,独立生活的能力不强。对待这些娃娃兵,冯医生象对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有着慈母般的爱,她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和那些年轻的护士、卫生员们聊聊,关心她们的思想和生活情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87年12月的一天,科里十七岁的卫生员小刘值班,小刘看到病员们都安安静静的,就耍了个小心眼,没量体温,没测脉博,在值班记录上胡乱估计了几个数字填上了事。这事正好被刚刚进来的冯医生看了个一清二楚,她默默地拿上体温计逐一为病员测量了体温和脉博。然后对这位卫生员的值班记录进行了更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对小刘说:“对病号可来不得半点马虎,记录失误就会影响医生的诊断,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事故。”这位卫生员看着她那慈母般的脸,惭愧地低下了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医院里,妇产科要算是比较忙的了。护士们一天到晚马不停蹄,有时来了急诊还得加班加点,因此一天工作下来,有的护士连腰都直不起来。1988年6月,妇产科又接受了参加南疆军区后勤部文艺汇演的排练任务,繁重工作的劳累,加上天气炎热,护士们在排练节目时,手脚都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对于这一切,冯医生心里十分内疚和不安,怨恨自己没有这方面的专长,帮不上什么忙,担心她们劳累过度,损坏了身体。于是,每到节目排练,冯医生总是提上茶水早早地等候在排练场地,有时还买杏子和汽水,渴了就给她们倒水,支持不住了就招呼她们休息一会。冯医生这颗慈善的心使她们深受感动,排练尽管很累,然而心里却感到很舒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院务处一位战士从小失去了父母,整天沉默寡言,冯医生主动与这位战士取得了联系,经常问寒问暖,进行心理抚慰。病了,她做上可口的饭菜送到这位战士的身边,过年过节,冯医生又把他请到家中。这位战士在日记中写到:从冯医生那里,我得到了过早失去的母爱。</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拳拳爱岗志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十二医院,冯桂兰堪称爱岗敬业的典范。</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平时她既当医生,又当护士,每到病房,只要是病人需要的她就主动去做,为重病人擦澡、梳头、洗血衣、拿便盆、拖地板、加班替同事代班,这对于她来说是习惯成自然之事,被同志们誉为“闲不住的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作为女兵,冯桂兰既有军人的侠骨,巾帼从不输须眉;也有女子的柔情,对病人关怀备至,体贴入微。用一颗火热的心,温暖每一个遭受疾病折磨的病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位双胎剖腹产后又合并其它病症的病人,想喝面糊糊,冯医生到自己家里亲自做好,端给病人后,病人又想吃鸡蛋挂面,她又回去做好香喷喷的鸡蛋挂面端来,并亲自喂给病人,病人对此既感激又不安。冯医生愉快地说:“只要你吃着可口,再跑几次我也高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987年,冯医生退居二线,但她干劲不减,仍满腔热情地坚守在临床第一线。妇产科编制床位25张,每天都收治10余名病人,而医生只有四名。冯医生除负责分管7张床位外还带两名实习生。关键时刻她依然挺身而出,与病魔相搏,与死神抢时间、争速度,挽救一个又一个生命,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88年6月10日晚9时,女儿还没下班,在本院工作的女婿又去机场接人,劳累了一天的冯医生回到家里做饭,面条刚刚下到锅里,科里的一位护士气喘喘嘘咙地跑来:“冯医生,巴仁乡五大队送来一位昏迷的孕妇,你快去看看吧。”冯医生听后,迅速把锅从火炉上端下来,拿上中午剩下的两个凉馒头向科里赶去。经过诊断,孕妇为横位死胎造成中毒性休克,血压消失,已处于濒死状态。在场的医务人员心中清楚.抢数这样的病人如果采用剖腹手术很快是会见效的,但从病人家属处了解到,孕妇第一胎难产已经做过一次剖腹手术,如果再次剖腹,很可能造成终生不育。当时,病人心率已达170—180次,呼吸每分钟40—50次。为了病人,冯医生知难而上,进行静脉麻醉内倒转手术。经过两个多小时紧张手术,终于使已经腐烂的胎儿生产下来。这时冯医生已累得精疲力尽,胃部一阵阵痉挛,只觉一阵眩晕,她虚脱了。护士给她送来了葡萄糖水,同志们劝她回家休息,而她全然没有理会,身体稍恢复后,又坚持观察病人,直到次日上午十一点。</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还有一次,冯医生正准备下班,送来一位叫阿布吉的维吾尔族妇女,她因流产出现失血性休克,血色素只有1.9%,血小板3.1万立方毫米,病情十分危重。冯医生立即对病人进行了检查,及时制定抢救治疗方案,经过十多个小时的抢救,终于使病人转危为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时光荏苒,斗转星移,冯医生在边疆同各族人民渡过了32个春秋。多年劳累,她又身患白细胞减少等疾病,在一些人看来,她已功成名就,可以问心无愧地安度晚年了,可她从未休息,以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大爱谱写着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老年篇章。</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90年,冯桂兰离休安置在新疆军区石家庄第四干休所,受聘于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妇产科,在此工作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她的身上体现了春蚕和蜡烛的奉献精神,她的芳华永远精彩!</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本文根据十二医院院史资料整理,原文作者:关平安】</span></p>